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孙权劝学》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选自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课文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学习,后其惊人的进步令吴国军师鲁肃叹服的故事。文字比较浅易,描述的内容与学生成长的历程密切相关。学年过半的七年级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借助工具书,了解字意。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诵读课文,把握文意。进而在语言文字表达的练习中,挖掘作品的人文思想。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要“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基于此,笔者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以“谁是英雄”为主题展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朗读课文,读出重音节奏,理解课文大意。
思维发展:演读课文,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
创意表达: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揣摩虚词用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大意。
2.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揣摩虚词用法。
教学难点
演读课文,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说说你所知道的三国英雄。
在三国的众英雄之中,关羽的地位不可为不重要,但是他却被吕蒙所擒。能够生擒关羽,可见吕蒙军事才能非同凡响,今天我们走进一个与吕蒙有关的故事《孙权劝学》。
二、朗读,知英雄
1.出示题目,看到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
孙权权谁学习?孙权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试读课文,集体正音。
重点字音——
孤岂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 即更刮目相待 肃遂拜蒙母
4.讨论:如何读出文言味?(引导学生画出重音节奏。)
预设——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相机强调文言文停顿的方法:首先,应该依据语法结构划分,包括主谓之间停顿、动宾之间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停顿;其次,借助虚词判断停顿,包括句首发语词后停顿、句中语气词前后停顿、关联词前停顿;第三种是固定句式的停顿,第四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和语境来判断,最后还应参考古代文化常识停顿。七年级学生学法知识不足,适当介绍即可,不求全部掌握)
5.齐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可以分成几部分?
预设——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使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之并与其结友的故事。故事可分成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使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然后“结友而别”。
三、演读,析英雄
1.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找出文章的称谓语,说说他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预设——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有用“卿”为爱称的。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卿:朋友间的爱称。阿蒙:他称,用吕蒙的小名,表示吕蒙变化很大。
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此环节意在明晰故事中人物的身份,理清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2.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对话中的语气。先小组试读,再全班展示,并说说理由。
提供学习支架:补充语气词。
权( )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如学生遇到困境,可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重点引导学生读出虚词的不同语气,并讨论其用法。)
3.孙权劝说吕蒙学习,吕蒙没有答应,原文说“蒙辞以军中多务”,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吕蒙怎样的性格?我们猜一猜,吕蒙当时是怎么回应孙权的?
预设——
(1)军中多务,无暇,何以学?
(2)军中多务,无暇,无以学?
(引导学生分析两句话,哪句更符合当时的情形。)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三人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预设——
孙权:善用引导,循循善诱;重视人才,关心下属;目光长远,深谋远虑
吕蒙:率真坦诚,敢于直言;知错能改,积极进取;学习刻苦,进步显著
鲁肃:惜才爱才,真诚待人;为人豪爽,不拘小节;富有远见,注重团结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相机梳理课文内容,并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如“升堂拜母”等。)
四、悟读,赞英雄
1.在三国那个英雄遍地的年代,你觉得三人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
预设——
孙权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胸怀广阔,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也明白学习对于提升人才的关键作用。他就像一位智慧的领航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吕蒙指引方向,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
吕蒙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知错就改,积极进取,实现了从赳赳武夫到能文能武的儒将的华丽转身,这种自我超越的勇气和毅力,使他成为战场上令人敬畏、朝堂上令人钦佩的英雄。
鲁肃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目光敏锐,爱才惜才,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维护着东吴的人才体系,成为东吴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补充介绍诸葛亮对鲁肃的评价)
他们三人虽然性格性格、风格各异,但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共同构成了三国历史上一段精彩的篇章,都是真正的英雄。
(预设答案为老师的期待值,不要求学生达到如此水准,言之成理即可。在学生回答后,可从语言表达上进行引导,使之流畅且充满意蕴。)
2.三人中,你最喜欢谁,请写一段话赞美他。
五、小结
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阿蒙非复当初/一个善劝,一个善听/一个识英雄重英雄/一起书写了那个英雄的时代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2.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字斟句酌,聚焦人物对话,学习有效交流的技巧。
思维发展:关照全篇,分析故事脉络,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
创意表达:联读类文,对比人物结局,收获关于成长的思考。
教学重点
1.字斟句酌,聚焦人物对话,学习有效交流的技巧。
2.关照全篇,分析故事脉络,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读类文,对比人物解决,收获关于成长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据史料记载,年少时的吕蒙“家贫”“依姊夫邓当”“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因为没文化,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但是在故事结局的时候,就连当时的东吴的第一谋士鲁肃都要称赞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样的过程,势必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孙权劝学》。
二、细读,悟劝说之技
1.反复朗读孙权劝学的语言,分析孙权劝说的思路。
预设——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句,表明劝学的原因,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吕蒙的疑虑。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明确了学习目标,并教授了学习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
2.改变对话,感受孙权劝说的巧妙。(可让学生进入情境,代入孙权的角色,想一想孙权可能怎么说。)
出示——
开场:“卿今当涂掌事,须学。”用肯定句,力度不足,不足以表现当权者的威严和事情的重要性。
被吕蒙拒绝后:“孤为君,卿为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叫臣学,臣不得不学!”激化矛盾,吕蒙也许会碍于君臣身份不得不学习,但是缺少了学习主动性,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被吕蒙拒绝后:“罢了罢了……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此人非帅才,随他去吧!”轻易放弃,收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孙权的威信。
……
3.通过分析,你学到了哪些劝说的技巧?
预设——
劝说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问题所在;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劝说。
劝说态度:诚恳友善、循循善诱、动之以情。
三、研读,悟作文之法
1.通读全文,思考:文章题目为“孙权劝学”,可是文章虽然详细介绍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却对孙权劝学的成效也就是吕蒙学习的过程一句带过,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预设——
(1)突出文章主题:文章的核心主题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即“开卷有益”。作者通过孙权劝学这一情节,突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吕蒙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文章的重点。
(2)突出人物形象:文章重点描写了孙权的劝说过程,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展现了他的善劝、关心部下以及对学习的重视等性格特点。且后文的鲁肃赞学也已经表现了学习成果,无需赘述。
(3)符合情节安排:文章以对话为主,情节紧凑,语言简洁明了。作者通过孙权劝学和鲁肃赞学两个情节,巧妙地展现了吕蒙学习的起因和结果,使文章结构简洁完整。如再写过程,就会比较拖沓。
(补充介绍这篇文章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作者在改写时遵循了从略的原则。由于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作者又没有新的史料可以补充,因此在改写时对一些内容进行了简化。这种安排既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又使文章更加精练,符合写作的经济原则。)
2.本文中还有哪些写作技巧,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预设——
(1)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2)巧用侧面烘托与前后对比塑造人物
(3)语言风格简洁明快
(4)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5)文章布局详略得当
四、联读,悟成长之思
1.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借史事说明学习的重要,同时代的王安石也写了一篇劝学的文章,叫作《伤仲永》,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两篇文章有何区别。
(1)出示《伤仲永》,自由朗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预设——
《伤仲永》讲了方仲永从五岁起便能作诗,但因父亲不让他继续学习,最终才能逐渐衰退、泯然众人的故事。
(2)对比《孙权劝学》,两文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读完之后,你读出了什么不同?
预设——
①人物关系不同,一为君臣,一为父子。
②故事结局不同,一个学有所成,一个泯然众人。
③写作手法不同,一个对话为主,一个叙议结合……
(3)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
两篇文章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2.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终身学习、先天与后天谁更重要、学习的目的、学习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思考。)
五、小结
读史可以明智,让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即刻努力,未来的我们也一定能像吕蒙一样令人刮目相待。
六、布置作业
1.《孙权劝学》一文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帮助统治者治理好国家,这篇文章又有哪些可“鉴”之处呢,请反复品读文章,写一篇小作文。
2.开学两周了,但小语同学迟迟无法收心,进入学习状态。请你学习本文的劝说艺术,给小语写一份信,劝勉小语好好学习。要求:注意书信的格式要求,字数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劝说之计
孙权劝学 作文之法 鉴于往事
人生之思 资于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