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常见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1常见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01 19:20:45

文档简介

新任教师课时教学设计(中小学)
基本信息
使用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一2019版
课题 《常见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地貌是地表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下呈现的形态,地貌的差异必然教材按照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认识地球表层的顺序,在介绍完地球所处的宇宙宙环境以及大气、水两个要素后,在本章型”和“地貌的观察”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地貌要素的内容。新版教材本着“宽”而“浅”的编写原则,合理安排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常见地貌类教材安排地貌的位置,主要考虑地貌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中,大气和水具有明显的运动特征,地貌、植被、土壤相对静止。承上,地貌是转化后的太阳能以外力形式与地球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启下,地貌包括其物质基础(岩石和风化壳)为土壤和植被的形成、发育提供支撑和物质基础。本章教材重重点讲述以下两节内容: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强调观察的内容,解决“看什么”的问题,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识别地貌类型及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第二节地貌的观察,突出观察的方法,解决“怎么看”的问题,介绍野外观察的基本方法,注重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本章的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土地利用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区域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原则,追求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对应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学习了大气圈和水圈的内容,第四章所学习的地貌属于另一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本章分为“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两节。认识常见地貌类型是学生进一步观察地貌的基础,观察地貌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地貌类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必修第一册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但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而本节课需要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地貌这一节与初中所学的地形知识相比更加复杂多样,便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学习目标确定
①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喀斯特地貌等地貌类型; ②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③结合实例,了解所认识的地貌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①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②结合实例,了解所认识的地貌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过程设计
1.初识喀斯特 【教师】新课开始之前,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青藏高原、华山和桂林山水景观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有何不同。 【学生】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与提问,认真观看教师给出的景观图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直观呈现景观图的方式,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景观图与学生生活贴近,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了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的景观图片,那么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属于什么地貌?请思考其的形成原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2.探喀斯特之因 【教师】讲述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况,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喀斯特地貌。 【教师】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分为地表和地下喀斯特景观,共同构成了景观宏伟壮丽、景物千姿百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学生】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认真观看课件展示的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区的气候、岩石类型和水文特征,探究喀斯特地貌在我国西南三省广布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学,并让学生在卫星地图上寻找织金洞的位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也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地图中去,增加学习兴趣。 【教师】提供喀斯特形成过程相关材料和视频,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喀斯特地貌是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同学们,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通过视频了解一下。 【学生】观看视频,在观看的同时认真思考、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形成过程,观看结束后积极与组员交流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使一些比较抽象的、时间跨度大的过程变得可视化、具体化,便于教师讲解,也利于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赏喀斯特之奇 【教师】教师提供喀斯特地貌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讲解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不同景观,引导学生描述其景观特点。 【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展开思考,说明喀斯特地貌的特点,了解喀斯特地貌不同时期的发育状况,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地上喀斯特地貌地势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常见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更为直观,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过渡】同学们,在我们海南就有著名的卡斯特地下景观--儋州石花水洞,让我们走进身边的地理,一起欣赏石花水洞的景观图,一起探寻喀斯特之美。 【教师】通过一系列视频片段和图片材料的展示,结合前面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欣赏喀斯特之美时展开进一步思考。 【教师】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形成的石柱。 【学生】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地貌特点,联想、迁移得到天坑、洼地和地下暗河景观特点与相关之间的关系,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互相讲述其形成的过程及原因,在讲述的过程中再次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联想学习加深对喀斯特地貌的理解,促进知识迁移,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4.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以桂林山水和儋州石花水洞为例,学习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它的景观特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对喀斯特地貌区的开发建设提出了合理建议。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将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完成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新知识。课后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喀斯特地貌结合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而精心设计,设置了较合理的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的导入、知识点的过渡和内容的衔接上比较顺畅,学生普遍反映较好,同时也展示了生活地理在课堂中的运用。此外,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同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如“部分学生对喀斯特知识了解较少”“课堂学生发言较少”等问题,许多细节内容也有待于课后补充和强化训练。 通过以上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喀斯特地貌,并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喀斯特地区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反思,能够激发学生对喀期特地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地质地貌的研究和保护的责任感,为我们的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