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三群落的演替(公开课教案)(方框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三群落的演替(公开课教案)(方框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4-25 22:3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及机制。
   3.阐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小组合作,尝试利用计算机模拟构建初生演替的各阶段。
   2.运用演替理论,为退耕还林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3.通过观察地衣、苔藓实物及生活环境等活动,说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先 于苔藓出现的机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 【教学重点】
生成演替的概念,区分演替的类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 【教学难点】
阐明演替机制与初生演替过程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 情境 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数目众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解决吃的问题就是一个首要事情。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加上很多地区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村经济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国家明确提出了相关政策,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图片:破坏的环境与退耕还林条例) 是退耕就能还林吗?任何有效的政策指令都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那么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需要探讨的内容──群落的演替。 回答:略 激发学习兴趣,思考退耕还林与课题间的联系。
新课 讲解 1.演替的概念与机制 2.演替的研究方法 3.演替类型 问题1:(展示弃耕农田图)如果人们不再种植庄稼,这块农田可能会有什么变化? 问题2:这些生物从何而来?(展示相关数据) 问题3:显然,早期的时候,这块农田里有很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植物的种子,而研究结果显示,在某农田在弃耕的第一年就有多达31种草本植物出现和定居。为什么先定居下来的是草本植物呢?(图2) 图2 问题4:既然草本占了优势为什么还会给灌木、乔木可乘之机,而且先增 加的为什么不是乔木而是灌木呢? 补充说明:草本、灌木、乔木间的复杂关系(图3)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3 (展示美国北卡罗来纳弃耕农田的研究数据)介绍草本植物内也有优势种的改变。 问题5:由表中,我们可以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的种类数量发生了改变,那么其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有改变?这个地区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构成什么?(图4)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4 问题6:我们刚才分析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过程。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什么是群落的演替吗? 问题7:为什么会发生演替? 视频: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讲述:演替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也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个无休无止、永恒延续的过程。在这种相互作用中,群落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稳态,这时候的群落叫顶极群落。 问题8:一说到稳定的状态,我们很容易想到森林,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呢?为什么?(图5)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5 顶极群落 (展示演替系列照片:弃耕1年、4年、15年、35年、60年、100年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问题9: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的一生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演替系列,那人们是怎么研究演替的呢? 补充介绍:样方法、标志重捕法主要侧重一个种群的密度测量。要区分不同的物种,我们还需要一些分类学的知识。永久性样地、空间序列等。 我们已经了解,经过演替,群落会变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越来越稳定,但凡事都有个度,一旦外界的干扰过于强大时,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经历再一次的演替过程。这时我们还需要实地调查,记录分析。(展示图片) 问题10:如果有两个地方经过火灾和火山两种干扰后,它们的演替过程是否一样呢? 视频:森林大火 活动1:引导学生推测火山喷发后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并计算机模拟该过程。(图6) 图6 学生可选择的图片 (根据需要,所有图片可随意拖动、复制、缩放) 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之后找一个组展示与汇报,完善小组作品中的不足之处,给予鼓励性评价。 活动2:指导学生观察地衣和苔藓,引导学生说出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先于苔藓出现的机理。(图7) 图7 教师采集的地衣和苔藓 补充说明:地衣模式图及资料、五大连池(约300年);长白山火山岩(约1100年)等实例。 小结两种演替类型的异同点。 回答:长草 回答:动物散布、土地里本身就有、风吹等。 回答:生长快。 回答:动物、微生物 回答:群落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师生共同完善。 回答:不是。平均温度、年降雨量等因素制约。 (是一个地方拍摄的吗?→如何研究演替?) 回答: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 回答:不一样。火灾后,地上的部分被烧毁,但地下还有一些残留;火山喷发后则整个被破坏。 学生两人一组,计算机模拟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被指定小组用数字化互动平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进行解说。 学生描述观察结果,并进行解释。 从事实出发,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 回顾群落概念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和归纳概括最终生成演替的概念,并进一步阐明演替的机制。 借助直观素材,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验学生的理解情况,明确不同群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 为猜测提供事实证据,并引出演替的研究方法。 关注知识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体会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利用直观素材,证实猜测。 在推测-模拟-实证的学习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认同演替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
拓展 提高 4.应用 讲述:演替是一个自然过程,这个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可能是以百万年计。漫长的时间跨度是由于某些特别的问题引起的,这些限制因子,可能通过人为干预获得解决,从而推动或加速演替的进行。 问题11:(展示图片: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 如何运用演替理论,指导退耕还林工作? 引导学生从改善土壤条件、谨慎引进外来生物、恢复与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思考、回答(略) 使学生在真实任务和问题情境中加工和运用演替知识,渗透STS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