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2016)-第一单元综合训练
1.下列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 B.时不可兮骤得 骤得:轻易得到
C.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D.气变悟时易 时易:容易变化
2.下列各句中的画线的词语,古今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临别殷勤重寄词 B.锦官城外柏森森 C.出师未捷身先死 D.日月掷人去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A.西出都门百余里 B.春宵苦短日高起 C.洞庭波兮木叶下 D.目眇眇兮愁予
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举杯断绝歌路难 B.丞相祠堂何处寻 C.早岁那知世事艰 D.云中谁寄锦书来
5.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缓歌慢舞凝丝竹 B.宛转娥眉马前死 C.渔阳鼙鼓动地来 D.温泉水滑洗凝脂
6.对下列句子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椒房阿监青娥老
椒房:后妃所住的宫殿。用花椒子和泥涂壁,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
B.云中谁寄锦书来
锦书: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她的丈夫。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指李清照想给丈夫寄信。
C.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伯仲”连用,后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D.蓬莱宫中日月长
蓬莱宫:泛指仙境。蓬莱是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瀛洲。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如年①
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②勤不睡,破除③今夜夜如年。
【注】①这首词写于北宋时期,当时北宋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羸弱,常被少数民族侵犯,作者也十分关注社会及国运。②捣衣:把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此处为捣寒衣、战衣。③破除:唐宋人口语,消除,除去,消磨。
7.词中说“不为捣衣勤不睡”,既然夜不寐不是因为捣衣,那么是因为什么 请简析。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①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作者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凤翔府(今属陕西)签判,其弟苏辙送他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诗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投宿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9.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守睢阳作
张巡①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②。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③。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注】①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合力死守 ( http: / / www.21cnjy.com )睢阳这个江淮屏障,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后粮尽城陷,张巡等三十六人英勇就义。②鱼丽:古战阵名。③陴(pí):城上的矮墙。
11.请简要赏析“裹疮犹出阵”这句诗。
12.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道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曲 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盐官舍早春
刘长卿
小邑沧洲吏,新年白首翁。
一官如远客,万事极飘蓬。
柳色孤城里,莺声细雨中。
羁心早已乱,何事更春风。
13.诗歌后两联写了哪些意象 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1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发:白发。
15.“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6.“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②终慢世③,只缘多病又非才④。
【注】①期思:地名,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居住并终老于此。②长卿: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③慢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④多病又非才:用孟浩然“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诗意。
17.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罢官后怎样的生活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8.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19.诗歌的前三联描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0.诗歌的尾联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赠傅都曹别
[南朝·宋]鲍照
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
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
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
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
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
21.诗歌开头以“鸿”喻傅都曹,以“雁”自喻,有何深意
22.诗歌最后四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①(其六)
杜 甫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②。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③围。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今甘肃天水。②金微:今阿尔泰山。③邺城:唐军十万包围史朝义守的邺城,但因为肃宗没有设元帅,军心不稳,最终军队溃败。
23.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表现军事形势的危险和战争的持久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24.请简要分析尾联中“解”字体现的诗人的情感。
25.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玉扃(jiōng) 仙袂(mèi) 迤逦(yǐ) 西澨(shí)
B.兰橑(lǎo) 凝睇(dì) 衰鬓(shuāi) 悲凄(qī)
C.玉簟(diàn) 绸缪(zhóu) 廊庑(wǔ) 江皋(gāo)
D.汀洲(tīng) 澧浦(lǐ) 酌酒(zhuó) 门楣(mèi)
26.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城阕 闲暇 霓裳 潺湲 B.比冀 芳馨 薜荔 辛夷
C.九嶷 水裔 垒落 骋望 D.珍馐 祠宇 瓜洲 留滞
参考答案
1.D
【解析】时易:时节变换。
2.A
【解析】殷勤:古义,情意深厚;今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情而周到。B项,森森:古今义都是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的意思。C项,出师:古今义都是出兵打仗的意思。D项,日月:古今义都是光阴的意思。
3.C
【解析】波,名词活用为动词,起波。A项,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词作状语,向西。B项,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D项,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愁。
4.A
【解析】举杯/断绝/歌/路难,节奏是二二一二;其他几项的节奏都是二二二一。
5.D
【解析】“凝脂”用典,《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卫风·硕人》语“肤如凝脂”。其他几项为借代。A项,“丝竹”代指管弦音乐。B项,“娥眉”代指美貌的女子,此指杨贵妃。C项,“鼙鼓”代指叛军。
6.B
【解析】这里是反用其义,指在外的丈夫寄给妻子的信。
7.“万杵千砧捣欲穿”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这是为了给远在边疆的亲人准备寒衣,所以女主人公夜不寐是因为她深切思念远征的家人。这思念的痛苦无法排遣,只能借“捣衣”来消磨时光,打发这难熬的夜晚,减轻心中思念的痛苦。
【解析】无
8.①对夜里捣衣难眠的思妇及千万远离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在战场上征战的战士的同情;②对因北宋政治的软弱而造成“思妇难眠”“捣声沉重”等一系列社会现状的愤慨;③对国运的担忧。
【解析】无
【备注】(赏析)
这首词,通过思妇相思难寐,彻夜捣衣的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来表现思妇对征人刻骨思念的主题。“斜月下,北风前”两句写景,夜已深,月已西斜,清冷的月光笼罩着大地,勾起了思妇对征人的思念;飒飒北风,带来刺骨寒意,催促着思妇要及早捣衣。这两句自然凝练,仅六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凄清、渺远的深夜画面。接着“万杵千砧捣欲穿”一句,写思妇月下捣衣的声音此起彼伏,厚厚的石板都要被捣穿。这种以声传情的手法,不言情而情自见,震撼人心的杵声让人体会到思妇对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其凄苦之情不言自明。“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两句,更从思妇的内心世界入手,写出了她相思的痛苦。这两句深入一层,先说不是因为辛勤劳动,忙于捣衣而顾不上睡觉,而是因为思念征人而不能入睡,所以才起来捣衣,以消磨漫漫长夜。尽管在北风月下独自捣衣,已经够痛苦了,但长夜不寐、寂寞无聊的滋味更是难以忍受。贺铸运用这样曲折的笔法,通过衬托对比,更加突出了思妇难以言状的痛苦和对远方征人的思念。这首词虽短,却写得凄凄切切,寓意深长,是贺词中的珍品。
9.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和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
【解析】无
10.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作者把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尔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不能凭借这爪迹推断鸿飞何处。(或: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作者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艰辛,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今昔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需要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无
【备注】(赏析)
首联,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喟,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作用,并引起下联的议论。颔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说明了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的道理。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颈联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鸿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由苏辙原诗而引发的对往事的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1.“疮”字表明将士全都带伤,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战事的艰苦卓绝。“裹”字表明将士不顾伤痛,带伤出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意志。
【解析】无
12.最后两句,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也就无法实施。这两句诗不仅塑造了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更塑造了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解析】无
【备注】(赏析)
一、二句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 ( http: / / www.21cnjy.com )卫战的时日之久和所面临的危机。“苦”表现了爱国将士守城的艰辛,“孤城”写出了睢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近。三、四句写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五、六句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指挥从容自若。“屡”表明敌人进攻的频繁,“厌”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七、八句,“疮”表明战事的艰苦卓绝,“裹”表明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犹”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顽强毅力。九、十句,表现诗人誓死报国的精神。最后两句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
13.(1)柳色,孤城,莺声,细雨,春风。(2)渲染了孤寂、悲凉的氛围。
【解析】无
14.①感叹人生易老;②表达对官场的厌倦;③表达身世漂泊之感(或“思乡之情)。
【解析】无
【备注】(赏析)
本诗第一联先点明人物身份、时间等。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沧洲小吏,却已是白首翁,再加上时逢新年,不难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第二联又进一步强调其漂泊在外之苦,“如远客”表达出其漂泊之感,接下来又用了一个比喻“飘蓬”,像蓬草一样,随处漂泊,没有定所。最后两联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如柳色、孤城、莺声、细雨、春风等,杨柳青青,莺声细雨,本是大好春色,但结合最后一联不难发现,景是美景,但情却是哀情,无奈漂泊在外的异乡客,面对满眼春意,感受到的却是孤独失意,心绪凌乱的诗人反而怨春色恼人。此诗没有抨击当时的政治,亦没有指责时事,只是一篇写普通盐政官员的现实生活感受之作,诗中充满了思乡的无奈和哀愁。
15.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景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解析】无
16.“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
【解析】无
【备注】(赏析)
刘辰翁以此词寄托其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头两句,纯粹写景,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弥漫着风雪的严寒景象。词人起笔,就将以往故都烧灯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在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面对这刮着大风、下着大雪的荒凉肃杀的景象,虽然词人感到故国的江山还像原来一样,然而去京城朝拜观灯的人却一个也看不到了。上片写景,景以引情,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风雪交加、行人断绝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词人面对着“当时月”,故国情景,纷涌而来,眼前处境,显得无比悲凉。最后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把“当时月”之善解人意和词人之悲凄坚贞交织起来了,意境苍凉,余味绵绵。
17.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罢官后落寞、无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闲居生活。词人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如今只能在期思溪上不停地徘徊,在樟木桥边借酒浇愁。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身边只有滞涩的一两声蝉鸣、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如此情境让词人倍感落寞、苦闷、无聊。
【解析】无
18.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被罢官后报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情绪。是运用典故和反语来表现的。词人反说自己闲居山中不是像司马相如那样有意傲世,而是像孟浩然那样多病又没有才能,实则是借此委婉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之情。
【解析】无
【备注】(赏析)
词的上片,表达被贬之后壮志难酬的悲凉。一、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写词人在被贬之地的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在期思溪上每天上千次地来回走动,在樟木桥边饮酒。三、四句,写词人报国无门的悲凉:我的影子倒映在溪水中,但人影不能随着流水而去;红红的醉脸也不能让我重回年轻的状态。词人在上片描写了被贬生活的看似闲适状态,但联系词人杀敌报国的追求,可以知道此时的悠闲恰恰体现了词人悲凉的处境。下片,进一步表达词人报国无门的悲凉。前两句,描写期思的幽静:稀疏的树林、干涩的蝉声,更显得树林幽静;蝴蝶翩飞、秋菊半开,更显得环境冷清。词句寓情于景,把自身的孤寂、悲凉融合在景物描写中。后两句,使用司马相如和孟浩然的典故,表达词人不被重用的无奈和愤怒之情。自己闲居山中,不是像司马相如那样有意傲世,而是因为像孟浩然那样多病又没有才能。
19.诗歌的前三联描写了如水的月光、稀疏的残菊、飘零的落叶、疾飞的塞鸿及迟鸣的邻鸡等意象,营造了清冷、寂静的意境。
【解析】无
20.尾联写“愁人”在白露很重的清冷秋夜中,怅惘不语似有所思,连露水打湿了衣服都未察觉,塑造了一位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解析】无
【备注】(赏析)
首联写宽广的碧空中,高悬着一轮明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皎洁华美,静寂无声。写出了诗人寂寞孤独的心境。颔联写残菊花开、衰老梧桐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叶子已纷纷凋零,飘落在了寒井之上。渲染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颔联虽是写景,却暗寄着愁情,且与首联写的“愁”字相呼应。颈联由写植物转入写动物。塞外飞鸿感到晚秋已尽,为了躲避寒冷的侵袭,疾速地由北向南飞过长空;由于昼短夜长,邻家的鸡啼也推迟了。这里,以“塞鸿飞急”对“邻鸡鸣迟”,以“觉秋尽”对“知夜永”,写出了晚秋之夜的寒冷,从而把诗情深化到一个更新的境界。尾联又回到写人上来。这里写“愁人”“凝情不语”,寂寞凄清。就在他思绪万千之际,萧瑟的秋风阵阵吹来,拂在白露上,冷气袭人,衣不胜寒。
21.诗歌一开头就以“鸿”喻傅都曹,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雁”自喻,分别以“轻”“孤”写“鸿”“雁”,一个高翔翱戏,一个独自幽栖,不仅动静不同,而且有得意与失志之分。另外鸿鹄象征清高,孤雁则接近微贱,可见诗人有扬傅而抑己之意。“戏江潭”与“集洲沚”,看似是客观描述,实为两相对照,说明彼此命运不同,就好像云和泥的差别。
【解析】无
22.诗歌通过描写落日的余晖、凄寒的川渚、徘徊的孤雁等景象,塑造了一位厌倦漂泊生涯、壮志难酬而无所依傍的游子形象。
【解析】无
【备注】(赏析)
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节,共三节。“轻鸿”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句写与傅都曹志趣相投,亲切相交。“风雨”四句,写两人分手惜别时的情景。“落日”四句,设想别后离愁,并写了自己看不到出路的苦闷。全诗以“鸿”喻傅都曹,以“雁”自喻,古人往往以鸿鹄并称而以凫雁对举,鸿鹄象征清高,孤雁则接近微贱,可见此诗一开头便有扬傅而抑己的倾向,显得傅尊而己卑,说明彼此命运不同,就好像云和泥的差别。不过二人虽命运差别大,却过从甚密,交谊笃厚。第二节,流露出二人别后互相思念之情。最后四句,“落日”是孤寂的象征,川渚因日落而生寒,孤寂中带出了凄凉萧瑟的苦味。“短翮”句以雁之不能高翔引喻己之窘迫局促。“徘徊”句乃找不到出路的最形象的描写。
23.颔联,交代金微守军奉皇帝命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移,防守黄河天险的概况。因为“安史之乱”,唐军对抗乱军,兵力明显不足,只能把守卫边关的士卒派遣到黄河一带增援。由此可见当时军事形势的危险。颈联,写调动的军队因为长途跋涉,士兵一个个又黑又瘦,就连旌旗都稀疏凌乱。由此可见战争的持久和艰苦。
【解析】无
24.邺城之战以唐军溃败而结束,诗人没有用“溃”字而用“解”字,这是从敌人方面(对方)着笔的写法,委婉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讽刺。
【解析】无
【备注】(赏析)
首联,写唐军已到秦州。诗人听到了城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断响起的胡笳声,看到了山边唐军旌旗在移动,一个“归”字,点明了唐军由西面边塞经秦州向内地行进的方向。颔联交代这些士兵是金微守军,奉皇帝命令东移沧海一带,防守黄河天险。此时黄河下游正是两军交战的地区,但唐朝兵力不足,不得不东征西调,以致从极西边调兵前去增援。军事形势危急,可见一斑。颈联,近看士兵。因为长期戍边和跋涉,他们一个个又黑又瘦;旌旗也是稀疏零乱,可见战争的持久和艰苦。尾联,写这样的军队是不能取得胜利的,于是诗人只能怨恨当初失败的邺城之战了。这首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要“防河”就要发兵,别处无兵可调,只能从西部边界征调守卒;但是这些士兵又很难有战斗力。诗人虽然不忘关内战事,然而又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只能无可奈何地恨邺城之败了。
25.B
【解析】A项,“澨”应读shì。C项,“绸”应读chóu。D项,“楣”应读méi。
26.D
【解析】A项,“阕”应为“阙”。B项,“冀”应为“翼”。C项,“垒”应为“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