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人文主题:历史传说故事
语文要素
《司马光》
《守株待兔》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天才无数。四岁让梨的孔融,七岁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将再认识一位天才少年——王戎。在他的身上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一起读课文吧!
写好字要注意斜钩和撇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王戎,晋朝人,
“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摘
道路两边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李子
王戎不摘道路旁的李子。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王戎(234年—305年),晋朝名士,出身魏晋高门琅玡王氏,长于清谈。“竹林七贤”之一,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朗读课文,字音读准确,试着读出节奏,把句子读通顺。
我会读
兵戎 诸位 竞走 唯一
rónɡ
zhū
wéi
jìnɡ
兵戎
马戎
尝试
品尝
诸位
诸多
竞走
竞争
唯一
唯独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再读课文,划分节奏。
学习方法
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锦囊
1.借助注释
2.借助插图
3.联系上下文
4.查字典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读书要求:
1.借助注释等方法把故事读懂。
2.读懂后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曾经
争着跑过去
只有
的确如此
诸儿竞走取之
人问之
取之
代指人,物或事
代指李子
指代我(王戎不取李子这件事。
李子
文言文中“之”在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思,文中的“之”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翻译:王戎7岁时,曾和很多小孩一起玩耍。
曾经
很多小孩
嬉戏、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李子
压弯树枝
zhé
shé
zhē
折断
折本
折腾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争着跑过去。
竞:争逐;
走:跑。
只有
摘
王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自幼聪慧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李子
争着跑过去。
竞:争逐;
走:跑。
压弯树枝
只有
翻译: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树上果实累累,为什么“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不摘李子这件事。
说
这些李子
翻译: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人们不摘
其他孩子都去摘李子,王戎为什么不去?
王戎认为,李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
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李树长在路边,如果这李子好吃的话,早就被人摘光了,没人摘的话,就一定是苦的,不好吃。
你觉得王戎说得有道理么?为什么?
树在道边而少子,此必——
甜李。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
苦李
王戎说得有道理。因为李子如果是甜的,应该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聪明机智、冷静理智
取之,信然。
摘下来
的确如此
翻译: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全文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王戎不取道旁李》带给了你什么启示?
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
填一填
背一背
王戎____,尝__________。看道边李树________,诸儿_________,唯______。人问之,答曰:“______________,此必____。”取之,_____。
七岁
与诸小儿游
多子折枝
竞走取之
戎不动
树在道边而多子
苦李
信然
根据图片和提示说说这个故事
人问 戎答
取之,信然
诸小儿游
李树多子,诸儿取之
说
唯戎不动
想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王戎观虎
希望大家都能像王戎一样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尝试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你的家里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