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声 声 慢
李清照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生自由朗读,理解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朗读读罢全诗,你能从文中体会得到愁,但你能从文中找出有何愁,缘何愁吗?
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词家一大宗 豪情——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才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少女生活的无忧无虑 幸福的贵妇人生活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10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安宁、幸福
1126-1127年:金兵入侵并灭北宋,金石书画毁于战火。
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逝。
1130年:为辩通敌之冤,奔波于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再嫁张汝州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孑然一身,悲苦辞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解读意象思考一: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
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思考二:这些意象分别有何
特殊意义?为何说是“淡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酒是“愁”的象征 秋风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细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1、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2、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3、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感悟意境:意象-意境-情感意象: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意境:冷清、凄惨、哀怨、愁苦之境添愁、助愁情感:国破家亡之悲、丧夫孤独之愁
颠沛流离之苦分角色合读:一名女生 ————
抒情主人公李清照的道白女合
男合抒情主人公李清照的内心
独白————
女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女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男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女合: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男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女独: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 声 慢
李清照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探究性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收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词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柳永更多的是对市井生活留恋和仕途上的失意而引发的愁绪
李煜是亡国之痛沦为阶下囚的愁苦
李清照则是对丈夫的思念、物是人非之愁谢谢!教学主题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 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但当时的学习要求比较低----仅限于读、背程度,进入高中后,这种要求显然是要提高的,不能只局限于读背某一篇作品,而是通过对诗词意象意境的把握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再次,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人论世,吟咏诵读,推敲炼字,品味意象,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教学重点:知人论世,吟咏诵读,体验的情感。??????教学难点:推敲炼字,品味意象,发现美在何处,评点之,比较之,共赏之。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阶段一:课前自主学习
1.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声声慢》的写作背景资料,知人论世,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词人的距离。还要求学生有感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尽量能熟读成诵。
技术手段: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2.学生以批注法对文本自读批注,初步理解文本。
阶段二:课中
展示成果,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使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加以评价。
?再读课文,重点赏析
组织学生分专题研讨“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学生交流讨论,用word展示个人批注。?
阶段三: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自主学习
准备课件,传授思维导图制作技巧,布置预习任务
利用互联网查阅李清照诗词的相关知识,
互联网(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思维导图、自主学习量规。
展示成果
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学生畅谈感受,注意倾听和记录,采用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多媒体展示、mp3
整体感知
?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思维导图,适时点拨补充。
指名三位同学,说说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大概理解
ppt
再读课文,重点赏析
?
提出核心问题,你对这首词的哪个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发动学生讨论,表达观点,理解这首词运用意象的特点。
比较法
图片
课堂总结
?
?
ppt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紧扣古诗词的文本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细腻感受。
设计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文本内涵;不同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研讨交流为主,以教师的适时点拨为辅,老师和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 动,其间充分利用多媒避免老师的重复工作,同时也起到了提醒重点、启发难点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去针对问题进行思考、研讨、展示、巩固,使得教与学都有体 现的机会,避免了顾此失彼、此消彼长的局面。
? ? ?紧紧抓住语文教学本质,以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授课之初,充分利用音频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在意象把握和名句赏析中,则以幻灯片形式进行点拨、巩固,最后让学生以随笔的形式加深对作者的理解,充分展示出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