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3 11:2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隧洞(shuì) 婉惜(wǎn) 驳船(bó) 无精打采(cǎi)
B.簇新(cù) 踔号(chuò) 笑涡(wō) 信手拈来(zhān)
C.拘泥(ní) 惦记(diàn) 舵手(duò) 浮光略影(lüè)
D.高傲(ào) 驾驭(yù) 狡黠(xiá) 取义成仁(rén)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要善于辨别。一个______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识一本书的优劣,才能够倾心于好书。这种______虽然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是更多源自一个灵魂的品质。______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再容忍那些______的书了。
A.真实 能力 一旦 粗制滥造
B.真实 实力 万一 粗枝大叶
C.真正 能力 一旦 粗制滥造
D.真正 实力 万一 粗枝大叶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已渗入到中华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脉络里,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汤汤长河间。②龙形象的形成,就是一个不断创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断超越现实、迎向理想的进取精神。③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④作为《龙的传人》,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来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迎接更多的挑战。
A.“历史进程”“中华民族”“超越现实”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完全相同。
B.句③“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的主干是“龙是民族。”
C.句④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正确改法是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D.句②画线部分有语病,正确改法是把“形象”去掉。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B.文庙是孔庙的别称,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代以后称“文庙”。
C.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
D.《水浒传》采用先合后分的链式结构,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
二、名著阅读
5.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请从下列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简要分析前者对后者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
A.大堰河与艾青(《艾青诗选》) B.宋江与李逵(《水浒传》)
三、名句名篇默写
6.古诗文默写
(1)晓镜但愁云鬓改,。(李商隐《无题》)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四面歌残终破楚,。(秋瑾《满江红》)
(5)李白《行路难》中的“,”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四、选择题
7.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立春日感怀
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①又逢春。
关河②底事③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④五辛⑤。
【注释】①马上:指在征途或在军队里。②关河:关山河川,这里指边塞。③底事:何事,为什么。④簇:聚集的意思。⑤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下面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家傲·秋思》中“异”字统领全篇,既写出了塞下奇异的景象,又写出了塞下奇异的声音,还表现了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B.《渔家傲·秋思》具有婉约词的风格,读来令人感伤;《立春日感怀》展现舍身报国的豪迈之志,激烈悲壮。
C.《立春日感怀》作者“簇”五辛盘以迎接新春,呼应首联中的“又逢春”,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伤感。
D.季节的变化常常能触发人的情思,《渔家傲·秋思》是因秋感怀,《立春日感怀》是因春感怀。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①,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②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③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选自《新唐书》)
【注释】①奚(xī)奴:奴仆。②牵合程课:牵强附和固定的格式。③率:大抵,一般。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B.录毕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C.七岁能辞章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D.及暮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9.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背 古 锦 囊 遇 所 得 书 投 囊 中
11.宋濂和李贺在学习上有什么异同点?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纤维是一种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细丝状物质。无论是金属、矿石、生物体、高分子物质,只要满足“具有足够细度(直径<100微米)和长径比(>1000),具有定向导向性、可编程性、可柔性加工”的条件,都可以称为纤维。
纤维有自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之分。天然的麻纤维源自一种植物,商周时期人们利用植物纤维制作织物,汉代出现了素纱禅衣,这些都属于自然纤维的使用。
人造纤维又是什么呢?1664年,英国科学家胡克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现象后写道:“也许能找到某种方法来制造一种黏性的物质,然后让它通过网筛,拉出很像蚕吐出的丝。”
目前,除了人类穿的衣物外,纤维材料还在医疗、能源、通信等领域“发光发热”,在航天领域更是有着重要的用途:地外纤维能够辅助航空飞机、空天装备、空间站、通信卫星等设施的使用。比如,在太空中有大量高速飞行的细小空间粒子,它们的运行速度高达每秒几十千米。如果这些粒子碰巧撞上了飞行器,就很有可能给飞行器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研发用于实时监测、防护和收集空间粒子的纤维与织物,对探索宇宙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科普时报》)
【材料二】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智能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这一突破被认为有希望改变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对功能性纤维的开发以及智能纺织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智能可穿戴设备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健康监测、远程医疗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刚性半导体元件或柔性薄膜器件等,由智能纤维编织而成的电子纺织品具有更好的透气性和柔软度,被视为理想的可穿戴设备载体。然而,现阶段的智能纺织品仍依赖于芯片和电池,体积、重量和刚性大,难以同时满足人们对纺织品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需求。东华大学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人体耦合”新型能量交互机制,有效简化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纺织品的硬件结构,实现将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信号传输等功能集成于单根纤维中,并通过编织制成不依赖芯片和电池的智能纺织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近期,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无须“插电”的发光发电纤维,该新型智能纤维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由其编织制成的纺织品具有无须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这款新型智能纤维具有三层鞘芯结构,采用的均是市面上较常见的原材料,而且原材料成本低,已具备量产能力。“不插电”就能发光发电,这背后的奥秘究竟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如WIFI信号这样的电磁能量无处不在。新型智能纤维将这些电磁能量作为无线驱动力。散布在环境中的电磁能量优先进入纤维、人体、大地组成的回路,形成能源交互。在添加特定功能材料后,仅仅经过人体触碰,这种新型纤维就会展现发光发电的“神奇一幕”。
(摘编自《中国科技报》)
12.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周时期植物纤维制作的织物,汉代的素纱禅衣,都属于自然纤维的制作和使用。
B.研发用于实时监测、防护和收集空间粒子的纤维与织物,对探索宇宙有重要意义。
C.东华大学的技术突破完全改变了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
D.新型智能纤维将日常生活中的电磁能量,如WIFI信号,作为无线驱动力。
13.材料一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纤维相关知识的?
14.班级开展“纤维知多少”主题班会,请你根据材料三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话。
主持人:同学们,大家好!请大家畅所欲言,说一说对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纤维有哪些了解?
小语: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无须“插电”的发光发电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纺织品具有①的功能。
小文:这款新型智能纤维具用②结构,在原材料上有两个优势:③,已具备量产能力。
主持人:科技促进发展。未来,新型智能纤维的的发展前景更加值得期待,让我们向科技致敬。
谢谢同学们!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岭
刘建超
①将军离休,按待遇是可以到干休所修养的。将军不去干休所,硬是拽着噘着嘴老大不愿意的夫人回了豫西老家,一个叫秃岭的山村。
②正是深秋,将军和夫人坐着铁轱辘牛车,慢慢腾腾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颠簸着进了村。村周围都是光秃秃的山岭,村里墙壁斑驳、房子上瓦片零落。
③将军夫人可是生长于大城市的人,原本是想留在城里安享晚年的,没想到让将军带回了穷乡僻壤的山村。将军却很兴奋,他说:“老婆子,你想想,有房子住,有地种,这可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啊!”夫人抹着眼泪,开始收拾屋子。
④村子里的人听说将军回了故乡,都围拢到他的屋里拉呱。将军说:“我回来就是想拼上后半辈子植树开荒,把咱这光秃秃的山变成绿洲。”
⑤村里人打着呵呵,一笑了事。谁信啊,秃岭干旱缺水,几辈人都在熬穷日子,谁能改变得了。在外边享完福了,回来净说大话。
⑥将军还保持着军人的习惯,每天清晨起床,跑步出操,早饭后就扛着铁锨去岭上挖树坑,说自己是“锨头部队”。坡岭地石头多,一锨铲上,冒着火星,震得虎口出血。将军不皱眉头,晚上收工就像打了胜仗一般,嘴里还哼着军歌。
⑦将军画了一幅秃岭的地图挂在墙上,挖成一个树坑就画上一面小红旗,将军说这叫持久战,终有一天红旗要插满山头。
⑧冬日黄昏,将军和夫人围坐在炉火旁。将军说:“挖好的十八个树坑,明年开春就可以种树了。”夫人点点头。将军说:“咱这干旱少雨,光靠天吃饭不行。我找专家看过了,咱岭上也能找到水源,打几口机井就能解决问题。”夫人点点头,拉开皮箱把存折放在将军手里。
⑨将军找来打井队,凿出了三眼机井。当哗啦啦的水浇灌进干裂的土地时,暖暖的春阳照见了将军脸上的欢笑和夫人眼中的泪花。
⑩节假日,将军把在城里工作的儿女们召回村里,一起上山挖坑种树。儿女们手上打了血泡,望着荒凉的秃岭发呆。将军说:“知道当年我为什么去当兵吗?”儿女们互相看了看,都没有回答。将军笑了,说:“当兵,就是为了能填饱肚子。”
这秃岭村十年九不收,年年都要逃荒要饭。十五岁那年,将军讨了一块玉米饼子,不想却被地主家的孩子抢走扔给了狗。将军打伤了那孩子,不敢回家,就去参加了八路军。连里发给他一把铁锨,班长说,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打粮食吃饱饭,也是为抗战。别看将军年纪小,但体格健壮满把子的力气,开荒种地的表彰大会上,将军被评为劳动模范,领导亲自给他戴上了大红花。
将军说:“当年那么艰苦恶劣的环境,我们都能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坚信能让这秃岭变成花果山。”
日子在将军的手掌间摩擦,墙上地图插上的红旗越来越多,栽种的果树开始挂果了,景色也越来越美了。村民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将军的“锨头部队”。
初夏,将军的老战友来看望他。一走进村口,就看到了满面黝黑、一身泥水的老农,这就是他们的老首长啊。晚上,他们坐在院子里,吃着新摘的水果,回忆着峥嵘岁月,高唱着“解放区呀么呵嘿,大生产呀么呵嘿”,直把月亮震得躲进云里。
又是一年盛夏时,将军的孙子大学毕业了,跟随将军的脚步,回乡创业,要把秃岭建成农业生态园。将军欣慰地笑了,他对儿孙说:“我能留给你们的只有这张还没插满红旗的地图。你们把这块土地摆治好,让秃岭村的人脱贫致富。”
现在要去秃岭村可好走了,坐上旅游大巴,沿着最美乡村公路往南三十里,走到果木葱茏的山脚,就看到生态园的招牌了。不错,就是它——将军岭生态园。
15.按照时间顺序,梳理选文主要情节。
时间 主要情节
正值深秋 将军离休回到秃岭,计划改变秃岭现状
冬日黄昏 ①
每逢假日 将军召唤儿女回岭,讲述过往人生经历
② 将军战友来村探望,激情回忆峥嵘岁月
又是盛夏 ③
16.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
17.选文第②段和第 段都写了秃岭村的景色,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8.选文第 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19.将军在秃岭植树开荒建成的农业生态园被命名为“将军岭生态园”包含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互证”读书
陆明华
①关于读书“互证”,王蒙有过精到的诠释。他说:“‘互证’,就是说用你的人生经验去补充那个书,来说明这个书,同时用那个书上的叙述和描写来比照你的人生经验,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在我看来,在书里发现人生,在人生里发现书,是最快乐的事情。”由此看来,“互证”读书,有益读书经验和人生经验的共同提升。
②人生有限,人生苦短,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多读好书,自能祛陋、疗俗、医愚。诵史书,可看成败、论英雄、鉴是非、知兴衰,可谓“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读文学,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盖源于此。
③实现真正的“互证”阅读,自然要求我们多读那些经得起推敲、耐得住咀嚼的厚重之作、经典之作。只有这样的阅读,方可称之为深度阅读。尽管目前社会的实际阅读时尚无疑在悄无声息地在动摇甚至瓦解它,仿佛厚重已经过时,它已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那些所谓找对了小感觉、小情趣,那些用时髦、时尚的语言概念包装着最浅显说教的读物正在大行其市,但我总以为,浅阅读无可避免,深度阅读断不可弃。没有了深度阅读,便没有了“互证”阅读,没有了“互证”阅读,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效用便会大打折扣。
④“互证”读书,更要求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千万莫要将自己禁锢在作者筑就的思想围墙中。诗人臧克家说得好:“我们读古书,尊敬古人,但不应迷信古人。应该心中有个自己的评价标准,拿它去衡量一切作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像叫花子讨求残羹冷炙一样,毫无意义而且应该羞愧的。”没有批判力,没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一味地服膺和尊敬,有时恰恰意味着对作者的冒犯和不敬,事实上,这样的读书亦是与“互证”背道而驰的,其效果也适得其反。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乃此之谓也。
⑤质疑,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必须读懂、悟彻。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朝有个叫陈正之的人,很想成为一个学问家。他读书贪多求快,但学到的东西很少。有一回碰到朱熹,便求教于朱熹。朱熹据其弱点劝他:以后读书,每次只读50字,连读两三百遍,每次皆用脑思之,陈正之用此法一试,果不其然,后来也真的成了大学问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信然!
⑥古人曾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种:“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依我的理解,书上的文字只是作者为读书人提供的造“月”材料,真正的“月亮”还要你自己点起灵魂的火炉,凭着你人生阅历的火焰,去熔炼,去重新塑造。也只有如此,你才算真正拥有了一轮皓皓明月。细细回味,这不就道出了“互证”读书的真谛吗?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2.阅读选文第④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
首先,①;接着,引用诗人臧克家的话,进行道理论证;然后②,进一步论证本段观点;最后,③。
23.下面材料适合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要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可以说没有人能彻底远离数字阅读、碎片化阅读,但我们必须保持头脑的警醒,这样“踏雪无痕”的阅读,容易让庞杂的信息充斥自己的头脑,这不仅不利于建构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而且也不可能增长智慧、融汇精神。因此,只有大力倡导深度阅读,才能在乱云飞渡、众声喧哗中寻求到思想的坐标、阅读的价值。
七、作文
24.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从不缺少幸福,幸福总会与我们不期而遇。吃一次美食,读一篇美文,获一次鼓励是幸福……幸福无需太多思考,点滴幸福,皆成永恒……
请以“藏在______里的幸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5.根据要求作文。
跑步时,未达最佳时速——重来!解题时,未找到正确思路——重来!重来,是青春中最绚烂的烟火,是成长路上最动人的篇章。重来,需要勇气,需要坚持,但又不仅仅于此……重来,可以完成目标,可以收获成功,但又不仅仅于此……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简析:A项“隧洞”的“隧”应读“suì”,“婉惜”应写作“惋惜”;B项“踔号”应写作“绰号”,“信手拈来”的“拈”读“niān”;C项“拘泥”的“泥”读“nì”,“浮光略影”应写作“浮光掠影”。
  2.答案:C
  简析:“真正”强调名实相符,更符合“读者”的本质要求;“能力”侧重于做事本领,“实力”侧重实际力量,此处用“能力”描述读者辨别书优劣的本领更合适;“一旦”表示假设,更符合语境;“粗制滥造”侧重于制作质量差,“粗枝大叶”侧重于做事不细致,这里形容书的质量,“粗制滥造”更恰当。
  3.答案:C
  简析:A项“历史进程”“中华民族”是偏正结构,“超越现实”是动宾结构;B项句③主干是“龙是象征、标志、载体和纽带”;D项句②应在“创新”后加“的过程”。
  4.答案:D
  简析:《水浒传》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并非“先合后分”。
  5.答案:A.大堰河用乳汁哺育艾青,给予他温暖与爱,抚平其幼小心灵创伤,让艾青在狱中也能获得安慰与力量,激发他用诗歌控诉旧世界。B.宋江初见李逵大方赠银,包容其鲁莽行事,让李逵看到其忠义,此后李逵一直忠诚于宋江,即便被毒死也毫无怨言。
  简析:A项结合《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对艾青的照顾与关怀让艾青对她充满感激,也激发了艾青对旧世界的仇恨。B项从宋江与李逵的交往中,可看出宋江的忠义之举对李逵产生了深远影响。
  6.答案:(1)夜吟应觉月光寒(2)到乡翻似烂柯人(3)八百里分麾下炙(4)八年风味徒思浙(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简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注意“吟”“柯”“麾”“炙”“徒”“垂钓”“乘舟”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7.答案:B
  简析:《渔家傲 秋思》描绘边塞生活,风格苍凉悲壮,并非婉约词风格。《立春日感怀》体现了作者报国与思亲的复杂情感,既有豪迈也有悲壮。
  8.答案:D
  简析:A项中“余幼时即嗜学”的“时”是名词,指时候;“学而时习之”的“时”是副词,按时。B项“录毕”的“毕”是动词,完毕;“吾与汝毕力平险”的“毕”是动词,用尽。C项“七岁能辞章”的“辞”是动词,写文章;“旦辞爷娘去”的“辞”是动词,告别。D项“及暮归”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归”都是动词,返回、回来。
  9.答案:(1)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能够有所收获。(2)他的母亲让婢女到囊中搜寻,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发怒说:“这个孩子要呕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简析:(1)重点词“故”(所以)、“卒”(最终)、“有所闻”(有所收获)。(2)重点词“使”(让)、“探”(打开)、“书”(写)、“即”(就)、“是”(这个)、“乃”(才)、“已”(停止)。
  10.答案: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简析:“背古锦囊”是完整动宾结构,描述李贺出门装备;“遇所得书”中“遇所得”是动宾短语,“书”在此处是记录的意思,“投囊中”是对所得书的处理方式,是完整动宾结构。
  11.答案:同:两人都勤奋刻苦。不同:宋濂讲究诚信,尊师重教;李贺多写多练,持之以恒。
  简析:宋濂借书抄录按时归还体现诚信,百里求师且对老师恭敬体现尊师重教;李贺每天写诗,除非特殊情况基本如此,体现多写多练、持之以恒。
  12.答案:C
  简析:材料二提到东华大学的技术突破“有希望改变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并非“完全改变”。
  13.答案:纤维的定义、纤维的分类、纤维的用途
  简析:材料一第①段介绍纤维定义,第②段介绍纤维分为自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第③段介绍纤维在多领域的用途。
  14.答案:①无须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②三层鞘芯③比较常见、成本低
  简析:根据材料三内容,①处对应“由其编织制成的纺织品具有无须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②处对应“这款新型智能纤维具有三层鞘芯结构”;③处对应“采用的均是市面上较常见的原材料,而且原材料成本低”。
  15.答案:①将军打机井找水源,用水浇灌干裂土地(或将军与夫人商量拿出积蓄,打井浇灌干裂土地)②初夏月夜(或初夏)③将军孙子大学毕业,追随将军建设秃岭(或将军孙子跟随将军脚步,回乡创业建成生态园)
  简析:根据文章内容,第⑧⑨段写冬日黄昏将军打机井;第 段写初夏将军战友来探望;第 段写盛夏将军孙子回乡创业。
  16.答案: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将军对建设家乡的决心之大,表现出将军对家乡的热爱。
  简析:“我回来就是想拼上后半辈子植树开荒,把咱这光秃秃的山变成绿洲”,通过将军的语言,直接展现其建设家乡的决心和对家乡的热爱。
  17.答案:交代了秃岭村环境的变化之大,突出了将军为家乡所做贡献之大,突出了将军热爱家乡、无私奉献、有毅力、有恒心的形象,表达了对将军的敬佩之情。
  简析:第②段秃岭村环境荒凉,第 段环境变好,对比突出将军的贡献,进而展现将军形象,表达对其敬佩。
  18.答案:插叙,交代了将军参加八路军的原因以及在南泥湾开荒的经历,突出将军干劲十足、信心满满、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特点,为下文写将军把秃岭村变成花果山作铺垫,表达对将军敬佩和赞美。
  简析:第 段插入将军过去的经历,丰富文章内容,解释将军建设家乡的动力,也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表达对将军的情感。
  19.答案:对将军毅然回村建设家乡的敬佩;对将军不辞辛苦,身体力行,带领大家建设生态园的纪念;对将军自己出钱打井,带领他们将秃岭变成了花果山,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的感激;对军人默默奉献、吃苦耐劳、敢打敢拼、不畏艰难的赞美。
  简析:从将军回乡的选择、建设过程的付出以及带来的成果等方面,可分析出包含的多种情感。
  20.答案:“互证”读书,有益读书经验和人生经验的共同提升。
  简析:文章开篇引用王蒙对“互证”的诠释后,直接点明此论点,后文围绕其展开论述。
  21.答案: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互证”读书更要求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莫将自己禁锢在作者筑就的思想围墙中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简析:引用臧克家的话,属于道理论证,为“互证”读书需有自己思考这一观点提供理论支撑,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22.答案:①“互证”读书,更要求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千万莫要将自己禁锢在作者筑就的思想围墙中②从反面列举与“互证”读书背道而驰的现象和后果③引用孟子的名言进行道理论证,再次论证观点
  简析:根据第④段内容,首先提出分论点,接着引用臧克家的话,然后从反面阐述不良现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再次论证。
  23.答案:第③段。理由:链接材料强调了深度阅读的重要性及意义,与第③段的观点:“实现真正的‘互证’阅读,要多读那些经得起推敲、耐得住咀嚼的厚重之作、经典之作”观点相符合,所以适合放在第③段。
  简析:链接材料指出碎片化阅读弊端,强调深度阅读重要性,与第③段深度阅读对“互证”阅读的必要性观点一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