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护,并非只是日常里的悄然相伴,更是风雨之际的坚固壁垒。其以幽微之力,编织爱与责任的锦网,使尘世于纷扰中葆有暖意,于变幻里犹存根脉可寻。学校正在开展以“守护”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守护·古韵秦声】“醉伶”曲社的同学们决定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于是制作了非遗宣传手册。请你协助他们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秦腔,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最古老戏剧之一,宛如一部juān刻着秦地岁月的史诗。传统秦腔剧目格调独特,满溢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俗色彩,深植于秦地的风土人情之中。秦腔是在方言的背景中形成了悲壮有力、高亢激昂的艺术风格,zhāng显了秦地的历史风貌。传统秦腔剧目绝大部分来自民间艺人以表演为中心的创作与改编,剧本风格通俗浅白,无论是题材类型,还是故事人物,都具有鲜明而浓烈的西北风格。
1.请根据语境,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
(1)秦腔,是我国有历史记载( )的最古老戏剧之一。
(2)传统秦腔剧目格调( )独特,满溢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俗色彩。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列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juān刻 (2)zhāng显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3.【守护·精神丰碑】“繁花”诗社号召同学们守护文人墨客的款款深情与文化丰碑,承文脉,弘精神。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诗文名句,完善活动宣传语。
古诗文是跨越千年直通心灵的桥梁。当春舟泛湖,欧阳修“(1),惊起沙禽掠岸飞”(《采桑子》)以动静之景抒惬意情怀;当心情烦乱,苏轼“(2),水中藻、荇交横”(《记承天寺夜游》)以澄澈月光涤心中烦忧;当登临古地,杜牧“(3),”(《赤壁》)以假设历史倾吐抑郁不平之气;当远离世俗,陶渊明“(4),”[《饮酒》(其五)]以采菊所见表自由惬意;当仰望夜空,李清照“(5),”(《渔家傲》)以瑰丽雄奇的现象展现雄浑壮阔的海景。
三、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护·网络环境】健康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为此,同学们发起了“绿屏行动——共同构筑清朗网络环境”活动,并在社交平台发起倡议。请你仔细阅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在构筑清朗网络空间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是参与者,是受益者。②作为网民,我们要自觉抵制网络谣言。③要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空间中畅游无阻,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4.请在第①句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5.请提取第②句的主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第③句有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7.【守护·不朽史诗】史诗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值得大家守护。为此,“子衿”书社的同学们在网络论坛中发起“守护史诗作品”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同学们纷纷在活动论坛上讨论《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这两部名著的价值,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如图所示,请任选一个关键词,结合相应名著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州桥是一座空腹式圆弧形敞肩石拱桥。桥长50.82米,桥面宽9.6米,看上去雄伟壮观。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了。桥拱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口径不一的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平时,河水从大桥拱流过;发大水时,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拱流过。这样的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身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重量,节省了石料。大拱套小拱,桥身更美观。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28道同样规格的弓合拢在一起,组成一套弧形的桥拱。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桥的两侧有石栏板,上面雕刻着精美的龙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有的刻着双龙戏珠,玩得那样尽兴。所有的龙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摘编自《每天读点中国史》,有删改)
【材料二】
(图为梁思成手绘河北赵县“永通桥”)
【材料三】
据《水经注》卷十六载:“其水又东,左合七里涧,涧有石梁,即旅人桥。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题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十一月初就功。”殆为“拱桥”最初之记载。“拱桥”之构材,用石者最多,又有五边形拱、圆拱、平拱、尖拱等数种类型。圆拱之桥国内较为普通,其最长者当推明代周忱所建苏州宝带桥,多至五十余瓮。
(摘编自《中国桥梁简史》,有删改)
【材料四】
①中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桥文化历史悠久,蕴含丰富文化精髓,不少古桥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其中,位于陕西渭河古桥(中渭桥)、西汉沙河桥、隋灞桥、唐东渭桥的建造技术领先世界同期水平,涵盖了千百年来优秀的造桥技艺。文化观察员潼潼将带领我们走进陕西几座有名的古桥遗址,探访这些古桥的艺术魅力和精彩故事。
②沙河古桥遗址:古时可并行十辆战车位于陕西咸阳秦都区的沙河古桥是木架结构的桥梁遗址,考古人员在该区域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两座桥梁遗迹,两桥相距330米,便把它们编为1号、2号桥。1号桥遗址位于钓台街办,面积约1400平方米。残长约76米、宽约16米,相当于今天的4车道,古代战车可并行10辆。2号桥遗址残长约40米,宽约20米,揭露出木质桥桩5排41根,个别桥桩有榫卯结构。沙河桥位于秦汉上林苑内,推测其功能可能为解决上林苑南北交通问题,满足秦汉帝王上林苑内行宫间游猎等交通需求,为研究秦汉时期长安城周边的交通与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③东渭桥遗址:属唐长安渭河三桥之一据《唐六典》记载,唐代长安有3座渭河桥,“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桥(西渭桥)、中渭桥、东渭桥”。1981至1983年,陕西省文管会和高陵区文化馆联合对东渭桥遗址进行钻探发掘,结合出土记事碑刻、考古发掘资料与古代文献相印证,断定该遗址为唐长安渭河三桥之一的东渭桥遗址。东渭桥是渭北进入长安城的重要通道,唐时,外国著名僧人圆仁和尚随第十八次遣唐使从东渭桥进入到长安城,圆仁和尚在他的著作《入唐求法巡行记》中有对东渭桥详细的描述,所以东渭桥也是作为当时中外友好的象征被载入史册。
(摘编自《西安古桥,等你来瞧》,有删改)
8.请仔细观察【材料二】的手绘图,借助【材料一】进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外形上看,永通桥与赵州桥十分相似,两者都属于拱桥的类型。
B.永通桥与赵州桥结构相同,都是大拱左右两肩上各两小拱的结构。
C.永通桥大拱的长度大约只有赵州桥的三分之二,但两桥桥宽一样。
D.在省料、减重、防洪等多个方面,永通桥与赵州桥具有相同优势。
9.【材料三】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0.跟随潼潼参观完陕西古桥遗址,请你结合相关材料,说说这些古桥具备怎样的功用和价值。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桌人生
①人过中年,开始有点儿念旧。熟悉而又陌生的泉塘村,经常莫名地追到千里之外的都市,伴着那张小方桌,在我的梦中浮现。
②我上学第一天是踢着小欢步去的,记得放学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越过山坡,蹚过小河,踩着风回了家。一进屋,我就寻了一条板凳,铺开作业本写字。狭长的板凳直摇晃,本子也跟着摇晃。傍晚,爹牵着老水牛回了家。老水牛一身泥水,摇摇晃晃的。爹的步子沉重得像老水牛,也摇摇晃晃的。
③我一天天往上长,板凳却像忘记了生长这回事。“爹,我想在梳妆桌上写字。”爹正招呼牛喝水,我的话夹在风里,一晃就过去了,他似乎没听见。“爹……”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只“唔”了一声,起身进了光线暗淡的里屋。
④梳妆桌是家里唯一可以被称为桌子的物品。桌面上的漆脱落得斑斑点点,布满裂纹,还缺了一条腿,用一堆砖块垫着。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我侧着身子,半边屁股斜放在紧挨着的床头,努力地把一行行“人口手上中下”写端正。
⑤我开始习惯那张缺了腿的书桌,爹却开始不习惯我。他会冲着黑屋子吼:“柴火没了,牛饿了,鸡鸭也到处扑腾……日子不是纸上画出来的!”确实,那时村里的孩子读书都像赶集一般,在学校里耍打几年就回来了,然后该干啥干啥。爹的声音很大很硬,我的心仿佛瞬间成冰,碎成一地畏惧,我还能读书吗?
⑥有一次,班主任家访,跟正在码草垛的爹说:“娃是块读书的料!”一连说了好几遍,爹似乎没听见,半晌才从草堆里冒出头来“唔”了一声,继续码草垛。
⑦读书就像爬楼梯,我一步步登高。每天回家,我就钻进黑屋子,世界小得只有面前那半张桌子大。不过,书本里的世界远比泉塘村的生活有趣。崎岖的山路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我的中学生活顺利得一马平川,天宽地阔。放学路上,伴随我的,除了松软的田野,欢畅的校歌,还有鲜艳的奖状和背后或羡慕或褒奖的目光,这一切都让我陶醉。不过,我一般不跟爹说,爹也从来不管我读书的事。他只管低着头在土地里找下一年的出路,就像那头老水牛。
⑧在一个冬日,我把所有的奖状翻出来,涂上米汤,糊在桌前的墙壁上。顿时那间黑屋子像漏进了一道光。爹进屋,我看见他咧了咧嘴,似乎有话要说,但最终什么也没说。爹那土色的脸像松了绑,连胡茬也生动了许多。
⑨那天,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我正像往常一样伏在那半张桌上写字,房门“吱嘎”一声,爹裹着一身阳光,风一样地推门进来,一把拉我出门。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方方正正的,桌面刷着木纹新漆。“写字桌,给你做的!”爹说这话时,声音犹如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都飞走了。
⑩自那以后,我不再一放学就钻进黑屋子,而是将桌子摆在屋檐下,读书,写字。村里的小孩儿看见我读书的样子,也纷纷拿了作业过来,和我挤在一张桌上,有的一本正经,有的装模作样。夕阳下,我仿佛看见小小的方桌上,长出不一样的春天。
初三时我开始住校,家里的小方桌用不上了。我在学校拓展世界的同时,泉塘村也似乎被掘开了一个口子,一些没有读书的后生都去了外地打工。渐渐地,打工在乡间刮起一股强劲的风,不少人家换了漂亮的书桌,可桌前写字的孩子却越来越少。
爹又开始沉默下去。“我也去打工吧。”我跟爹说。爹似乎没有听见,只是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子出卖了他。他清楚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得读书。”爹半晌才说,转身牵着牛出了门。
后来,我上了高中。每次我回家,爹都早早拴好牛,奔回家,收拾好小方桌,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默默走开……
就这样,我翻着书,一本又一本,从一张书桌跳到另一张书桌,从乡下读到县城,从县城再读到大城市。泉塘村渐渐成为一个遥远的存在。后来我听说,家乡越来越好,那些外出打工的人也纷纷回乡。我还听说,家家屋檐下都有了一张长满春天的书桌。
我人生的起点只有半张桌子那么大,但我的世界却在桌面之外,海阔天空,层林尽染。光影流转,那一方小小的书桌,永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光。
11.阅读本文,请以“桌”为线索,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语句。
(1)那天,春风从远处的山谷里挤过来,暖暖的。(本句将“暖暖的”后置,请赏析其妙处)
(2)爹说这话时,声音犹如半夜里的春雷,惊得屋檐下的燕子都飞走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本句)
13.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 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
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15.小意象装载了大人生。作者从“小”处发力,从一张桌子说起,道出了“我”和父亲的艰苦经历。你从本文中读出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这一主题,谈谈你的感想。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后孟尝君①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②,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冯谖曰:“愿之。”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③。券遍合,起,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改动)
【注释】①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名字为“文”。②计会:会计,计算。③合券:核验契据。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 ( ) (2)亲戚畔之 ( )
(3)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 (4)孟尝君顾谓冯谖( )
1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驱而之薛”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女子之嫁也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已而之细柳营
18.请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19.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一理念与【甲】【乙】两文中提到的“道”“义”内涵是否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1.请结合尾联的写作手法,简析其抒发的思想情感。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求学途中,鲁迅难以忘怀藤野先生的谆谆教诲;站台送别,朱自清难以忘怀父亲的蹒跚背影;戈壁滩上,茅盾难以忘怀白杨树的挺拔与风骨……成长路上,一定也有你的“难以忘怀”,可能是一花一木,也可能是一人一事,但都会触动你的心弦,让你至今铭记。
请以“让我最难忘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写作前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基础知识综合
1.(1)答案:zǎi。简析:“记载”中“载”读“zǎi”,意为把事情记录下来。
(2)答案:diào。简析:“格调”中“调”读“diào”,指文艺作品的风格或人的风格、品质。
2.(1)答案:镌。简析:“镌刻”意思是雕刻,“镌”有雕刻之意。
(2)答案:彰。简析:“彰显”指鲜明地显示,“彰”有明显、显著的意思。
二、名句名篇默写
3.(1)答案:微动涟漪。简析:出自欧阳修《采桑子》,此句描绘船动惊禽的动静之景,展现惬意。
(2)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简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此句用比喻写月光澄澈。
(3)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简析:杜牧《赤壁》以假设历史,借赤壁之战表达抑郁不平。
(4)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简析: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这两句体现诗人远离世俗的自由惬意。
(5)答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简析:李清照《渔家傲》借此展现雄浑壮阔海景。
三、基础知识综合
4.答案:既;也。简析:“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并列关系,用“既……也……”连接。
5.答案:我们。简析:“作为网民”是状语,“我们”是句子陈述的对象,即主语。
6.答案:将句中的两个逗号改为顿号。简析:“健康”“和谐”“有序”是并列词语,作“网络环境”定语,之间应用顿号。
四、名著阅读
7.示例一:《昆虫记》体现了鲜明的“科学精神”。
简析:法布尔在“荒石园”用简陋设备长期观察昆虫真实生活,像观察蝉的蜕变、螳螂的捕食等,记录珍贵资料,体现严谨、细致、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示例二:《红星照耀中国》诠释着动人的“长征精神”。
简析:书中红军长征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面对艰难险阻,凭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完成壮举,体现长征精神。
五、现代文阅读
8.答案:C。简析:材料一显示赵州桥全长、桥宽等数据,材料二永通桥图片未标桥宽,“两桥桥宽一样”无依据。
9.答案: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简析:引用《水经注》记载,说明我国拱桥历史悠久,为拱桥起源提供佐证,增强语言准确性和说服力。
10.答案:①满足交通需求;②为研究古时的交通与布局提供线索;③是中外友好的象征。
简析:沙河古桥满足秦汉帝王上林苑交通需求;其遗址为研究秦汉交通布局提供线索;东渭桥是中外友好象征,外国僧人经此进入长安城。
11.(1)答案:父亲为“我”收拾一半梳妆桌。
简析:文中“爹把梳妆桌收拾出一半,我总算有了自己的书桌”可概括。
(2)答案:父亲为“我”做新书桌。
简析:依据“夕阳的余晖里,一张崭新的小桌立在褐色的泥地上……写字桌,给你做的”概括。
12.(1)答案:“暖暖的”后置强调春风温暖,烘托“我”看到新桌子时的喜悦心情。
简析:“暖暖的”不仅形容春风,更暗示“我”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
(2)答案:运用比喻修辞,将爹说话声音比作春雷,突出声音大,表现爹内心激动喜悦。
简析:把爹声音比作“半夜里的春雷”,形象写出爹说话时的激动,体现对“我”读书的重视。
13.答案:爹听到“我”要打工,看似没反应,实则内心矛盾挣扎,汗珠体现其内心选择艰难,反映爹沉默性格和深沉父爱。
简析:“似乎没有听见”与“汗珠子出卖了他”形成对比,突出爹内心纠结,不愿“我”放弃读书。
14.答案:内容上,描绘“我”放学回家和父亲劳作归来疲惫状态,展现乡村生活质朴艰辛;结构上,为下文“我”要桌子和父亲做新桌子做铺垫;情感上,奠定怀念、感恩的情感基调。
简析:通过描写“我”和父亲的行为状态,为后文情节发展做准备,也奠定文章情感基础。
15.答案:主题:知识改变命运。
感想:我们应珍惜学习条件,刻苦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简析:文章中“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我们应向“我”学习,利用好现有资源提升自己。
六、文言文阅读
16.(1)答案:离开。简析:“委而去之”中“去”是离开的意思,与现代文中“去”的含义不同。
(2)答案:同“叛”,背叛。简析:“畔”是通假字,通“叛”,解释时要指出通假及含义。
(3)答案:派遣。简析:“使吏召诸民当偿者”中“使”是派遣的意思,常见文言实词用法。
(4)答案:回头看。简析:“孟尝君顾谓冯谖”中“顾”是回头看的意思,结合语境可理解。
17.答案:D。简析:“驱而之薛”中“之”是动词,到、往;A项中“之”是代词;B项中“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之”是助词,可译为“的”;D项中“之”是动词,到、往,与例句相同。
18.(1)答案: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简析:“故”是所以,“必”是一定,准确翻译关键词。
(2)答案: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才看见呀。
简析:“所为”是所做的事,“市”是买,“乃”是才,注意关键词翻译。
19.答案:相同。甲文中的“道”实质是施行仁政,得到人心;乙文中所述的“义”也是指因仁义之举而获得百姓的拥戴。
简析:甲文“得道者多助”强调仁政得人心;乙文冯谖烧债券,使孟尝君得民心,都重视人民力量。
七、诗歌鉴赏
20.答案:敌军攻城气势汹汹,如乌云压境,城墙似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铠甲在阳光下如金色鳞片闪耀。
简析:“黑云压城”写敌军来势,“城欲摧”突出形势危急,“甲光向日”展现我军军威。
21.答案:尾联借燕昭王设黄金台招揽天下之士的典故,抒发了将士们忘身报国的决心。
简析:“黄金台”典故表达将士为报答君主恩遇,愿以死报国的豪情。
八、作文
22.答案:略。
简析:作文需根据题目要求,先补充完整题目,结合自身经历,通过具体事例表达难忘之情,注意叙事完整、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