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记述性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一世外桃源,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一世外桃源。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文章的语言精练优美,描写生动传神,主题深刻含蓄,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学习本单元,首先要让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积累一定常用的文言词语。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还培养文言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的文化品味,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之前的八年级上册的陶渊明的一篇《饮酒》学习,已经掌握了陶渊明这位田园诗人的生平经历与个人志趣,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只需更强调从这篇文章的叙事与语言中,体会诗文的深刻内涵和其中的美学。但是,学生在理会内涵上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思考,并联系在一起,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好问且爱发表见解,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条件和机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意蕴丰富的语言和精妙的章法结构,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2.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朗诵成篇,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随文归类整理文言现象;
3.把握主旨,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以及社会现实曲折的反映。
教学重难点
1. 体味作者叙事语言之中所蕴含的深意与情感;
2. 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找出其中贯穿的一条线索。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像;图画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法
东晋王朝的一个青年做出了可以影响自己一生的人生选择,他叫陶渊明,他再一次辞职回家了。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门阀士族吃香喝辣,而百姓大众每天都在为了糊口而奔波,于是对整个王朝已经彻底失望的他离开了喧嚣的名利场,他回归到了原始质朴的乡村田园。在这一刻他还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辞职信,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于是回到农村老家之后,他开辟了一块宅基地,用茅草土坯盖了几间简陋的屋子,在后院栽了几株榆树和柳树。每天吃饭的时候,他就坐在树下与黄狗为伴,每天早晨他就扛起锄头走向农田深处,他在南山下种了一点豆子,结果没有好好打理,野草长得比豆苗都旺,于是他吭哧吭哧的锄草翻土,到晚上才能披星戴月的回到家里,但是辛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陶渊明说人活着开心最重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尘心里荒晦半月,何处知秋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同学们已经知道他是谁了吧。
板书:桃花源记 陶渊明(元亮,靖节,五柳先生)
二、初读课文
(一)活动一: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朗读时,注意对语调的把握,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称感。另外,有一些长句、今异义词,阅读时也要注意。
多媒体大屏幕出示:
朗读指导:古人称断句为"句读.常见的断句步骤是:
(1)审题(断哪些,断几处)
(2)语感(通读文段,凭语感断,先易后难)
(3)大意(什么文体,什么内容,表达什么)
(4)标志(抓词语,观句式)
(5)检查(符合情理和语法规范)
请同学们按照断句步骤来断匀
(二)活动二:疏通文意
掌握了文章朗读的方法,请同学们细细读文章,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基础,请同学们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翻译课义,有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在课本上圈点勾画,也可以小组内讨论解决疑难,解决不了的,在课堂上提出来.最后老师来明确答案。
检测重点字词,了解学生掌握情况。(PPT展示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翻泽)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3)文言句式
(三)活动三:查找线索
疏通了文章的大意,我们再来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内容,本文是作者《桃花源诗》的序文部分,有一条线索贯串全文,请同学们找出。
(四)活动四:梳理内容,复述课文.
同学们非常棒!找出了这篇文章的线索为——渔人的行踪,有了这条线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特别注意问题导向: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复述时要注意复述出"故事"感。
学生先自己复述,然后推荐一两名学生在全班复述课文.教师做出评价。
3.自由诵读,熟读成诵。
三、结束语
本文是一片叙事文言文,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奇异的世外桃源。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诵读这一篇课文,进一步思考一下桃花源的奇异之处,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呢?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整理文言文重点字词以及疑难知识点在笔记本上;
2. 完成练习册相关的练习;
3. 梳理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思考老师留下的问题。
第2课时
一.检查作业,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跟随渔人的步伐一同进入了充满奇异色彩又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中,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学习桃花源记众所隐藏的深刻内涵。我先来检查一下上一节课同学们的学习以及复习的情况。
(多媒体大屏幕出示重点字词,开火车抽查)
二.研读赏析课文
(1)赏读课文,感受桃源美好.
提问1
师:同学们觉得,桃花源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
预设:美好;理想的生活环境;令人神往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非常精准地把握住了桃花源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快速在文中找出桃花源好在哪里的依据。
提示:可以从细节用词上寻找;也可以从语段人们的居住环境上来描写
预设:找出相关的语词和语段
1. 名词和副词。
名词:阡陌、屋舍、鸡犬、男女、黄发垂髫、村中人、余人等词;
副词:悉、并、皆、咸、各复等词;
2.语段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
(板书:如此用词描绘理想社会)
引导2
简中藏丰一一追求美好影射现实
师: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他会和桃源中人说什么 请两个人一组,一人扮演渔夫、一人扮演村中人,两个人开展对话交流。
预设:同桌合作,根据文章内容,补充还原桃源中人和渔人的对话。
师总结: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给人以一种身如其境的情境感。我们要根据文章的部分内容来想象对话。如: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师:作者为什么没把他对话内容写出来?
预设:可能是当时的时代不允许。
(2)悟读课文,了解作者意图
师:桃花源如此令人陶醉,刚刚我们的同学也提到了,是一个理想的境地,如此完美让人觉得如梦境一般梦幻,那么同学们觉得,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吗?还是一场梦境呢?如果是梦,会是谁的梦?
预设1:是战乱中的百姓的梦。
预设2:当官的人的梦。
预设3:是品德高尚的人的梦,高尚士刘子骥的梦,适合琴棋书画。
师:浪漫!再想一想,还有可能是谁的梦呢?
预设:有可能是陶渊明的理想梦境
师:太棒了!你很有哲学思维。有人说,一个真实的创作者的作品里,投影的不仅仅是自我,也许还有他企望中的世界。所以,在虚构的世界和真实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世界,那就是连接二者的作者世界。
(PPT展示)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
师:陶渊明归园田居是做一名“有思想的农夫”,所以,他勾画的世外桃源不但没有丝毫的仙气,反而洋溢着浓厚的人间烟火气。这种构想,类同于老庄的“至德世界”。
(屏显)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师:同学们一定想到了文中类似的句子。
预设:“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师:是的。世外桃源也贴合了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
(屏显)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
(3)悟读课文,敢于造梦追梦
1.探心中桃源
师:桃花源是理想的世界、精神的家园。其实,桃花源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反馈,言之有理即可)
2.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桃花源的社会状况与我们今天追求的和谐社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PPT展示中国梦美好蓝图;美丽中国)
三.课堂小结
陶渊明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所追求理想的影子,却深深留下了我们的心中。年轻时,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即使官场污浊,他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他选择了归隐,求得精神的寄托;田园梦破,继续寄梦于桃源,给世人一方心灵的乐土。如“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在一步步地实现,这是一个比桃花源更值得期待,也更切实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吧!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桃花源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理想和寄托;
2.完成相应练习;
3.进一步巩固背诵,整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五.板书设计
9桃花源记
发现---捕鱼迷路
进入--环境、风尚 理想社会
离开--
再寻--不复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