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3 11:2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纤维(xiān) 载途(zǎi) 辟邪(bì) 春寒料俏(qiào)
B.赋予(fù) 行旅(xíng) 缅怀(miǎn) 屏气敛声(bǐng)
C.丰饶(ráo) 宿儒(sù) 荫蔽(yìn) 轻歌慢舞(màn)
D.隔模(mó) 呈报(chéng) 晕车(yūn) 一意孤行(yì)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天色亮起来,天地间一派__________。沿着主街道西行,红瓦白墙的房屋、布局严整的院落,与我家乡的乡村场景格外相似。不同的是,沿街浓厚的文化__________,既传统又现代,既古朴又时尚,老茶馆、美食坊、烧烤广场、文创空间、乡村书房……还有图文并茂的画板、实物实景的展览,极尽所能地__________着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让我一路__________,整条街衢俨然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乡村博物馆。
A.静谧 气息 展示 目不暇接
B.平静 气息 显示 目不暇接
C.静谧 气氛 显示 眼花缭乱
D.平静 气氛 展示 眼花缭乱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先坐轮船,再坐5天5夜火车到安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打了43天,歼敌25000多人”……老兵们翻看着照片、奖章、荣誉证书,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起峥嵘岁月,动情处唱起难忘的经典老歌。铿锵有力的声音,真实感人的细节,让历史场景在听众脑海缓缓浮现。作品后期制作加入模拟音效,这不仅使声音更清晰,也丰富了听众的听觉体验。在音频之外,作品还以视频、图文等融媒体形式推出,更广泛地传递精神力量。
A.“翻看”是动词,“难忘”是名词,“在”是介词,“峥嵘”是形容词。
B.“坐轮船”“跨过鸭绿江”“经典老歌”“加入模拟音效”短语类型相同。
C.“这不仅使声音更清晰,也丰富了听众的听觉体验”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D.“作品还以视频、图文等融媒体形式推出,更广泛地传递精神力量”中应将“传递”改为“传导”。
4.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大堰河——我的保姆》是首自由诗,这表现在它尽情地呼告、肆意的排叙、错落的诗行,整齐划一的诗节。
C.《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贺龙虽性格很急躁,但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从来没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也留心听取意见。
D.酒杯,在古代有不同的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5.片段一:
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奋力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大衣,冻坏的双脚穿上了毡靴,可是这些东西对他也无济于事了。
片段二:
他一惊,突然站起来,他明白这是出现了敌人!在这个时候,要想保全印刷机关和印刷品,是不可能了,如果自己逃命,也许可能,但他不能这样,也根本不想这样。
片段三:
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作。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
学校举行话剧表演,导演对应征的演员提出以下问题:①这三个角色,你想演哪个,他叫什么名字?②这段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③依照片段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角色认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6.古诗文默写。(请规范书写)
(1)晓镜但愁云鬓改,。(《无题》)
(2)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
(3),,照无眠。(《水调歌头》)
(4)[《行路难》(其一)]中表现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不断追求理想的乐观积极心态的诗句是:,。
四、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①,丹丘生②,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③。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①岑夫子:岑勋,南阳人,李白好友。②丹丘生:元丹丘,当时的隐士,李白好友。③恣欢谑(xuè):尽情地娱乐欢饮。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概写诗人“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弃置身”三个字,点明是被贬逐、被“抛弃”,这一联表达了他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乙】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三百杯”强调诗人饮酒的豪爽,“斗酒十千”表示酒价的昂贵,“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
C.两首诗都蕴含哲理:甲诗更侧重于表达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以及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乙诗则更侧重于传达珍惜当下、及时行乐,以及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态度,但甲诗表达的情感更加豪放和直接,乙诗表达的情感则更加沉郁和含蓄。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②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③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种花木的园子。②传:书传,古代记事的典籍。③刍荛(chú ráo)者:割草砍柴的人。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不亦宜乎 宜乎众矣 (《爱莲说》)
B.行者休于树 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D.若是其大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臣 始 至 于 境 问 国 之 大 禁 然 后 敢 入
11.两篇选文都体现了A的政治思想,【甲】文借助滁人游和B的场景体现这一思想,而【乙】文不仅强调了这一政治思想的重要性,还通过C写法写了文王和齐宣王针对于D问题采取的不同做法,对主题的挖掘更为深刻。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洮河等。
(选自《百度百科》)
②黄河区别于其他江河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含沙量较大。因此,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黄河中游晋、陕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水土保持工作,使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大为减少。
③三门峡、万家寨、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的建成,使黄河的水资源调度和水沙的控制有了重要的工程基础。例如,一年一度的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便是通过人为制造的“洪水”冲刷河道,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遏制河床抬高。经过多年的“冲澡、净身”,黄河下游主河槽河底高程有所减低。
(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
【材料二】
①(朗诵)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②(歌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选自《保卫黄河》)
【材料三】
①黄河文化是沿黄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物”的层面,包括承载黄河文化的历史文物、考古遗址、古建筑群等;在“精神”层面,包括黄河历史凝练的民族精神、价值理念、生活习俗、手工技艺、戏曲文艺等。
②中华民族向来以龙的传人、华夏儿女为傲,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素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博大情怀。
③《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黄河有“德水”之誉,但在历史上“善淤、善决、善徙”。面对频发的黄河水灾,沿黄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等,孕育了黄河文化中勇敢坚忍、不屈不挠的品格内涵。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也都产生于黄河流域,皆体现了中华先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历史上,中华民族数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是每每在危急关头会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自强不息、发愤图强,自觉寻求救国保民的道路。
④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诞生于黄河流域,对黄河文化的发展发生重要影响作用,主导了黄河文化的走向。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仁和礼为核心,仁、义、礼、智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尚仁重德、知礼好学、宽厚大度、豁达坦诚的情操品格格外鲜明。孔子“君子义以为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曾子杀彘”等动人事迹,塑造形成中华民族的诚信品格。
(节选自《人民网》)
【材料四】
①按照体现黄河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要求,考虑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重要性,组织沿黄九省区开展黄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工作。加大黄河流域濒危文物抢救保护力度,实施一批古建筑保护抢险工程。健全和完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一支专业的非遗专家和人才队伍,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制度。
②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等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旅游等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加强优秀黄河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播推广,扩大黄河题材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影响力。从黄河传统文化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将黄河文化植入人们心中。
③发挥黄河文化内涵助力品牌建设的作用,通过品牌文化凸显黄河文化内涵的特色和精神,不断增强黄河文化旅游的影响力。打造以黄河文创产品开发、黄河景区提升、旅游线路策划、现代农业发展等为核心的黄河流域旅游市场龙头企业。发展主题文化旅游,充分利用黄河文化的资源优势,规划设计出一批“山西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线”“晋陕大峡谷旅游线”等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不断感知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节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2.选出对以上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承载了黄河文化的历史文物和考古遗址都属于是黄河文化中的物质财富。
B.材料二表达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决心。
C.材料三具体解释了黄河文化的内涵:家国天下,自强不息,崇德尚义。
D.修筑梯田、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人为制造“洪水”都是减少黄河泥沙的方法。
13.【材料一】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4.结合【材料四】的内容,概括为了弘扬黄河文化采取的措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下收麦
张朝林
①月亮从大坡梁升起来的时候,正好照在对面我家斜坡地的麦子上。父亲说,趁着月色凉快,咱们收割麦子去。
②弟妹年龄小,不让他们熬夜,我和父母上坡了。月亮又圆又大,离开大坡梁就把月辉洒给了村子,西边斜坡上我家的麦地,铺着一层淡淡的银光,上了垭豁口,月亮也跟着上了头顶,一伸手就可摸着。回头望,坳子里的家乡沐浴在乳白的雾中,可以听见脱粒机的轰鸣声,看见刺眼的灯光,这是家乡的人们赶着收麦粒。联产承包责任制,注给广大农民强大的动力,大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记得我家刚刚分到土地的那一刻,母亲高兴地扑倒在土地上,拥抱着土地。少言寡语的父亲,只是一个劲地微笑。那一年,我家承包地的玉米大丰收,堂屋里码满山一样的玉米堆,母亲高兴得好几个夜晚合不拢眼,恨不得把一天掰成几瓣儿来劳动。】今年夏季的小麦,也喜获丰收。夏季是抢种抢收的关键时刻,田里的麦子,我们也是就着上弦月割完的;麦把上坎,犁头下田,栽好了秧苗,母亲累得直不起腰来,还要赶着月圆亮收拾坡地里的麦子。
③两亩地的斜坡土地,是肥沃的沙土地,种啥长啥。月光下的麦子地,似一面朦朦胧胧的镜子,从坡地铺向坡顶。微微的夏风一吹,它轻轻摇晃,银色的光辉,似乎也在波动。麦浪中,有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闪烁,给这块镜子平添了立体的动感。抬头望,坡上的几棵柿子树,成了月光下的黑宝石,黑影子被月光拉得奇形怪状;偶尔,翻飞的叶子闪着亮光。坡下,我们把扦担朝地里一扎,掌心吐口唾液,挥起镰刀割麦子。
④“沙沙沙”,麦子晃动,夜色晃动。麦秸上的萤火虫纷飞,飞上了天空,给这月明星稀的夜空添上了几颗游动的星星。割下的麦子,打成捆儿,竖躺在坡地上,成了三条黄龙,浸泡在淡淡的月光里,母亲身后的那条龙最长,快要跟上晴朗的夜空了。我的最短,还在坡底盘旋。我非常困,上眼皮和下眼皮总是打架,有时候伸腰立一会儿,就站着睡着了,不一会就倒下了,滚了几滚,才醒来。母亲走过来:“林,给你一个东西吃吃,醒瞌睡哩。”我拿起一咬,“可擦”一声,一股酸溜溜的味道下了喉咙,刺得我直眨眼,原来是母亲摘了几颗院头的酸杏子。
⑤母亲的第一垄麦子割完了,又从坡底割第二垄;我的第一垄还在坡地中间,时不时地立着睡着了。母亲说:“你就躺在麦把上睡一会儿吧。”躺下了,就闻到了麦子浓浓的甜香,闻到了土地的芳香,只有与土地零距离接触,才能享受这样的芬芳,还闻到了“臭屁虫”浓浓的香菜味。闭上眼睛,总有明光光的月亮在眼前滚来滚去,撩起衣襟,盖了脸,眼前猛一黑。过一阵子,就有月光从缝隙里挤进来,成了罩在我脸上一块黢黑的星空。星空下,我似睡非睡,听到了海浪的声音,慢慢地睡着了。
⑥麦浪簇拥着我,一直向上、向上,向着天光,向着月亮。甜香伴随着,时浓时淡;沙沙沙的音乐伴随着我,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几声尖利的雁鸣声划破夜空,惊醒了我。正好月亮偏西,离我家坡顶只有一竹竿高。我看见,父亲、母亲把多一半麦子割倒了。斜斜的坡地,摆满密密麻麻的长龙,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我看见,父亲弯着腰,弯成一枚上弦月,不停地割麦子。此刻的圆月,正好落在父亲的脊梁上,圆月、弯腰的父亲、麦地,组成月亮底下的一幅版画,贴在夜空里。父亲,背负着月亮,背负着荧光,把一把把月光收割,打结成长龙,卧在他心爱的土地上;我看见母亲,因为直不起腰了,她跪在斜坡上割麦子,比弯腰的父亲矮了许多。母亲缩成一个“顿号”,月光下一点,就会移动。每移动一次,就有一片片月色倾倒一次,每停下来一次,母亲就要捶打腰部一次。月亮把母亲、父亲裁剪成一幅瑰丽的版画,这是我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深处,感谢月光。我还看见母亲的身后,留下两道深深的辙,是母亲的膝盖犁下的辙,这深深的辙,装满月光。我不知道母亲的膝盖,是否被麦茬刺破,是否把母亲鲜红的血液,滴给了黄土地?我只看见,母亲每移动一次,身子都要战栗一次,都要咬牙一次,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
⑦我挥动镰刀,收割最后的月光。
(有删改)
15.选文第②段画【】的部分采用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6.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除了运用夸张,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母亲身后的那条龙最长,快要跟上晴朗的夜空里。
17.品析选文第⑥段加点词语“深深”的表达效果。
18.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19.写出选文中的父亲与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在形象上的相同点,并写出依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本质是讲道理。所以,我们应在思政课上着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②以真理讲深道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真理是道理立得住的根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近年来,各地各学校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高质量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北京大力扩展思政课教学“朋友圈”,把教学名师、学校校长、专家学者、奥运冠军、艺术名家以及“12345”市民热线“金牌话务员”等都邀请到这门课程的讲台上,既讲理论,也谈实践,用真理的力量筑牢信仰。实践启示我们,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深刻的道理,才能更好教育人、引导人。
③以事实讲透道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事实最有说服力。全面小康的梦想变为现实,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是思政教育的最佳素材;火热的实践,是思政课最生动的课堂。 A 。北京全面打造“时代新人强国行”主题实践育人活动,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今年暑期,高校学生在思政课老师带领下,来到前门小院议事厅“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沉浸式学习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类似的案例教学场景,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首钢园、西樊各庄科技小院等200余个市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生动呈现。让道理“看得见”“摸得着”,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④以真情讲活道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道理结合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心。这就需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课程内涵。 B 。前不久,“强国复兴有我”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在良乡大学城生动开展,全景展示了文化育人的丰硕成果,不少学生感觉耳目一新、收获很大。实践表明,思政课以文化为纽带,做到情理交融,才能更好发挥沟通心灵、启智润心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矢志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⑤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面向未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定能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梳理选文第②段的证思路。
首先,接着通过阐述“真理是道理立得住的根基”来强调真理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然后,,最后。
22.下面的句子可以放在选文中A、B哪处,请说明理由。
近年来,北京深入推进“‘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开展“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等育人活动,以文化润心,以情感动人。
23.请你从下面所给的场馆中推荐一处实践基地,并结合第③段的内容说明你推荐实践基地的理由。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沈阳城市规划展示馆 辽宁省科学技术馆
七、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
24.按照要求作文。
俗话说,跟着蜜蜂才会找到鲜花,顺着星光才能找到黎明,和优秀的人同行,你也会发现更多美好,遇见更好的自己。
请以“同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5.按照要求作文。
一座庙里住着两只蜘蛛,一只在屋檐下,一只在佛龛上。一天,旧庙的屋顶塌掉了,它们依然在自己的地盘上织网。此后佛龛上的蜘蛛网总被弄破,害得它修理半天。如此反复,佛龛上的“蜘蛛”向邻居求助,屋檐下的蜘蛛反问:“你只顾埋头补网,难道就没有发现头上的屋顶已经没有了吗?”
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简析:A项“载途”的“载”应读“zài”,“春寒料俏”应为“春寒料峭”;C项“荫蔽”的“荫”应读“yīn”,“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D项“隔模”应为“隔膜”,“晕车”的“晕”应读“yùn”。
  2.答案:A
  简析:“静谧”侧重于环境安静、祥和,“平静”多形容水面、心情等,此处形容天地间,“静谧”更合适;“气息”更能体现文化从细微处散发的特质,“气氛”相对宏观,这里用“气息”;“展示”有主动呈现的意思,“显示”侧重于自身显现,老茶馆等是主动呈现文化,用“展示”;“目不暇接”强调东西多,看不过来,“眼花缭乱”侧重因繁杂而迷乱,这里用“目不暇接”更准确。
  3.答案:C
  简析:A项“难忘”是形容词;B项“经典老歌”是偏正短语,其他是动宾短语;D项“传递精神力量”搭配恰当,“传导”多用于物理方面,无需修改。
  4.答案:B
  简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自由诗,特点是诗节不求整齐划一,“整齐划一的诗节”表述错误。
  二、名著阅读
  5.答案:示例:片段一:我演保尔,这个片段是保尔在修筑铁路时生病,可以看出他是个意志坚强的人。片段二:我演成岗,这个片段是成岗在印刷《挺进报》的时候遇到敌人来抓他,他怕战友被抓,体现他的舍己为人。片段三:我演祥子,这个片段是祥子到人和车厂住,帮刘四爷干活,体现了祥子的勤快。
  简析:先判断片段出自哪部名著及对应的人物,再结合片段情节分析人物特点。如片段一,从“和大家一起去上工”“冻坏的双脚”等可判断是保尔在修筑铁路时,体现其意志坚强;片段二从保护印刷机关和印刷品可判断是成岗,体现舍己为人;片段三从在车厂主动找事做可判断是祥子,体现勤快。
  三、名句名篇默写
  6.答案:(1)夜吟应觉月光寒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转朱阁,低绮户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简析:根据平时积累默写,注意“吟”“焉”“阁”“绮”“沧”等易错字的书写。
  四、选择题
  7.答案:D
  简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两联写被贬遭遇,情感沉郁,后两联虽有乐观,但整体表达较为含蓄;《将进酒》情感豪放直接,如“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直抒胸臆,D选项表述错误。
  五、文言文阅读
  8.答案:C
  简析:A项“宜”都解释为“应该,当然”;B项“于”都解释为“在”;C项“从”分别是“跟从,跟随”和“由、自”;D项“是”都解释为“这,这样”。
  9.答案:(1)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2)我的园子方圆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大,为什么呢?
  简析:(1)“苍颜”指脸色苍老,“颓然”形容醉态,“乎”是“在”,此句是判断句。(2)“寡人”是君主自称,“囿”指园子,“方”是“方圆”,“犹”是“还”,“以为”是“认为”。
  10.答案: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简析:“臣始至于境”表示到达边境这一情况,“问国之大禁”是到达边境后的行为,“然后敢入”是询问禁令后的结果,所以这样断句。
  11.答案:A.与民同乐
  B.太守宴
  C.对比
  D.君主应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国家资源(园林开放)
  简析:甲文写太守与滁人同游、设宴,体现“与民同乐”;乙文将文王与齐宣王对待园林的不同做法对比,突出君主应正确对待国家资源、与民共享这一主题。
  六、现代文阅读
  12.答案:D
  简析:材料一提到修筑梯田、造林种草、打坝淤地可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人为制造“洪水”是小浪底水利枢纽调水调沙,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不是减少黄河泥沙,D选项错误。
  13.答案: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黄河干流的长度、水面落差和流域总面积。
  简析:“5464公里”“4480米”“75.24万平方公里”这些数字,具体、准确地展现了黄河干流的长度、水面落差和流域总面积的数值,让读者对黄河的规模有清晰认识。
  14.答案: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开展黄河文化的宣传普及;推进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简析:材料四第一段围绕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如开展整体性、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工作等,是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第二段利用多种媒体推广黄河文化艺术作品,是开展黄河文化的宣传普及;第三段借助黄河文化内涵助力品牌建设,发展旅游等,是推进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15.答案:插叙,补充交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变化和玉米大丰收的景象,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热爱土地、分田到户的喜悦),强调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下文父母积极收麦做铺垫,体现父母的勤劳。
  简析:这段内容插入在月下收麦的叙述中,属于插叙。其内容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情况,展现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和种粮积极性,为后文父母收麦做铺垫,体现父母勤劳。
  16.答案: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突出了母亲割的麦子多,速度快,写出母亲割麦的技术纯熟(勤劳能干),表达我对母亲的佩服。
  简析:把母亲割好的麦子比作“龙”,是比喻;“快要跟上晴朗的夜空了”赋予麦子人的行为,是拟人。突出母亲割麦多且快,体现其技术娴熟、勤劳能干,表达“我”的佩服。
  17.答案:“深深”:叠词,生动准确地写出我看到母亲割麦时样子时内心的震撼,表达我对母亲的心疼。
  简析:“深深”修饰“辙”,强调辙痕之深,反映出母亲劳作的艰难,体现“我”看到母亲辛苦割麦时内心的震撼和对母亲的心疼。
  18.答案:照应标题,收束全文,收割最后的月光象征作者在收割过程中体验到的某种美好情感或心境的收获,暗示中心,展现了农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劳动的喜悦(收获的喜悦),以及劳动中的诗意和美感(美好和浪漫)。
  简析:“收割最后的月光”与标题呼应,且“收割月光”象征着收获美好情感,暗示文章中心是展现农民与自然的和谐、劳动的美好等。
  19.答案:示例:(1)责任感强:《月下收麦》中的父亲在月色中辛勤劳作,为了家庭的丰收和孩子的未来不辞辛劳;而《背影》中的父亲则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不辞辛苦地穿越月台。(2)爱孩子:《月下收麦》中的父亲在劳作中背负着月光和荧光,把一把把月光收割成麦捆,这种无声的劳作是他对家庭爱的体现;而《背影》中的父亲则通过那个经典的“背影”形象,传递了对儿子深沉而内敛的爱。(3)坚韧:《月下收麦》中的父亲,在月色中坚持收割麦子,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面对艰苦的劳作环境和身体的疲惫,他依然弯着腰,不停地割麦子,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态度。在《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家庭遭遇变故,克服身体的不便,坚持为儿子买橘子,这一行为也体现了坚韧精神。他不顾自己的年迈和身体的不适,依然为儿子做出努力,展现出父爱的伟大和坚韧。(4)少言寡语性格朴实:父亲只是一个劲儿笑,背影中父亲话不多,对儿子的深情表现在行动上。
  简析:从两篇文章中父亲的行为入手分析,如《月下收麦》中父亲月下劳作,《背影》中父亲买橘子,可看出他们责任感强、爱孩子;都面对困难坚持行动,体现坚韧;都不善于用言语表达情感,表现出少言寡语、性格朴实。
  20.答案:我们应在思政课上着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简析:文章开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后,直接提出“我们应在思政课上着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后文从不同方面论述如何做到这一点,所以这是中心论点。
  21.答案:首先,提出“以真理讲深道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观点;接着通过阐述“真理是道理立得住的根基”来强调真理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然后,列举北京扩展思政课教学“朋友圈”的事例论述本段观点(用真理筑牢信仰);最后,得出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深刻的道理,才能更好教育人、引导人的结论。
  简析:按照提出观点、阐述理由、举例论证、得出结论的思路分析第②段,先是提出观点,接着强调真理重要性,然后举例,最后得出结论。
  22.答案:放在B处,因为第④段的观点是以真情讲活道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下面句子列举的是北京以文化润心,以情感动人的育人活动的例子,论证的也是以真情讲活道理。所以应该放在B处。
  简析:所给句子说的是北京开展育人活动以文化润心、以情感动人,与第④段“以真情讲活道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观点相符,所以放在B处合适。
  23.答案:示例一:我推荐“九 一八”历史博物馆,因为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史料,如图片、文献、实物等,展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奴役中国人民的罪行,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增强我们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示例二:我选沈阳城市规划展示馆,因为规划馆能让我们了解沈阳的城市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划。可以通过做城市讲解员深入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和实际操作过程,这实践不仅有助于丰富学习体验,还能深化我们对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解。
  示例三:我选辽宁省科学技术馆,理由科技馆里丰富的实践资源能够为我们提供直观、生动的科技体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和力量,还能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够逐渐树立科学三观,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简析:根据第③段以事实讲透道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观点,推荐场馆时要说明场馆能展示的内容及对学生树立信念、丰富体验等方面的作用。
  七、作文
  24.答案:略
  简析:以“同行”为题,可写与优秀的人同行的经历,如亲人、朋友、老师等,他们如何影响自己成长;也可写与某种精神、品质同行,如坚持、乐观等。注意结合自身经历,突出“同行”的意义,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
  25.答案:略
  简析:根据材料,可从要有全局意识、学会洞察环境等角度立意。写记叙文可讲述自己或他人因只埋头做事不看方向而失败,后经反思成功的故事;写议论文可列举相关事例论证观点,如清朝闭关锁国的教训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