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5《守株待兔》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守株待兔》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本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便天天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再次撞死,最终荒废了田地,一无所获的故事。故事虽短小,却寓意深刻,生动地讽刺了那些妄想不劳而获、墨守成规的人,能让学生在趣味阅读中受到启发。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习《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认识,也掌握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方法。不过,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时,需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 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简洁、凝练。学习古人的智慧,明白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心存侥幸的道理。
2. 语言运用:认识“宋、耕”等字,会写“守、株”等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释”“冀”“复”等文言词语的意思。
3. 思维能力: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心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4. 审美创造:体会文言文语言的韵律美。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并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
5.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白幸福生活要靠辛勤劳动创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
2. 难点: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守株待兔”的含义。
五、教法学法
1. 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角色扮演法
2.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1. 教师:多媒体课件、头饰(农夫、兔子)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司马光》吗?谁能说一说文言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文言文语言简洁、表达独特等特点的感受。
2. 引出新课:“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篇新的文言文,它和《司马光》一样,用简洁的文字讲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还藏着深刻的道理呢!”
3. 板书课题“守株待兔”,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结合字面意思,大胆猜测“守”“株”“待”“兔”分别代表什么,初步感知课题含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用手指着文字,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感受文言文独特的韵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尤其是一些容易读错的字,如“耒”“冀”等,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读完后进行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等方面给予肯定或提出建议,教师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4.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读完了,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最后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和完善,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 学习第一句“宋人有耕者。”
(1)请同学们自己对照注释,尝试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同学分享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重点关注学生对“耕者”的理解是否准确。(3)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纠正,教师适时引导,明确“耕者”就是种地的农民。
(4)出示课文相关插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文中说的这个宋人吗?他在做什么?”
(5)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农夫的形象和动作,直观感受“耕者”的状态,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2. 学习第二、三句“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这三句话的意思。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株”“走”“触”“折颈”等字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动作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株”就是树桩,“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
(3)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兔子飞快跑来撞到树桩上的画面,提问:“在这个场景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感受故事的戏剧性。
3. 学习第四句“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1)教师提出问题:“农夫看到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后,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2)引导学生理解“因”“释”“耒”“冀”“复”等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提问:“‘因’在这里表示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替换它?”让学生理解“因”是于是的意思。对于“释”,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明白是放下的意思;对于“耒”,展示古代农具“耒”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这种农具。
(3)“农夫为什么会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引导。
(4)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体会农夫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的心理。
4. 学习第五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让学生自己尝试翻译这句话,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看看谁翻译得更准确、更通顺。
(2)邀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农夫和宋国人,表演农夫守株待兔一无所获后被宋国人嘲笑的场景。其他同学认真观看表演,思考:“宋国人为什么嘲笑农夫?”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结合表演内容,回答问题,理解农夫的行为是愚蠢的,不劳而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才会被人嘲笑。
(3)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总结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心存侥幸的道理。
(四)联系实际,领悟寓意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觉得农夫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引导。
2. 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3.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农夫这样‘守株待兔’的人或事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身边的例子,如有的同学平时不努力学习,却希望考试时能靠运气取得好成绩;有的人不想工作赚钱,却总想着买彩票一夜暴富等。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守株待兔”的含义。
4. 引导学生总结寓言故事的寓意,提问:“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心存侥幸,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收获。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 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哼唱,在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劳动的意义。播放结束后,提问:“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分享对劳动的认识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成为‘守株待兔’的人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如要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劳动、遇到困难不放弃等,将故事的寓意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六)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守株待兔》,不仅读准字词、理解文意,还认识了“释”“冀”等文言词。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唯有踏实努力才能收获成功。学习中,注释、插图、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都是好帮手。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瑰宝,希望大家课后背诵课文、讲给家人听,也多去阅读其它寓言故事,感受古人智慧。
九、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初读环节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有效帮助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为后续理解奠定基础。在精读部分,借助注释、插图和小组讨论,学生对文言字词和故事内容理解较好,角色扮演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人物心理。联系生活实际环节,学生积极分享身边“守株待兔”的现象,对寓意理解较为到位。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拓展延伸环节有些仓促,学生对于如何避免成为“守株待兔”的人,讨论不够深入。在引导学生理解文言字词时,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好地掌握。今后教学中,我会更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时间,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