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2: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
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并,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三:
孟子十分强调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甚至从作为人性善端的“不忍人之心”中直接推导出了“不忍人之政”。这可以理解为,他将理想政治建立在恻隐之心这种自然情感之上,在他这里,政治情感与自然情感表现出一种天然的同构性,政治情感是人对自身天然具有的情感的回归、发掘和充实。统治者不断“反身而诚”,回归到自己的本心,基于天然地为他人的痛苦感到痛苦的情感,就会不忍心看到百姓受苦,其政令便有一个良善的出发点。孟子相信,基于不忍人之心这种良善情感和动机的政治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能使施政者和人民结成一个从上至下、同时由下而上基于情感意愿的情感共同体,从而成就理想政治——“王道”。
但是,如果将以上分析视为孟子关于理想政治的全部图景则是对孟子的过度简化。在他看来,恻隐之心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敏感性,确实是面向所有可能的对象的,但这并不表明人的情感对于所有对象是同等无差的。他以“爱有差等”这一命题作为重要补充,将情感根本上落实于家庭这一具体语境中,从而主张通过对家庭情感的“推恩”来成就理想政治。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敏感性应在具体、特殊的家庭关系语境中具体地得到培育和扩充,主张人通过体会对家庭成员的情感感受,从而将心比心,推恩于家庭关系外的人。他相信,当家庭情感得以良好培育的时候,人的道德敏感性会相应得到发展,行为也会得到相应的规范,所谓“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卢梭政治哲学所彰显的精神则与儒家的仁政情感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虽然在极度强调理性精神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卢梭可被列为为数不多的重视情感的大师之一,这从其关于怜悯心之道德意义的深度挖掘剖析可见一斑;但较诸情感,其政治哲学依然更突出地映射出契约理性精神的烙印。在肯定怜悯心可能具有的道德意义的同时,他反思了包括怜悯心在内的自然情感的不稳定性,甚至认为它可能与正义相冲突,因而在他看来情感——至少自然情感——无论如何不足以作为政治制度之根基。在他看来,通过遵守契约,人们做判断和行动时诉诸的是理性,而不再是内心本能性的情感冲动,从而正义才得以取代了本能。在这种理想政治中,契约不仅具有非情感所能取代的地位,而且最值得推崇的情感恰是那种基于契约、由契约塑造的情感。在此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与柏拉图的遥远呼应,激情、情感被视为善变、不稳定的,惟有理性才是不变、恒定的,“理想国”中正义的根基在于理性。卢梭的社会契约本质上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体现。
(摘编自武云《怜悯之心与理想政治一卢梭“怜悯心”与孟子“恻隐之心”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怜悯心往往先于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产生,所以能克制人们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个人幸福而损害他人。
B.卢梭认为怜悯心能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这也是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熏陶的野蛮人也不愿作恶的原因。
C.孟子认为政治情感与自然情感两者本质上是同构的,而后者往往就是前者在不同领域的回归、扩充与深化。
D.在卢梭的理想政治中,比起善变、不稳定的自然情感,基于契约的理性精神,更适合作为政治制度的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梭所举孩子被猛兽抢走、伤害与孟子“孺子入井”的故事情境构造是相似的,都强化了读者对“怜悯心”的想象和体验。
B.卢梭认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之所以更有用处,是因为其更强调人怜悯的善良天性而非自私自爱。
C.孟子所谓“爱有差等”是指人的情感会由于对象不同而产生差异,将情感由家庭向外扩展“推恩”是实现“王道”的途径。
D.在对情感和理性关系的认识上,卢梭明显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两人都肯定理性对于正义的价值,而否认了情感的地位。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所论孟子“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的一项是( )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B.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4.卢梭“怜悯之心”和孟子“恻隐之心”有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
5.孟子和卢梭关于恻隐(怜悯)情感的政治哲学,对于当下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可资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泥土中诞生
张焕军
我与周起翔老师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周老师话少,课余时间,通常一个人在美术室里摆弄泥土。
有一年暑假,我见了他,模样又黑又瘦,高高的个头越发单薄,像是变了个人。问他是不是病了。他笑笑,轻松地说,去了一趟西藏。西藏!我感到惊诧。那时,旅行还是个新鲜事儿,去西藏更是不可想象。在我追问下,周老师讲述道——
去西藏,一方面,是为了写生,搞美术的,不外出写生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看看在苦难面前自己的承受力。于是,我怀揣五十块钱,只身一人进藏。路上遇到的艰辛不胜枚举……
到了藏区已身无分文。长时间的颠簸,使得浑身酸疼。头发疯长,如野人一般。鞋底子几乎磨破,加之紫外线的照射,皮肤被晒得黝黑,眼窝凹陷。有一天,身体实在快坚持不住了。看见远处有几间房子,我拖着无力的腿慢慢挪了过去,倒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前。随着倒地的声响,由门里出来一个男人。男人看上去50多岁,看见这种情形,似乎吓了一跳。他警觉地问:你是什么人,干什么的?我虚弱地说:我是个画画的。说着本能地打开了随身的挎包,里面只有笔和纸。看到这里,男人急忙扶我进屋。我请求他给我一碗饭吃。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我说:我没有钱。男人没有说话,转身进了厨房,不多时,端出一碗带肉的饭。我就着泪水狼吞虎咽地吃完了这碗饭。男人说:你给我孩子画张像吧,算是你的饭钱,可以不要钱住下。
讲到这儿,周老师眼睛噙满了泪水。
改革开放,唤醒了沉睡的经济,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心中的梦想。为了追梦,大家各奔前程。当时通信不便,彼此间的联系就中断了。几年前,去韩城司马迁祠,远远望见祭祀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司马迁塑像。司马迁手握书卷,眺望远方,峨冠博带,须发飘逸,一副刚直不阿、威武不屈的神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司马迁讲述了他遭受腐刑的经过,回答了他为什么要忍受常人不能忍的奇耻大辱,诉说了他的悲愤,阐释了他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作为人,“活”的司马迁已经死了,而“死”了的司马迁还活着,他要用“死”的生命,撰写完成千古绝唱《史记》。
刚正的面颊、坚毅的眼神、威武的胡须、飘舞的发带,这不正是人们心中那个风骨凛然的司马迁吗!一个铁骨铮铮、敢于直言的史官,一个千人吾往正直无畏的人。这是一座赋予司马迁生命和灵魂的雕像。
看了雕像说明,才知是周起翔先生的作品。
多年未见了,他竟然已是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看来,这个世界,在成功与平凡之间,不是谁输在了起跑线,而是谁对梦想的追求更执着。
我的一本散文集需要题写书名。我想到了周起翔。电话那头传来了愉快的话语,他满口答应。
“欢迎、欢迎。”晓玲嫂子依然是快言快语。我向她问好,并打趣儿地与她拉话。
“嫂子是愈发的年轻了。”
“住这儿是被动养生。”
“养生还分主动与被动?”
“耕读,作画,书写。粗茶淡饭。思无虑,行无阻,鸿儒往来,谈笑风生。自然生息,生养自来,这就是被动。”
听罢,我豁然开朗。老子云,道法自然。“被动”是顺应。顺天应人,抱朴守拙。这实际是一种生活上的“主动”回归。
周老师一如往常。足蹬布鞋,一袭休闲装束。头发过耳,胡须三寸,略有花白。气色红润,舒展,轻松。
架子上摆着几件新近创作的雕塑,造型却是独特。其中一件是,一个弓背坐在凳子上的男人。手臂搁在腿上。人腿和凳子腿化为一体。奇怪的是脖子上没有了脑袋,脑袋在凳子腿旁放着。另外三件也是有趣,慵懒地斜躺在椅子上的人;耷拉着脑袋站立在框架中的人;两个向上攀爬又相互蹬踏的人。“这是一组生活中的写实雕塑。”周老师边说边拿起其中的一件。他接着说,“有些事情,就是把脑袋想掉了也不会想明白的,因为人与物已经化为一体,逃脱不了的。”经他这么一说,我似乎明白了点。
我们又聊起了司马迁。我说,那座雕塑已经成为司马迁塑像的经典。我个人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是你的自画像。我说,我指的是精神层面。
周老师沉思了一下。他说,这件作品整整耗费了他三年时间。为了把司马迁还原为那个时代的人物,赋予雕塑以生命,他在精神上一直处于亢奋中,仿佛活在汉代,不断地在与司马迁对话,为此,体重下降了12斤。嫂子插话说,她见过周老师在塑造司马迁像时的状态,有一次在雕塑架上正雕着呢,突然,他抱着塑像的头部失声大哭起来,我和他的学生在下面看着心疼不已。知道是周老师与作品又对上话了。雕像揭幕前,周老师请了徐村的村民来看。这些都是司马迁的后裔,看见塑像,他们扑通、扑通地纷纷下跪,对着塑像——他们近乎两千年前的先祖三叩九拜。他们含泪对周老师说,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先祖啊。
返回的路上,我想,周老师手中的那团泥土,不仅是他快乐的源泉,而且更是他“创造”的过程。他要目睹和感知手中的泥土有呼吸、有灵魂。周老师的使命就是给这些泥土赋予生命。每个人或高贵或平庸或低贱,都是带着各自使命而来。圣贤们说,橄榄只有通过不断地萃取才能榨取出它的馨香之气。一个赋泥土以馨香的人,内心一定是干净纯粹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城的司马迁塑像作品,是周老师在改革开放后创作的,该作品使他一下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
B.作者提到“梦想”,从时代激发梦想到大家各奔前程追逐梦想,再到周老师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具有启迪之意。
C.对于居家生活中的周老师,作者用了一连串简洁明快的短句描写其衣着、须发和气色,从中透露着朴拙与自然。
D.周老师家里架子上的一组雕塑,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还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意在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7.关于文中周老师叙述去西藏的经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去西藏旅行在当时是个新鲜事,所以叙述这段经历才能突出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B.周老师的经历说明,美术家既要坚持写生,又要磨炼自己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C.周老师的这段叙述,是为了表现藏区人的善良,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可删去。
D.这段文字主要用肖像描写和简洁的对话再现了周老师在藏区对苦难的深刻体验。
8.文章有两处提及晓玲嫂子,各有何用意?
9.作者为什么认为司马迁雕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周老师的自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子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材料二: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①不殉会稽之耻,曹沫②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注释:①〔范蠡〕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曾向勾践献策,请降吴国,以存实力。后勾践带着范蠡入吴为质,在吴国为奴三年,范蠡为了勾践受尽屈辱。勾践卧薪尝胆,终使越国强盛起来,后兴兵灭吴,报了会稽之耻。②〔曹沫〕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庄公任命他为将军。曹沫领兵和齐国侵略军交战,结果三战三败,丧师失地。曹沫为此羞愧不已,主动向鲁庄公请罪。鲁庄公却以“齐鲁强弱悬殊,非战之罪”为由安慰曹沫,非但没有治他的罪,还让他继续做统兵大将。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欲如前A书之言B报恩C于国主耳D诚以虚E死不如F立节G灭名H不如报德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指一向、平素,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素”意思相同。
B.斧钺,本指兵器,有时也被用作刑具,泛指刑罚;文中的“斧钺”即指刑罚。
C.亡,没有,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意思相同
D.区区,指诚挚,与《答司马谏议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认为苏武归汉的希望十分渺茫,不如投降“虚心相待”的单于,毕竟白白地在无人之地受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B.尽管李陵将苏武家人的悲惨遭遇一一相告,但苏武却感怀君恩,心甘情愿为国家牺牲一切,果断拒绝了李陵的劝降。
C.高皇帝亲率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尽管军中有众多猛将谋臣,但也只能勉强胜敌,由此可知李陵与匈奴作战的艰难。
D.李陵也曾想像范蠡、曹沫那样忍辱负重来报答皇帝恩德,但志向没有实现、计划尚未实行就已经招致当权者的怒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14.李陵虽有“报恩国主”之言,却无“报恩国主”之行,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江景①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任杭州通判时。凤凰山,位于西湖边。②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春江花月夜》中的“江”不同,本词中的“江”主要起到了烘托作用。
B.筝声幽怨,传达出丰富的感情,“苦”字直接点明了词人内心的凄楚悲苦。
C.“依约是湘灵”既言筝声好似非人间所有,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
D.“数峰青”与首句形成照应,描写雨过山青的景象,自然贴切又不露痕迹。
16.有人认为,本词上阕表面写景,实则已有对弹筝女的赞美,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和“”两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2)贾谊《过秦论》中,“,”两句描写了陈涉起兵攻秦时天下人的反应。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4)暑期研学之旅,同学们来到湖北省博物馆,见到了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以及戈、戟等多种兵器,脑海中浮现出中国古代诗、词、文里将士挥舞兵器的热血场景,不由地朗诵道“,”。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多萨(以下简称“门”):你说过,(甲),究竟应该怎么看?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下简称“加”):两种说法都对。我在开始的时候,刚刚着手探索写作的奥秘,心情欣喜愉快,曾经一口气写完一个短篇小说。可现在一天能写完一个大段落就算万幸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已经变成一件苦差。
门:为什么呢?你已经娴熟地掌握了驾驭文字的技巧,写起来应该 A 了。
加:原因很简单,就是责任心越来越强了。现在我觉得,每写一个字母,都会引起更大的反响,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
门:对你来说,(乙)?
加:我认为,别的作家有了一个想法、一种观念,就能写出一本书来,而我总是得先有一个视觉形象才可动手写作。比如《百年孤独》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视觉形象:一个老头儿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他让香蕉公司的人打开一箱冰冻鲗鱼,把小男孩的手按在冰块里。
门:老头儿是你的外祖父马尔克斯上校吧?
加:是的。
门:那就是说,你是从现实中撷取素材的了。
加:在我的小说里,可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门:《百年孤独》里可爱的美人儿蕾梅黛丝呢?你曾经说过,美人儿蕾梅黛丝飞上天空可不容易。
加:我当时实在想不出办法打发她飞上天空,很着急。①有一天,一个来我们家洗衣服的高大漂亮的黑女人在绳子上晾床单。②当时风很大,她怎么也晾不好,却让风给刮跑了。
这时,我 B ,美人儿蕾梅黛丝有了床单就可飞上天空了。
门: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吧!
加:③我认为,灵感既不是一种才能,也不是一种天赋。④它是作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同他们要表达的主题达成一种和解。因为写作的人要设法探究主题,但主题则力图设置种种障碍。有时候,因为某种契机所有的障碍一扫而光,这时你会感到,写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灵感。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撒合著《番石榴飘香》)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本学期你所在班级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汇编一本《多义词小词典》,你的任务是整理“可”字的用法,请结合文中加点的“可”字,完成下面的表格。
例句 义项
① 例1: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融合实景3D技术,玩家可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能够
文中例句:而我总是得先有一个视觉形象才可动手写作。
② 例2: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志愿军战士可贵的牺牲精神戳中无数观众“泪点”。
文中例句:《百年孤独》里可爱的美人儿蕾梅黛丝呢?
③ 例3:对于今年9月在武汉开幕的长江文化艺术季,游客们可是带着满满期待来的。
文中例句:
22.画线句中加点的三种人所指的都是“作者”,请问这三种称呼方式各有何效果?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有云:“往者不可谏。”可人们面对过往时,却总喜欢说“如果我当初……”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答案及简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D
  简析:A项,原文是怜悯心“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并非因为先产生而能克制,因果关系错误;B项,卢梭说的是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可代替法律等,选项缺少条件;C项,原文是政治情感是人对自身天然具有的情感(自然情感)的回归等,选项中“前者”“后者”指代错误。D项,根据材料三“卢梭可被列为为数不多的重视情感的大师之一……但较诸情感,其政治哲学依然更突出地映射出契约理性精神的烙印……情感——至少自然情感——无论如何不足以作为政治制度之根基”等内容,可知该项正确。
  2.答案:D
  简析:D项,“卢梭明显受到柏拉图的影响”于文无据,且卢梭并未完全否认情感的地位,只是认为理性更适合作为政治制度的基础。A项,卢梭和孟子所举事例都让读者更易感受“怜悯心”;B项,从材料一可知该选项表述正确;C项,符合材料三对孟子“爱有差等”及“推恩”的阐述。
  3.答案:B
  简析:B项“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强调的是“孝”在家庭范围内的爱,未涉及“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A项体现统治者与民同乐、忧民之忧,能体现“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C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推恩”的体现,有政治意义;D项“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强调道德规范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与“恻隐之心”的政治意义相关。
  4.答案:①都是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卢梭认为人天生有怜悯心,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都具有自然性。卢梭的怜悯心是自然的感情,先于思维;孟子的恻隐之心是天然的,见到孩童将入井会自然产生。③都超越功利。卢梭的怜悯心能缓和自爱心,不基于功利;孟子的恻隐之心不是为了私利,如见孺子入井不是为了结交其父母等。④都促使人们帮助受苦者。卢梭的怜悯心让人见别人受难会帮助,孟子的恻隐之心会让人对他人苦难有救助的意愿。
  简析:从材料一卢梭和材料二孟子对各自情感的阐述中,从产生根源、性质、动机和结果等方面对比分析相似之处。如从“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可知都与生俱来;从“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和“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可知都具自然性等。
  5.答案:①利用人天生的怜悯之心,克制自私自利,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稳定。②培养和扩充“不忍人之心”,先在家庭中培育,再推己及人,规范人们的行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③施政者和民众都秉持“不忍人之心”,相互理解,形成情感共同体,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简析:结合材料一卢梭怜悯心的作用、材料三孟子“不忍人之心”在家庭和政治中的意义来分析。如材料一怜悯心可克制自爱心利于人类保存;材料三提到“不忍人之心”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推恩作用。
  6.答案:A
  简析:A项,“该作品使他一下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错误,文中只是说看到雕像说明才知道是他的作品,且他已蜚声海内外,但未表明是因这一作品“一下子”成名。B项,文中对“梦想”的描述体现其对人物和主题的作用;C项,对周老师的描写符合其形象特点;D项,对雕塑造型和意义的分析正确。
  7.答案:D
  简析:A项,去西藏旅行只是体现人物独特性的一方面,不是主要原因;B项,“美术家”范围扩大,这是周老师个人的追求;C项,这段经历与主题相关,可体现周老师的品质,不能删。D项,这段文字通过肖像和对话描写展现周老师在藏区的苦难经历,正确。
  8.答案:①第一次提及晓玲嫂子,通过她的话透露周老师“主动”回归的生活状态,为理解周老师的作品和艺术追求做铺垫。如“耕读,作画,书写……自然生息,生养自来,这就是被动”体现其生活方式,暗示其艺术追求。②第二次提及,补充司马迁雕像创作细节,“他抱着塑像的头部失声大哭起来”,增强作品感染力,丰富周老师形象,体现他对作品投入的情感和执着。
  简析:从两次提及晓玲嫂子的不同语境出发,结合其话语和相关情节,分析对展现周老师形象、推动情节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9.答案:①精神信念相似。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周老师历经苦难坚持艺术追求,如去西藏磨炼自己,他们都有坚定的信念。②使命感相似。司马迁有著书立说的使命,周老师有赋予雕塑生命和灵魂的使命,都为自己的使命全力以赴,如周老师为创作司马迁雕像耗费三年,体重下降。③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相似。司马迁用“死”的生命成就千古绝唱,周老师用作品展现对生活的思考,他们都在创作中升华了生命价值,周老师的作品像司马迁的《史记》一样,能给人启示。
  简析:从精神信念、使命感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等方面,结合两人的事迹和周老师的创作过程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10.答案:BDG
  简析:“故欲如前书之言”表达目的,“报恩于国主耳”表意完整,“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结构相似,应在“言”“耳”“节”后断开,即BDG处。
  11.答案:C
  简析:C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亡”是“失,丢失”,与“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没有”意思不同。A项,“素”都是“一向、平素”;B项,“斧钺”解释正确;D项,“区区”意思不同,解释正确。
  12.答案:C
  简析:C项,“仅乃得免”是勉强脱身,不是勉强胜敌。A项,符合李陵劝降苏武的内容;B项,苏武的回应体现其态度;D项,与李陵《答苏武书》内容相符。
  13.答案:(1)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安危无法预知,您还为谁守节呢?(2)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随意地因为我没有殉国而埋怨我。
  简析:(1)“亡”通“无”;“大臣亡罪夷灭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亡罪夷灭大臣”;“谁为”是宾语前置,应为“为谁”。(2)“执事者”指当权者;“云云”表示议论纷纷;“苟”是随意;“以”是因为。
  14.答案:①李陵劝降苏武时,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流露出对大汉朝廷的不满,与其报恩之心矛盾。②他认为单于会“虚心”以待苏武,说明他对单于有认可,未坚守对汉朝的忠诚,没有报恩的实际行动。
  简析:从李陵劝降苏武的话语和对单于的态度中分析,如他对汉朝法令和皇帝的评价,以及对单于“虚心”的描述,可看出其言行与报恩不符。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答案:B
  简析:B项,“‘苦’字直接点明了词人内心的凄楚悲苦”错误,“苦”在这里是“极、甚”的意思,形容筝声饱含深情,不是说词人内心凄楚悲苦。A项,“江”在本词主要起烘托作用;C项,对“依约是湘灵”的理解正确;D项,“数峰青”与首句照应分析正确。
  16.答案:①“开过尚盈盈”一语双关,既写荷花美丽轻盈,又借荷花比喻弹筝女,赞美其美丽。②写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用白鹭对荷花(弹筝女)的仰慕,侧面衬托弹筝女的美丽和乐曲的动听,赞美弹筝女。(也可答:双白鹭喻指苏轼与张先二客,他们听到被筝声打动,仰慕弹筝女,侧面衬托出弹筝女水平高超。)
  简析:从“开过尚盈盈”的双关含义和白鹭形象的衬托作用两方面分析,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说明是如何赞美弹筝女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答案:(1)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示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或“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
  简析:根据平时积累,准确填写。注意“幽”“赢”“景”“逸豫”“偕”“耰”“矜”“劲”“勋”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A.得心应手(或:如鱼得水/驾轻就熟)B.茅塞顿开(或:恍然大悟/灵机一动)
  简析:A处,根据“娴熟地掌握了驾驭文字的技巧”,应填表示写作熟练顺手的成语;B处,结合前文“想不出办法”后文想到办法,应填表示突然明白的成语。
  19.答案:甲:写作是乐事也是苦差乙: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动手写作(或:什么情况下才能开始写作)
  简析:甲处,从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回答可知是关于写作感受的问题;乙处,从回答内容可知是询问开始写作的条件。
  20.答案:语句②,“却让风给刮跑了”前加“床单”;语句④,“达成一种和解”改为“达成的一种和解”。
  简析:②句中途易辙,应添加“床单”作主语;④句“它是……达成一种和解”搭配不当,应改为“达成的一种和解”。
  21.答案:①表示值得。②表示强调。③美人儿蕾梅黛丝飞上天空可不容易。(或:在我的小说里,可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简析:结合例句和文中句子,分析“可”的不同义项。“可爱”“可贵”中“可”是值得;“可是”中“可”表示强调;文中“可不容易”“可没有”中“可”也表示强调。
  22.答案:①“写作的人”突出写作行为主体,强调是在写作情境中的作者。②“你”用第二人称,增强与读者的互动,让读者更易代入思考。③“我”强调是加西亚 马尔克斯本人的观点,突出见解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简析:从不同称呼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表达观点、与读者互动和突出人物特点等方面的作用。
  六、作文
  23.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围绕“往者不可谏”和人们常说的“如果我当初……”展开。写作时可分析人们说这句话的原因,如逃避现实、后悔过去等;再论述应如何正确对待过往,如吸取教训、放下包袱等;也可结合具体事例,如名人面对过往挫折的态度,来增强说服力,最后明确应直面当下,积极前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做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求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席,安排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您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说您,单于对您一心向往,想以礼相待。您终究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前些时候您的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帝到雍城的棫阳宫去,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撞在柱子上把车辕折断了,被判决为‘大不敬’,用剑自杀了,皇上赐给二百万钱安葬他。您的弟弟苏贤跟随皇帝去祭祀河东后土,一个骑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抢着上船,把驸马推入河中淹死,宦官骑马逃跑了,皇帝下诏派苏贤去追捕,没有抓到,他因害怕而喝毒药自杀了。我临来时,您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您的妻子还很年轻,听说已改嫁了。只剩下两个妹妹和你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又过去了十多年,是生是死都不知道。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为什么要这样久久地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老母被关押在保宫。您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再说皇上现在年纪老,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国也是)安危无法预知,您还为谁守节呢?希望您听我的话,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们父子没有什么功业德行,全靠皇帝的栽培,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以身许国。现在能有机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被杀,也确实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孩子侍奉父亲一样,孩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怨恨的,希望您你不要再说了!”
材料二: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断粮七天,仅免于被歼灭。何况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容易成功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随意地因为我没有殉国而埋怨我。然而我没有殉国,的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然而我没有殉国,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从前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最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这)赤诚的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却遭到刑戮?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