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24-2025年高二期末考试模拟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远古时期,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着众多的氏族、部落。战国时人记得“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汉朝时人则说黄帝、尧帝时天下就有“万国”。文献所载古人对于远古时代的记忆,与考古学家的推断是契合的。苏秉琦考察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六大区系丰富的资料,指出文化遗址的分布呈现着“满天星斗”的状态。费孝通指出:“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起点。”
我们考索的眼光不妨再放远一些。从“满天星斗”的天下万国到秦汉时代天下一统的大帝国的形成这中间经历了数千年之久。正是在这个时段里,大大小小的数以万计的氏族、部落正历经着融汇的历史进程,从“万家”到“一家”,这是上古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诸多氏族、部落融汇为中华民族的壮阔的历史进程。这个时期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两个思路:一是将天下作为皇帝一家(或一人)的私产;二是将其理解为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后世称颂皇帝的臣工常从前一思路说话,而未昏庸的皇帝本人则多取后一思路。历来的有识之士强调“天下一家”是谓天下一统,唐儒杜佑说:“秦汉以降,天下一家,即岭南献能言鸟及驯象,西域献汗血马,皆载之史传以为奇物,复广异闻,声教远覃。”宋儒欧阳修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欧阳修和杜佑的说法一致认为“天下一家”,指的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惟有在此局面下,物品得以交流、士人可以平等参加科举考试。
天下诸邦国、部落对于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亦即我们所说的国家认同,是天下一家局面出现的前提;反过来说,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形成历经了诸氏族、部落之间漫长时段的相互融汇。在融汇的过程中,氏族、部落间的相互包容、理解、学习的进路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大势,此一历史发展大势,可以用“认同”进行概括。诸氏族、部落间的“认同”,以及对于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还有其他的“认同”,如对于观念的认同、先祖的认同、心理的认同、风俗的认同等也很重要,但却不是必要的。而国家认同,则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节选自晁福林《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国家认同》)
材料二: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节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三: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
——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舍小家顾大家,汇小我成大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胸怀仁爱之心,践行互助之义,济人之困,解人之忧,抱团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渡难关。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为团结合作聚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节选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举战国时人、汉朝时人、苏秉琦和费孝通的观点,说明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存在着“满天星斗”的“万国”。
B.称颂帝王的臣工常将“天下一家”理解为天下是皇帝一人的财产,而皇帝却认为“天下一家”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
C.天下一家局面的形成,是“国家认同”的结果,这种“认同”,是诸邦国、部落间的“认同”,是对中央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
D.白衣战士冲锋在前、普通人坚守岗位、八方支援物资,这些场景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杜佑和欧阳修的观点,意在表明天下一家指天下一统。这种局面有利于扩展见闻、远播教化、交流物品以及择取人才等。
B.材料二中说“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这里的“全世界”与材料一中的“天下”范围一样。
C.材料二中“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与材料三中面对疫情我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可见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一脉相承。
D.材料一论述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壮阔的历史进程”,材料二与材料三所涉及的主要事件也可以视为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一部分。
3.(3分)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这是天下是皇帝私产的观念的体现。
B.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统一天下,是中华民族融汇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分裂的战国而言是巨大进步。
C.材料三第一段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名言的引用,既让文本内容变得丰富,又让传统精神与当代表现相映生辉。
D.观念的认同、先祖的认同、心理的认同、风俗的认同等,在今天都不必要,我们重点还是要关注国家认同。
4.(4分)材料三中使用的一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试进行分析。
5.(6分)对于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上三则材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本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我抬眼看看那上面的一扇窗,只见一个头发花白而神情愉快的男子在那儿,他怪怪地闭着一只眼向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再笑笑,就走开了。就在这时,从房子里走出一个女人,她帽子上又扎了条头巾,手上戴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我马上就知道她是贝西小姐了,因为她大模大样地走出房子,和我可怜的母亲常描述她当初走进我们布兰德斯通鸦巢的花园那大模大样完全一样。
“走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她走到花园的一角,弯腰去挖一棵小树的根时,我战战兢兢地望着她。我勇气丧尽,只抱着豁出去的想法了。于是我轻轻走过去,在她身边站下,用手指碰碰她。
“对不起,小姐。”我开始说。
她吃惊地抬头看看。
“对不起,姨奶奶。”
“呃嘿?”贝西小姐叫道,我还从没听过人们用这么吃惊的口气说话呢。
“对不起,姨奶奶。我是你的孙子。”
“哦,上帝!”我姨奶奶说着,一下坐到了花园的小径上了。
“我是大卫·科波菲尔,从萨福克的布兰德斯通来的——我出生的那晚,你去过那儿,见到了我亲爱的妈妈。她死后,我很不快活,我被冷落,不能上学,被迫去独立谋生,干不适合我干的苦活。所以我跑到你这里来。我刚动身就被人抢劫了,只好一路走来,从动身后,我就没上床睡过觉。”说到这里,我的自制力全丧失了;我的双手动了动,本意是向她指明我那褴褛行状,证实我所受的苦难,可我就一下大哭了起来,我想这场哭已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
我姨奶奶脸上只剩下惊诧的表情,坐在石子上两眼瞪着我;我一开始大哭,她就连忙起身,抓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了客厅。在客厅里,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一个高橱的锁,从中取出几个瓶子,然后把每个瓶子里的玩意儿都朝我嘴里倒一点。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茴香汁、鱼酱、色拉油。由于我依然很伤心,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呜咽,她向我投下这些滋补剂后就把我放到沙发上,在我脑袋下垫一条披肩,又把她头上的头巾取下垫到我脚下,以免我把沙发套弄脏。然后,她就坐在我前面说过的绿色大扇子或屏风后,这一来我就看不见她的脸了;她每隔一分钟就叫一声“上帝”,像号炮一样。
过了一些时候,她摇铃了。“珍妮,”我姨奶奶对进来的女佣说道,“到楼上去,替我向狄克先生①问好,并说我想和他谈谈。”
我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我怕稍动就会惹姨奶奶不快),珍妮见了有些吃惊,但她还是去执行命令了。姨奶奶背着手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直到那从楼上窗子里对我眨眼的男人笑呵呵地走进来。
“狄克先生,”姨奶奶说,“别装傻了,因为只要你肯,没人能比你更明白。我们都知道这点。所以,无论怎样也别装傻。”
那男人立刻严肃起来,朝我看看。我觉得他好像要恳求我千万别提到那个窗子。
“狄克先生,”姨奶奶说道,“你听我说起过大卫·科波菲尔吗?好了,别装作没记性,因为你我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大卫·科波菲尔?”狄克先生说。我觉得他是不大记得了。“大卫·科波菲尔?哦,对,当然啰。大卫,的确。”
“行了,”姨奶奶说,“这就是他的孩子——他的儿子。如果这孩子不像他的母亲,就很像他父亲了。”
“他的儿子?”狄克先生说,“大卫的儿子?千真万确。”
“是呀,”姨奶奶继续说道,“他已经干了件好事呢。他跑了出来。哦,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②就绝不会跑掉的。”姨奶奶坚定地摇摇头,表现出她对那从未来到人间的女孩的性格和行为所怀的信心。
“哦!你认为她就不会跑掉?”狄克先生说。
“天哪!看看这个人哪!”我姨奶奶很不客气地叫道,“这是什么话呀?难道我还不知道她不会的?她一定会和她的教母兼姨奶奶住在一起,我们会彼此相亲相爱。我倒想请教你,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会从哪里跑掉,或跑到哪里去?”
“她不会跑的。”狄克先生说。
“那就好吧,”姨奶奶听到这回答后也缓和下来了,“你像外科医生的放血针一样利快,狄克,你又怎么能装得木呆呆的呢?现在,你看着这儿的小大卫·科波菲尔,我问你一个问题:我把他怎么办好呢?”
“你把他怎么办?”狄克先生怯怯地挠挠头发说,“哦!把他怎么办?”
“就是,”我姨奶奶神色严肃地举着手指说,“嘿!我要一个很得体适宜的建议。”
“嘿,如果我是你的话,”狄克先生一面茫然地看着我,一面仔细想着,“我一定——”他似乎因为在对我打量时得到启发而生出他料想不到的想法,便很轻松地补充道,“我一定把他洗涮干净!”
“珍妮,”我姨奶奶感到大胜而平静了下来——但我当时并不理解——并转过身说,“狄克先生给我们大家指出了正确做法。烧洗澡水!”
虽然这谈话令我很感兴趣,但当这谈话进行时,我不禁观察我姨奶奶、狄克先生、珍妮,这样我对那房间的通盘观察才可算完全彻底了。
【注】①狄克是贝西的一个远亲,精神有些不正常,他的家人要把他送进疯人院,贝西将他收留并努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②在大卫·科波菲尔出生之前,贝西姨奶奶认为他母亲怀的是一个女孩,并给“她”取名为贝西·特洛伍德。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到贝西小姐吃惊的样子,大卫的称呼由“对不起,小姐”转换到了“对不起,姨奶奶”,从这可以看出他的聪明伶俐。
B.贝西姨奶奶已决定收留大卫,狄克先生提出“把他洗涮干净”的建议后,大卫被留下来,他结束了漂泊的生活。
C.在花园里劳作,家里有女佣,收留远亲狄克……这些情况从多方面展现出姨奶奶贝西小姐勤劳、善良的形象特点。
D.狄克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用他从窗子里对“我”眨眼的细节描写、重复啰唆的语言描写等手法,使其形象鲜明可感。
7.(3分)关于文中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卫提及他出生时的事情,拉近了他与姨奶奶间的距离,也使对方打消了对他的疑虑。
B.“被人抢劫”“一路走来”“没上床睡过觉”,这些经历与他的“褴褛行状”形成了照应。
C.大卫自制力丧失,“一下大哭了起来”,可见他已受尽委屈,这是孩子情绪的集中爆发。
D.“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这一心理描述暗示大卫从逃离出来到现在的时间之长。
8.(4分)小说选文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9.(6分)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又称漫画人物,性格刻画单调,缺乏变化;圆形人物则是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作者这样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22分)
(本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选自《墨子校注·兼爱》)
材料二: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口,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拄乎斗,曰:“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以惮其众。夫无兼国覆军贼虐万民以乱圣人之绪意将以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倾覆社稷,攘杀其牲口,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为利人也悖矣!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节选自《墨子·非攻》)
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无A兼国B覆军C贼虐D万民E以乱F圣人之绪G意将以为H利天乎?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和“国”在先秦时期分别指卿大夫和诸侯的封地,与现在常说的家、国不同。
B.治,指社会安定,词义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的“治”相同。
C.爪牙,指武臣、勇士,词义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不同。
D.惮,意思是“使……害怕”,文中的用法与成语“肆无忌惮”中的“惮”相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墨子指出,天下混乱的根源是人们之间不相爱,他认为只要人人相爱,亲人之间、君臣之间,乃至国家之间都会和谐相处。
B.材料一中,墨子描绘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人与人相爱,国与国和平,家与家不相扰,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孝慈,天下太平。
C.材料二中,墨子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斥责王公大人、诸侯,未能人人相爱,却都在选拔士兵,纷纷修造兵器,攻打那些无罪的国家。
D.材料二中,墨子认为士兵们没有兼爱之心,他们在战场上奋勇前进,并高呼着要拼命赢得上等的荣誉,希望处死那些掉队逃跑的人。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2)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14.(5分)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表达了墨子反对攻伐的思想,但内容的侧重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①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②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新垅:新坟。
15.(3分)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的“纵使相逢应不识”一句,表明苏轼与妻子因生死两隔时间太久而忘了对方的模样。
B.苏词中梦里梦外的“泪千行”“肠断处”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仕途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C.贺词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来比喻自己丧妻,刻画出作者对妻子的悼念与孤寂之感。
D.贺词中“露初晞”描写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晨光晒干,阳光即将驱走心头阴霾,以乐景衬哀情。
16.(6分)以上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继而得出了处理好朴实与华美的关系才能成为君子的结论。
(2)古人常以动物入诗来表达情感,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两句就以此来表现相思无法传递的愁情。
(3)李白在《将进酒》中以“,”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富贵生活的不屑态度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本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理念引领下,北京冬奥会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从竞技比拼到大众普及,从赛事筹办到地方发展,顺应了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从愿景变成现实。
作为双奥之城,北京的大赛志愿服务经验丰富,①志愿服务队伍中有老年人,有青年人,有高校学生,不少人还是“双奥人”。据统计,自2019年12月5日冬奥会志愿者全球招募通道开启以来,②有将近100万余人申请报名。服务永无止境,态度决定一切。③只要志愿者们充满活力,必将使北京冬奥会精彩纷呈。他们必将用专业敬业的态度、热情洋溢的服务,为“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增光添彩,展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和开放自信的风采,在全社会营造热烈的冬奥氛围。
18.(3分)文中画线的句子违背了逻辑基本规律,请加以分析。
①违背了同一律。分析:
②违背了不矛盾律。分析:
③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分析:
19.(4分)“科技、智慧、绿色、节俭”是2022北京冬奥会的理念。请任选两个理念,为本届北京冬奥会各写一条标语。要求:①紧扣关键词;②使用对偶或对称句;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每条不超过20个字。
(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这种“乱”,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自于一种被震慑,像是一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扑面而来。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他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 ①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儿把自己变成暴君。《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 ② 的诺贝尔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承认,对他任何的 ③ ,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20.(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4分)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六、作文(共60分)
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也有句千古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有人认为起点虽然不决定结果,但对最后的结果会有影响;也有人认为,人生重要的是注重过程,有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即使失败了,也能享受过程,体验人生,……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卷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材料一第二段表明,并非所有皇帝都认为“天下一家”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而是“未昏庸的皇帝本人则多取后一思路”,且是“多取”并非全部,B选项表述错误。
2.答案:B
简析:材料一中的“天下”通常指中央王朝统治区域,材料二中的“全世界”指全球范围,二者范围不同,B选项错误。
3.答案:D
简析:材料一提到观念等认同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不是必要的,但并非“在今天都不必要”,D选项错误。
4.答案:①表示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或注释;②这一组破折号之间又构成递进关系,共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简析:破折号前指出抗疫场景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精神品格,后面列举的各种精神是具体阐释,所以有解释说明作用;从“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到“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精神内涵逐步拓展,存在递进关系。
5.答案:①国家认同,是天下一家局面出现的前提,也是天下一家局面出现的结果,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融汇过程,国家认同是其中重要的因素。②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③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为团结合作聚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简析:材料一阐述了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关系;材料二表明中国民族在世界的责任和担当;材料三直接提出“命运与共、天下一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
6.答案:C
简析:“家里有女佣”体现的是姨奶奶家境情况,与“勤劳”并无关联,不能说明其勤劳、善良,C选项错误。
7.答案:D
简析:“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强调的是大卫所受委屈之深,而非逃离时间长短,D选项错误。
8.答案:①从“我”的儿童视角来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答“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相结合”等亦可)②多采用对话形式展现情节,使叙事更加简约、集中。③以姨奶奶拒绝男孩的情节切入,使叙事充满悬念。④使用心理描写,使叙事细腻动人。
简析:以“我”的视角叙述,让故事更真实;大量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且使内容集中;开头姨奶奶拒绝男孩引发读者对大卫命运的好奇;文中“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等心理描写,让叙事更细腻。
9.答案:示例一:①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主要体现在她怪异的性格上,她穿戴怪诞,言语古怪,还有向大卫挥刀、给大卫吃茴香汁等古怪举止,缺乏性格的变化。②贝西小姐性格鲜明,容易辨认,增强了小说的幽默效果,加深了读者的印象。示例二:①贝西小姐是圆形人物。她之前讨厌男孩,离开了大卫,后来又接纳了他,虽性格怪异,却也内心善良,表明她的性格是发展的、丰富的。②小说借性格复杂的贝西小姐展示人性与生活的复杂,使主题更多元化。
简析:若认为是扁平人物,从其性格单一怪异方面分析;若认为是圆形人物,从其前后态度转变体现性格复杂方面分析。
10.答案:CEG
简析:“兼国覆军”“贼虐万民”是并列短语,各自成句;“以乱圣人之绪”表示目的,应与前文断开;“意将以为利天乎”是完整反问句,独立成句。
11.答案:D
简析:文中“惮”是“使……害怕”,“肆无忌惮”中“惮”是“害怕、畏惧”,二者意思不同,D选项错误。
12.答案:D
简析:“曰”的主语是统治者,不是士兵;士兵是因畏惧而执行命令,并非没有兼爱之心,D选项错误。
13.答案:(1)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相爱呢?(2)耗尽天下百姓的资财费用,多得数不完,那么这就是对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了。
简析:(1)“恶”,怎么;第二个“恶”,仇恨;“劝”,鼓励。(2)“竭”,耗尽;“胜”,完;“中”,符合。
14.答案:材料一主要分析了产生攻伐的原因,人们之间缺少爱心;材料二主要揭露了攻伐的罪恶、危害。
简析:材料一从“皆起不相爱”分析攻伐原因;材料二列举攻伐行为对天、鬼、人都不利,揭露其罪恶危害。
15.答案:C
简析:A选项苏轼不是忘了妻子模样,是自己沧桑变化大;B选项“泪千行”“肠断处”未体现仕途之艰;D选项“露初晞”不是乐景衬哀情,也无“阳光即将驱走心头阴霾”之意,C选项正确。
16.答案:①两首词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苏词借“孤坟”“明月”“松冈”等景物,贺词借“草”“露水”“新垅”等抒发了对亡妻的思念。②两首词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夜来幽梦”梦境与现实结合,贺词回忆妻子“挑灯夜补衣”的模样,与现实“空床”相结合。
简析:苏词“千里孤坟”等、贺词“原上草”等都是借景抒情;苏词虚实结合体现在梦境与现实穿插,贺词回忆与现实场景交织。
17.答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简析:根据题目提示的出处及语境填写,注意“馔”等字的写法。
18.答案:①违背了同一律。分析:“老年人”“青年人”“高校学生”“双奥人”分类标准不统一,不能并列。②违背了不矛盾律。分析:“将近”和“余”表意矛盾。③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分析:志愿者们“充满活力”不能视为“北京冬奥会精彩纷呈”的充分条件。
简析:同一律要求概念同一,此处分类混乱;不矛盾律要求不互相矛盾,“将近”和“余”矛盾;充足理由律要求理由充足,仅志愿者活力不能保证冬奥会精彩。
19.答案:示例1:科技服务奥运,智慧赢得喝彩。示例2:节约点滴能源,打造绿色奥运。
简析:围绕所选理念,运用对偶或对称句,体现奥运主题,语言简洁得体即可。
20.答案:相提并论声名显赫吹毛求疵
简析:“相提并论”用于比较作品;“声名显赫”形容马尔克斯名气大;“吹毛求疵”符合后文对其“数落”的语境。
21.答案: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或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或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或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的“乱”的感觉。
简析:将短句变为长单句,以“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有‘乱’的感觉”为主干,把感觉来源变为定语。
22.答案:①“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前加“是”;②“围绕以……为原型”,改成“围绕……的原型”或“以……为原型”;③“从而”改为“却”或“反而”;④“暴君”后加宾语中心语“的人”或“的形象”,加“的英雄”不给分。
简析:①缺少谓语;②句式杂糅;③逻辑关系错误;④缺少宾语。
23.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需围绕起点、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立意,可从立足起点、立足过程、立足起点与过程等角度写作,结合材料和实际,阐述三者关系,体现感悟思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材料二:
当今的王公大人、天下的诸侯却不是这样。他们一定都是挑选武臣勇士,都排列其兵船战车的队伍,在这个时候制造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而前去攻打无罪的国家。侵入别的国家的边境,割掉他们的庄稼,砍伐他们的树木,摧毁他们的城郭,并且填塞他们的沟池,夺杀他们的牲畜,烧毁他们的祖庙,屠杀那里的百姓,灭杀那些老弱之人,搬走他们的宝器,士卒上前搏杀,说:“为执行君命而死是最上等的荣誉,杀死很多的敌人是次等的荣誉,身体受伤只是下等的荣誉;更何况那些行军掉队逃跑扰乱军心的人?应被判处死罪,不能赦免!”用这些话使他的士卒畏惧。兼并他国覆灭敌军,残杀虐待百姓,来破坏圣人的功业。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上天吗?带领上天造出来的人,去攻打天下的城邑,这就是杀死上天的人民,毁坏神位,倾覆江山社稷,掠夺人家的六畜,那么这就是对上不符合上天的利益了。认为这样有利于鬼神吗?屠杀人民,灭掉鬼神的祭主,废灭先王,残害虐待万民,使百姓离散,那么这其中就不符合鬼神的利益了。认为这样有利于人民吗?屠杀人民是对人民有好处,这是自相矛盾的!又计算那些费用,这些都是百姓维持生命的根本,耗尽天下百姓的资财费用,多得数不完,那么这就是对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