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1(2016)-第四单元单元测试(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1(2016)-第四单元单元测试(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5 15:0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粤教版语文必修1(2016)-第四单元综合训练
评卷人 得分
一、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汉乐府诗歌,回答问题。
有所思①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②君?双珠瑇 ( http: / / www.21cnjy.com )瑁簪,用玉绍缭③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④,东方须臾高⑤知之。
【注】①本诗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②问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字同义,作“赠与”解。③绍缭:犹“缭绕”,缠绕。④晨风飔:雉鸟常晨鸣以求偶。晨风,即雉鸟。这句在写景中隐喻求偶失败。⑤高:通“皓”,白。
1.如何理解诗中“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三句的含意?
2.诗的结尾“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史(其二)
[西晋]左 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①,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②,七叶珥汉貂③。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逐 ( http: / / www.21cnjy.com )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西晋时期,出现了世家大族独占仕进之路的现象。②金张藉旧业:“金张”,指汉代金日石单和张汤的子孙。“藉”,凭借。“旧业”,指金日石单、张汤生前的功业。③珥汉貂:汉代凡侍中、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既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一句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神清气爽。
D.最后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了隐居读书的感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6.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①,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②。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注】①转蓬:飞蓬,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②相当:相遇,相逢。
7.诗歌前八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8.“奈何此征夫”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征夫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田黄雀行【注】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此诗写于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挚友丁氏兄弟。
9.这首诗抒写了一则寓言故事,请简要叙述故事内容。
10.怎样理解诗歌前四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梅花落
[南朝]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11.“问君何独然”中的“君”指的是谁?
12.本诗咏梅,为何写杂树?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国风·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发语词,亦有勉力之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抹下。⑥袺:提起衣襟兜东西。⑦: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3.《诗经》经常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是哪种手法?
14.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采集芣苢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回答。
15.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6.分析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中的作用。
17.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
想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8.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作简要分析。
19.诗人借对乡居生活的描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20.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21.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题目。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2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3.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中华先民的生活中,对诗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追求是最显著的民族特征之一。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诗言志”首见于《尚书·尧典》,虽说它不一定真是产生于尧舜时代,但它在先秦时代就已深入人心,且绝非仅为儒家一派所信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子之言曰“诗以言志”,《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荀子·儒效》云“《诗》言是,其志也”,皆为明证。后人或以为“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不同的诗学观念,其实在最初,“志”与“情”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正如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所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到了屈原,便以“抒情”为作诗旨趣。《九章·惜诵》云“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他用“情”字来概括自己的全部精神活动和心理状态,正与前文所说的“志”可以互训。由此可见,中华先民对诗歌的性质有着非常一致、非常明确的认识:诗歌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体,与人生无关的内容在诗国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从表面上看,古人极其重视诗的实用价值, ( http: / / www.21cnjy.com )闻一多指出:“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神话与诗》)正因诗歌具有如此巨大的实用价值,孔子才会恺切地以学《诗》来教育弟子。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诗经》才得以跻身于儒学经典之列。然而只要我们把关注的重点回归到作品本身,只要我们仔细考察那些作品的发生背景,那么就能得出如下结论:一部《诗经》,除了少数祈福禳灾的祭歌与歌功颂德的颂词之外,其余的都是“诗言志”的作品,而《诗经》的这种性质也就奠定了整个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方向,正如清人袁枚所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由《诗经》开创的这种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诗歌史,虽然后代的诗歌九流百派,千汇万状,但抒情总是其主流。抒情的性质必然包含超越实用功能的意义,南朝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得好:“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此语虽然本于《诗大序》,但显然更增添了超越的意味。正因如此,诗歌不但是先民们如实反映人生的工具,而且是实现人生超越的利器。
在中华先民看来,诗歌是人们认识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有效方式。中华先民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路,擅长于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具有偏重于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征。先民们在追求真理时,往往不重视局部的细致分析,而重视综合的整体把握;往往不是站在所究事物之外作理智的研究,而是投身于事物之中进行感性体验。如果说古希腊的智者追求的是逻辑分析的严密性,那么中华的圣贤就是以主客体当下冥合的直觉感悟为智慧的极致。
(有删改)
2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后代有人以为“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不同的诗学观念,其实在最初,“志”与“情”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B.古人十分重视诗的实用价值,《诗经》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祈福禳灾的祭歌与歌功颂德的颂词之中。
C.《诗经》之所以能够跻身于儒学经典之列,孔子之所以用学《诗经》来教育弟子,是因为诗歌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
D.中国诗歌种类繁多,但抒情一直是其主流,其不但能如实反映人生,而且是实现人生超越的利器。
E.中华文化具有偏重于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征,这与追求逻辑分析的严密性的古希腊不同。
25.下列关于“诗言志”的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在先秦时代就已深入人心,且为儒家等诸多流派所信奉。
B.屈原在《九章·惜诵》里以“抒情”为作诗旨趣,他用“情”字来概括自己的全部精神活动和心理状态,这里的“情”其实就是“志”。
C.闻一多在《神话与诗》里说“诗”在中国曾经是“宗教”“政治”“教育”“社交”,是“全面的生活”,由此可见“诗言志”的影响。
D.清人袁枚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这说明了“诗言志”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诗歌史。
26.在中华先民看来,诗歌具有什么价值?请简要概括。
27.请以“诗圣”杜甫为例,简要分析他的诗歌创作是如何体现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诗言志”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28.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评卷人 得分
三、语言知识基础
3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偕老(xié) 苗裔(yì) 说怿(duó) 白鹄(hú)
B.葳蕤(ruí) 流霰(xiàn) 泣涕(tì) 驰骋(chěng)
C.玳瑁(mào) 蒲苇(pú) 潜虬(qián) 愆期(yǎn)
D.否极泰来(pǐ) 惮殃(dàn) 晻晻(yǎn) 吐哺(fǔ)
3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仿徨 守拙 纯粹 视死如归 B.樊笼 缤纷 灵修 夙兴夜寐
C.机杼 垝恒 城隅 信誓旦旦 D.驱谴 窈窕 踯躅 载笑载言
3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氓》是《诗经》中的名篇,全诗讲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一位女子从与男子青梅竹马、两心相许、恋爱求婚、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与男子一刀两断的全过程,把女子被弃的悲愤抒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柳忠秧关于楚文化的大型史诗《楚歌》,以宏大的叙事、悲壮的情怀、古典的体制、现代的情韵,展示出蹈常袭故的创作传统。
C.戏剧《刘兰芝》经过加工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剧情更加合理紧凑,故事性和感染力也大大增加。
D.谢灵运的族叔谢混是当时政界和文坛的中心人物,谢灵运很敬佩他,处处追随模仿他。不久,谢灵运的文学才能就一飞冲天,受到人们的赞赏。
3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围绕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为主题展开的,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
B.《氓》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虽远不如《孔雀东南飞》那样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出来。
C.在文化上,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学的灵魂,他们继承大汉遗风,上袭春秋战国文化灵脉,下承隋唐文化先河,拓荡盛唐浩气。
D.近年,有学者指出《古诗十九首》中部分诗的作者为曹植,这一具有突破性、颠覆性的观点,广泛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35.下列对本单元诗歌及其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充分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忠于爱情、坚强果断的女子形象,从诗中可窥见当时的婚嫁礼俗。
B.《离骚》中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D.谢灵运扭转了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风,是山水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朓、何逊,唐朝的孟浩然、王维等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3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陶渊明不是一位完全超脱生死、完全放弃名利的人,   。   ,   ,   。   ,   。而这一切,均源自于他对自然人生的不懈追求。
①找到了暂时解决矛盾与痛苦的路径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人生体味
③他只是一位“悲欢忧喜,出于自然”的旷达之人
④是陶渊明为后人贡献的巨大精神财富
⑤他的伟大在于,通过“导发意气”的诗文,展现了人生的矛盾与痛苦
⑥从而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与心灵的安慰
A.⑤④①⑥③② B.⑤①③⑥②④ C.③⑤②④①⑥ D.③⑤①⑥②④
37.《孔雀东南飞》中,在描写太守家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的场面时写道:“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请你简单描写一下刘兰芝此时的心理活动。4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女主人公想选择信物赠给相去万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夜思念的情郎,以表达自己坚贞之心。于是选择了精美绝伦的“瑇瑁簪”,并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内心对情郎的爱慕之深、相思之重。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体分析时,应该抓住“瑇瑁簪”这一具体对象,通过对“用玉绍缭之”这一细节的理解,体会女主人公当时的心理。

2.这两句运用“比”的手法,写女子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悲叹中听到秋风凄紧和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鸣,这使她产生共鸣,相思弥甚,犹豫不决。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及思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情的能力。通过分析可知,诗歌结尾两句运用的是“比”的手法。具体分析时,可重点理解“秋风”的“肃肃”、“晨风”的“飔”,并以“高知之”推断出女主人公从犹豫到坚定自信的转变过程。
【备注】(诗歌鉴赏)
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开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句写女子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之情。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这几句写物寄情,表达言简意丰,情调缠绵悱恻。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潋滟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七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折断(拉杂),再砸碎(摧),再烧毁,但这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又迎风扬掉其灰烬,要与情郎断绝相思。“鸡鸣狗吠”五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唯门第是举”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时弊(西晋门阀制度)的抨击,抒发了对门阀制度下庸碌世族子弟窃居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埋没屈沉这一社会不公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要求对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语句,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等,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

4.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法。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三层对比环环相扣、层递深入,情感也自沉郁而至悲愤,从而鲜明地揭示了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通过分析可知,这首诗全篇运用对比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对比的表达效果即可。
【备注】(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出身寒微而被埋没,世家大族子弟不管有无才能都居要位的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居高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上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
作者借历史抒发自己的感情,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全诗通篇皆用对比,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5.B
【解析】“欣”字并没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而是借鸟喻人,表达对当时生活的满足。

6.这首诗写了诗人四个方面的乐趣: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的乐趣;亲自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的乐趣;把酒言欢的乐趣;纵情想象,沉醉书卷的乐趣。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对全诗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诗人所写的乐趣。具体作答时,可结合当时的环境、人物的活动、诗人的情感等来组织答案。
【备注】(诗歌鉴赏)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的13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组诗,本诗是第一首。诗的前六句写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中,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接下来描写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头而去。他独自高兴地倒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诗人畅享自在与自得。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诗的最后四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
本诗抒发了诗人崇尚自然、回归田园的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写出了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7.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的候鸟特征,表现征人的辛劳困苦。然后以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永远无法回归故土,表现征人漂泊在外的无奈与孤独。这几句诗为下文描写征人的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通过分析可知,诗歌前八句通过“鸿雁”和“转蓬”这两个意象,表现了征夫的生活境遇,运用的是比兴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即可。

8.(1)①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②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③出征之久,年岁飞逝,老之将至;④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2)这些方面紧密联系,共同反映了征夫思乡不得归的主题。征夫归乡的愿望不能实现,思乡之情也就日益加深。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具体概括时,要抓住描写征夫的生活的关键词句,如“不解鞍”“不离傍”“老将至”“返故乡”等进行概括。
【备注】(诗歌鉴赏)
曹操的乐府诗,往往慷慨而多气,甚有风骨。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是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故其诗作也大开大阖、舒缓从容,表现出非凡的气度和胸襟。这首诗以沉郁悲凉之笔写征夫思乡之情,也显示了曹诗的这一特色。
这首诗开头连用比兴,最后又以比兴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首尾相互照应。鸿雁、转蓬、神龙、猛兽、狐狸,其表象各不相同,诗人却善于抓取它们有助于表现主题的本质特征来描写,全诗显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尽管诗歌大部分篇幅是比兴,描写主题的只有寥寥数句,但比兴起到了延伸、拓展、强调主题的作用,所以整首诗仍然给人以含蓄深沉、内蕴丰富之感。

9.一只黄雀为躲避鹞而误投罗网,挣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引起了一位少年的同情,他不顾捕雀人的欢呼,拔出剑来削开了罗网,黄雀得以逃出。黄雀冲上云天忽而又直坠而下,为的是表达对少年热心救助的谢意。(意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目要求对诗歌内容进行概括,回答时,先明确哪些语句在讲述寓言故事,然后理解其大意,整体把握故事中少年与黄雀之间的关系,最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故事情节叙述出来即可,注意故事的完整性。

10.开头句一个“悲”字,让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感觉到诗人所说的“高树”“海水”并非象征雄伟壮阔,而是暗喻环境险恶。“利剑”指代权势。没有权势怎么能对友人(遇难)伸出援手?由此推测,诗的前四句,诗人抒发的是朋友遇难而自己无力援救的无奈心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注释所给的相关背景,具体分析诗歌前四句。前两句是环境描写,由注释、一个“悲”字以及海水扬波可以看出,这两句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暗示了社会环境的险恶。“利剑不在掌”一句充分透露出一种无奈之情,后面的问句更是加深了这种情绪。
【备注】(诗歌鉴赏)
此诗开端,诗人以“高树”“悲风”“海水”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曹植当时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恨,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受难者的少年侠士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而少年拔剑捎网的形象则寄寓着诗人渴望冲破现实罗网的热切愿望。此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

11.作者自己(咏梅者)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这是一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赞美梅的诗歌,诗中提及三个意象,即“梅”“杂树”“君”。“君”独然“为梅咨嗟”,偏爱梅,“君”明显是作者自己,即咏梅者。

12.借杂树畏寒零落,反衬出梅花傲霜的品质。对比之下,作者梅花般坚贞的形象,独立在杂树般的没有节操的士人中间,愈发显得美好。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真阅读全诗可知,“梅”是作者重点描绘和赞美的对象,而“杂树”作为次要形象肯定是来衬托主要形象梅的,是正衬还是反衬就要具体分析。从“偏为”“徒有”等可看出作者对杂树的贬,故写杂树是为了反衬梅的美好品质。从写作意图看,作者将杂树比喻为没有节操的士人,以梅花喻己,将两者进行对比,来突出自己坚贞美好的品质。
【备注】(诗歌鉴赏)
鲍照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咏物诗。咏物诗一般都是借物咏人或借物言志,诗中的“杂树”和“梅”都具有象征意义。“杂树”指无节操的士大夫,“梅”指节操高尚的贤士。作者将杂树与梅放在一起,用对比的方式加以描绘、说明,既有对耐寒梅花的赞美,也有对软弱动摇的杂树的批判。作者在褒贬中寄托着自己的心志。

13.赋。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能力。回答此题,要调动知识储备,明确赋、比、兴分别指什么,这三种手法分别具有什么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对号入座。

14.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诗采用了复沓形式,每一章内容基本一样,只更换了几个字,而这些字都是动词,是描写采集芣苢动作的词语,这些动词的变换将劳动过程展现了出来。

15.妇女们在田野里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注释和整首诗展现出来的劳动氛围来分析。

16.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心绪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之久,至此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解析】作答这类题,需要从两个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考虑:①结构上,根据诗句所在的位置去判断它的作用;②内容上,理解诗歌大意,联系语境去分析诗句在诗中的作用。

17.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景物描写中寄寓着独守闺房的主人公的幽怨之情。③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反衬主人公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景物特点和景物变换特点;诗歌写景抒情常用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等;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备注】(诗歌鉴赏)
这首诗抒写的是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 ( http: / / www.21cnjy.com )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中开着花朵,显得生机勃勃,女主人公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路途遥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任凭香气盈袖。诗的最后两句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诧异。其实,对花落下“抑”的一笔,正是为了“扬”“但感别经时”这一主题。无论说花珍贵还是不足为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曲折跌宕中,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18.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恬淡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村生活图景。诗人摆脱了官场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到来。那扇虚掩的柴门,那间幽僻的居室,已经让诗人与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隔绝。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农作物的生长牵动着诗人的喜忧情绪。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要求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可先总述画面特点,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首诗从不同方面描写了诗人的乡居生活,学生需重点把握诗人的日常活动。

19.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表达了对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同时,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安贫守志的高洁品质。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具体分析时,要抓住诗人的心境去思考。诗人回到乡村后“绝尘想”,远离官场黑暗和世俗交际,心情肯定是轻松而闲适自在的。诗人笔下自己的乡居生活是美好的,可见其喜爱之情。再进一层分析,将田园生活与诗人品质联系起来思考。
【备注】(诗歌鉴赏)
本诗是《归园田居》第二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意写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杂言”。与充满尔虞我诈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这单纯的喜惧表示乡居生活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20.重章叠句
【解析】《诗经》在章法结构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重章叠句(复沓),即每个章节内容大致相同,只替换几个字词。

21.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从比兴的角度欣赏诗歌,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分析诗歌哪些诗句使用了“比”的手法,哪些诗句使用了“兴”的手法,又是如何运用的。三章中,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对桃树的相关内容的描写,后两句才是对新娘的祝愿,以桃引出对新娘的祝愿,这种手法就是“兴”;同时,表面写桃,实则在写新娘,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表现了新娘的美丽贤淑等,这是“比”的手法的运用。
【备注】(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贺新婚的诗歌,表达了对新婚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子的纯真美好的祝愿。为了适合在婚礼上演唱,诗歌采用了民间歌谣的复沓形式,三章反复表达的是对新娘的祝愿:婚后家庭美满和谐。由于比兴的恰当运用,这一祝愿表达得十分生动形象,使全诗词采绚烂、气韵天成,很好地体现了古代人民所特有的淳朴、健康的气质。诗歌以桃树的花、实、叶等为比兴的材料,形象地表现了它们特有的俏丽。诗歌每章的前两句是兴句,以生动鲜明的形象,点明婚礼举行的时令,烘托出婚礼热闹、欢畅的气氛,并给予人们丰富的联想。那艳丽盛开的桃花,不正可以使人联想到新娘姿容的秀丽吗?那压低枝头的桃实和浓密的绿荫,不正可以使人联想到新娘体魄的健美吗?这也正是未来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预兆。这样的比兴,变抽象为具体,自然贴切,含蓄委婉。

22.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解析】无

23.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无
【备注】(诗歌鉴赏)
江总,南朝陈诗人,历仕梁、陈、 ( http: / / www.21cnjy.com )隋三朝。江总是陈代亡国宰相,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历史上声名不佳。但随着国家兴亡和个人际遇的变化,他的诗也渐渐洗去浮艳之色,而时有悲凉之音。这首《雨雪曲》通过描写塞外黯淡的自然环境,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茫然失落的郁闷心情。前两句交代了在雨雪纷飞的塞外边防,从军的戍卒来到了陇西(在今甘肃东部)。中间四句描绘了塞外可见之景,点明荒凉苦寒的环境特点。军阵周围偶尔可以看见狐狸的踪迹,在山脚下也可以看见马匹走过的痕迹。天冷得彩旗也似乎失去了颜色,乌云压阵的大地上就连军鼓的声音也显得低落了许多。最后两句表现出戍卒的艰辛与思乡之情,弥漫着的愁绪渐渐浓厚,前面的路茫茫然又在哪里?

24.AB
【解析】A项,“完全一致”错误,原文是“基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致”。B项,“《诗经》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祈福禳灾的祭歌与歌功颂德的颂词之中”错误,文中并没有说其他“诗言志”的作品不具有实用价值。

25.C
【解析】“由此可见‘诗言志’的影响”错误,原文引用闻一多的话是为了证明“古人极其重视诗的实用价值”。

26.①“诗言志”,诗歌可以抒写人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内心世界。②诗歌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能发挥巨大的社会功能。③诗歌不但是先民们如实反映人生的工具,而且是实现人生超越的利器。④诗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解析】作答本题,要着眼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全文,抓住每段的重要语句。从文章第一段的结尾处可得出第①点,从文章第二段的开头处和结尾处可分别得出第②③点,从第三段开头处可得出第④点。

27.杜甫服膺儒家仁政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的思想,以关爱天下苍生为己任,生逢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关头,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时代的疾风骤雨在杜甫的心中引起了情感的巨大波澜,作为“诗言志”的体现,杜甫的诗歌描绘了兵荒马乱的时代画卷,反映了民生疾苦和社会黑暗,也倾诉了他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
【解析】作答本题,要联系“诗言志”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概念来分析杜甫的诗歌创作。分析时要说明杜甫的“志”(即人生经历、内心世界、理想追求等)是如何体现在他的诗歌中的。

28.A
【解析】原文第一、二段并没有谈到“《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也没有说《诗经》中的诗歌“没有深刻的含意”。

29.C
【解析】原文第四段中,子展的意思是虽然晋侯为了卫国的叛臣才羁押卫侯,但人言可畏,在别人看来,因为一个叛臣而羁押卫侯,不合适。

30.B
【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的内容可知,“徒歌”也是有曲调的,比如原文中说“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31.B
【解析】A项,怿应读yì;C项,愆应读qiān;D项,哺应读bǔ。

32.B
【解析】A项,仿徨—彷徨。C项,垝恒—垝垣。D项,驱谴—驱遣。

33.A
【解析】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邪,在一起玩耍。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使用恰当。B项,蹈常袭故:形容按老办法做事。不合语境。C项,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使用对象不当。D项,一飞冲天:形容平日悄无声息,却突然作出惊人之举。不合语境。

34.B
【解析】A项,“围绕……为主题”句式杂糅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将“围绕”改成“以”。C项,搭配不当,可将“下承”改为“下开”。D项,“广泛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语序不当,应将“广泛”放到“关注”前面。

35.C
【解析】《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36.D
【解析】通过分析,③承接前文,对陶渊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形象进行概括。⑤①概括陶渊明的伟大之处。⑥承接⑤①的分析,升华了题旨。②④指出陶渊明的诗句对后人的影响。

37.这种排场,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可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却不是我刘兰芝想要的!我想要的并不是豪门贵族的生活,而是坚贞不渝的爱情。这热闹的场面,在我看来只有嘲讽。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具体解答时,可以结合诗歌所反映的主题、人物的形象特征、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分析刘兰芝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