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3 11:1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字词书写
1.在学习心得的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我和我的祖国”六个字作为标题。
二、基础知识综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迎来了祖国母亲的75岁生日!
穿越岁月的风霜,我们看见你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民族复兴前行。你虽历经沧桑,却锐气不减,每一步都镌刻着刚毅与不屈。如今,你浴火重生,焕发出磅礴的力量,绽放着东方巨龙的璀璨光茫。你气势雄浑,吹响新时代的号角,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学子接续奋斗!
75载春秋啊,亲爱的祖国,我们要为你歌唱,为你献礼,为你奋斗!让我们用无畏的青春去__________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2.小组成员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词语是否有错字。你根据词义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表达的是“世事变化很大”的意思,所以“沧桑”一词中没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刚强坚毅”的意思,所以“刚毅”一词中没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的意思,所以“光茫”一词中没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雄壮浑厚”的意思,所以“雄浑”一词中没有错字。
3.请你结合语境,在文段横线处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启 B.礼赞 C.铸就 D.续写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迎风飘扬。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从百废待兴到大国崛起,一路走来,我们的祖国“轻舟已过万重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7年,中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下水;2024年,嫦娥六号带回世界首份月背样品……回顾历史,我们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这条路 ① 凝结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智慧与汗水, ② 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前景和幸福生活。
亲爱的祖国,让我们为你歌唱,为这一段波澜壮阔、激昂澎湃的拼搏乐章!
4.小组成员讨论应如何理解文段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根据语境,你认为这句诗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
5.在文段①②两处分别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不是 ②就是 B.①无论 ②都
C.①不仅 ②而且 D.①如果 ②就
七十五载光辉岁月,九万里风鹏正举。2024年11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为庆祝祖国75岁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苍穹之上,万众瞩目的新一代中型隐身多用途战斗机歼-35A以大仰角拉升、大半径横滚惊艳出场,展现绝佳的机动性能;蓝天之下,一架歼-10CE真机出现在中国航展1号馆航空馆的入口处,推介效果无声而有力……世界目光聚焦航展,大国重器轮番登场。外国友人被络绎不绝的航天科技瞬间吸引。一位外宾对直-9F一见倾心,驻足,踮脚,端详,吸神中流露出羡慕。这一幕似曾相识:44年前刘华清将军参观外国航母时,也是这样前倾的身影,也是这样写满渴望的眼睛。回看来时路,我们风雨兼程,自强不息;如今,我们正锚定空天最深处,奋勇进发,一往无前。
伟大的祖国,让我们为你献礼,为这一路生机盎然、希望满怀的蓬勃生长!
6.你检查文段中四字词语的使用情况。下列四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众瞩目 B.络绎不绝 C.一见倾心 D.似曾相识
7.画线句作为这一段的过渡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三、语言表达
8.请根据语境,在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句子,表达你的学习感受。
走过昨天,新中国披荆斩棘、换了人间;走在今天,新时代日新月异、生机勃发;走向明天,新征程任重道远、前途光明。奔腾不息的祖国,我要做小小的浪花一朵,融进你的江河;____________;光辉灿烂的祖国,我愿成为闪烁的星辰一颗,点缀你的夜空。
最美的祖国,让我们为你奋斗,为这一片美丽富饶、和谐安宁的锦绣山河!
四、名句名篇默写
9.默写
(1),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古诗文中有不少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句子,让人油然而生自豪之情,如“,。(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五、诗歌鉴赏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这是一首咏中秋的名篇。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缘由。上片词人以开篇,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明月;然后用“我欲”“又恐”写自己在“天上”“人间”的徘徊与矛盾;最终以“”一词强烈地表达自己毫无疑问的肯定。下片则紧承上片,借月表达词人的思考与情感。
11.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你简析词句的妙处。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3.“薄暮冥冥”中的“薄”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薄利多销 B.厚此薄彼 C.日薄西山 D.衣着单薄
14.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内容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过了两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理解:之所以重修并扩建岳阳楼,并在楼上雕刻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是为了记录滕子京取得的政绩。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理解:作者登楼时看见迁客骚人因洞庭风雨之景而忧愁哀伤,因洞庭春晴之景而无比欣慰与欢喜。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理解:古仁人和迁客骚人不同之处或许在于古仁人不因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15.根据《岳阳楼记》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②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③,且不华国④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选自《国语》)
注:①[相宣、成]辅助春秋时期的鲁宣公和鲁成公。②[仲孙它]子服它,孟献子的儿子。③[爱]吝啬。④[华国]使国家有光彩。
季文子为鲁上卿时,看见百姓“”,他坚持不贪享荣华;范仲淹贬官在外时,仍借古仁人之口表达了“”的政治理想。无论官场浮沉,季文子与范仲淹都,展现了士大夫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
七、名著阅读
16.人们常说,无巧不成书。小说中的巧合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请你从《水浒传》《西游记》中任选一部,结合至少一处巧合,简要分析它在推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100字左右)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1月底,北京的最低气温已跌破冰点,但门头沟妙峰山山窝里的陈家庄泉却汩汩作响,泉水叮咚。附近村民介绍,小时候全村人喝水、吃饭都靠这股泉水,后来永定河没水了,泉眼也慢慢干了。2019年,枯竭的泉眼因地下水水位回升奇迹般地复涌了。经过考察论证,陈家庄泉的地质构造走向与永定河河槽方向一致,泉眼复涌属于永定河流域生态补水的成果。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曾一度面临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的情况。近年来,水务部门本着流域上下游统筹兼顾的原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全面开展多水源、多流域、多路径联合调度,持续不断为永定河流域生态补水。2019年,永定河北京段130公里河道实现通水,干枯多年的永定河山峡段呈现出碧波荡漾的景象。永定河通水,带来的不只是沿线的水清岸绿,还有流域内地下水大幅回升。可见,生态补水对于地下水水位回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材料二
走进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树木与奇石环抱之中,一席巨大的水帘飞泻直下,吸引了不少市民。这里是公园地标之一“飞潺叠翠”,还是朝阳区清河第二再生水厂生产的再生水进入温榆河公园的“关隘”。再生水经这里流向公园各处,用于景观、灌溉等用途。温榆河公园年利用再生水1.6亿立方米,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园区新水用水量。再生水是将污水管网收集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后,达到特定水质标准可实现循环利用的水。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进再生水在工业生产、园林绿化、河湖生态补水等方面替代自来水使用,在城市总体用水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________。再生水已成为北京市稳定的“第二水源”。所以,扩大再生水使用,可以节约清洁水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缓解了用水压力,有助于地下水水位回升。
材料三
泉水向来有“地球瞳孔”的美誉,对于很多北方城市来说,地下水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来源。以北京为例,地下水始终在城市供水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由于水资源紧缺以及历史原因,自上世纪70年代起,北京的部分单位和小区自行开凿了一批水源井,称作自备井,以满足日常用水需求。自备井曾解决了部分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备井供水不但面临水量不足、水质不佳等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地下水超采量,让本就非常脆弱的地下水平衡雪上加霜。水源置换,迫在眉睫。近年来,北京市开启了大规模自备井置换和地下水源地压采减采工作,先后完成了1300余处自建设施供水小区(单位)水源置换。自备井结束其抽取地下水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京城地下水源得以充分“休养生息”。严控地下水开采,为地下水水位能够“长高”带来了保障。
17.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陈家庄泉泉水汩汩涌出,有利于地下水水位回升。
B.永定河北京段通水,促进了流域内地下水大幅回升。
C.温榆河公园利用再生水,大大降低了园区新水用水量。
D.北京部分单位和小区的自备井供水,不利于地下水平衡。
18.根据材料二中图1的信息,在材料二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19.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促进北京地下水水位不断回升,可以从、、等方面着手。(每空限8个字以内)
阅读《老钟表》,完成下面小题。
老钟表
①屋子忽然空了,满耳朵细碎的声响,一切都变得不同寻常。温姨想,在她午睡这段时间里,肯定发生了什么事情。
②温姨稳了稳神,开始巡视。主卧室门关着,另一间卧室门也关着,都是老样子。卫生间、厨房也没变化。客厅一目了然,没有任何挪动的迹象。家里没别人,连小偷也懒得光顾,能有啥事发生呢?温姨颓然地坐在沙发上。屋里的物件已被她的目光打磨了几十年,打磨得失去了本色,又有了包浆,哪怕是一枚纽扣,闭着眼她也能找到。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会发现不了呢?
③当然不会,温姨到底找到了肇事的真凶——座钟停摆了。
④座钟是温姨新婚时买的,拧一遍发条,嘀嗒嘀嗒走一天,分毫不差。后来慢了点,慢上几分钟,十几分钟,她又不赶着上班,调好便是。可是,它停了。温姨起初想,停就停吧,也该停了,现在也用不到它了。谁知,没有了钟表的嘀嗒声,不管睁眼闭眼,耳朵里老有那些细碎的声响,像老鼠啃木头,像风吹枯叶子,没来由地惹人心烦。
⑤下午,温姨在一条偏僻的小巷,瞧见了一个“万能修理店”的招牌。一个细瘦男子正埋头摆弄电器。
⑥听了温姨的描述,男子抬起头。一张苍白的脸,眉毛疏淡,几近于无,眼睛显得没着没落,衣服也已洗得泛白。大概记起了他夸张的店名,他说能修,又说:“上门费三十元,万一零件坏了不能修,也三十元。”
⑦“好。”温姨应了一句。
⑧疏眉男子进屋后,没有立刻跟温姨去看钟表,先打量起房间。墙上挂着一张黑白人像,四下看来,屋子有些空。
⑨“自己住?”
⑩温姨迟疑了一下,说:“跟儿子一起住,上班的、上学的,都出去了。”
钟表的年龄比疏眉男子大很多。面对一堆金属齿轮、小零件,他瞅了好一会儿才动手。他一边用软布擦积存的污垢,一边用螺丝刀、小扳手捅捅拧拧,头上浸出细密的汗珠。温姨坐在一旁,静静地看。
嘀嗒声响起,疏眉男子站起身。正好到半点钟,钟表发出“当”的一声,声音低沉悠长,绕着屋子回荡。两人都松了口气,温姨赶紧翻钱包,问:“多少?”
“给五十元吧。”
温姨没还价。疏眉男子收钱后提起工具包就走了。
嘀嗒声一响,那些细碎声就没了,温姨一下子踏实了。
老伴早走了,女儿远在国外,几年不见面了。哪有什么儿子、孙子,给自己壮胆罢了。疏眉男子要是心细,一眼就能看穿。
一周后,嘀嗒声再度消失。温姨找出压在座钟下的卡片,拨通电话。疏眉男子来后,操作利落了很多,修好,要了四十元。
又过了一周,嘀嗒声又没了。疏眉男子轻车熟路,几下修好,只要了三十元。一周过去又坏,又来,还是三十元。连续三周,温姨似乎看出点蹊跷,给钱时,瞥见他那泛白的衣服,但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微微一笑,不等他张口,就把备好的零钱递到他手里。这之后,钟表像是做足了保养,彻底康复了,一直嘀嗒嘀嗒响。
温姨心里忽然有些空落。
这天清晨,疏眉男子接到电话,有些诧异:“又坏了,不会吧?”来了,打开钟表,他问:“有人动过?”温姨肯定地说:“没有啊。”疏眉男子纳闷:“不应该啊。”温姨低声说:“谁知道呢。”之后,每过一周,疏眉男子就会准时接到温姨的电话,赶过来修表。疏眉男子不要钱,她不干;劝她买新的,她不肯。
又一个早上,温姨拿起手机,刚要拨号,眼前起了一团黑雾……依稀听到敲门声,一阵比一阵急,似乎隔得很远,又觉得就在跟前,想动,动不了……
姨睁开眼时,身边站着个护士。护士说:“多亏你儿子送得及时,手术及时,不然可就危险了。”
“儿子?”温姨瞪大眼盯着护士。
护士说:“对呀,你儿子守了你一天一宿,看你脱离了危险,有急事刚走。”见老人仍是一脸疑惑,护士找来手术单和家属身份证复印件。
家属签字栏的确写着“儿子”,只是名字陌生。正好一缕阳光透进来,落在了那张眉毛疏淡的证件照上。温姨笑了,喃喃道:“_____________”
(取材于寇建斌同名文章)
20.小说围绕修理钟表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小说通过设置的悬念,为疏眉男子救温姨埋下伏笔。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二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
21.小说借助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展现人物特点。请你结合第 段的画线句,进行具体分析。
22.请你结合全文,合理想象,在第 段横线处补写结尾,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不久前,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腾空而起,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浩瀚太空。这意味着中国人独立自主建设的北斗系统进入发展新征程。“北斗”三十载,青春筑星海。30年来,这个以青年为主的团队让“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青年不仅是北斗团队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也是驱动各个领域持续创新与进步的关键力量。
②青年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富有创新潜能。那么,如何才能焕发创新活力呢?
③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首先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星。”理想能指引人们不断前行,激发青年去探索新事物。“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眼”巡空……一大批有志青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敢于探索未知,勇于开拓创新,充分展现了青春的光彩。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越来越多的青年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生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甲]青年应志存高远,在创新的舞台上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④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也应秉持不惧困难的信念。在创新的道路上,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败与挫折,青年不可知难而退,应勇于面对,在解决问题的艰难过程中发现创新的火花。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青年突击队,不怕苦,不畏难,啃下沉管预制、最终接头等“硬骨头”。[乙]广大青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在攻坚克难中收获成采、立于潮头。
⑤要焕发创新活力,青年还应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年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精神,踏着稻浪,不断创造新奇迹。要想培育一个综合性状好的水稻品种,年轻的研究人员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才能将新品种的产量潜能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可能要坚持五六年甚至十来年时间。如果青年在做先行先试、探索突破的工作时,缺乏必要的恒心与毅力,就会功亏一篑,创新便无从谈起。正如拉·封丹所说:“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那些科技创新的成果,都不是一下子做成的,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精力。
⑥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所以,_______________。这既是青春的本色,也是时代的召唤。
23.根据全文,在第⑥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4.请为文章【甲】【乙】两处选填恰当的论据。
A.以青年为主体的中国海油“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进入“超深水时代”。
B.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支以“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立志要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科技事业,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做出突出贡献。
【甲】 【乙】
25.阅读文章,说说第⑤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
九、作文
26.请以“从零开始”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27.请将“那些____________的日子”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字词书写
  1.答案:用正楷工整书写“我和我的祖国”,注意“祖”等字的规范书写。
  2.简析:考查汉字书写能力,要求书写正确、美观,体现对书写规范的重视。
  二、基础知识综合
  2.答案:C
  简析:“光茫”错误,应为“光芒”。“芒”意为“向四面放射的强烈光线”,“茫”通常表示模糊不清、广阔等,如“茫然”“苍茫”,与光线含义不符。
  3.答案:D
  简析:“续写”有在已有基础上继续书写的意思,契合在祖国发展历程基础上,学子为民族复兴书写新篇章的语境;“开启”侧重于开始新阶段,“礼赞”侧重于赞美,“铸就”侧重于成果,均不如“续写”贴合。
  4.答案:我们的祖国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简析:“轻舟已过万重山”原形容行船轻快穿过山峦,在文段中“万重山”象征祖国发展的困难,“轻舟已过”代表克服困难取得成就。
  5.答案:C
  简析:“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凝结智慧与汗水”和“带来光明前景和幸福生活”是递进关系,其他选项“不是……就是……”(选择关系)、“无论……都……”(条件关系)、“如果……就……”(假设关系)均不符语境。
  6.答案:B
  简析:“络绎不绝”通常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不能修饰“航天科技”;“万众瞩目”“一见倾心”“似曾相识”在文中使用恰当。
  7.答案:大国重器轮番登场,世界目光聚焦航展。
  简析:原句逻辑颠倒,先有大国重器展示,才吸引世界目光,调整后逻辑顺畅,衔接自然。
  三、语言表达
  8.答案:示例:广袤无垠的祖国,我愿化作轻柔的微风一缕,拂过你的丘壑。
  简析:参照前文句式“XX的祖国,我/我愿XX”,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贡献意愿,且与前后文风格协调。
  四、名句名篇默写
  9.答案:(1)长风破浪会有时(2)病树前头万木春(3)示例: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简析:(1)(2)为直接型默写,需准确记忆诗句;(3)为理解型默写,要写出描绘祖国山河且令人自豪的诗句,答案不唯一。
  五、诗歌鉴赏
  10.答案:问月;何似
  简析:上片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问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何似”强烈表达对人间生活的肯定。
  11.答案: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
  简析:根据诗句直译,适当添加修饰语,描绘出画面场景。
  12.答案:词句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世人的美好祝愿。它超越时空的限制,传达了即使相隔千里,人们也能通过共赏明月来慰藉相思,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简析:“但愿人长久”突破时间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阻隔,体现对亲人思念和对世人祝福,展现乐观旷达心境。
  六、文言文阅读
  13.答案:C
  简析:“薄暮冥冥”的“薄”是“迫近”之意,“日薄西山”的“薄”也是“迫近”;A项“薄利多销”的“薄”是“微;少”;B项“厚此薄彼”的“薄”是“冷淡;不深厚”;D项“衣着单薄”的“薄”是“厚度小的”。
  14.答案:C
  简析:A项“越明年”是“到了第二年”,重修岳阳楼刻诗赋并非只为记录政绩;B项作者未登楼,是假设迁客骚人览物之情。
  15.答案:食粗衣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百姓
  简析:第一空根据材料中季文子看到百姓“食粗而衣恶”得出;第二空根据《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填写;第三空总结季文子和范仲淹的共同点,即心系百姓。
  七、名著阅读
  16.答案:示例1(《水浒传》):林冲看守草料场时,外出买酒回来发现草厅被雪压倒。这一巧合推动情节,让他夜宿山神庙,听到陆谦等人阴谋,从而手刃仇人,奔梁山而去,突显“官逼民反”主题。
  示例2(《西游记》):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时,牛魔王赴宴,孙悟空变牛魔王骗得扇子,牛魔王折返引发恶斗。这使借扇过程曲折,推动情节至高潮。
  简析:选择名著中典型巧合情节,分析其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如改变人物命运、引发冲突转折等,且符合字数要求。
  八、现代文阅读
  17.答案:A
  简析:材料一表明是地下水水位回升使陈家庄泉复涌,A选项因果颠倒。
  18.答案: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稳步增长
  简析:从材料二图1可知,2011-2023年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柱形连年增高,得出此结论。
  19.答案:生态补水;扩大再生水使用;严控地下水开采
  简析:分别从材料一“持续为永定河流域生态补水”、材料二“扩大再生水使用”、材料三“严控地下水开采”提炼。
  20.答案:温姨家的座钟停摆了;疏眉男子是否看穿温姨独居
  简析:座钟停摆是故事起因,温姨对疏眉男子询问的回答及后续家中冷清状态引发读者对疏眉男子是否识破其独居的好奇,为后文做铺垫。
  21.答案:画线句中“瞥见”“什么也没说”“微微一笑”“递”等细节,写出温姨发现疏眉男子心思,理解其难处并维护其体面,体现温姨善良、体谅他人。
  简析:通过对细节动作和神态的分析,展现温姨内心活动和人物特点。
  22.答案:补写:儿子,儿子……
  理由:温姨明白疏眉男子救她并陪护,被如母子般真情打动,此结尾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
  简析:结合前文情节,温姨知晓疏眉男子所为后的感动,以“儿子,儿子……”结尾,符合情境,升华主题。
  23.答案:青年应焕发创新活力
  简析:文章围绕青年创新活力展开,前文论述青年焕发创新活力的途径,此句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24.答案:【甲】B;【乙】A
  简析:【甲】处对应“树立远大理想”,B选项科研队伍立志报国符合;【乙】处对应“不惧困难”,A选项团队攻克技术难关符合。
  25.答案:第⑤段先举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青年事例正面论证分论点,再从反面论述青年缺乏恒心的后果,最后引用论证强化分论点。
  简析:分析段落论证方法和思路,先举例,再反面论述,最后引用名言强调分论点。
  九、作文(略)
  26-27题作文答案需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行创作,从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入手,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完成作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