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遇》
【理论支持】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基于这样的理论支撑,本课的教案设计,力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主动发现和自我理解,要求教师成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合作者。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
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4.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收集并阅读与教材相关联、相近似的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课内探究
第一课时
学
1.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2)播放录音,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里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要求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2.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的并阅读与教材相关联、相近似的文章及好读书笔记。
3.自主阅读。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幻灯片】
①本文标题为“十三岁的际遇”,根据课文,你认为作者在十三岁时有什么际遇?
②整体感知: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 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③说说文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④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⑤在以上的基础上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设计第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第②题是对文章主体部分的初步解读,第③题第④题是对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理解,第⑤题是对全文感情变化的整体理解。】
(2)自由阅读,圈点批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情感。
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出示幻灯片】
批注要点
1)用横线划出重点词语。
2)用波浪线划出关键句和写的好的句子。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句。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5)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
(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
(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惯,另一方面,让巡视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此外,带着目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批注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动笔,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4.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些题目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
第二课时
二、导
1.全班交流。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在实际操作上,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对学生认知上的偏差要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对于新的观点要给予鼓励,对于不同看法要给予包容。本课的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的。】
2.精讲点拨。
(1)对学生自主思考题的点拨
①课文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点拨方法】一般的说课文详写的部分能充分表现文章的中心,强烈表达作者的感情。文中详写的是作者在北大的生活、感受,表达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情感。
【参考答案】详写:是第二部分北大的图书馆、北大的学生和老师,表达热爱北大、赞美北大的感情。
详写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②在第4题的基础上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点拨方法】能从整体上去把握,理清作者思想感情逐渐升华的过程。
【参考答案】对北大的向往之情——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之情(北大图书馆 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之情
(2)对重点、难点的讲解点拨:
①品味精美语句
方法:记叙文一般从修辞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饰语、句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其作用。本课主要从修辞角度入手,品味作者语言表达的精美。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点出修辞内容,体会修辞作用”
好处:
排比句(例子略):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比喻句(例子略):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句(例子略):能使表达的内容说的形象活泼生动,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这一环节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讲解,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点拨,由简单到复杂,逐渐体味语句的精彩之处。)
②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方法:以范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找到叙述、议论、抒情的语句,并体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好处:(略)
【以上的精讲点拨,是针对“学”这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节中的三个学习任务的,为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品味文本和解题能力。精讲点拨可以在学生探讨时适当加以引导,可以是范例,也可以是规律性的句子。】
(3)深度探究
探究题:
①“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点拨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到比喻的本体。
【参考答案】
河:比喻北大前进的轨道。
船客:比喻学生。
舵手与船工:比喻杰出的导师和广大的教师。
两岸风景变换:比喻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②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点拨方法】能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答案】 我们虽然难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跟她比肩,但我们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使学生学会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并结合自身实际,思索自己的人生。】
4.小结本课学习。
三、练
1.涵咏积累。
(1)当堂熟背课文中精彩语段。
(2)抄写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3)用仿写的形式,表达自己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 ,渴望 ,渴望 。
2.达标测评。
3.反馈矫正。
课后提升
1.同步阅读。
2.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
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纠正。
课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自学辅助资料,读懂读通课文,领悟作者的情感。
2.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3.所有学生都要学会本文的知识点掌握答题规律。
4.同步阅读。
自学辅助资料
1.田晓菲简介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1 ( http: / / www.21cnjy.com )971年生人。5岁习古诗,少年时期,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田晓菲曾以与天俱来的才情与聪慧,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仅有13岁的田晓菲,已出版两本诗集。
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
2000年,田晓菲受聘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执教至今。她曾有小说、散文、文学评论、诗集等作品发表及出版;此后又有译作《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化》、《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等。秋水堂是田晓菲在波士顿居所书斋之名。
2.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校朗诵比赛,题目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觉仍然时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34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离开这里,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不会断的。 (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不如说是承担。
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 (陈平原《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预习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弹指 ( ) 迸溅 ( )
沉淀 ( ) 积攒 ( )
呜咽 ( ) 摒弃 ( )
怪癖 ( ) 哺育 ( )
稚气 ( ) 安恬 ( )
蓦然 ( )
2.根据注音写字词并解释词义
尘yuán qióng隆
zhòu然 xī利
xié 取 Chángyáng
chōuqì xùyǔ
mílí chóuchàng
3.填空。
(1)《十三岁的际遇》的体裁是 ,作者是 。写本文时,她是 大学的学生。
(2)本文是作者为纪念 建校9 ( http: / / www.21cnjy.com )0周年而写的文章,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 、赞美 以及为了北大 而必将离开 北大 的复杂感情和渴望 、渴望 的精神。
(3)从表达方式看,这篇文章 、 、 相结合。
(4)本文主要以第 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4.收集的并阅读与教材相关联、相近似的文章,摘抄你最喜欢的语句,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
1.tán bèng diàn zǎn yè bìng pì bǔ zhì tián mò
2.缘 穹 骤 犀 撷 徜徉 抽泣 絮语 迷离 惆怅(词义略)
3.(1)记叙文 田晓菲 北大
(2)北大 北大北大 自由飞翔 创造
(3)记叙、议论、抒情
(4)一
4.略
课堂思考题
一、自主阅读思考题
1.本文标题为“十三岁的际遇”,根据课文,你认为作者在十三岁时有什么际遇?
2.整体感知: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 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说说文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在以上的基础上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二、深度探究题
1.“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2.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课堂达标测评题
这篇散文主体上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样便于直抒胸臆,也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在文章第五段,作者又用了三个第二人称“你”,请问:这样写有何用意?
【思路点拨】通过学生之间的表演来体味作者这样写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三个“你”所代表的对象,还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这样写,“我”似乎变成两个人;一个扮演问话者,一个扮演被问者,自问自答,使行文活泼,加深读者印象;同时,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课后提升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óu chàng( ) 安tián( ) xié( )取
bìng( )弃 积zǎn( ) qiáng( )橹
2.下列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蓦然(突然、忽然) 茫然(对事理全无所知,找不到头绪)
B.稚气(幼小) 弹指一瞬(眼睛)
C.不胜凉意(胜利) 近乎绝望(于)
D.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小心翼翼(翅膀)
3.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视同仁 白驹过隙 小心翼翼
B.津津有味 弹指一瞬 莫名其妙
C.不甚感激 不折不扣谈笑风声
D.耳目一新 曲折通幽 亭亭玉立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 )
(2)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 )
(3)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着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 )
5.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才进校门,高年级的同学就带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参观北大图书馆。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都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颇( ) 呜咽( )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清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前后的破折号的作用。
(4)“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一句后面的冒号的作用是什么?“近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请用原文说明“我”的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具体指什么?
(6)“400万册图书!”中,感叹号改成逗号好不好?为什么?
(7)对“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从记叙顺序上来说采用的是什么顺序?作者写这件事的用意是什么?
(8)“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中的“最小”能否去掉?为什么?
(9)作者为什么说“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10)如果不读下文,你能通过这一段的叙述推想出作者接下来会怎么样做吗?请试着说出你的猜想。
【参考答案】
1.惆怅 恬 撷 摒 攒 樯
2.A
3.C
4.排比 比喻 拟人
5.(1)颇(pō) 呜咽(yè)
(2)①清晰:非常清楚。②津津有味:形容兴味浓厚。
(3)作用是突出誓言的内容。
(4)冒号的作用是为了引出对“绝望的感觉”的具体描述。“近乎”一词不能去掉,因为此时“我”的感觉是异常复杂的,不仅仅是绝望,是类似绝望但又不完全是绝望的复杂感受,去掉了“近似”表达就不准确。
(5)具体指: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
(6)不好,因为感叹号把“我”的震惊表现出来了,冲击力是巨大的,不是一个逗号所能体现的。作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感到了自己的无知。
(7)属于插叙。作者因为看到了如此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图书,痛感到了自己的无知,这种感受和以前那个哭泣的女孩是一样的,作者写出这件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作为一个北大的新生,面对气势恢弘的图书馆时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8)不能去掉,因为北大图书馆的书的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是巨大的,一个最小的零头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作为一个北大新生的“我”没有读过如此多的书。一个“最小”表现出“我”对自己清醒的认识。
(9)因为以前的“我”,自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觉学识渊博,不可能理解那个女孩哭泣的原因。今天,她的际遇和那个女孩一样,感受也就一样了,此时的“我”才能理解那个女孩的心情。
(10)读完前文,我们已经了解到“我”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今天,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一定会发奋图强,刻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