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12:1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歌德有一句名言: “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这道出了一个的真理,那就是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如果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而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美学要回归大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不能单纯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体系。只有这样,美学才能接地气,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具有强大生命力。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与人们的艺术和审美实践还有距离,与现实生活的仍不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虽然西方的情况与我们并不完全一样,但美学走进生活确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而美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 ( ), 用美来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颠扑不破 日新月异 贴近度 温润
B.不落窠臼 蒸蒸日上 吻合度 浸润
C.颠扑不破 蒸蒸日上 贴近度 浸润
D.不落窠臼 日新月异 吻合度 温润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而美育就是孩子生命直觉的回归
B.而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是美育的目标
C.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
D.而美育通过引导孩子回归生命直觉
二、整本书阅读
3.下面是《红楼梦》中的情节,在横线处填入作品中人物的名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梦幻识通灵 ②演说荣国府
③夤缘复旧职 ④抛父进京都
A.甄士隐 冷子兴 贾雨村 林黛玉
B.甄士隐 贾雨村 贾宝玉 薛宝钗
C.贾宝玉 冷子兴 贾雨村 林黛玉
D.贾宝玉 甄士隐 冷子兴 薛宝钗
三、文言小题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帮助)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沉着)
B.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得到) 虞常果引张胜(牵扯)
复举剑拟之 (比画) 度长絜大(衡量)
C.若知我不降明(你) 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
楚人既咎子兰 (责怪)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
D.赢粮而景从 (同“影”) 因河为池(通过)
此必及我(牵连) 重负国 (更加)
5.下列选项中句式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祸患常积于忽微 何以汝为见
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智勇多困于所溺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C.加以老母系保宫 见犯乃死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D.自以为关中之固 不凝滞于物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四、语言文字运用
6.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噩梦 揠(yǎn)卧 黔(qián) 首 莫名其妙
B.蝉蜕 尽(jìn) 管 喟(kuì) 叹 乔装打扮
C.醇隙 桂冠(guan) 按捺(nà) 以德抱怨
D.账单 弹劾(hé) 洞穴(xué) 顺蔓摸瓜(wàn)
五、文言小题
7.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歌德和惠特曼分别是是德国诗人和美国诗人,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浮士德》和《飞鸟集》。
B.易卜生,瑞典剧作家,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他的代表作有《玩偶之家》《人民公敌》。
C.“物故”与“不幸”“作难”皆指死亡,如“前以降及物故”“太夫人已不幸”“一夫作难”;“羽化”也是种对死亡的婉称,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D.伯仲叔季是中国古代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伯仲”可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或比喻不相上下,有“难分伯仲”之说。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穆叔①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节选自《左传》)
【注】①穆叔:又曰叔孙豹。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材料三: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①,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②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夭札:因病而早死。②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技艺。
8.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范宣子逆之”与“忠言逆耳”中的“逆”字,含义不同。
B.“逾远而弥存也”与“马畜弥山”中的“弥”字,含义相同。
C.“素位而行”与“素与副张胜相知”中“素”字,含义不同。
D.“学之讲无稽”与“有案可稽”中的“稽”字,含义相同。
9.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范宣子逆之,问焉 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
B.其是之谓乎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C.无国无之 而何必舍之以他求
D.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
10.下列选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
A.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
B.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
C.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
D.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宣子认为匄之祖世代不绝,可谓不朽,而穆叔则不赞同,认为这只能算世禄,不能算不朽。
B.在欧阳修看来,虽然圣贤也终究化为腐朽,但是圣贤的德、功、言将会不朽。
C.袁枚认为医术远高于仁术,一瓢先生通过行医济世,就可以体现出他的价值。
D.袁枚借如何评价一瓢先生,对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表达了不满。
12.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
13.上述材料中都表达了对“不朽”的认识,材料二和材料三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试做概括。
14.结合上述文言材料中对“不朽”的理解,从我们熟悉的司马迁、屈原、班固、苏武、易卜生、普希金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不朽”为中心,写一段人物短评,不少于100字。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凤栖梧
柳永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①数敲珠一串,梁尘②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③肠先断。
[注]①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②梁尘,梁上的尘土,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③玉山未倒,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虚写歌声的美妙,实写歌女之美,人美歌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B.歌女演唱时牙板拍节声振得梁上尘土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表现出歌声的清脆和穿透力。
C.词人以“深”“孤”“怨”三字表现了歌声的孤寂、哀婉,又为词尾所抒之情作了铺垫。
D.“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一句中,“渐”字写出了歌声由细到壮、由弱到强不断增大的力度。
16.词人是通过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音乐声的,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八、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其体现人文道德与国家治理的两句话是“,”。
(2),,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3)古人作诗,善用“空”字。“空”字有“”(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空寂”之意;亦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空无,没有”之意;更有“”(高适《燕歌行》),“”(陆游《书愤》)中“徒然,白白地”之意。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枪挑紫金冠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作品被如此改编的用意,惭愧于自己与新编作品间的隔膜。
B.文章中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能引人入戏,这样的表演令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这个寻常的戏班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文章结尾处,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在强调和肯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给新编戏剧带来别样的舞台效果。
19.文章写了作者看过的三出戏《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20.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
十、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字面上,“祛”就是“去除”的意思,“魅”可以理解为“神秘的吸引力”,所以“祛魅”就是去除神秘性的过程。
祛魅,并不是说要藐视一切,践踏一切,而是要去掉滤镜,直达本质,去行动,去靠近,去成为。
选自《人民网论坛》公众号(有删改)
祛魅,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很多人也并不是展示出来的那么优秀。那些闪闪发光的履历、难以企及的权威和地位背后,多是踏实努力、敢想敢干的普通人。祛魅,意味着不担心,也不内耗,不在意他人眼光和社会规训,敢于去尝试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不断祛魅的过程中,接受世界真实的模样,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热爱生活,修炼稳定强大的内核,才是独属于今天年轻人的“修行”。
——选自《半月谈》公众号《祛魅:摘掉滤镜,依然能遇见美好》 (有删改)
作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天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A
  简析:“颠扑不破”侧重于理论等的正确性、可靠性,“不落窠臼”侧重于独特新颖,歌德名言强调的是真理的可靠,所以用“颠扑不破”;“日新月异”形容变化快,“蒸蒸日上”侧重于发展繁荣,艺术和审美实践是不断变化的,“日新月异”更合适;“贴近度”强调靠近、靠拢的程度,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是靠近的关系,“吻合度”强调完全一致,“贴近度”更准确;“温润”有滋润、温暖之意,“浸润”侧重于液体渗入,“温润”更能体现美对孩子心灵的滋润,所以选A。
  2.答案:C
  简析:A选项将美育等同于孩子生命直觉的回归,逻辑错误;B选项主语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与前文主语“美育”不一致;D选项句子只有主语和状语,与后文衔接后语意不符;C选项主语是“美育”,且强调美育的方式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与后文衔接紧密,所以选C。
  3.答案:A
  简析:“梦幻识通灵”是甄士隐在梦中见识通灵宝玉等情节;“演说荣国府”是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荣国府情况;“夤缘复旧职”是贾雨村通过关系恢复官职;“抛父进京都”是林黛玉离开父亲前往京都,所以对应的人物分别是甄士隐、冷子兴、贾雨村、林黛玉,选A。
  4.答案:C
  简析:A项“从容”应是“委婉得体”;B项“致”应是“表达”;D项“因”应是“凭借”,C项解释均正确,所以选C。
  5.答案:B
  简析:A项“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祸患常积于忽微”是状语后置句,“何以汝为见”是宾语前置句;B项“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是定语后置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动句,“非铦于钩戟长铩也”是状语后置句,句式各不相同;C项“加以老母系保宫”“见犯乃死”是被动句,“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是判断句;D项“自以为关中之固”“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定语后置句,“不凝滞于物”是被动句,所以选B。
  6.答案:D
  简析:A项“揠卧”应为“偃卧”;B项“尽管”的“尽”读jǐn;C项“桂冠”的“冠”读guān,“以德抱怨”应为“以德报怨”,D项字音字形均正确,所以选D。
  7.答案:D
  简析:A项惠特曼代表作不是《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作品;B项易卜生是挪威剧作家;C项“作难”指发动叛乱,不是指死亡,D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无误,所以选D。
  8.答案:B
  简析:“逾远而弥存也”中“弥”是“长久”的意思,“马畜弥山”中“弥”是“满、遍”的意思,含义不同,所以选B。
  9.答案:A
  简析:A项“范宣子逆之,问焉”中“焉”是代词,可译作“他”;“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中“焉”是助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B项“其是之谓乎”“一瓢先生其理学乎”中“其”都是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C项“无国无之”“而何必舍之以他求”中“之”都是代词;D项“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中“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所以选A。
  10.答案:C
  简析:“精求之”“貌袭之”句式并列,应在“之”后断开,排除A、D;“何艺非道”表意完整,“道艺两失”是“貌袭之”的结果,应分别断开,所以选C。
  11.答案:C
  简析:袁枚认为医术是仁道的体现,强调技艺和实际贡献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说医术远高于仁术,C选项表述错误,所以选C。
  12.答案:(1)颜渊能够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本来就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何况是著作呢?(2)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
  简析:(1)句中“不朽”是“不可磨灭”,“待”是“凭借,依靠”,“言”是“著作”;(2)句中“以”是“用”,“传”是“为……立传”,“所共信者”是“都相信的事”。
  13.答案:材料二侧重于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立德是根本。材料三侧重于技艺和实际贡献才是真正的不朽之道。
  简析:材料二明确提到“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且强调“修于身者,无所不获”,说明立德是根本;材料三通过对一瓢先生的论述,强调医术等技艺能济世救人,实际贡献才是不朽的,批判了重理学轻技艺的风气。
  14.答案:示例一: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撰写《史记》。《史记》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这种精神不朽。示例二:班固历经挫折,坚持编纂《汉书》,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他的坚韧和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使其精神不朽。示例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十九年。他的忠诚和坚韧不屈的精神,千古流芳,实现了精神上的不朽。
  简析:以司马迁为例,结合他的经历,突出他在困境中坚持完成《史记》的创作,《史记》的价值体现了他立言的不朽,其精神更是不朽的;班固和苏武也是如此,分别从他们的成就和精神品质阐述不朽之处。
  15.答案:A
  简析:“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是实写歌声,虚写歌女之美,A选项中“虚写歌声的美妙,实写歌女之美”表述错误,所以选A。
  16.答案:①用典。“梁尘”“梧桐”“孤凤”“玉山未倒”等都属于用典,化用典故使歌声描写更具画面感。②比喻。“牙板数敲珠一串”用珠子比喻歌姬声音圆润动听。③侧面烘托。“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从听众反应侧面描写歌声美妙。
  简析:“梁尘暗落琉璃盏”化用“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的典故;“牙板数敲珠一串”将牙板拍节声比作一串珠子;“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通过描写少年的反应,侧面表现歌声的感染力。
  17.答案:(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2)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3)空山凝云颓不流;征人蓟北空回首;塞上长城空自许
  简析:(1)出自《屈原列传》;(2)出自贾谊《过秦论》;(3)“空山凝云颓不流”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征人蓟北空回首”出自高适《燕歌行》,“塞上长城空自许”出自陆游《书愤》。
  18.答案:B
  简析:A项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对新编戏胡乱改编的羞愧,不是因自身与新编作品的隔膜;C项写在废弃运沙船上看戏,是为突出戏班寻常但表演保留了本真;D项作者重复“反正我有声光电”是对新编戏过度依赖现代技术、胡乱改编的讽刺,所以选B。
  19.答案:①《罗成带箭》: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②《白蛇传》: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优秀表演能让人沉醉,模糊戏剧与生活的界限。③《单刀会》: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
  简析:《罗成带箭》中老武生因小武生上台前喝酒而训斥,体现戏剧对戒律的重视;《白蛇传》从表演时长、人物情节等体现戏剧如人生,且能引人入戏;《单刀会》中关云长形象真实复杂,说明戏剧应展现真实人性。
  20.答案:①作者运用想象,想象真实的花云赶来挑落新编戏中人们头顶的紫金冠。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云的果敢英武,增强文章可读性。③表达了作者对胡乱改编戏剧者的愤怒。
  简析:作者想象花云“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立马横枪,劈空断喝”,形象鲜明;“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这一动作,表达出对新编戏不尊重传统、胡乱改编的批判与愤怒。
  21.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围绕“祛魅”展开。写作时可先阐述“祛魅”的含义,如去除事物的神秘性、表象,看到本质;接着分析“祛魅”的意义,如让人不被表象迷惑,减少内耗,勇于尝试;再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祛魅”,以及“祛魅”后应有的态度,如接受真实世界,热爱生活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襄公二十四年的春季,穆叔到了晋国。范宣子迎接他,询问他,说道:“古人有话说,‘一个人虽然死了,却能不朽’,这说的是什么?”穆叔没有回答。范宣子说:“从前我的祖先,从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氏、杜氏,晋国主持中原盟会的时候是范氏,恐怕所说的就是这个了吧!”穆叔说:“据我所听到的,这是世禄,不是不朽。鲁国有一位已故的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言论仍存于世。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我听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废弃,这叫不朽。像这样保存姓、接受氏,来守住宗庙,世代不断绝祭祀,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这种情况。这是官禄中大的,不能说是不朽。”
材料二:
草木鸟兽被称为物,众人被称为人,他们在世时虽然不同,但死亡时却是相同的,最终都会腐朽,消亡。而世人之中,有圣贤之人,本来也会由生到死,但他们与草木鸟兽及世人而不同的原因,就是他们即使死了也会不朽,而且时间越远,留存得愈久。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贤,在于他们修炼操守、建事立业、建言立论,这三者是让他们能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修炼个人操守的人,没有什么是不能获得的;在事业上施展的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立言著说的人,有的有这种能力,有的则没有这种能力。建立功业的人,未能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诗经》《尚书》《史记》等著作中所记载的人,难道都是能立言传世的吗?修炼个人操守,却不能建立功业,也没有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善于言论的。就比如颜渊这个人,他只是在穷宅陋巷曲肱而枕、受饥而卧罢了,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像一个愚笨的人。然而在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推崇尊重他,认为无人敢期望比得上他。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比得他。颜渊能够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本来就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何况是著作呢?
材料三:
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在活到高寿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我正想着要收集记述他的概要事迹,用来使他永传不朽,可没想到你寄来的墓志铭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一类的事情当中什么什么的。唉!从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传扬了,要淹没了!
任何学问都贵在身体力行,而不在于口头讲论。在圣人的学问中,没有比仁更重要的了,先生能够凭着他的医术施爱于大众,使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这就是孔子的“老人,要使他们晚年安心;年轻人,要使他们归向仁学”的学问啊!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学习什么比这更重要呢!那么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东西呢?文恭,是位高官;你的祖父,是位平民。高官要是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名声就会很好;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来使自己也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你的仇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又问他说:“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学家吧?”即使你的亲人,也有不同的意见。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只怕是因于“技艺上的成就位次在下”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中有实践特点的学术啊!精心地探求技艺,哪种技艺不属于仁道?表面上符合仁道,仁道和技艺两者都会被丢弃。医术作为一门技艺,尤其不能轻易谈论。神农氏开创了它,黄帝光大了它,周公让家宰兼管着它,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如今天下的名医绝迹了,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的人仍然没有绝迹,原因是什么呢?医疗的效果会立即表现出来,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理学讲论之时没有依据,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你不把先人尊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却反而使他被贬低到了到处都是的人们当中,真是大错特错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