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三 教学形式 授课
课题名称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一个两级分化的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学生要学得扎实,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识字:二年级时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自主识字的方法,三年级已经基本能独立完成识字写字。阅读: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三年级学生还会学习查字典等多种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提取主要信息和展开联想等方法来理解文中句子和课文内容,三年级在此基础上新增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二年级时学生已初步知道默读课文的要求就是不指读,三年级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去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口语交际: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倾听与表达,要求较之前更高了。习作:与一二年级的写话不同,三年级开始尝试习作练习,很多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但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活用积累和规范使用标点的方法,相信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克服难题。。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内容。本篇习作是描写人物类的,在整个小学阶段贯穿描写人物类习作,比如三上《猜猜他是谁》,四下《我的“自画像”》,五下《形形色色的人》等。教学重点是写出身边人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第二学段重在培养学生“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妥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学生在三年级上册习作《猜猜他是谁》中,己学过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有了一定的观察意愿和能力。本次习作重点是通过日常表现或一事,把人物的一个特点“写清楚”,并在写作评价过程中渗透交流、修改意识,培养习作兴趣。为了达成目标,笔者依托教材精心设计,指导学生探究本单元课文和教师提供的例文的表达技巧,为习作训练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能借助习作提示的词语和生活经验,发现并交流身边人的特点。 能借助课中交流的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和题目范例,给习作片段取一个能体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3.能借助泡泡提示和范例,尝试通过一件事或日常表现写出身边人的特点,完成习作片段。乐于将自己的习作片段与他人分享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借助课中交流的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和题目范例,给习作片段取一个能体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2.能借助范例,尝试通过一件事或日常表现写出身边人的特点,完成习作片段。乐于将自己的习作片段与他人分享。 难点: 1.能借助课中交流的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和题目范例,给习作片段取一个能体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2.能借助范例,尝试通过一件事或日常表现写出身边人的特点,完成习作片段。乐于将自己的习作片段与他人分享。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出示“单元目录和篇章页”,导入:孩子们,本单元我们在童年的百花园里看到了真善美,跟随咱们作者的脚步我们一起认识了可爱的“水葫芦”,胆小特别害怕剃头的“小沙”,爱吹泡泡,从小有着和泡泡一样美丽梦想的“冰心”,还有特别信守诺言的“宋庆龄”。是呀,他们每个人都有特点。瞧,他们的读者用朋友圈文案记录了他们的读书心得并收到了许多人的点赞。他们得到了这么多的赞,一定是把这个文案写得特别的精彩。今天我们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介绍自己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发布一条这样的朋友圈吧!(齐读课题并板贴: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二)聚焦称号,捕捉人物特征 1.借助教材提示,发现人物特点。(板贴:聚焦称号)(2)引导学生将这些称号归类。 (3)出示语言支架,生借助语言支架交流。 读到 ,我想到了 ,因为 。 相机引导理解“身边”,同学,家人,朋友,都是身边的人。 2.学生交流自己的构思图表中写的称号。 (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对不良行为或不雅外号进行正确引导。) 3.小结:孩子们,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到了身边那些人最鲜明的特征,找到了身边那么多有特点的人,让我们的朋友圈有了丰富的素材。 (三)借助提示,初探写作思路 1.过渡:刚才你们介绍的这些人,大家都很想认识他们,我们可以用什么好方法在你们的朋友圈去介绍他们呢? (相机板贴:说清特点) 出示教材中的两个气泡,生交流反馈,相机总结:原来我们身边人的特点是可以从他们的日常表现以及具体事例中体现。(板贴:日常表现、具体事例)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日常表现和某件具体事例,发现一个人的特点。 出示学习单第二题中的语言支架,生交流反馈。 我身边的 ,他/她 ,他/她真的是一个 的人。 (称号) (日常表现或具体事例) (特点) 出示学生之前的小练笔,生交流点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生成评价 预设1:运用语言描写。让笔下的人物会说话,他的特点从语言中自然流露了。(板书:语言) 预设2:运用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是人物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动作有特点。(板书:动作) 预设3:运用神态描写。人物的特点不仅可以从语言/动作中表现出来,有时候一个表情、一种神态,也能够展现他的特点。(板书:神态) 6.小结:所以我们如果想把自己的朋友圈文案写得更精彩,除了人物的一些日常表现以及某件具体事例,还可以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出来。 妙笔生花,编辑你的朋友圈 过渡:现在你想晒一晒你身边那个有特点的人吗?(出示评价标准)请你们选择自己昨天取称号时想到的那个人,静下心来写一写你的朋友圈文案吧,倒计时7分钟,注意等到音乐响起,时间到,开始吧。学生完成习作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习作片段,提问:如何能运用动作语言的描写把人物的特点写的更传神? 出示课文片段,交流动作语言描写要点。 互评互改,晒朋友圈佳作 1.学生修改自己的朋友圈文案。 2.依据评价标准同桌之间互相点评,达到评价标准的可以把星星的颜色涂上。 3.指名点评,说明能得几颗星并说说理由。 4.小结:好文不厌百回改,请你们课后用上我们学过的修改符号继续修改你们的文案,并拿给你写的那个人看看,听听他的评价,根据他人的评价再改,得到三颗星的同学他的朋友圈将收到大家的点赞,下节课我们将进行精彩的朋友圈展示活动。 (六)小结 课堂总结:孩子们,你们在生活中的留心观察让你们正确认识并发现了身边人的特点;你们在这节课中积极思考、乐于表达,写出了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相信你们童年的朋友圈,会在你的笔尖流淌;让成长的足迹,在你的文字中见证! 学习活动一:题目里的“真善美” 1.读一读气球里的题目,归归类。 2.读到哪个题目,你又想到了哪个人? 学习活动二:身边人的“真善美” 借助气泡提示,说清楚人物特点。 学习活动三:朋友圈里的“真善美” 选一个人,选一件事,写一段话,尝试写出他/她的特点。 学习活动一:题目里的“真善美” 1.读一读气球里的题目,归归类。 2.读到哪个题目,你又想到了哪个人? 学习活动二:身边人的“真善美” 借助气泡提示,说清楚人物特点。 学习活动三:朋友圈里的“真善美” 选一个人,选一件事,写一段话,尝试写出他/她的特点。 一、在游戏中理解“身边有特点的人”,打开写作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老师深知此理,教学伊始便用教材中充满诱惑力的9个绰号,引导学生了解身边人的特点;再播放4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活动视频,引导学生将“帽子”戴到相应的人物头上,初步理解什么是“有特点的人”;接着探究小绰号是怎么起的,对词语进行归类,进一步理解人物特点,发展思维能力;用所给句式说话,将绰号与本班学生相联系,引导学生概括身边同学的特点;再通过做“帽子”,加深学生对“身边有特点的人”的理解,指导学生调动素材,打开习作思路。 二、在情境中激发习作欲望,增强习作内驱力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王老师高度关注学生的习作需求,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增强习作内驱力。 一是创设编辑班级作品集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进行习作表达。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写,展现初始水平,暴露习作中的弱点或不足,再找准起点和重点,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巧设进阶环节,不断将达标的作品收进作品集。根据学生初写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先根据例文修改,再根据课文修改,最后互评互改,使学生的习作质量不断提高,作品不断被选入作品集,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进阶提升。 三、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全程高效 “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一体化,王老师在教学目标引导下,以教导学、以评促学,教学评合一,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和习作能力。学生在自主尝试、仿写例文、仿写课文、同桌互评互改各阶段,均能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自评互评。不同阶段评价标准及项目也有不同,大大提高了评价的实效性。 尤其可贵的是,在“仿写课文”环节,王老师将评价标准适度提高-“将人物的日常表现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写,写人物的具体表现”,激发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但入选作品集仍参照基本标准,这就使教学更具有弹性,也更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