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发现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理念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下,基于自信“探索 发现”价值立意进行教学设计,以“全球航路得开辟”为依托,聚焦“探索 发现”,以时空观念为抓手,通过史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及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突出时代精神。
二、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的授课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之《第7课 全球航路得开辟》和《第8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2.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3.学情分析:基于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新航路开辟的学情,高一阶段在学习这个内容的时候,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全球海路通行的历史影响,不仅要尽可能全面地、立体地挖掘和阐述其具体影响,更要理解大航海时代到来的重要性,人类历史在这个阶段从分散相对封闭开始走向联合,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地区开始逐渐连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通过大航海时代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认知新航路的开辟。
难点:理解新航路开辟是走向整体世界的开端
四、教学目标
①充分利用部编新教材的史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学生概括回答,一分材料得一分结论。
②利用地图时空定位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运用时空定位概述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掌握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的空间和视野的变化。
③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整体解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不同类型的历史材料,提取图文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视角的多维拓展,深挖掘这项壮举背后的意义。
④通过探索与发现,认识了世界历史从局部的到整体的历史,教导学生抛弃狭隘的民族观、开拓广阔的世界观;为西方探险家的乐观、冒险、开拓创新精神而感动;为被奴役的黑人、被屠杀的印第安人而惋惜和哀伤;明确爱憎分明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⑤伴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是是殖民掠夺之路,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殖民扩张一方面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给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当地的贫穷和落后。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法、学生探究法、讲述法
六、学法指导:对比研究法;合作探究法;对话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组地图。
第一组:①阿那克西曼德(前610-前546)他是古希腊科学创始人泰勒斯的学生,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全球地图;②希罗多德(前5世纪时期)所见的世界;③1250年欧洲人所见的世界。
第二组:分别是1420年、1620年欧洲人所见的世界;当今我们所见的世界。
师:比一比,说一说人们对地理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为何而变?
预设回答1:认识的世界范围要不断扩大,多了美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世界逐步走向整体。
预设回答2:总体而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预设回答3:具体一些而言,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使人们发现了新的大陆和大洋,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人们逐渐完善着对世界的认识;此外,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理论的发展等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师:今天我们一起进入“探索 发现”之旅《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的学习,从了解新航路开辟开始。
[新课讲授]
第一站 探索之因,发现什么?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展开史料实证——
材料一
材料二 马可 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朝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1.6千米)。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
——[意] 《马可 波罗行纪》
材料三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材料四 文艺复兴是欧洲史上过渡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思想上、文化上和精神上哺育了地理大发现。……大发现时期的探险家、航海家、地理学家、商人等都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他们或去建功立业,或去淘金发财,或去征服掠夺, 或去传播“福音”,或去开疆拓土……都是为了一个“人”,而不是为了一个神;都是为了现实的人世而不是为了来世的天堂。
——摘自李丽、张爱华:《论地理大发现的文化背景》,《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学生概括回答。
1.动因
(1) 经济根源:14—15世纪,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出现,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2) 社会根源: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西欧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到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
(3) 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通道,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
(4) 精神动力:西欧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5) 冒险探索:人文主义的哺育
补充说明:误区警示新航路开辟前,东西方通过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进行辗转贸易,因此新航路开辟前,东西方的贸易处于隔绝状态的说法是错误的。
2.条件:展开史料实证——
师:请同学们观察,说说图片桌上有什么工具?反映了什么?
预测回答:地球仪、航海图、罗盘针、与航海有关的书籍等。反映了当时已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技术条件。
2.条件
(1)技术条件: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船技术不断提高;地圆学说的流行。
(2)政治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补充说明:思维点拨——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东西方商路不畅所带来的商业危机虽然使开辟新航路带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其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决定了新航路的开辟是必然的。
过渡语:有先进的技术保驾护航,有了王权的大力支持,带着商人的渴望和宗教的虔诚,勇敢的航海家们出发了……
第二站 探索之行,发现什么?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结合地图进行教学活动)
展示: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备忘录
1487年, 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到达西印度群岛
1497年,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
1498年,达 伽马到达印度
1501年,阿美利哥,维斯普西到达南美洲东海岸
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534年,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巴伦支航行北冰洋地区
1535年,雅克,卡蒂亚航行到加拿大圣劳伦斯湾
1540年,费尔南多 德索托到达美国密西西比河
1567年,德瑞克从英国出发横越大西洋到达加勒比海
1578年,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1610年,哈德逊探索北冰洋通往亚洲的航路
塔斯曼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航海备忘录,结合地图分两部分进行学习。
1.主要的航线
师:我们举麦哲伦的航行为例,看看那些伟大航行开辟过程中,到底是快乐的?还是艰辛的?
展示:航海之旅
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我们喝的是早已腐臭的黄水。我们也把盖在大桅顶端以免它损坏帆缆索具的几张牛皮取下来吃了。但是它们经过风吹日晒和雨淋,已经十分坚硬,我们只好把它们放在海水里泡上四五 天,然后再放在火上烤,这样才能吃下去。我们还常常吃木屑。有人卖老鼠,.....然而,即使这样也找不到老鼠了。
——引自与麦哲伦一道作环球航行的皮加费塔在航海日记中的描述
预测回答:略
补充说明:麦哲伦船队在经历了噩梦般的恐惧、饥饿、疾病、风暴、战争、叛变、凶杀洗礼之后,最终只有7%的船员活着完成了这次航行。近乎虚脱的船员们在出海将近整整三年后,带着剩下的唯一一艘船回到了塞维利亚。许多历史学家把麦哲伦此行看作是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这是第一次由欧洲出发、向西到达亚洲的航行——它实现了哥伦布于1492年未能完成的壮举。它也是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艰难困苦的全部旅程达到了惊人的69440千米——这是史上最伟大的航海业绩。
小结:伟大航线之开辟是离不开船员们的那些勇于开拓、创新进取、不怕牺牲、克服困难的精神。
2.其他航线(结合备忘录、地图、教材学习)
(1)北半球——①英国; ②法国;③荷兰; ④俄罗斯。
(2)南半球——①英国; ②荷兰。
3.作用
(1)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2)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过渡语:从这些行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他们不屈不挠,奋力拼搏精神,正是他们的勇敢付出,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走向……
第三站 探索之果,发现什么?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师:先来了解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掠夺之间的关系。
影响之一 —— 殖民扩张
1.含义: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商品倾销、原料掠夺、海外移民、奴隶贩卖和海盗式掠夺。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
2.方式:概括而言——政治上,占领与控制;经济上,掠夺与积累。
3.过程:简言之——①16世纪的葡萄牙;②16世纪的西班牙之无敌舰队;③17世纪荷兰之海上马车夫;④18世纪英国之日不落帝国。
4.表现之一:教皇子午线(结合教材示意图、课件示意图、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教材解读: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又于1494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根据这个条约,巴西部分地区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展示教材的——史料阅读
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
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都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卡萨斯主编,孙家堕译《印度毁灭述略》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师:请同学们谈谈殖民扩张的认识?
预测回答1:中断美洲和非洲原有发展进程;打破原有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们带灾难;亚洲古代帝国也受冲击等。
预测回答2:促进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引发革命等。
影响之二 —— 人口迁移
1.展示一张《16-20世纪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地图,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近代以来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预测回答:略
2.小结:趋势——①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②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③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主动移民成为主流;
④族群混合现象明显。
影响之三 —— 物种交换
1. 物种交换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展示一本书《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封面及相关内容,如下:
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史称“哥伦布大交换”……
接着,我们知道了疟疾、马铃薯、烟草、鸟粪石、橡胶树和甘蔗的传播是如何扰乱并震撼了这颗行星,并将继续这样影响下去,直到我们生活在一体化的地球上为止。
——摘自《1493物种大交换》自序
再展示一张《哥伦布大交换示意图》
师:请同学们结合以上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请你谈谈物种交换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预测回答:积极:丰富食物结构;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温饱的解决;人口增长;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等。消极:环境的破环;带来病毒等灾难;伴随殖民扩张等。
(1)物种交换对中国之影响
解读材料:
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物种交换对中国之影响如下小结:
积极方面:促进农业发展— 促进商品经济— 提高粮食量— 有利于救灾— 人口增长。
消极方面:人口压力大— 开垦土地— 环境破环— 水土流失。
(2)物种交换对世界之影响
阅读材料:
1520年,西班牙人入侵阿兹台克人的领土时,将天花、麻疹、斑疹、伤寒和流感带到了美洲,而原住民从未遇到过这些疾病,因而不具有任何免疫力,对美洲的征服变成一场病魔大屠杀,阿兹台克人则认为这是神明将他们抛弃,站到了征服者一边,因此几乎未做任何抵抗就不战而败,任由征服者占领了自己的土地。
——据《枪炮、病菌与钢铁》整理
师:请思考,这种影响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人类的灾难?
预测回答:很显然的是物种交换带来疫病传播。
师:病疫传播之原因及后果是什么?
小结:疫病传播之原因:正式前面我们刚刚讲过的内容——殖民扩张,人口迁移、物种交换等。
病疫传播带来之后果: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原有社会的快速解体;便利了殖民统治建立;— 病疫防治的机制及近代医疗的发展。
影响之四 —— 商业交流
展示三角贸易示意图和地图
师:分别谈谈“三角贸易”对世界、对各洲、对商品经济、对货币价格的影响?
1.世界趋势
展示两张不同时代图片,看看世界的趋势如何走向?
1500年的前后,人类开始由分散隔绝走向整体统一。
——《大国崛起》
2.各洲命运
展示教材课后两则阅读材料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城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师:思考一下,新航路开辟后,产生的商业全球性流通对各洲产生怎样的影响?
预测回答:欧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崛起。
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破坏;大量贩卖黑奴进入美洲,为美洲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非洲:成为贩卖黑奴的场所。
师:再继续思考,新航路开辟后对亚洲,对中国又有何影响呢?
3.白银帝国
阅读材料:“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中的一环……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和其他中国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二百余年时间里,促进 了“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也即大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商品交换和金融往来。
预测回答: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刺激中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4.商业革命
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开始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等;另一方面是商业投机现象日益盛行。
师:商业全球性流通后,对欧洲有何主要影响?
预测回答:出现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5.价格革命
阅读材料: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注册白银和200吨注册黄金,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16世纪时,西班牙称霸欧洲,盛极一世。大 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所以在经济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
——摘编自吴于瑾、齐世荣《世界通史》
师:思考:出现“价格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其对欧洲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知识框架小结:最后,我们对《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做一各知识体系的小结,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
过渡语:回顾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是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前行而不可或缺三步走。对历史的总结与未来的探索还在继续……
第四站 探索之续,发现什么?
展示四幅地图:分别是①古丝绸之路;②郑和下西洋;③新航路开辟;④一带一路。
从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一路走来,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500年前大航海时代的那场白银战争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中国错失不少的机会。
大航海时代的波涛刚刚平静,互联网又如一场风暴席卷而来,改变着整个世界。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国正重新回到世界的中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轮回的圆环?还是一条向前无限延伸的直线?大时代意味着大变革,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该如何把握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在大时代变革的今天,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它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梦与世界梦同频共振;“一带一路”让圆梦大道越走越宽广。
以书写新历史的磅礴气势,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延续人类从未停止的梦想。
下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