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李堡镇丁所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教案:第7课 幼时记趣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李堡镇丁所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教案:第7课 幼时记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5 19:23: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七课《幼时记趣》
【理论支持】
我们学好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因此要多读,培养语感;多背,加强积累。朗读时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训练。“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教出情趣,激发情感。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说过“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从不会学、怕学、厌学到会学,爱学到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钻研经典古文,并从中获得走进古典文化的趣味。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这表明知识的拥有必须有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三维目标中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并充分关注到学生构建知识提高能力的动态性变化。学生在懂得鉴赏富有魅力的古代文化之后,内在文化素养将不断提高,语言表达也将更有韵味,更具内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典,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正确朗读课文,朗读时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学会翻译文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3.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年生活和乐趣。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感情。
2.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文中注释掌握生字读音和书写,掌握文言文语句停顿。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罗列疑难问题,以供合作探究。
课内探究
第一课时
一、学
1. 导入新课。
用一系列比喻话童年,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
依次让学生在黑板上(或口头提问)完成预习题,师生共同释疑解难。
3. 圈点批注。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白板显示】
①能准确朗读全文,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学会翻译文章。
②本文语言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赏析。
③课文以什么为中心?依次写了哪三件事?
④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
【设计第①题的目的让学生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设计②题是让学生去品读赏析语言;设计第③题是让学生感知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设计第④题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意及作者的童趣。
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白板显示】
批注要点
1.朗读停顿处用斜线。
2.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5.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
(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
【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充分对话,培养学生边读书边动笔的习惯;另一方面,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此外,提高了学生阅读与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4.小组合作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六人分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各小组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列出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讨论交流时,对这四题的探究形成共识,】。
第二课时
二、导
1.班内探究。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2.精讲点拨。
a.对学生自主思考题的点拨: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故时有物外之趣
使与台齐
盖一癞蛤蟆也
【点拨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 是有规律可寻的。连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和发语词在句首,可在连词和发语词后作停顿,如“夫”、“盖”、“故”等;在句中省略处作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停顿,在动宾之间停顿;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可在此名词前作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
【参考答案】
故/时有/物外之趣
使/(之)与台齐
盖/一癞蛤蟆也
(2)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故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点拨方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①代词,代人、事、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结构助词,的。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句末语气助词,凑足音节,可不译。⑤动词,去,往。⑥宾语前置的标志。
【参考答案】
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昂首观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心之所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③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点拨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总之,文言文翻译必须力求直译,准确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做到“信”;译文必须通顺、晓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做到“达”;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做到“雅”。
【参考答案】
①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②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③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本文语言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赏析。
【点拨方法】
可采用如此格式,这个(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感觉角度),生动形象(突出)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现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参考答案】
a“夏蚊成雷”运用夸张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蚊子之多,声音之大。“私拟作群鹤舞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痛恨的蚊子比成美丽的仙鹤,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纯洁,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c“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5)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
【点拨方法】
首先要通读、读懂、读透、从读中悟其义、明其理。通过阅读,摸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
【参考答案】
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
b.对重点、难点的讲解点拨:
(1)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点拨方法】
通读全文,作者“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作者善于联想、想象、玩赏,怀着极大的热情创造着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夏蚊成雷”“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获得自我满足,产生“物外之趣”。
【参考答案】
观察——联想、想象——玩赏。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点拨方法】
要注意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来理解文章,让学生找到问题出现的段落或句子,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
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者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模式,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教者精心点拨,提供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3.深度探究。
探究题: 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却写得如此意兴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点拨方法】
可结合文章主旨、艺术特色综合分析,以及联系生活的体验和经历来思考。
做到由课内向课外,由课本向社会延伸。
【参考答案】
a.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三、练
1.涵咏积累。
(1)当堂熟读全文,做到准确朗读,充满感情,体味语言的魅力。
(2)赏读优美语段。
(3)汉语中某些动物的叫声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
马_____ 犬_____ 狼_____ 虎_____ 猿_____ 狮_____ 鸟_____
【参考答案】嘶 吠 嗥 啸 啼 吼 鸣
(4)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带有“鹤”字的成语。
【参考答案】风声鹤唳、鹤立鸡群、朱颜鹤发、闲云野鹤。
2.重点检测。学生完成课堂重点检测。
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
课后提升
1.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
2.同步阅读。《螳螂捕蝉》(《聊斋志异·卷五》),《蜘蛛与蛇》(《庸庵笔记》)。
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
课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通读课文,朗读时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
3.翻译全文。
4.同步阅读:
自学辅助资料
一、作者介绍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三白,号梅逸,清代苏州人,文学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作者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二、文章主旨
以“记趣”为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再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像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像就越奇特。而这里的联想和想像,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云端”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预习练习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 miǎo( )小 项为之强 ( ) 鹤lì( ) yí( )然
土lì( ) 丘壑( ) páng( )然 凹tū( ) lāi( )蛤蟆
2.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使与台齐
盖一癞蛤蟆也
3.解释下列加线字词。(8分)
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
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
凹者为壑( ) 鞭数十( )
盖一癞蛤蟆也(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4.填空:课文《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代作家_________著的_________。
5.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寻诗、词、歌、赋中有关童年的经典句子。
【参考答案】
1.zhì、藐、jiāng、唳、怡、砾、 ( http: / / www.21cnjy.com )hè、庞、凸、癞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使/与台齐
盖/一癞蛤蟆也
3.“群鹤舞空”的景象/强同“僵”/用/把……当做……/山沟/用鞭子打/原来是/连词,表顺接。
4.清代、沈复、《浮生六记》
5.(1)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2)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3)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6.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课堂思考题
一、自学思考题
①翻译下列句子: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②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故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③本文语言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赏析。
④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
⑤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⑥“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二、深度探究题:
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却写得这样意兴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达标测评题
1.解释下列实词的多义 :
⑴察: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
⑵观:昂首观之     作青云鹤观
⑶神:定神细视 神游其中
⑷时:余忆童稚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
【参考答案】⑴看到、看清/观察 ⑵看/景象、景观
⑶精神、注意力/感受、想象力 ⑷时候/经常
【思路点拨】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可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注意文言实词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你认为文中能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件事例,它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思路点拨】
在这一题中可发挥自己想象,你从文中某一事例想到了什么,可自由发挥。如可以说自己对“观蚊如鹤”这幅图画印象深刻,平时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蚊子想到的是快把它赶走,以免被叮咬,而儿时的沈复却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不但把蚊子联想成同样细腿细脚的仙鹤,还把它们特意赶到蚊帐中,用烟喷蚊子,造成美妙的青云白鹤景观,而自得其乐,这些都是大人们想象不到的,正因为有着天真的童趣,沈复才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让自己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穷趣味。
3.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参考答案】物外之趣
【思路点拨】
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如“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如“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如“总分”结构等。本文在第一自然段“故时有物外之趣”中 出现“故”,再通过读全文,发现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说和概括,故可得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
课后提升
1.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 ( http: / / www.21cnjy.com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1)“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2)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
(4)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螳螂 蛇 (2)觇 审视 视  
(3)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4)螳螂捕蛇
2.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太zhà户(开门)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笑(微笑),连呼则则(赞叹的声音),此七月望日(夏历每月十五日)事也。‖逾三年,予披宫锦(中进士)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国都北京,考中进士),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1)给下列字注音。
①憩 ( ) ②瞠( ) ②莞 ( )
(2)解释下列词句。
①同临其穴 ②瞠视而笑 ③予 ④汝
(3)概括这段文字三个层次的大意。(层次已用“‖”在文中标明) (掌握主要内容,学会概括)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参考答案】
(1)①qì ②chēnɡ ③莞wǎn
(2)①同到蟋蟀处凭吊;②瞪着眼看,相视而笑;③我;④你
(3)①第一层:一同捉蟋蟀 ②第二层:一同读诗书 ③第三层:兄中进士妹观闹
3.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趣事,把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参考答案】
让学生展开自由想象,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