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2.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3.提升鉴赏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方法】
筛选概括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末我去扫墓,看到先人的墓碑上刻着一句“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的句子,加我又想到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讲到“古来万事东流水”,则两句话同样是写流水,但前者给我生机与活力,而后者万物都会随流消逝,不免有一种消极伤感之前。郁达夫先生有言: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中国的诗词散文细腻而有味,总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与情思,这其实就是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传达的一个重要观点——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学习任务一:说“木叶”——明语言暗示性
1.提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句子——
明确:第5段的,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2.“木”这个字暗示了什么
明确:1)落叶 2)颜色微黄、质地干燥
3.是由什么想到具有这样的艺术特征的
明确:外形、颜色等外在特征
教师总结:理清了语言暗示性的一个轨迹,它起于诗歌语言形象的外在特征,进而这个外在特征赋予了诗歌语言形象它特定的艺术特征。
知道艺术特征是为了更好的读懂诗句、创作诗句,这篇文章真正引起林庚先生关注和思考的是一句诗——
当林庚先生揭示了木叶的两大艺术特征之后,他对这句话有一个诗意化的表达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提问:艺术特征呈现给读者之后,他对这句话有了这样一个认知,他的这个认知当中我们读到了什么?
明确:内在情感
外在特征赋予他艺术特征,又会让我们产生情感联想,在这才是暗示性他的一个内涵发展的轨迹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作者运用一组对比来说明。
明确:所谓核实的场合,艺术特征与内在情感的之间的主客想通,它要和诗人的情感之间形成一种契合无间的关系,这才能去营造出诗歌语言最为精妙的存在。
就如同微黄干燥的落叶,它必须是要逢上那个伫立在洞庭湖畔的看着秋叶飘零在清冷碧波上的屈原,这时候两者之间就相形成了一种融通,木叶就在诗歌意向的领域里头,获得了它最丰富的、最无尽的、最鲜活的文学生命,它与世人的情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合,从而塑造了意象之美,给我们营造出来的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的世界。这才是林庚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诗歌语言暗示性它真正的魅力所在。
请在下列空格处选择填写“木叶”或“树叶”,并根据林庚先生在本文中的观点分条陈述理由。
宫调(节选)
唐 王建
初成鸟护窠,
石榴花里笑声多。
秋思
唐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 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了《说“木叶”》后,有同学认为刘禹锡的名句“病树前头万木春”应该改为“病木前头万树春”。他改的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前头万(?)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请学生阐述理由。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学习任务二:寻“木叶”——悟说理之妙
过渡:刚才通过这个过程的解读,我们深入的去了解了什么叫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在向你们呈现阐释这个语言暗示性概念的时候,并没有引导你们去关注这篇文章对暗示性概念化的解读,是不是?而我们是尝试去做什么,通过木叶的特征来知道什么叫暗示性,通过诗句诗意化的理解去了解何为语言的暗示性。
预设:问句、诗句
好,那么我们就从问句。这篇文章的问句很多十几处,贯穿文章的始终,步步设疑,又见形见势,当然我们不可能处处都去研读它,那么这篇这节课我们就从文章当中比较有典型性的 2- 3小节当中的问句来进行一个探究,那窥探其中林庚先生他的说理的妙处到底在哪儿?
①“木叶”是什么呢?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②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其实“树”倒是常见的。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举大量“木叶”的诗句)课件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被独用的理由。
④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教师:看到了林庚先生的质疑,林庚先生的层层推理的能力,这一点是恰恰是林庚先生对为一个学者,他的素养也是我们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当中需要的一个素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问背后体现出来的我们一种问题意识。
观察问句,还有什么特点?——用了很多语气词——平等的姿态。
除了问答的形式之外,林庚先生在说理方面还用了什么方法?比较与引用
将木叶与什么相比较,引用了那句话?突出了其什么特征。
林庚先生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办法来给我们讲这个木叶的艺术特征?其实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阅读经验它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作家他想要把自己的个人经验分享给读者的时候,就存在了一定的阅读上的差距,这时候有经验的读者他会怎么办?他会在他的大量的阅读资料当中去选择最具有说服力的信息来与读者之间去共读比较,然后让大家形成一种认知上的共通和共鸣,接下来老师也学一学林庚先生,我也去选取一些典型性的诗句,希望我们同学通过比较的方法来理解黄花和菊花它的不同的暗示性。黄花和菊花它的不同的暗示性,
学习活动三:品“木叶”——走进林庚色彩
总结: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写出的诗当中只有中国汉字形成的诗,我觉得才最像诗,他最美,最有意境,也最让人心情洋溢。为什么呢?因为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它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彼端”,给我们暗示出非常丰富的变化内涵,才让中国诗歌有了如此的韵味。
教学反思
《说“木叶”》是学者林庚先生为了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而写作的一篇文艺理论随笔。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吸收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营养,感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但因为所讨论的话题——“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原本就较难捉摸,加之文中还有大量的古诗引用,思维又较为跳跃,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设计了课前预习学案,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以及文中所引用的诗句,从而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参考了两节优质课比赛的设计后,我将重点放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与运用上,此外还将重点放在林庚先生的写作上。
设计亮点:
探究“病树前头万木春”与“病木前头万树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知道诗歌语言暗示性并非死板固定;
让学生探究“黄花”“菊花”的不同,真切感受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
让学生从句子(问句、诗句)理解文章写作特点。
存在不足
没有把握课堂时间
关键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教师主动性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