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综合测试卷5-4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应
B.反应后只生成盐和水的两种物质一定是酸和碱
C.白磷转化为红磷是物理变化
D.酒精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是非电解质
2.下列关于氧化物分类的说法正确的组合是
①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形成酸性氧化物②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③是酸性氧化物,硅酸是它与水反应形成的水化物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⑤和均能与反应生成NaOH,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
A.②③⑤ B.①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3.在酸性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B.
C. D.
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稀硫酸滴在铜片上:
B.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C.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
D.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
5.是一种兼具消毒和净水功能的可溶性盐,与盐酸可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标准状况下的Q转移的电子为
B.反应中涉及的6种物质均为电解质
C.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D.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A.气体中混有HCl: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饱和溶液
B.CaO中混有:高温煅烧
C.溶液中混有少量:滴加足量溶液,过滤
D.溶液中混有少量:滴加足量稀硫酸,过滤
7.下列关于氯气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在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出现
B.烧红的铁丝能够在中燃烧产生棕褐色的烟,加水后溶液呈黄色
C.常温下,干燥的氯气不可以贮存在钢瓶中
D.氯气与石灰乳反应可制备漂白粉:
8.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和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
B.的溶液中含有的数目为
C.标准状况下,与足量的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
D.将含的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胶体,得胶体粒子数为
9.现有铝和过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样品,加入稀盐酸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则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与铝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A. B. C. D.
10.下列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褐色的烟,加水溶解后,溶液呈黄色
B.是一种黑色粉末,在空气中受热可迅速被氧化为
C.分别向盛有溶液和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溶液,最终可得到同种物质
D.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加入适量铁粉以防被氧化
11.下列说法一定不正确的是
A.某些花岗石产生氡(),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的质量数是222
B.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互为同位素
C.-NMR(核磁共振)可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结构分析,的中子数为6
D.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16O,也可以表示18O
12.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化学键存在于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之间
B.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C.离子键是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D.化学键通常指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3.X、Y、Z、W为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与Z同族,Y与Z同周期,W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3倍,Y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二元强酸 B.原子半径:XC.氢化物酸性:H2X14.将几种铁的氧化物的混合物加入的盐酸中,氧化物与酸恰好完全反应,在所得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氯气,恰好使溶液中的转化成,则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物质的量为
A. B. C. D.
二、填空题
15.Ⅰ.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②液态HCl;③固体;④熔融KCl;⑤蔗糖;⑥铜;⑦;⑧纯;⑨KOH固体;⑩固体。
(1)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填序号,下同)。
(2)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3)以上物质中溶于水,其水溶液能导电的是 。
Ⅱ.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阶段非常重要的知识,对它的认知和理解是分析问题的关键。
(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磺粉、硝酸钾和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发生的反应为:,在此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为 (填元素符号),氧化产物是 (填化学式),6.4g S参加反应时,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L(标况下)。
(5)写出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产生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中体现了浓盐酸的 性质,当生成1mol的氯气时,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 。
16.某无色溶液中含有大量中的若干种。取少量原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加入过量的盐酸,有气泡逸出;
②取实验①所得溶液,向其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过滤得到白色沉淀;
③取实验②所得滤液,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实验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下同);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原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4)取适量原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NaHSO4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17.X、Y、Z、W、L、M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M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气态,Y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Z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W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L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M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L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2)Y、L、M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3)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为 。原子序数比Y大2的元素的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Z、W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R与Y同周期,R的单质分子中有3个共价键,R与X形成化合物甲,甲含电子,请写出甲的结构式 。
18.实验室用如下装置制取氯气,并用氯气进行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1)中盛浓盐酸,中盛,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中为红色干布条,中为红色湿布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对比和中现象的差异可得出的结论是 。
(3)试管和中盛装试剂分别为 、 。
(4)装置处发生反应后的现象为 。
(5)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试剂的作用: 。
(6)家庭中常用消毒液(主要成分)与洁厕灵(主要成分盐酸)清洁卫生。
①“与洁厕灵同时使用”会产生有毒的气体,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消毒液需“密闭保存”的原因: 。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综合测试卷5-4》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D A B C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C D C A
15.(1)④⑥
(2) ①②③④⑧⑨⑩ ⑤⑦
(3)①②④⑦⑧⑨⑩
(4) S、N CO2 17.92
(5) 酸性、还原 2mol
16.(1)2H++=H2O+CO2↑
(2)Ba2++=BaSO4↓
(3) Cu2+、H+、Ca2+ Na+、、 Cl-
(4)+H+=
17.(1) 第三周期ⅣA族
(2)H2SiO3(3) 2 H2O22 H2O+O2↑
(4)Al(OH)3 +OH-=[Al(OH)4]-
(5)
18.(1)
(2) E中红色干布条无明显变化,F中红色湿布条褪色 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3) 饱和食盐水 浓硫酸
(4)棉花团变为蓝色
(5)Cl2+2OH﹣=ClO﹣+Cl﹣+H2O
(6) ClO﹣+Cl﹣+2H+=Cl2↑+H2O NaClO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HClO,HClO不稳定易分解
1.D
【详解】A.溶液、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胶体粒子的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的是溶液,大于100nm的是浊液,A错误;
B.反应后只生成盐和水的两种物质不一定是酸和碱,酸性氧化物和碱反应后只生成盐和水,碱性氧化物和酸反应后只生成盐和水,B错误;
C.白磷和红磷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白磷转化为红磷是化学变化,C错误;
D.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酒精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是非电解质,D正确;
选D。
2.B
【详解】①金属氧化物也可以形成酸性氧化物,如Mn2O7,①正确;
②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②错误;
③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不能与水反应,③错误;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如Na2O,④正确;
⑤Na2O和Na2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NaOH,Na2O2与H2O反应除生成NaOH外,还生成O2,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定义;⑤错误;
故符合题意的是①④,答案选B。
3.C
【详解】A.酸性条件下,二价铁可以被硝酸根离子氧化为三价铁,不能共存,A错误;
B.酸性条件下,氢离子可以和碳酸根离子反应,不能共存,B错误;
C.酸性条件下相互之间不反应,可以共存,C正确;
D.硫酸根离子可以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D错误;
故选C。
4.D
【详解】A.稀硫酸与铜不反应,A错误;
B.稀硫酸与溶液混合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B错误;
C.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生成硝酸钙、水和:,C错误;
D.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生成氯化铁和水:,D正确;
答案选D。
5.A
【分析】根据原子守恒可知Q是氯气,反应为;
【详解】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看出Fe元素的化合价从+6降低到+3,1个Fe得到3个电子,是氧化剂,Cl元素的化合价从-1升高到0,1个Cl失去1个电子,则HCl是还原剂,电子转移为,生成标准状况下的(0.2mol)转移的电子为,A正确;
B.氯气为单质,不是电解质,B错误;
C.结合方程式和A分析,16分子HCl中6分子HCl为还原剂,则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6=1:3,C错误;
D.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D错误;
故选A。
6.B
【详解】A.饱和碳酸钠溶液也会吸收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应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气,A错误;
B.高温分解成CaO和,方法可行,B正确;
C.溶液与和均能反应生成沉淀,C错误;
D.稀硫酸与和均能反应生成沉淀,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A.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有生成,则瓶口出现白雾,A正确;
B.铁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褐色的烟,加水后形成氯化铁溶液,呈黄色,B正确;
C.常温下,干燥的氯气与铁不反应,可以贮存在钢瓶中,C错误;
D.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钙,该反应可制备漂白粉:,D正确;
故本题选C。
8.A
【详解】A.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只含有氧原子,混合气体即含有氧原子,所以所含氧原子数目为,A正确;
B.未告诉溶液体积,不能计算,B错误;
C.标准状况下,是,根据题意可知,氯气完全反应,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转移的电子总数为,C错误;
D.一个氢氧化铁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铁的聚集体,所以含的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得的胶体粒子小于,D错误;
故选A。
9.A
【详解】根据反应后溶液中含有H+,知加入的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AlCl3、HCl,根据电荷守恒得:n(H+)+n(Na+)+3n(Al3+)=n(Cl-),溶液中离子浓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设n(Al3+)、n(H+)、(Cl-)分别为1mol、3mol、9mol,故n(Na+)=9mol-1mol×3-3mol=3mol,根据钠元素守恒计算n(Na2O2)=1.5mol,故O元素、Al元素的质量比为:1.5mol×2×16g/mol:1mol×27g/mol=16:9;
答案选A。
10.B
【详解】A.铁丝在氯气中燃烧会生成氯化铁,氯化铁的水溶液为黄色,实验现象为产生棕褐色的烟,加水溶解后,溶液呈黄色,故A正确;
B.不稳定,在空气中受热会被氧化为,而不是,故B错误;
C.分别向和溶液中加入溶液会生成和沉淀,由于具有还原性,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故最终都会生成沉淀,故C正确;
D.易被氧化,铁粉可使还原为,所以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加入适量铁粉以防被氧化,故D正确;
选B。
11.C
【详解】A.的质量数是222,A正确;
B.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溶,互为同位素,B正确;
C.的质量数为13,质子数为6,则中子数为7,C错误;
D.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表示质子数为8的氧原子,可以表示16O,也可以表示18O,D正确;
故选C。
12.D
【详解】A.化学键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不存在于分子之间,故A错误;
B.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故B错误;
C.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离子键,相互作用包括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故C错误;
D.化学键通常指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等,故D正确;
答案选D。
13.C
【分析】W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故W为Na,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3倍,故X为O,X与Z同族,故Z为S,Y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6,且Y与Z同周期,故Y为Cl;故X为O、Y为Cl、Z为S、W为Na;
【详解】A.由分析知,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ClO4,为一元强酸,A错误;
B.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越靠右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为XC.由分析知,氢化物分别为H2O和H2S,酸性为H2OD.由分析知,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气态氢化物实物热稳定性:Z故选C。
14.A
【详解】HCl为,铁的氧化物和盐酸恰好反应生成氯化物,根据电荷守恒,氧化物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氯气为÷22.4L/mol=0.05mol,,则混合物中的+2价铁的物质的量为0.10mol,根据氧化物中电荷守恒分析,混合物中+3价铁的物质的量为,则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物质的量为0.10mol+0.15mol=0.25mol;
故选A。
15.(1)④⑥
(2) ①②③④⑧⑨⑩ ⑤⑦
(3)①②④⑦⑧⑨⑩
(4) S、N CO2 17.92
(5) 酸性、还原 2mol
【详解】(1)①NaCl晶体是离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能够发生电离而导电,因此属于电解质;在该固体中含有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因此不能导电;
②液态HCl是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够发生电离而导电,因此HCl是电解质;液态HCl由分子构成,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因此不能导电;在其水溶液中含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能够导电;
③CaCO3固体是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发生电离而导电,因此属于电解质;在该固体中含有离子,但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因此不能导电;由于其难溶于水,因此其水溶液不能导电;
④熔融KCl是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在该熔融状态下KCl中含有自由移动离子,因此能导电。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能够发生电离而导电,因此属于电解质;当其溶于水后会发生电离而导电;
⑤蔗糖是共价化合物,由分子构成,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因此不能导电。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发生电离而导电,因此蔗糖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也不能导电;
⑥铜是金属单质,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因此能够导电;单质不属于化合物,因此Cu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⑦CO2是共价化合物,由CO2分子构成,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不能导电。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因自身发生电离而导电,因此CO2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CO2与H2O反应产生H2CO3,H2CO3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能导电;
⑧纯H2SO4是共价化合物,由分子构成,无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因此不能导电。在水溶液中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够发生电离而导电,因此H2SO4是电解质; H2SO4溶于水发生电离,产生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能导电;
⑨KOH固体是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由于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因此不能导电。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能够发生电离而导电,因此KOH属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KOH发生电离,产生大量自由移动离子,因此能导电;
⑩Na2O固体是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但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因此不能导电。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能够发生电离而导电,因此Na2O属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Na2O与H2O反应产生NaOH,NaOH发生电离,产生大量自由移动离子,因此能导电;
综上所述可知: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物质序号是④⑥;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物质序号是①②③④⑧⑨⑩;属于非电解质的物质序号是⑤⑦;
(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以上物质中,该物质中溶于水,其水溶液能导电的物质序号是①②④⑦⑧⑨⑩;
(4)S和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的元素是S、N;C元素化合价升高,氧化产物是CO2;6.4gS的物质的量为,方程式中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8mol,标况下体积为:;
(5)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产生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体现了浓盐酸的酸性、还原性;当生成1mol的氯气时,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2mol;
16.(1)2H++=H2O+CO2↑
(2)Ba2++=BaSO4↓
(3) Cu2+、H+、Ca2+ Na+、、 Cl-
(4)+H+=
【分析】某无色溶液中含有大量中的若干种。取少量原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入过量的盐酸,有气泡逸出,则原溶液中含有,不含有Cu2+、H+、Ca2+;
②取实验①所得溶液,向其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则溶液中含有;
③取实验②所得滤液,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含有Cl-,但由于实验①中引入了Cl-,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l-。
【详解】(1)实验①中,加入的盐酸能与发生反应,生成CO2气体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H++=H2O+CO2↑。
(2)实验②中,加入BaCl2,与溶液中的发生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离子方程式为Ba2++=BaSO4↓。
(3)由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Cu2+、H+、Ca2+;由分析可得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考虑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一定含有Na+,所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Na+、、;原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Cl-。
(4)取适量原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NaHSO4溶液,则与NaHSO4电离产生的H+发生反应,生成,离子方程式为+H+=。
【点睛】进行离子推断时,常需使用离子共存和溶液呈电中性两个隐含信息。
17.(1) 第三周期ⅣA族
(2)H2SiO3(3) 2 H2O22 H2O+O2↑
(4)Al(OH)3 +OH-=[Al(OH)4]-
(5)
【分析】X、Y、Z、W、L、M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W为Al元素;L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L为Si元素;Y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原子序数小于Al,则Y处于第二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Y为碳元素;X、M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气态,X的原子序数小于C元素,故X为氢元素,M的原子序数大于硅元素,则M为Cl元素;Z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处于IA族,原子序数大于碳,则Z为Na元素。
【详解】(1)
M的离子为Cl-,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L为Si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ⅣA族;
(2)由于非金属性Si(3)
碳的最高价氧化物为二氧化碳,分子中C原子与2个氧原子之间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其电子式为:;原子序数比C大2的元素为O元素,氧元素的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该物质是H2O2,H2O2分解生成水与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 H2O22 H2O+O2↑;
(4)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Al(OH)4]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 +OH-=[Al(OH)4]-;
(5)
R与碳元素同周期,R的单质分子R2中有3个共价键,则R为氮元素,R与X形成化合物甲,1mol甲含18mol电子,则甲为N2H4,结构式为:。
18.(1)
(2) E中红色干布条无明显变化,F中红色湿布条褪色 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3) 饱和食盐水 浓硫酸
(4)棉花团变为蓝色
(5)Cl2+2OH﹣=ClO﹣+Cl﹣+H2O
(6) ClO﹣+Cl﹣+2H+=Cl2↑+H2O NaClO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HClO,HClO不稳定易分解
【分析】A中浓盐酸与B中MnO2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生成的氯气中含有HCl,通过C中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HCl,D中为浓硫酸,用于干燥氯气,干燥的氯气遇到红色干布条无反应,E中红色干布条没有变化,F中Cl2与湿布条中的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布条褪色,因此F中红色湿布条褪色。Cl2与KI反应生成I2,G中棉花团变蓝色,最后X中为碱液,用于吸收多余的氯气
【详解】(1)浓盐酸与MnO2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MnCl2、Cl2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2)根据分析可知,E中红色干布条无明显变化,F中红色湿布条褪色。对比E和F中现象的差异可知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3)试管C中试剂为饱和NaCl溶液,试管D中试剂为浓硫酸;
(4)装置G中Cl2与KI反应生成I2,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现象为棉花团变为蓝色;
(5)X中为碱液,用于吸收多余的氯气,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O﹣+Cl﹣+H2O;
(6)①洁厕灵中的HCl能与消毒液中的NaClO反应生成氯气,离子方程式为ClO﹣+Cl﹣+2H+=Cl2↑+H2O;
②消毒液中的NaClO溶液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HClO,HClO不稳定易分解为O2和HCl,导致消毒剂失效,故需要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