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故都的秋郁达夫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明艳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陆游还是会写下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的佳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杨万里会发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赞叹。那么,秋天呢?秋天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作者介绍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1934年的郁达夫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题解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 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凋零 混混沌沌 潭柘寺 一椽破屋 喇叭 扫帚 细腻 落蕊 平平仄仄 悲啼 萧索 橄榄 歧韵 颓废课文朗读读准这些字的读音多音字
混:hún 混蛋 混球 混(浑)水摸鱼
hùn 混沌 混合 混为一谈
扫:sào 扫帚 扫把 扫把星
Sǎo 扫盲 扫地 阅读文本,思考:1、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2、本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江南之秋有什么作用?
3、作者通过五幅画面描写故都的秋景,试着找出这五幅秋景,并尝试给这些图画命名。故都的秋总写
(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
(3—12段)记叙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
(13—14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隽永向往品味赞美 眷恋整体把握 本文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最后部分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展开,酣畅淋漓。 问题探究1、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1.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反衬了故都的静,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1.视觉效果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
(以视觉、触觉、声音衬托)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重点剖析牵牛花2.触觉效果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描写景物:人的感受:落蕊极微细极柔软南国之秋景物:落叶人的感受:有声音,有气味3.听觉效果 (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检测1、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
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彩。
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
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C2、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 )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
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D小试身手试着仿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借鉴实例: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再见!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自读文本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主题是走进自然,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有利于单元主题的体悟。高一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鉴赏主要以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为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手法典型,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引领、示范作用。
?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还没有专业地学过关于散文的鉴赏,通过本课学生可以在朗读中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结合关于秋天的图片,更直观感受切得韵味,又可以在深入的合作探究中理解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的特点,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创作风格。高一学生记叙文中的写景总是漫无天地,随心所欲的,希望学了本课,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叙述有烘托渲染作用的景物描写。
三、教学目标
1、在音乐中朗读,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句。
2、再读文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幅秋景图。
3、任选一幅画面进行赏析,在赏析中体悟作者情感,感受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和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课前:
1、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
2、自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疏通文本中的字词。
课中:
1、朗读法。通过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以助于学生情感的把握)
2、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课后:
1、语言表达训练:仿写句子: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2、片段作文写作:注意景物描写应契合叙述的场景。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由春夏美景与情感,导入本文
听、跟读
PPT
朗读
跟读
齐读,把握主旨句;再读,感受画面
音频播放,PPT
合作探究
巡视,参与
小组合作探究
PPT
交流
聆听,评价,引导
集体交流
PPT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
聆听、回想、感悟
PPT
作业布置
句子仿写、片断联系
写作、交流
云平台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符合散文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学生的朗读为主,借助视频文件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营造秋的氛围,以助于学生情感的把握。问题设计具体,可操作性强。
????具体合作探究时,用图片的方式更直观的帮助学生感受秋景,把握秋景,更利于画面的概括。
课后训练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选择文中的一句进行仿写,契合语言表达的要求,片断练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云平台的交流方式更自由灵活,也便于学生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