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毕业生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昭通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毕业生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1:40:20

文档简介

昭通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诊断性检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
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
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
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
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
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
要不得!
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
(二)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
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
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
“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
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三)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
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
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
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
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
作怪。
语文·第1页(共8页)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
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草命吗?我们说
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
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
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
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
本主义。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有删改)
材料二:
《反对本本主义》是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党的调查研究史上具有里程
碑意义。这篇文章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指导调查研究,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
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已有所体现。《反对本本主义》是对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
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光辉篇章。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是毛泽东在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论
断。毛泽东在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主观主义的危害性和理解国情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革命的任务伟大而艰巨,“全靠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但是,
斗争策略并不是在头脑中空想就能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
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而要了解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况,就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的技术”。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调查研究也是一门技术,
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才能有效进行。毛泽东认为,为了避免为个人的狭隘经验所左右,必须要
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他详细阐述了调查会邀请什么人、参加人员数量、确定调查纲目等
问题,对如何开好调查会进行了悉心指导。这些观,点对于高质量地开展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
指导意义。
《反对本本主义》写成后,毛泽东继续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调查研究先后写下了《兴国调
查》《长冈乡调查》等名篇,为制定正确的政策、建设中夹苏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进行
不懈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可惜这篇文章当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提倡进行调查研究的思
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没有在中夹苏区得到推广,“左”倾错误在临时中央占据统治地位,排斥打
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惨重损失。
与当时坚持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思想和行为相比,毛泽东进行调查研究的主张难能可贵。
经典之作因其阐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具有现实指导性,往往
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倡的调查研究方法,是对尊重实践、形成正确认识
的深刻揭示,是对发现真理、正确指导实践的透彻阐明,对各行各业正确开展工作都具有指导
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从这篇经典文献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掌握调查研究的本领,高质量地进行调查研究,以更好地把握时代、把握未来。
(摘自李源正《提倡调查研究的光辉篇章一重温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有删改》)
语文·第2页(共8页)昭通市 2025 届高中毕业生诊断性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C 【解析】“毛泽东并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错,文中材料一第三部分表
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2.(3 分)B 【解析】“使得”因果倒置。原文表述为“‘左’倾错误在临时中央占据统治地
位,排斥打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3.(3 分)A 【解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的含义是探索和追求,不
能体现“对实际情况作调查”的观点。
4.(4 分)①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如材料一开篇“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引
发读者思考关于调查的问题。②使观点鲜明突出。如材料一“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
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以设问引出观点,强调实际调查的重要性。③强化情感表达,使
论证有力。如材料一中的反问句“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表达了作者对没有
调查就胡乱发言者的强烈批判与否定,强调了调查的必要性。(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
两点即可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6 分)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不能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的最佳方
法是走出去调查。②解决问题要用科学的理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中国化
创新理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③解决问题要掌握调查的技术。调查研究是
一门科学,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对问题进行具体、深刻、科学的分析。(每点 2 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3 分)D 【解析】A.“他的财富在溪镇无人能比”于文无据;B.“犹豫不决”错误,乞
奶处的细节描写,可看出林祥福谨慎、谦卑有礼的性格特点。C 项,“是为了图个吉利”错。
“吉利”之说是顾益民的话,并不代表就是林祥福给女儿取名“林百家”的原因。根据原
文“她是吃百家奶过来的,因此叫林百家”,可见林福祥如此取名是为了感激和纪念溪镇
人对他们父女的恩情。
7.(3 分)C 【解析】“表现了邻居的热情与急躁”错,主要是表现他们的热情与淳朴。
8.(4 分)①文本一是小说的开头部分,第三人称“他”为全知视角,能多角度、全方面地介
绍主人公林祥福的身份、背景,把读者快速带入故事的场景中。②文本二出自小说的中间
部分,主要用于介绍情节的发展,使读者明确主人公,避免混淆,也使读者阅读心理上与
主人公拉近距离。③第三人称“他”与“林祥福”交错使用,避免行文呆板,读者有阅读
心理上的转变,利于阅读。(每点 2 分,任意两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
给分。)
语文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6 页)
{#{QQABCYyAgggIAABAARhCUQUQCAIQkBGACYgOwBAUoAIACAFABAA=}#}
9.(6 分)①父女相依,骨肉情深。林祥福把巨额银票藏在女儿衣服里面,并解释:女儿丢了,
我还要银票干什么?女儿是林祥福活着的精神依托,可见林祥福对女儿的深情。②乡民互
助,真挚淳朴。木器社开张时,溪镇邻居们自发帮助陈永良等人搬家以及顾益民卖地出价
公允,对林祥福多加关照等情节,展示出溪镇乡民互帮互助、淳朴温暖的乡土风情。③艰
难求生,坚韧顽强。林祥福携女漂泊异乡,凭借自身手艺在溪镇落地生根,在艰难岁月中
仍不丧失对生活的热爱,积极谋生。④贫而有礼,不失尊严。林祥福在人生最落魄的时候
挨家挨户为女儿乞讨奶水,仍然不失做人的礼仪与尊严:敲门时极轻微,可见有礼;在极
度贫困中,进门乞奶时,手掌上依然放着一文铜钱,可见尊严。(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
意三点即可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3 分)ADF
11.(3 分)A 【解析】用法相同,意思不同。此处“赍”为“携带”的意思。
12.(3 分)B 【解析】张冠李戴,“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措施,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
并非欧阳修的观点。
13.(8 分)
(1)(4 分)后来死囚们全按期归来,天子下诏宽赦所有人的罪过。这年,党项羌前后归
附于中原的共有三十万人。(“毕”“原”“内属”各得 1 分,语句通顺得 1 分)
(2)(4 分)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心存侥幸以偷生,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
很难做到的。(“以”“苟”“幸生”各得 1 分,语句通顺得 1 分)
14.(3 分)
(1)赞同。(1 分)①材料二认为,被判处死刑的人罪大恶极,很难做到视死如归,无信
义可言;②材料三认为,治国需要法度,法度要适时、适事而变,禁令应随人的智能水
平而变;(以上两点,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 1 分)③由此可见,对君子可讲信义,对不可
能对其讲信义的小人,就需刑罚约束。(1 分)
(2)不赞同。(1 分)①材料三认为,法度要适时、适事变化,治理措施与社会情况相适
应就能建功立业。(1 分)②“刑戮施于小人”的说法太绝对。材料一中太宗的做法及结
果充分说明了适时、适事而施行的仁政对小人也是有感化作用的。(1 分)
15.(3 分)D 【解析】“高度的肯定与赞扬”错,“高度”一词过度拔高诗人对太宗的评价,
在此诗中,诗人是客观评价太宗做法的得与失。
16.(6 分)①“王道本人情”表达了对古代王道仁政的肯定,提醒后世统治者在施政时要兼
顾法度与仁德。②诗歌第一、二句中提出了国家有法令制度,执法应公允的观点;③在
第三至第十句中肯定了唐太宗出于仁德的做法显示了诚信的力量;④在十一至十四句陡
转,批评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以枉法来换取恩惠,导致法律威严受损。(每点 2 分,答出任
意三点即可给满分)
语文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6 页)
{#{QQABCYyAgggIAABAARhCUQUQCAIQkBGACYgOwBAUoAIACAFABAA=}#}
17.(6 分)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示例一: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示例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示例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并序》)
18.(2 分)甲:至关重要 乙: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甲处,根据语境,填写意为“重要”的成语即可。乙处,根据语境,填写意为“熟练”
或“能力强”的成语即可。注意语意连贯,语句通顺,合乎语法。每处 1 分。)
19.(6 分)
①学习国文
②认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很低落
③你能否从文字中体会古人的感情呢
(每处 2 分,和参考答案语意相近,语句通顺,即可给分)
20.(4 分)无论白话文也罢,文言文也罢,在运用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的地方都很多,这
就是没有对国文这科下过一番功夫的缘故。(或:无论白话文也罢,文言文也罢,在运用
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的地方都很多,这就是因为没有对国文这科下过一番功夫。)
(①缺介词“对”。②句式杂糅,“因为……的缘故”。修改两处语病,各 2 分)
21.(5 分)①原句“需要训练,需要用心”,运用整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改后没有这个
效果。②原句“需要训练”“需要用心”,独立成句,突出强调学习文言的过程和方法。
改后弱化了强调作用。③原句“慢慢地”,凸显揣摩古人心怀需要耐心和时间,才能体会
古人想法,理解其中奥蕴。改后弱化了此作用。(一点 2 分,两点 4 分,三点 5 分。意思
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题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2.(3 分)D 【解析】A.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B.趁着,借着。C.表示对比
起来数目大,次数多,能力强等。D.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23.(60 分)
(一)立意参考
1.文化浸润,沃土培根。
2.厚植文言沃土,绽放文化芬芳。
3.品读文言经典,聆听古人教诲。
语文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6 页)
{#{QQABCYyAgggIAABAARhCUQUQCAIQkBGACYgOwBAUoAIACAFABAA=}#}
4.展现文化自信,感受语言魅力。
5.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万仞,精骛八极。
(二)评分细则
1.起评分 45 分。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
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正确,逻
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
修辞等。
2.需明确“文言文”,而非“古诗词”。如有混淆,在原评定等级得分基准上酌情扣 5~
10 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 分】 三等【10~6 分】 四等【5~0 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基 20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 分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表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分 字体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三)其他
1.750~800 之间的,扣字数分 1 分。
2.600~750 之间的,按照成文标准给分。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审题正确,结构完整,只扣所差字数分(每 50 字扣 1 分)。
②审题不正确,结构残缺,先降档,再扣所差字数分(每 50 字扣 1 分)。
3.不足 600 字的,则按不成文的标准给分,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符合题意的:如 100 字以内不超过 10 分,200 字不超过 15 分,300 字不超过 20 分,400
字不超过 30 分,500 字不超过 36 分,达到 600 字不超过 42 分,600 字以上视内容酌情扣
除字数分。
语文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6 页)
{#{QQABCYyAgggIAABAARhCUQUQCAIQkBGACYgOwBAUoAIACAFABAA=}#}
②不符合题意的:200 字以内不超过 5 分,400 字以内不超过 15 分,500~600 字不超过
20 分。
4.缺标题,扣 2 分。
5.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四年)冬十月壬辰日,太宗巡幸陇州,特赦了陇、岐二州的罪犯,免除二州百姓的
徭役一年……这年,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几乎达到刑罚弃置不用的地步。东到大海,南
到五岭,都夜不闭户,来往的旅客都不用携带粮食……(贞观六年)十二月辛未日,太宗亲
自讯察囚徒的罪状,释放犯死罪的二百九十个人回家,命令他们第二年秋末自动前来受刑。
后来死囚们全按期归来,天子下诏宽赦所有人的罪过。这年,党项羌前后归附于中原的共有
三十万人。
材料二: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
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心存侥幸以偷生,视死如归,这
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
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
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能做到(自
然更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
却很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符合人之常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但是)等到施加恩惠来感化他们,就可以使他们
变为君子。因为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
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这样看来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
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
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这才又回来呢?料想到囚犯
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
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
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
语文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6 页)
{#{QQABCYyAgggIAABAARhCUQUQCAIQkBGACYgOwBAUoAIACAFABAA=}#}
信义的事呢?不是这样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
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时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又
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
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这必定是不
可能的事。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这样
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可以作为国家固定不变的法令制度吗?不能作为国家固
定不变的法令制度,这难道能说是圣人之法吗?所以说,尧、舜、三王治理国家,必定以合
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能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材料三:
所以治理民众没有固定不变的常规,只有建立法度才能治理好。法度顺应时代的变化国
家就治理得好,治理措施与社会情况相适应就能建功立业。所以,民风淳朴时,只要用名声
的好坏来约束他们就可以治理好;民众善于玩弄智巧时,就要用刑罚加以约束,民众才会顺
服。时代变了,统治方式不变,社会就会危乱;善于玩弄智巧的人多了而禁令一成不变,国
家就会削弱。所以圣人治理国家,法治随着时代变化,禁令随人的智能水平发生变化。
语文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6 页)
{#{QQABCYyAgggIAABAARhCUQUQCAIQkBGACYgOwBAUoAIAC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