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3 11:2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1.(14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成长,是一段破茧成蝶的漫长旅程。以前的我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却常因怯(qiè)懦而在挑战面前畏缩不前。每当①(níng)视那未知的远方,满心都是迷茫与惶恐,只能战战兢兢(jīng)地跟在他人身后,亦步亦趋。那时,心中虽有对勇者的景②(yǎng),却因自身的弱小而③,无精打采(cǎi)地应对生活的琐碎。
随着岁月流转,我渐渐懂得,成长无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如滴水穿石,需要埋(mán)头苦干,积累力量。“④”,于困境中坚守,在挫折中坚强,让每一段经历都化作滋养心灵的养分,方能由弱小变得强大,从懵懂走向成熟。
(1)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文段中的汉字。(2分)
①   (níng)视
景②   (yǎng)
(2)文段中标注的四个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怯(qiè)
B.兢(jīng)
C.采(cǎi)
D.埋(mán)
(3)给文段③处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屑置辩
B.不知好歹
C.自惭形秽
D.赫赫扬扬
(4)文段中画横线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
随着岁月流转,我渐渐懂得,成长无非是一蹴而就的。
(5)文段④处引用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小语为自己的《成长纪念册》封面选了两张配图,你认为哪一张更合适?请简要阐明理由。(3分)
二、阅读(56分)
2.(8分)默写,完成下面小题。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①   ,②   ”运用典故,既表现了世态的变迁,又表达出生疏怅惘之情。
(2)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紧张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③   ,④   。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⑤   ,⑥   ”两句描写了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
(4)⑦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⑧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3分)下列各项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浑《咸阳城东楼》中,“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写出了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B.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出了春蚕自缚,蜡烛自煎,生命耗尽而爱心不变。
C.秋瑾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高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D.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零丁”反复出现,渲染了此刻作战环境的险恶。
4.(3分)下面诗歌中,“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过燕支寄杜位
岑参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5.(3分)下列对《水浒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志是名门之后,武艺高强。他脾气暴躁,待人严苛,是导致失去生展纲的重要因素。
B.鲁智深和李逵都是粗鲁之人,但鲁智深行事粗中有细,李逵则常是蛮横、缺乏理性。
C.宋江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及时雨”。
D.林冲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后班师时拒绝回汴京,在六合寺终其天年。
6.(4分)“《儒林外史》中的大多数人物,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请从下面的人物中选择恰当的一位,结合相关情节对上面的说法加以论述。
周进 杜少卿 范进
7.(12分)文言文阅读。
高祖已起兵,建大将军府。太宗率兵徇西河,斩其郡丞高德儒。拜右领军大都督,封敦煌郡公。唐兵西,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高祖不纳。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  )众散于前,(  )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时左军已先返,即与陇西公建成分追之。夜半,太宗失道入山谷,弃其马,步而及其兵,与俱还。高祖乃将而前,迟明至霍邑。宋老生不出,太宗从数骑傅①其城,举鞭指麾,若将围之者。老生怒,出,背城阵。高祖率建成居其东,太宗及柴绍居其南。老生兵薄东阵,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军却。太宗自南原驰下坂②,分兵断其军为二,而出其阵后,老生兵败走,遂斩之。进次泾阳,击胡贼刘鷂子,破之。唐兵攻长安,太宗屯金城坊,攻其西北,遂克之。
(取材于《新唐书》)
【注】①傅:近,迫近。②坂:山坡:斜坡。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宗谏曰 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B.若将围之者 好像
C.老生兵薄东阵 接近
D.进次泾阳 编次
(2)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则 故
B.则 而
C.以 而
D.以 故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2分)
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夜半,太宗失道入山谷,弃其马,步而及其兵,与俱还。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宗认为应该直入咸阳,号令天下,而不是退守一城。
B.太宗在军营门前痛哭,高祖不得已接纳了太宗的意见。
C.左军本来已先行返往太原,太宗和陇西公建成分头去追他们。
D.高祖和太宗分别率领军队,兵分两路攻打宋老生。
8.(9分)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夏历”“华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根据太阳的位置,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成二十四等份,规范了二十四节气。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早期的《淮南子》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名称的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已统称为“节气”。
(摘编自《节气总说》)
材料二
《说文》:“满,盈溢也。”在汉字中,“满”是一个形声字。一方面,从义符上看,“满”字从“水”。早期文字中,以“水”为义符的字甚多,有的记述水之满盈,如滔滔江水洋洋大海,有的则记述水之微细,如涓涓细流潺潺溪水。同样的,“水”旁也可以表示数量的溢益盈润,如“满、溢、滋、润”等字;有的
则表示数量上的减损干涸,如“减(减)、滀(省)、消、涸”等字,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比。“满”字从水,正反映了古人对水量变化的细致观察。另一方面,从音义上看,“蔓”“懑”“漫”等字和“满”同源,词义特点是覆盖和弥漫,从而充盈在空间、时间乃至情绪之中:蔓,是延伸的藤蔓,满山遍野而肆意生长;懑,是填满的心绪,积郁充盈却无从排遣;漫,是天地的广袤,也是时间的长久。古代的诗文,也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满的时令物候。如唐人《咏廿四气诗》之《小满四月中》:“小满气全时,如何康草衰。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杏麦修镰钐,錋苽竖棘篱。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诗句紧扣着小满“苦菜秀、磨草死、麦秋至”的三候,道出谷物渐熟,蚕事正忙。
“小满”之“小”,与“大”相对,取戒慎太满之意,体现出先民常怀谦逊、不求盈满的朴素哲思。在许多典籍中,也记述了古人对满盈的警戒和对谦卑的礼赞。如《礼记 曲礼》云:“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饱满充盈则可,过度之满则否。
(摘编自《小满》,2024年5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霜降鸿声切,从容向寒迈。今天,齐鲁大地迎来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记载:“九月中,露结为霜矣。”此后,天气渐冷,地表的水汽结成了霜。
节气关乎农时,农人往往通过霜降预判冬日阴晴冷暖:“霜降见霜,立冬见冰”“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霜降刮风,动物难熬”。事实上,气候不会因为一两句俗语而判定,是瞬息万变的。“霜降至立冬,种麦莫放松”“霜降抢秋,不抢就丢”“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对农人来说,霜降依然是忙碌的。
在传统文化中,霜降节气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和祭祀之情的节日。而在齐鲁民间,霜降与重阳节紧密相关,习俗也基本重叠,如登高、赏红叶、迎霜宴、插茱萸、喝菊花酒等也可列为霜降的习俗。在山东地区,有“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之农谚。在鲁中、鲁南和胶东等地,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衬着碧空如洗,是最亮丽的风景。柿子在民间有很好的寓意,许多画家爱画柿子,因了谐音,都是表达“好运随霜降,柿柿皆如意”的美好愿望。
霜降时节养生,既要做好保暖又要防秋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重保暖,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睡前建议热水泡脚。防秋燥,这时候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燥易伤津。建议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便秘,一举三得。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 霜降》,2024年10月23日,《大众日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B.每月有两个节气。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C.在二十四节气中,“小”与“大”都是成对出现的,如“小暑”和“大暑”。
D.节气既是自然节律的划分,又沉淀着先民的哲思。
(2)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后,天气渐冷,水汽成霜。
B.节气与农事紧密相关,农人通过节气的俗语,能正确预判天气情况。
C.霜降节气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喝菊花酒、吃柿子都是霜降的习俗。
D.霜降时节要多喝盐水、蜜水,可以有效预防秋燥。
(3)班级黑板报已开辟“二十四节气”专题版面,小语根据上一期对“立夏”的介绍,得知立夏的时间是2024年5月5日,请结合材料内容,帮助小语完成本期“二十四节气一小满”的有关内容。(3分)
二十四节气——小满 时间:①    “小满”中“满”的内涵:②   
9.(14分)文学作品阅读。
喜鹊桥
张朝林
①我家的清晨是喜鹊叫醒的。
②门头的老榆树上,有一对花喜鹊的窝,东边大坡梁的太阳刚露出半张脸,一对喜鹊就跳出窝,对着太阳欢叫。这时,“咯呀”一声,我家大门开了,婆婆手搭额头看喜鹊,笑盈盈地说:“喜鹊叫,喜事到。”又折身回屋,捧一把玉米粒儿出来:“花喜鹊,吃饭咧!”一道金色的光波倾斜铺下,花喜鹊从窝里跳下来,一边吃一边“喳喳喳”叫着。
③父亲牵着牛,扛着犁,上坡去了。母亲提着菜篮,到园子里剜菜去了。婆婆拿起扫把,扫起院落了。花喜鹊围着婆婆跳。这时候,三娘把鸡笼打开了,争强好胜的公鸡最先冲出来,抢吃喜鹊剩下的玉米,吓得花喜鹊飞上窝顶,母鸡跟随其后,吃完玉米的它们不走开,圈着婆婆叫。婆婆把扫把一挥,这才四处散开,去了竹林里,去了杏树下,去了老榆树下的草丛里。
④我家门前的榆树,是老太太植下的,一把年纪了,粗壮,高大,枝密,顶端分出三个叉,正好成了喜鹊建窝牢固的“根据地”。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老榆树来了两只花喜鹊,在枝头跳上跳下,“喳喳喳”叫,叫了一会儿就飞走了。第二天早晨又叫。第三天早晨还是叫。等到第四天早晨的时候,它们开始衔干柴棒搭窝了。婆婆说,花喜鹊相中咱们的这块风水宝地了,喜鹊最有灵气,选了个黄道吉日,动工建房啦。
⑤喜鹊是鸟中最勤劳的鸟之一,也是鸟中的“建筑师”,衔来又粗又长的干柴棒棒铺在下边,作为坚固的脊梁,然后再衔上细的、短的搭窝,两只喜鹊分工合作,从大坡梁,从尖尖岭,从小河边,从树林,叼来一根根棒棒铺窝,雌鸟没有放好的棒棒,雄鸟叼起来重新搭建。一只喜鹊来了,另一只去了,来来去去,去去来来,鸟影在老榆树上闪动,柴窝一天天变大,不知过了多少日子,喜鹊窝落成了,落成的那天,一对喜鹊叫得非常欢。筛子般大的窝,架在老榆树顶,仿佛一朵巨大的黑牡丹,在树顶摇摇晃晃。
⑥有了安乐窝的喜鹊,每天晨曦准时的鸣叫,成为全村人起床的闹钟。
⑦婆婆最爱花喜鹊,麦粒头子,碎玉米,都留给喜鹊,起初撒的,喜鹊不予理睬,慢慢地,敢跳下来吃,一边吃,一边警惕地抬起头,看婆婆。婆婆哩,也笑眯眯看它们吃,一来二去,喜鹊不怕婆婆了。
⑧婆婆脸白皙,满头银发,太阳一照,泛着白光,猛一看,婆婆的脖子上就是一枚银月亮,只要这枚银月亮在院子里晃,站在窝边的喜鹊就叫。母亲说,婆婆与喜鹊的心里,有一座连心桥。
⑨一天早晨,两只花喜鹊在窝里“踢踢咚咚”打闹,从窝里打上窝顶,又从窝顶打上枝头。老榆树下是堆砌的乱石头,乱石头上横七竖八的柴枝条,两只喜鹊又从枝头上打下来,跌进了枝条的空隙里,无论怎样挣扎也无法逃脱。婆婆看见了,奔过去,爬上乱石堆,把喜鹊一只一只救出来,放飞了。喜鹊的爪子很尖锐,婆婆的手背被抓得鲜血直流。飞上窝顶的花喜鹊不叫、不打了,直愣愣地看婆婆摁着手背。
⑩从此,花喜鹊更爱婆婆了。只要一看见婆婆在院子走动,就深情地叫着,时不时地飞下来,在婆婆的前后跳跃,婆婆就掏出一把粮食犒劳它们。
喜鹊是伟大的建筑师,它们建造的窝,不但高大、美观,而且十分坚固。一次刮大风,老榆树旁的草垛子,被吹得四处飞散,一根一根的稻草,成了一根一根脱弦的箭,万千根射向远方,不见了踪影。榆树韧性强,被刮得东倒西歪,也没被折断。树杈上的喜鹊窝,摇来晃去,没有散架,等到飓风一过,两只花喜鹊就出了窝,站在窝顶叫。
花喜鹊从衔来第一根柴棒棒,到完全落成,要飞多少公里,无法计算,但窝的重量大约可以计算出来。黑娃家门前大榆树上废弃的喜鹊窝,被他用长竹竿捣下来,拿长杆子秤一称,居然重五十五公斤!
“婆婆,花喜鹊的窝,咋就那么大哩?”我问。
“喜鹊是寻最美、最坚固的柴棒棒留给牛郎织女搭天桥哩,寻第一根,它们觉得不满意,再寻第二根,就这样一直寻下去,直到喜鹊窝建好了,还没有满意的一根,等到七夕这天,喜鹊们就抽出窝里最长最美的一根柴棒棒,飞上了天河,搭七夕桥去了,这是喜鹊们共同建起的爱心桥,让牛郎和织女会面,这一天,在人间是很难找到喜鹊的。喜鹊是喜鸟,祥鸟,你要爱惜哩!”婆婆说。
老家还在,门前的老榆树还在,只是树杈上的喜鹊窝空了,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的喜鹊们,也许飞到别处新建家园去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③段呈现出一幅温馨美好、生动有趣的画面。
B.文章第⑤段通过写“鸟影闪动”,侧面写出喜鹊的活泼好动。
C.文章第 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为环境描写,突出了风的猛烈。
D.文章第 段应该用惊讶、疑惑的语气来读。
(2)文章第 段写黑娃家门前大榆树上的喜鹊窝,有何作用?(4分)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婆婆看见了,奔过去,爬上乱石堆,把喜鹊一只一只救出来,放飞了。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喜鹊桥”的理解。(4分)
三、写作(50分)
10.(50分)作文。
前行的路上,激励我们无畏风雨、勇往直前的,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也可能是一本书,一处风景……
请以“难忘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补全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与人名;④不得抄袭。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答案及简析
  1.答案
  (1)①凝;②仰
  (2)D
  (3)C
  (4)随着岁月流转,我渐渐懂得,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5)B
  (6)示例:选择图二。一个人驾着一叶小舟在惊涛骇浪中奋勇前行,意味着成长中要经历磨难,更符合“成长”的内涵。
  简析:(1)“凝视”“景仰”是常见词语,注意“凝”不要写成“疑”,“仰”不要写成“昂”。(2)“埋头苦干”的“埋”读“mái”,“mán”常用于“埋怨”,D选项错误。(3)“不屑置辩”指认为不值得分辩;“不知好歹”指不懂得别人的好意;“自惭形秽”指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赫赫扬扬”形容名声很大,声势很盛。结合语境,“自惭形秽”更符合“因自身弱小”的情境,C选项正确。(4)原句“无非是一蹴而就”表意错误,应改为“不是一蹴而就”。(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在困境中坚守、坚强的精神,与文段“于困境中坚守,在挫折中坚强”相符,B选项正确。A选项表达爱国情怀;C选项强调珍惜时间;D选项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6)图二体现了成长会遇到困难,需要勇敢面对,与成长的内涵更契合,所以选图二更合适。
  2.答案
  (1)①怀旧空吟闻笛赋;②到乡翻似烂柯人
  (2)③马作的卢飞快;④弓如霹雳弦惊
  (3)⑤瀚海阑干百丈冰;⑥愁云惨淡万里凝
  (4)⑦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⑧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简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注意“赋”“柯”“霹雳”“瀚”“缊”“敝”等字词的正确书写,平时要多背诵、多积累。
  3.答案:D
  简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惶恐”“零丁”反复出现,是回顾往昔经历,表达诗人内心的惶恐和孤苦伶仃,并非渲染作战环境险恶,D选项理解错误。A、B、C选项对诗歌的理解均正确。
  4.答案:以“长安”与“日光”相比,暗用了晋明帝的典故。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简析:“长安遥在日光边”化用晋明帝关于日与长安远近的典故,“忆君不见令人老”直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
  5.答案:D
  简析: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后班师时拒绝回汴京,在六合寺终其天年的是武松,不是林冲,D选项错误。A、B、C选项对《水浒传》内容的理解正确。
  6.答案:示例:周进。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简析:题目要求结合情节论述《儒林外史》中人物被功名利禄裹挟的情况,周进的经历很典型。他一生追求科举,却久未中举,备受冷眼,如在贡院看到号板,一头撞去,哭得死去活来,充分体现他被科举制度毒害,为功名利禄所困的丑态。
  7.答案
  (1)D
  (2)B
  (3)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
  (4)半夜,太宗迷失道路进入山谷,舍弃他的马,步行赶上他的士兵,和他们一起返回。
  (5)B
  简析:(1)“进次泾阳”中“次”是“驻扎”的意思,D选项解释错误。A、B、C选项解释正确。(2)“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则”表承接,“而”表并列,B选项正确。(3)“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分别表达不同意思,应在“雨”“尽”后断开。(4)翻译时注意“失道”(迷失道路)、“弃”(舍弃)、“步”(步行)、“及”(赶上)、“俱”(一起)等字词的准确翻译。(5)高祖是听了太宗的解释后醒悟过来,并非“不得已”,B选项理解错误。A、C、D选项理解正确。
  8.答案
  (1)C
  (2)B
  (3)①2024年5月20日;②一方面,“满”反映了古人对水量变化的细致观察,表示数量的溢益盈润;另一方面,“满”的词义特点是覆盖和弥漫,充盈在空间、时间乃至情绪之中;同时,“小满”之“小”,与“大”相对,取戒慎太满之意,体现出先民常怀谦逊、不求盈满的朴素哲思。
  简析:(1)在二十四节气中,并非所有“小”与“大”都成对出现,如“小满”没有对应的“大满”,C选项错误。A、B、D选项理解正确。(2)农人通过节气俗语预判天气并不准确,因为气候瞬息万变,B选项错误。A、C、D选项理解正确。(3)①根据节气顺序,立夏之后是小满,立夏是5月5日,小满是5月20日。②从材料二提取关键信息,从“满”的义符、音义以及“小满”蕴含的哲思等方面概括其内涵。
  9.答案
  (1)B
  (2)①突出喜鹊窝的重量大,从侧面表现喜鹊搭窝选材精良、搭建牢固,它们为了搭出满意的窝付出诸多努力,不辞辛劳四处寻找合适的柴棒棒。②与前文描写喜鹊搭窝的过程相呼应,进一步强调喜鹊作为“建筑师”的高超技艺,使喜鹊勤劳、坚韧的形象更加丰满。③引发下文婆婆讲述喜鹊用窝里最美最长的柴棒棒搭鹊桥让牛郎织女会面的传说,为文章增添浪漫神秘色彩,升华主题。
  (3)①动作描写角度:“奔”“爬”“救”“放飞”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婆婆看到喜鹊被困时焦急的反应和果断的救助行动,展现出婆婆善良、爱护动物的品质。②细节描写角度:细致入微地刻画婆婆不顾乱石堆危险,奋力救助喜鹊的场景,“喜鹊的爪子很尖锐,婆婆的手背被抓得鲜血直流”这一细节,更凸显婆婆救喜鹊时的义无反顾,加深读者对婆婆善良的印象。
  (4)①表层含义:指喜鹊用柴棒棒搭建的窝,形似桥,且十分坚固,如“筛子般大的窝,架在老榆树顶,仿佛一朵巨大的黑牡丹,在树顶摇摇晃晃”,这是现实中可见的“桥”。②深层含义:象征着婆婆与喜鹊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感纽带,婆婆投喂喜鹊、救助受伤喜鹊,喜鹊亲近婆婆、用欢叫陪伴婆婆,如同架起一座心灵相通的桥;还寓意着喜鹊为牛郎织女搭起的鹊桥,承载着美好传说,传递着对爱情、团圆的期盼,是美好情感与希望的象征,深化了文章主题。
  简析:(1)第⑤段“鸟影闪动”是正面描写喜鹊搭窝的勤劳,不是侧面写其活泼好动,B选项错误。A、C、D选项理解正确。(2)从突出喜鹊窝特点、与前文的呼应以及对主题的升华等方面分析写黑娃家喜鹊窝的作用。(3)可从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两个角度赏析句子,动作描写体现婆婆的行为和品质,细节描写突出婆婆救喜鹊的坚决。(4)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理解“喜鹊桥”,表层指喜鹊窝的外形,深层象征着情感纽带和美好寓意。
  10.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补全题目,可选择如“难忘那鼓励的眼神”“难忘那本书”等。写作时要围绕所填内容,结合自身经历,详细叙述其如何激励自己,注意表达真情实感,避免出现真实信息,字数不少于6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