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综合练习卷5-9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熔融的NaOH能导电,所以NaOH是电解质
B.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
C.葡萄糖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不是电解质
D.铜、石墨虽然导电,但它们不是电解质
2.利用与制备胶体,新制胶体的胶团结构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胶粒的直径介于1~100nm之间 B.在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边加热边搅拌
C.胶体能够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间存在静电斥力
D.胶体不可以用于饮用水的杀菌消毒
3.下列物质的分类中,正确的是
选项 酸性氧化物 碱 盐 混合物
A 氢氧化铁胶体
B 氯水
C 纯碱 稀盐酸
D
A.A B.B C.C D.D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溶液与少量溶液混合:
B.溶液和硫酸氢钠溶液反应至中性:
C.向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氨水:
D.稀硫酸滴到片上:
5.下列用单、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错误的是
A.
B.
C. D.
6.铜阳极泥(主要成分是,)为原料提取碲的反应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②。
中元素的化合价是价 B.反应①中氧化剂是,氧化产物是和
C.每制备理论上两个反应共转移 D.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7.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
A.若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B.若不慎将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C.若不慎将腐蚀性药液溅入眼睛,要先用手揉眼睛,再立即用水冲洗
D.若不慎被红热的金属烫伤,应立即用大量凉水冲洗或浸泡,并涂烫伤膏
8.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且可行的是
A.Na的还原性强,可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B.含NaOH的碱石灰能吸水,可用作干燥剂
C.中含有氧分子,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可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
D.、溶液显碱性,可用作胃药治疗胃酸过多
9.下列设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使Br-全部转化为溴单质
C.用装置丙分液时先从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
D.用装置丁将NaHCO3溶液蒸发至干制得无水NaHCO3
10.设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1.8g的中含有的电子数为 B.标准状况下11.2L氧气和臭氧中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5
C.28g CO和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数为
D.0.5 溶液中,的数目为1.5
11.若所配制的次氯酸钠溶液浓度偏小,原因可能是下列分析中的
A.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B.定容时水多、超过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出
C.定容时,俯视溶液的凹液面最低处 D.溶解后未冷却就进行下一步操作
12.下列除杂的方法(括号里为少量杂质)中,所用试剂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A.溶液():通入过量的CO2 B.Cl2(HCl):将气体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C.Fe(Al):加入稀盐酸再过滤 D.固体():加热
13.某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且仅、位于同一周期;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B.该分子中X、Y、Z最外层均满足
C.元素的含氧酸均是强酸 D.、、形成的化合物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14.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元素,X原子的外层电子是内层的2倍,Y的简单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态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会产生白烟,与形成的某种化合物结构和甲烷相似,且为常见有机溶剂,原子最外层仅有1个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为强酸 B.简单离子半径:
C.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D.上述四种元素分别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都是共价化合物
二、填空题
15.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次氯酸见光分解: 。
(2)澄清石灰水中加入过量溶液: 。
(3)用醋酸()除去水垢: 。
(4)实验室用与浓盐酸制取: 。
(5)溶液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与,并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 。
16.按要求填空:现有以下物质:①石墨;②铝;③乙醇;④氨气;⑤液氯;⑥碳酸氢钠固体;⑦氢氧化钡溶液;⑧纯醋酸;⑨氢氧化钠固体。
(1)属于电解质的是 (填写序号)。写出物质⑤在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40.5g某金属氯化物MCl2中含有0.6molCl-,则该氯化物的摩尔质量为 。
(3)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1.2LCO2与足量Na2O2反应,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用NA表示)。
(4)已知P2O5为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磷酸(H3PO4),写出P2O5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把一定量铁粉放入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2,则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6)Cl2通入KOH溶液中,反应后溶液中n(ClO-):n(ClO)=5:1,则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17.随原子序数递增,八种短周期元素(分别用字母x、y、z、d、e、f、g、h表示)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h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
(2)元素d、e、f、g原子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3)下列各项比较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氢化物的沸点: ②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③气态氢化物稳定性:g比h稳定 ④阳离子的氧化性:⑤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⑥氢化物的还原性
(4)f的单质与e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h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溶液和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6)元素h单质的氧化性强于元素g单质的氧化性的事实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7)配制250mL1mol/Lg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稀溶液,需要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溶液 mL(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配制中未冷却溶解液就移液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 (填写偏高、偏低),定容时仰视液面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 。(填写偏高、偏低)
(8)实验室保存溶液经常在试剂瓶中加入少量 防止其氧化,将z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加到新制溶液中会观察到 现象,是因为发生了 和 (均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18.某种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已知:和在溶液中均能使酚酞显红色,忽略水的电离)。为鉴定这些离子,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盐酸后,生成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ⅱ.另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盐酸,沉淀部分溶解。
ⅲ.取ⅱ中滤液,加入稀硝酸酸化后再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此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
(2)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为了进一步确定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进行如下实验,将下列实验补充完整: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原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过滤,取一部分滤液,滴加酚酞溶液 ①溶液 原溶液中含有
②取上述另一部分滤液,先滴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③原溶液中含有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综合练习卷5-9》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A D D C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B C B B
15.(1)
(2)2OH-+Ca2++2HCO=CaCO3↓+2H2O+CO
(3)CaCO3+2CH3COOH=CO2↑+H2O+Ca2++2CH3COO-
(4)
(5)
16.(1) ⑥⑧⑨ Cl2+H2OH++Cl-+HClO
(2)135g/mol
(3)0.5NA
(4)P2O5+6OH-=2PO+3H2O
(5)1:1
(6)5:3
17.(1) 第二周期第VA族
(2)
(3)①⑤⑥
(4)
(5)
(6)
(7) 13.6 250mL容量瓶、量筒 偏高 偏低
(8) 铁粉 产生白色沉淀,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18.(1) 、 、
(2)BaCO3+2H+=Ba2++CO2↑+H2O
(3)Ag++Cl-=AgCl↓
(4) 变红 AgNO3 Cl—
1.B
【详解】A.电解质导电,需要的条件是水溶液或熔融状态,NaOH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NaOH是电解质,A正确;
B.CO2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但导电的离子不是二氧化碳本身电离产生,是生成的碳酸电离出离子而导电,因此CO2属于非电解质,B错误;
C.葡萄糖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不是电解质,为非电解质,C正确;
D.电解质为化合物,铜和石墨为单质,因此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正确;
故选B。
2.B
【详解】A.依据分散系定义可知,胶体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故A正确;
B.制备胶体时不能搅拌,防止胶体聚沉,加热至出现红褐色液体可停止加热,故B错误;
C.胶体整体上不带电,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荷,相互排斥,不能聚沉,故C正确;
D.虽然氢氧化铁胶体能够吸附并去除水中的细小悬浮固体,如泥沙、浮游生物等杂质,从而改善水质。但氢氧化铁胶体并不具备强氧化性,因此不能用于饮用水的杀菌消毒,D正确;
故选B。
3.B
【详解】A.为碱性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A错误;
B.为酸性氧化物,是碱,属于盐,氯水属于混合物,B正确;
C.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不是碱,C错误;
D.为纯净物,不是混合物,D错误;
答案选B。
4.A
【详解】A.溶液与少量溶液混合,以少定多,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溶液和硫酸氢钠溶液反应至中性,反应最终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
C.向氯化铜溶液中滴加氨水,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需要写分子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错误;
D.稀硫酸滴到片上,生成亚铁离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D错误;
故选:A。
5.D
【详解】A.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升至+6价,Mn元素的化合价由+7价降至+2价,反应中转移10e-,A正确;
B.反应中O元素的化合价由CaO2中-1价升至O2中0价,由CaO2中-1价降至H2O中-2价,反应中转移2e-,B正确;
C.反应中P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至+5价,S元素的化合价由+6价降至+4价,反应中转移2e-,C正确;
D.反应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KClO3中+5价降至Cl2中0价,KClO3得到1×5e-,Cl元素的化合价由HCl中-1价升至Cl2中0价,反应中转移5e-,D错误;
故选D。
6.D
【详解】A.Te和O位于同一主族,为-2价,则Cu2Te中Cu为+1,A正确;
B.反应①中O2化合价降低,得电子,为氧化剂,Cu2Te中Cu和Te均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则CuSO4和TeO2均是氧化产物,B正确;
C.反应②中每生成1molTe,转移4mol电子,反应①中每生成1molTeO2,转移8mol电子,则每制备1molTe,理论上共转移12mol电子,C正确;
D.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根据反应①可得O2氧化性强于TeO2,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还原剂的氧化性,根据反应②可得TeO2的氧化性强于SO2,则氧化性强弱顺序为O2>TeO2>SO2,D错误;
故选D。
7.C
【详解】A.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抹布扑盖隔绝氧气灭火,操作正确,A正确;
B.烧碱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操作正确,B正确;
C.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C错误;
D.不慎被红热的金属烫伤,应立即用大量凉水冲洗或浸泡进行降温,并涂烫伤膏,D正确;
故选C。
8.B
【详解】A.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不能置换制取金属铜,A错误;
B.固体NaOH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B正确;
C.自身并不含有氧分子,过氧化钠能与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别反应生成氧气,常用作呼吸面具供氧剂,C错误;
D.能和酸反应,可用作胃药、治疗胃酸过多;溶液碱性较强,不能作胃药治疗胃酸过多,D错误;
故选B。
9.C
【详解】A.浓盐酸与MnO2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l2,故A错误;
B.Cl2的通入方向错误,应该长进短出,故B错误;
C.分液时避免上下层液体混合,则先从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故C正确;
D.NaHCO3受热易分解,故不能蒸干,故D错误;
答案选C。
10.D
【详解】A.分子为10电子微粒,1.8g水的物质的量为0.1mol,含有的电子物质的量为1mol,电子数为,A正确;
B.标准状况下11.2L氧气和臭氧的物质的量为0.5mol,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5,B正确;
C.CO和的摩尔质量均为28g/mol,28g CO和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分子数为,C正确;
D.0.5 溶液中,未知溶液体积,不能计算离子的个数,D错误;
故选D。
11.B
【详解】A.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不影响配制,没有误差,A不符合题意;
B.定容时水多,溶液浓度偏小,B符合题意;
C.定容时,俯视溶液的凹液面最低处,导致加水量偏少,溶液浓度偏大,C不符合题意;
D.溶解后未冷却就进行下一步操作,待溶液温度降低至室温后,溶液体积减小,定容时加水量不足,浓度偏大,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A.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故向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可除去,A正确;
B.HCl能溶于饱和食盐水而Cl2在其中溶解度很低,故将气体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可除去Cl2中的HCl,B正确;
C.铁和铝均与稀盐酸反应,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而铝反应,应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再过滤,C错误;
D.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可用加热法除去固体中的,D正确;
故选C。
13.B
【分析】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根据物质结构可知X形成4个化学键,则X是IVA族元素,为C或Si元素;Z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且原子序数大于X,则Z的核外电子数是16,为S元素;由于仅X、Y位于同一周期,且根据物质结构可知,W形成1个共价键,Y形成3个共价键,则W位于第一周期,为H元素;X、Y位于第二周期,分别为C、N元素;综上,W、X、Y、Z分别为H、C、N、S元素。
【详解】A.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因此原子半径:C>N>H,即原子半径:X>Y>W,A错误;
B.中的C、N、S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只有H是2个电子稳定结构,B正确;
C.元素Z的含氧酸包括H2SO3和H2SO4等,H2SO3属于弱酸,C错误;
D.W、Y、Z形成的化合物可以为(NH4)2S,铵根离子和硫离子之间是离子键,D错误;
答案选B。
14.B
【分析】X原子的外层电子是内层的2倍,为2,4排布,是C,Y的简单氢化物与其最高价态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会产生白烟,Y是N,氨气与硝酸相遇产生白烟,与形成的某种化合物结构和甲烷相似,且为常见有机溶剂,Z是Cl,形成CCl4是常见有机溶剂,原子最外层仅有1个电子,因为序数递增,W是K;综上有X、Y、Z、W分别为C、N、Cl、K。
【详解】A.C对应的是碳酸,是弱酸,A错误;
B.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越多,半径越小,故Cl->K+>N3-,B正确;
C.氨气分子中有氢键,熔沸点较高,故熔沸点:NH3>HCl>CH4,C错误;
D.钾与氢形成KH,是离子化合物,D错误;
答案选B。
15.(1)
(2)2OH-+Ca2++2HCO=CaCO3↓+2H2O+CO
(3)CaCO3+2CH3COOH=CO2↑+H2O+Ca2++2CH3COO-
(4)
(5)
【详解】(1)次氯酸见光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离子方程式为;
(2)澄清石灰水中逐渐滴入过量NaHCO3溶液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OH-+Ca2++2HCO=CaCO3↓+2H2O+CO;
(3)碳酸钙为固体不能拆,醋酸是弱酸,也不能拆,故离子反应为CaCO3+2CH3COOH=CO2↑+H2O+Ca2++2CH3COO-;
(4)实验室用与浓盐酸共热制取,离子方程式为;
(5)中铬元素由+6价降为+3价被还原,中铁元素由+2价升高为+3价被氧化,离子方程式为;双线桥为。
16.(1) ⑥⑧⑨ Cl2+H2OH++Cl-+HClO
(2)135g/mol
(3)0.5NA
(4)P2O5+6OH-=2PO+3H2O
(5)1:1
(6)5:3
【详解】(1)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且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则属于电解质的是⑥⑧⑨;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离子方程式为:Cl2+H2O H++Cl-+HClO;
(2)40.5g某金属氯化物中含有,说明金属氯化物物质的量为0.3mol,则其摩尔质量:;
(3)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1.2LCO2的物质的量为0.5mol,在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的反应中,消耗2molCO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当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5mol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数目为:0.5NA;
(4)P2O5为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磷酸(H3PO4),则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P2O5+6OH-=2PO+3H2O。
(5)铁粉放入氯化铁溶液,发生反应为2Fe3++Fe=3Fe2+,根据每当有2molFe3+参与反应则生成3molFe2+可知,当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2,则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1:1;
(6)Cl2通入KOH溶液,反应后溶液中n(ClO ):n(ClO)=5:1,可得反应方程式为:,其中生成KCl、KClO的氯气为还原剂,生成KCl的氯气为氧化剂,则氧化剂、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3。
17.(1) 第二周期第VA族
(2)
(3)①⑤⑥
(4)
(5)
(6)
(7) 13.6 250mL容量瓶、量筒 偏高 偏低
(8) 铁粉 产生白色沉淀,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律,结合图表的原子半径大小可看出,x 为第一周期的元素,d、g最低负价均为-2价,但d的半径小于g,d、g分别为O、S,则y、z、d为第二周期元素,e最高正价+1价、原子序数大于O,则e、f、g、h为第三周期元素;从图表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再推出元素所处的族序数,进而推出其元素,分别是x 为H,y为C,z为N,d为O,e为Na,f为Al,g为S,h为Cl。
【详解】(1)
z为N,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VA族;h为Cl ,h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2)d为O,e为Na,f为Al,g为S, d、e、f、g原子的简单离子分别为:O2-、Na+、Al3+、S2-,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最大,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故,故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①g为S,d为O,H2O会形成分子间氢键,故氢化物的沸点:H2S<H2O,正确;
②g为S,h为Cl,由于没有表明是最高价,无法比较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错误;
③g为S,h为Cl,非金属性Cl>S,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2S<HCl,错误;
④e为Na,f为Al,金属性Na>Al,阳离子的氧化性:Na+<Al3+,错误;
⑤e为Na,f为Al,金属性Na>Al,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Na>Al,正确;
⑥d为O,g为S,非金属性O>S,氢化物的还原性:H2S>H2O,正确;
故选①⑤⑥。
(4)e为Na,f为Al,Na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为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h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为HClO4,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NaOH,两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6)元素h单质为Cl2,g单质为S,Cl2的氧化性强于S事实是Cl2能氧化S2-生成S单质,离子反应为:。
(7)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溶液的浓度为,配制250mL1mol/L稀硫酸溶液,需要用;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还有:250mL容量瓶、量筒;配制中未冷却溶解液就移液会导致所配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定容时仰视液面会导致所配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低。
(8)实验室保存溶液经常在试剂瓶中加入少量铁粉,防止其氧化;将NH3水溶液加到新制溶液中会发生反应,氢氧化亚铁会迅速被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反应为:,因此观察到的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18.(1) 、 、
(2)BaCO3+2H+=Ba2++CO2↑+H2O
(3)Ag++Cl-=AgCl↓
(4) 变红 AgNO3 Cl—
【分析】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盐酸后,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是CO2,则溶液中一定含,一定不含、;另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取ⅱ中滤液,加入稀硝酸酸化后再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由于ⅱ中加入了过量盐酸,引入了氯离子,则不能确定该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由溶液呈电中性可知,溶液中含有。综上所述,该溶液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可能含有、,据此解答。
【详解】(1)由分析可知,此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2)ⅱ中沉淀部分溶解的反应为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Ba2++CO2↑+H2O;
(3)ⅲ中发生的反应为溶液中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
(4)由分析可知,溶液中可能含有、,确定溶液中含有的操作为:取原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将、全部转化为沉淀而除去,过滤,取一部分滤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原溶液中含有;确定原溶液中含有的操作为:取上述另一部分滤液,先滴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