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使用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 《秋天》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本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者分析
学生刚学完拼音,《秋天》这篇课文是他们接触长篇文字的第一篇,也是认识自然段的开始。要从简洁明朗的文字间感受秋天的美景,还要感受文字的魅力,努力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但是孩子们的阅读量有限,识字量不多,需要借助拼音减少孩子们的为难情绪。
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本课“秋、气”等10个字,会写“了、子”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3.认识自然段,读准“一”的不同读音。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并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认识自然段,读准一的不同读音。
教学准备
教学PPT,板贴,生字卡片
学习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谈话引导孩子说说喜欢的季节,并以此引出秋天的美好。 积极发言,并表达自己喜欢的季节有何特点。 从生活情境中,让孩子谈谈对四季的喜爱并激发孩子们的表达欲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课文, 2、认识自然段,多媒体展示。 3、请同学们跟老师读,并想一想课文中都有哪些秋天的景物? 4、齐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多次出现一个数字,它是谁呢?明确读音 5、老师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字单独摘出来,再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5、认识偏旁:通过“树叶“这个词语认识木字旁和口字旁。 6、巩固练习:游戏,摘叶子, 1、学生注意听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学生标出自然段。 3、学生通读全文,圈画树、天空、大雁。 4、一片片,一群,一会儿, “一”字 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认识自然段,并读书课文,随文识字。
熟读成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请学生范读,注意轻声:凉了,黄了,叶子 2、师生合作读,读准轻声,读出韵味。 3、填空游戏 ( )凉了,( )黄了,一片片( )从树上落下来。 天气( ),树叶( ),( )叶子( )落下来。 学生跟读轻声,读准字音。 填词游戏,巩固背诵 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跟读,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认识生字并能通过填空背诵课文。
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 (1)认识新笔画:横撇 ,书空 。 (2)观察起笔,落笔,关键笔画和压线笔画。 3、书空,明确笔画顺序。 4、描红必须完全重合。 5、书写卷面整洁。 6、展示,评价 同学们观察“了”和“子”,并明确了比子少一横。 通过具体的识字教学流程让学生熟记生字,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寻了秋天的凉爽的天气,飘落的树叶,下节课我们再共同探讨秋天的天空和南飞的大雁。 课后收集落叶,并制作贴画。 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大自然,并记录下美好发现,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秋天 大树:树叶中展现生字 田字格生字教学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引导同学们课后用发现美的眼睛,在生活中收集落叶,并用落叶创作一幅贴画。
教学反思与改进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全文有三个自然段,每一段观察角度、观察对象各不相同。第一自然段以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第二自然段取仰视角度,写出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为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子旁、人字头3个偏旁;会写“了”“子”等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一”字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认识自然段。上完课后,教学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主要还是先引导学生识字、写字。渗透多种识字方法,降低难度,如:熟字加一加、熟字组新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识记字形并充分交流,力求做到一字多法,一法多用。在巩固撇、捺写法的基础上,本课要学写新笔画横撇,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边说笔画名称边学写,效果显著。因此学生字写得规范认真。 2.朗读指导。正确朗读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关注轻声的读法,教师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凉了、黄了、叶子、来了”这几个词语中两个字前后轻重的变化。借助拼音读准“一”的变调。如“一片片、一群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采用对比读的方式,分别读不变调和变调的一串词语,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变调带来的音律美。 3.课后练习。学生数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大部分学生能理解段落含义,仍有极个别同学不会数段落。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观看图片、带动作朗读等形式,体验和感受景物的变化,体味秋天的情趣。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一年级,读准字音,了解字形是重点,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拓展组词、说句子练习不够,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在识字教学中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识字方法,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所以自己也在反思:是否在情感方面也有灌输的嫌疑呢?说白了,我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针对学生差异,分层布置作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字词、读课文上多下功夫。首先让学生认识10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会写字笔画,能组词两个,用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预习偏旁知识和“一”字的变调规律,课上交流,讲给同桌听。正确流利熟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要引导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并用画画的形式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