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使用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 《比尾巴》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对小动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日常生活中,低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善于观察小动物,不仅可以直观的看到小动物,还能够在课外书,电视里了解小动物。本课主要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孩子们读着自己熟悉的内容,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不仅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同时还丰富拓展了小动物的相关知识。 在学习这首儿歌前,汉语拼音的教学已经结束,学生具备拼读的能力。课文中的汉字虽然较多,但大部分常用汉字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在识字过程中难度适中。经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融入学校班集体的学习生活,懂得遵守课堂纪律,与身边的同学已经构建了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倾听与合作交流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但低年级学生入学不到一个学期,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那么如何在一节课中延长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沉浸在学习的过程中,这是低年级教师的难题与挑战。
学习目标确定
会写“比、巴、把”3个生字,量词“把”的拓展学习。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能够背诵课文。 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游戏并试着编创,感受儿歌语言的特色,积累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写新笔画“竖提”和“比、巴、把”3个生字;学习一问一答的儿歌朗诵。教学难点:模仿课文编写问答儿歌。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学习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环节一:重温生字,争做小裁判。 1.谈话导入:动物王国里今天可热闹了,大森林里正准备着一场比赛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比赛吗?(板书课题:比尾巴) 2.一边板书,一边教学生字“比”,新笔顺“竖提”与“竖钩”的比较,复习笔顺“竖弯钩”。 3.比尾巴这场比赛还没有裁判呢?你们想不想给动物门做一次公正的裁判员呀?成为裁判员首先要能够认识基本的汉字,生字认读闯关游戏完成后才能一起去观看比赛,并成为一名真正的小裁判员。 1.学生发挥想象,动物王国的比尾巴。学习汉字并在语文课本P83描红田字格中的字。 2.学习新笔画,发现“竖钩”与“竖提”之间的差别,并学会识别。 3.复习课文生字,开火车、抢答等方式完成生字认读游戏。 情境创设,参与动物王国“比尾巴”这一场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环节二:我是小小裁判员,观察判断我最行 1.恭喜各位小裁判员进入比尾巴的准备环节,请各位小裁判员整理出我们这次参加比赛的动物名单。请同学们借助插图仔细阅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画出比赛动物的名称。那不认识的字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借助拼音是个好办法。 2.小裁判员们结合图片认识参赛动物的名称,同学们仔细看看参赛选手的名称,你有什么发现?拼音有什么发现?(点评学生“子”的轻声发音和“公、松、孔”的后鼻音的发音) 3.裁判员不仅要能够熟悉参赛动物的名称,还要知道他们要比什么?(板书学生发言内容) 4.请各位裁判做好准备,先从第一小组,宣布第一个比赛项目“谁的尾巴长?”出示图片(猴子)其它小裁判观察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并宣布比赛结果。 第二组的学生宣布第二个比赛项目“谁的尾巴短?”,其它小裁判观察小动物的尾巴特点并宣布比赛结果。(总共有六个小组,六个比赛项目且分别是动物们的后援团) 1.翻开课本P82,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圈画出参赛动物的名单。 2.学生找到动物名称中,子的发音和后鼻音的发音,并示范朗读。 3.学生回忆动物名称,并对再次阅读课文,查找具体的比赛项目。学生举手发言,说出比赛的具体内容。 4. 第一小组,宣布第一个比赛项目“谁的尾巴长?”其它小裁判根据图片回应“猴子的尾巴长。”(六个小组以此类推)拓展学习一把()。 5.带疑问的朗读问句,学习一问一答。 学生扮演小裁判的角色,融入课堂学习,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习“一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
环节三:问答游戏,背诵儿歌 1.请所有的小裁判朗读整首儿歌,跟着音乐的节奏宣布全部的比赛结果。 2.删除了比赛项目和参赛选手的名称,请各位比赛的小裁判们同桌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最后比赛结果的填写,回忆各个组的比赛项目,其它小裁判回忆各个项目的获奖者。 3.请两位学生上台展示你们交流后的成果,第一组展示的同学选择一个喜欢的动物卡片,将卡片贴在动物获奖的项目旁边。 1.朗读儿歌:教师问,学生答。 2.同桌之间交流课文内容并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背诵儿歌。 3.点名小组展示儿歌背诵,并自己选择给哪个小动物颁奖。 采用师生问答形式、同桌一问一答的朗诵并伴奏,儿歌节奏感强,增强学生的记忆,并背诵整首儿歌
环节四:创编儿歌,积累词汇,发展语感 1.这里总共六位小动物获奖了,燕子飞来了,她也想参加这个比赛,我们试着给它设置一个比赛项目吧! 2.长颈鹿也来了,他也想参加比赛呢?长颈鹿不想比尾巴,它想比自己的长处,那怎么办? 3.大象也来了,它能比什么呢? 1.学生创作“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可以这样问“谁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2.学生依旧从尾巴上想特点。观察长劲鹿的特点,发现长颈鹿的脖子特别长,创编“谁的脖子长?” 3.大象的鼻子和大象的耳朵。大象的耳朵像一把大扇子,鼻子很长很长。创编儿歌“谁的鼻子长?谁的耳朵像一把扇子?”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儿歌创编是本课的难点,迁移本文的问答方式,借助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进行创作。
环节五: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拓展延伸。对应板书内容,逐步回忆今天的课文内容,并试着全班一起背诵。 2.还有其它小动物也想参加比赛,课后你能观察观察骏马、金鱼、小壁虎三个动物的特点,编创一首短小的儿歌,下节课课上进行分享。 3.回家后把今天学的儿歌背诵给家人听,并拍视频发至班级群。 根据板书,回忆本课课文内容,背诵全文。并记录本课课外拓展练习任务。 温故知新,及时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比尾巴 长? 弯? 短? 扁? 像一把伞? 最好看?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搜集资料,了解更多小动物的尾巴特点和作用。 2.用绘画的形式展示所搜集的资料,并在课堂展示分享。 学生们在搜集整理、动手操作之后,第二天上交了自己的特色作业,并在课堂上做上展示分享。通过展示分享,学生们又互相了解了更多小动物的尾巴特点和作用。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拓展了知识和视野。
教学反思与改进
《比尾巴》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6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根据问题与回答,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节是第一部分,通过三问三答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尾巴的特点;第三、第四是第二部分,同样通过三问三答介绍了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的特点。全文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洁明了,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重点为认识“比”“尾”等11个生字和提手旁、斜刀头、八字头三个偏旁。会写“长、比”等4个字和竖提一个笔画。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还是采取多种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识字。本课新学的偏旁,“伞”字的人字头容易与“公”字的八字头混淆。学生观察比较,印象深刻。在“长”“短”这一组反义词的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长,哪些东西短,加深记忆。本课的4个生字中,“比”中的竖提和竖弯钩容易混淆,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加深记忆。学生达到了夯实基础的目的,写字习惯得到培养。 2.朗读指导。本课整体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一问一答,做猜谜语游戏。因此,安排不同形式的对读、自由读、范读中体会句末语气要上扬。如,“谁的尾巴长”,学生反复练读。在读较长的问句“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时,“谁的尾巴”后面稍作停顿,快速换口气,再接着往下读。学生练读后,再读另一个较长的问句。 3.理解运用。理解“弯”“扁”时利用插图进行观察理解。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和“弯”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扁”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背诵有法。本课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不能死记硬背。回忆课文插图。想一想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提炼句式,教师和学生交换角色,学生问,教师答,让学生熟悉一问一答的语言表达和句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学到了背诵方法,积累语言表达。 二、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识字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联系生活实际哪些东西长,哪些东西短,加深记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应用,学生观察动态视频,形象直观地了解生字,夯实了基础。识字形式多样化,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情。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学生理解“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时,有过多讲解,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说出“松鼠的尾巴”与“一把伞”什么地方像。讲解过多,使学生知识掌握模糊,顾此失彼。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课前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松鼠的图片,学生准备一把雨伞,课上老师把松鼠图片和雨伞图片放到一起学生观察,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课堂效率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