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高考语文模拟最后一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高考语文模拟最后一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1:5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高考语文模拟最后一卷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今全球出现了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我们急需用“科学”去解决这些危机。然而,“科学”是什么?“科学”今天
已经成了一个建构的话语,不清楚它是什么,却又不能质疑,造成了一种认知错觉和悖论,甚至禁忌。我们知道,社
会总是在发展的,人类过去的探索在新的语境中定会出现变化。换言之,“科学”,从定义、方式到认知皆存在一个与
时俱进的过程,即所谓阙限性」
有学者曾将“科学”定义为“转译机器”并得到广泛认可:“把科学看作转译机器是很有帮助的。科学具有机械性,因为一
群教师、技术人员和同行评审人员随时准备砍掉其中多余的部分,锤炼锻造直到留下合适的为止。”按照这样的说
法,“科学”本来就是一台机床,人们根据生活中的需要进行裁减、改造成为产品,既是根据人们的意愿设计的“作
品”,又变成了人们手中的工具进行重复性“再制造”。它可用、可改造,当然,可以讨论,也可以批评
作为一门探究自然物种与生命现象的独特学科,科学的基础一一“博物学”一词也体现了其对于“科学”的定义一一“关于
自然的包罗万象的研究”。如果有人问:“博物学是科学吗?”这似乎没有什么疑义,当然是。可是如果有人提出一个问
题,中国博物学中的“科学”与西方的“科学”一样吗?我们或许会语塞。我国自古就没有一个与西方nature完全重叠的概
念;也没有与自然较为接近的概念,没有与诸如环境、生态完全一样的东西。中国的自然与西方的nature虽然勉强对
译,但语用和含义却有很大的差异。“自然”的边界是哪里?它是少数公认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却又是没有共识边界
的、使用最混乱的概念之一。且莫说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永无止境,永远都在过程中,我们原来的认识可能会被新证
据的出现所推翻,更何况不同的文明赋予“自然”完全不同的定义和边界。对“自然”的认知和表述也,呈现出纷繁的多样
化,特别是经过人类的异化,“自然”似乎成了人类“手中的面团”,不断地变化其形态和形象。科学无疑是探索自然
的“高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永无止境,所以“科学”也永远处在历史阈限中。
博物学以研究物种为对象。然而“物种是什么?”“人类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被人类所探索、所回答。于是,达尔文
的“进化论”成了博物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从达尔文开始,我们接受了“进化论”,我们相信了:我们源于自然。我们
承认我们是灵长类动物的后代,自从我们的祖先从曾经生活过的热带树上爬下来以后,我们就永远摆脱了林栖生活,
我们在自然之外建立了独立的文化王国。从笛卡尔开始,我们又站在自然的对立面思考,确认我们的使命是统治、控
制、征服自然。这就是历史的“悖论”:人类既承认自己是生物中的一类一一“人类”,却又不愿与生物为伍
众所周知,博物学的学科依据是进化论,而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物竞天择”。所谓“物竞”,指生物的生存竞争:所
谓“天择”,指自然选择。“物竞天择”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生物是从低级向中高级演化的。然而,生物进化的条
件是什么?似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或许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大误解之一就是对进化论的误解。甚至连“进化”的定
义都是阈限性的。早在1744年,德国生物学家哈勒就发明了“进化”一词,他将其用在“胚胎由卵或精子中预先存在的微
小个体发育而来”这一理论中。后来达尔文所使用的“进化”与哈勒的不同,它指的是“表现出一个事件序列中的规则顺
序”。“进化”的概念原只限于生物胚胎学领域,后来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学科、各种不同的语境、各种不同的场
合。更重要的是,它含有“进步发展的意思”。当我们不断地谈论“进化”的时候,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一概念的逻辑性。
而当人类在今天面临生态危机,生物多样性受到空前威胁的时候,我们似乎才突然悟到,“进化一退化”才是一个完整
的概念共同体。某种意义上说,“进化”是相对于“退化”而言的。18世纪法国哲学家雅克·卢梭认为,在某些方面,人类
第1页/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