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7《溜索》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3 20:3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下7《溜索》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思维发展:体会本文精练巧妙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文化传承: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收获人生启示。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巧妙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特点,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收获人生启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溜索是一种怎样的交通方式呢?请大家看图片。
溜索危险性很高,需要极大的力气和很高的技巧,更需要非凡的勇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阿城走进《溜索》一课,体验溜索的惊心动魄。
二、扩写标题,概括小说情节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并充分利用文后的“阅读提示”,尝试把标题扩写成一段话,概括小说情节。
这篇小说写了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在奇险的怒江之上,沉着冷静,毫不畏惧,运用溜索成功渡江的经历。
批注6:想象文中情境,体会其惊险。
师:让我们结合批注6,寻读最让人身临其境的片段,体会溜索的惊险刺激。
生(齐读):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师:在大家的读书声中,我仿佛也身临其境,心惊胆战了!
三、图文对比,体会环境作用
1.这篇小说的情节简单,但马帮汉子们渡江的过程并不简单。
观察27页的插图:说一说,如果你来刻画溜索的惊险环境,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呢?
生1:我会从那根索的特点来写。因为从插图来看,那根索子细细的,看上去就不牢固,感觉特别惊险。
生2:我会去刻画怒江的水。怒江的水很汹涌,滚滚而来,我仿佛都听到了水的咆哮。在这样的怒江之上过溜索,太吓人了。
除了溜索、怒江之外,大家观察一下,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来写呢?
生3:我从悬崖的高峻来写。从插图就可以看出,马帮汉子们要过的悬崖特别高峻,而且两岸距离也很远。别说溜过去了,就是站在崖顶也哆嗦。
师:大家的观察和表达能力都很强!作者也和大家心有灵犀,请寻读文中有关崖、江、索的描写,体会峡谷的惊险。
2.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3.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4.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师:大家说说哪段描写堪称“最惊险”呢?结合具体描写说说理由。
生1:1段用“万丈”二字突出了绝壁之高;“飞快地垂”写出了悬崖几乎呈九十度,非常陡峭,堪称“最惊险”。
生2:2段用“隐隐喧声”“腾上来”写出怒江的水非常汹涌,因为悬崖很高,但是在崖顶上还能听到怒江的咆哮;“漫开”这个词写出了峡谷间空旷遥远,令人胆寒。堪称“最惊险”。
生3:3段用“锱铢之力”、“不是山倾”、“就是索崩”这些描写突出了索的脆弱。这根索连“锱铢之力”都不能承受,那人如果要利用它渡江的话,也太危险了!
师:同学们,峡谷深不见底,崖壁陡峭险峻、怒江澎湃汹涌、溜索脆若游丝,除非肋下生翼,否则命丧谷底。每一处描写都堪称“惊险之最”!来,让我们读出这“惊险”之感,注意重读刚才分析的字词。
5.比较插图和文章,说说为了突出“环境惊险”,文章还多写了哪些内容?
批注5:“这里为什么细写牛的情状?”
批注7:“第三次写鹰。”
师:大家结合批注,充分利用批注的提示作用,小组讨论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屏幕显示)
写牛: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写鹰:
1.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2.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3.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
生1:写牛的怯懦可以侧面突出环境的惊险,反衬马帮汉子的英勇无畏。
生2:第一次写鹰,是以大鹰的英勇象征人物的无畏;第二次写鹰,暗示当时溜索的位置极高,环境惊险。衬托人物的英勇无畏。第三次写鹰抓蛇,突出环境的险恶,有一种原始野性的感觉。也能表现马帮汉字们的沉着冷静、淡定自若!
师:这篇文章非常重要的一个写作特点,即善用衬托和对比,渲染紧张气氛,营造惊险情境。又突出了马帮汉子的勇敢无畏,英雄本色。
四、借助旁批,品味语言风格
环境的营造让人身临其境,马帮汉子们过溜索的画面更让人过目难忘。这都归功于作者精妙的语言。
1.请大家结合批注4,用心品读第10小节,说说“小”字的传神。
批注4:想象溜索的画面,体会“小”字的精妙。
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小”是否可替换为“溜”“滑”、“飞”?)
生1:我觉得不能替换为“溜”,因为“溜”只写出了速度快,但“小”字,让我们想象出精瘦汉子本来在面前,突然越来越小,变成一个小黑点了,不仅能写出速度快,还能暗示溜索的距离长啊!
生2:我觉得这个“小”字,还写出了精瘦汉子溜索的技艺娴熟,动作的干脆利索,身手矫健。
师:精瘦汉子溜索一气呵成,不失英雄本色。真是“小”字不小!
2.大家结合批注2,聚焦1-4小节,自主品读,再找找,是否还有这样的神奇用词,勾画出来与大家交流。
批注2:类似这样干净、洗练的语言,处处可见。
(自主品读提示:寻字词、看句式、读对话……)
生1:“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懒懒”写出首领对过溜索毫不在意,沉着冷静,淡定自若,胸有成竹
生2:“行到岸边,抽一口气”:“抽”字比“吸”更严重,写出面对悬崖高峻,人的恐惧反应。
生3:有一些句子非常精炼,比如“连珠脆骂,拳打脚踢”。
生4:“山不高,口极狭” “心下大惑,行到岸边”。
师:句式也短净、雅致。人物对话如何呢?我们选一处对话演读,体会语言之妙。
师(哑声说道):“可还歇?”生(漫声应道):“不消。”
师:你看,话不多,但首领的英武威严,马帮汉子的勇敢都在其中了。
阿城在遣词造句方面可谓炉火纯青,他的成功之处不是用生涩的字词营造高级感,而是将普通的字词进行了准确而又新颖的处理,打破了我们知识储备中固有的语言使用习惯,使文本散发出独特的韵味。
(屏幕显示)
阿城的“笔记小说”:小说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其实够奇的,但他诚心写得平淡,像说平常事平常话。文字洗练,句式短净,朴实又古典,含蓄又隽永。反而能耐人寻味,凸显神奇。被誉为“淡中出奇”的语言风格。
小结板书:文章情节简单,写马帮飞渡怒江峡谷的故事,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惊险气氛,又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运用干净洗练的语言,塑造了一群粗犷豪迈、英勇无畏的马帮汉子形象,整部作品都张扬着一种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五、自说收获,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阿城的《溜索》,马帮汉子们用溜索渡江的场景相信大家印象非常深刻,除了感受到马帮汉子的英雄本色之外,这个故事还给你哪些启发呢?
生1:面对困难需要坚强的意志、团结的力量、默契的配合……
生2:要不畏艰险、勇于挑战、迎难而上……
师:再想想,我们以后面对“自读课文”,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呢?
生3:可以利用插图,也可以借助批注。
生4:再读阿城的笔记小说,我会仔细品读他“淡中出奇”的语言风格。
师:大家今天真是收获满满。他的另一篇小说《棋王》也很有意思,大家课后读一读。希望大家能从课外阅读中进一步领略作者“淡中出奇”的语言魅力,于无声处听惊雷,收获阅读的快乐,成为有深度的阅读者。
六、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阿城的小说《棋王》,选择其中两个片段,围绕“淡中出奇”的语言风格,做好阅读批注。
课堂总结
《溜索》一文,通过写一马帮首领带领“我”和汉子们溜索过江,体现出他们“溜”出了一份精彩风貌,“溜”出了一处雅俗风情,“溜”出了一种民族风尚。
板书设计
溜索
环境:险恶
牛:哀叫、恐惧
首领、汉子们:沉着、果断对比 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