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板块一赞读经典 书本拾香(24分)【温故知新积跬步】学海泛舟,扬帆远航。
1.(2分)小庆同学写读书笔记时,遇到了书写障碍。请你根据拼音帮他把汉字写在横线上。
在静(mì) 的午后,我打开七上语文课本,徜徉在书籍的世界:领略自然的旖旎风光,聆听先贤的谆谆教诲,汲取崇高的精神力量。展开想象之翼,让梦想飞入云(xiāo) ……
2.(2分)小新同学要参加朗读比赛,请你帮他设计《春》的朗读脚本。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1)小新不确定“窠”字的读音,这个字应该读 。
(2)有人说,“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是响彻寰宇的春之交响乐。要想表现“交响乐”这一特点,应该重读的词语是 。
3.(3分)下面是同学们的读书交流内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读到“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时,我想到了驻守边防任劳任怨的战士们,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祖国的平安。
B.《朝花夕拾》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两本书各得其所,我都喜欢读。
C.竟然在一个小书摊上买到了心仪已久的书,这太令我喜出望外了!
D.我们能够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可家长还担心读课外书会影响学习,真是杞人忧天。
4.(2分)以下是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查阅到的信息,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美丽中国行”采风团走进哈尔滨、大庆等地,赏冰雪胜景,览北国风光。
B.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C.儿童冬季易患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是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D.“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漪老师的座右铭,也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5.(3分)学习了敬辞和谦辞后,同学们进行了小练习,其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李老师将他珍藏多年的书法作品赠送给我,我一定惠存。
B.我对陈元方的做法,有些拙见,可以和你讨论一下吗?
C.每周六是我们家的“读书日”,家父在读《苏东坡传》,家母在读《红楼梦》。
D.“听说你搬家了?”“是呀,有机会来寒舍做客,期待你的光临。”
6.(4分)古人认为“求友须在良”。你会选择《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结交为友?他(她)身上的什么精神品质吸引你?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不超过60个字)
7.(8分)邂逅山川美景,感悟哲理情思。请补全诗句。
“① ,②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了平野开阔、波平浪静之景;“③ ,若出其中;④ ,若出其里”,曹操在《观沧海》中以想象之笔勾画出大海包蕴万千的雄伟气象;“⑤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将极富特征的景物组成秋日黄昏行旅图;李白用“峨眉山月半轮秋,⑥ ”(《峨眉山月歌》)营造了青山吐月、水波粼粼的优美之境;诸葛亮以“⑦ ,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表达了“志当存高远”的人生追求;陆游借“夜阑卧听风吹雨,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梦境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板块二赏读诗文 字里寻芳(20分)【带露折花吟诗文】友情如月,相伴同行。
8.(5分)阅读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情感。
B.“五溪”已是荒凉之地,一个“过”字看似平淡,却更能凸显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C.“遥有此寄”点明了此时李白与好友天各一方,只能作诗赠别。
D.如果给这首诗配乐,可以选择曲风清新流畅、轻松明快的古典名曲《阳春白雪》。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分)
【咬文嚼字悟书言】智慧之道,修己正身。
9.(15分)阅读回答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②。”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节选自《论语》)
【注释】①畔:同“叛”,背叛,违背。②艺:是指《周礼》中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1)参照提示,解释加点词语。(4分)
加点词语 方法 相关提示 写出词义
人不知而不愠 语境推断法 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 A
饭疏食 查阅字典法 ①疏导,开通。②分,分散。③粗糙,粗粝。④疏远,远。 B (填序号)
君子博学于文 课内迁移法 博学而笃志 C
据于德 成语迁移法 据理力争 D
(2)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分)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2分)
(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B.甲文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C.乙文中孔子认为,君子要学习文化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
D.甲乙两文都谈到曾子的修身之道。甲文中“吾日三省”强调了要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乙文中曾子认为,士人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5)《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许多名人雅士的名字都源于《论语》,例如:张若虚的“若虚”出自《论语 泰伯》中的“有若无,实若虚”,彭德怀的“德怀”出自《论语 里仁》中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参照以上示例,给自己取一个笔名。(2分)
我的笔名是“ ”,出自《论语》“ ”。
板块三漫读生活 启智心灵(26分)【寻踪油城溯初心】红色研学,传承精神。
10.(5分)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言。
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的成长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研学旅行的显著特点,一是实践体验性,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具有教育功能,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山东省曲阜市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成人礼、拜师礼、开笔礼等以儒家文化体验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作为课程来开发,当作一种没有教室、没有校门的社会大课堂来开发,让学生在研学中体验、总结、反思。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一、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二、合理规划,保证系统性。三、强化管理,确保安全性。四、自愿选择,保证多样性。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黑龙江省大庆市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指示精神,将意志磨炼、精神养成、知识拓展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机结合,推出10条红色研学旅游线路。
“寻踪石油 探秘大庆”是大庆红色研学旅行系列课程和线路之一。该线路按照“古大湖变迁越万年”“石油的前世今生”“城市精神的嬗变”“向‘新’向‘绿’的转型”“北纬46°的奥秘”五个主题,串联研学基地和参访点,涵盖地理知识探索、城市精神溯源、石油工艺体验等丰富的课程内容,带领学生探索大庆古大湖变迁、石油的形成和开采、油气田分布、黄金奶源带、湿地生态系统等知识,全面了解大庆的油田开发建设、地理构造变迁以及绿色发展,从而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摘编自《澎湃新闻》2024年12月)
【材料三】
2024年11月,大庆油田2024年三次采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提前实现连续23年产量超千万吨,累计产量近3.2亿吨。在大庆六万多口油井中,有三口“功勋井”——“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铁人一口井”萨—55井、“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井”古页油平1井,它们分别代表着丰碑、精神和希望。这三口井见证了大庆石油人的红色底蕴和战斗情怀,整个大庆的历史正是围绕着这三口井徐徐展开……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24年11月)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曲阜市和大庆市有效整合当地资源,分别推出了特色研学课程体系和红色研学旅游线路。
B.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就是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C.在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时,可以依据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来确立主题。
D.在大庆六万多口油井中,有三口“功勋井”,它们分别代表着丰碑、精神和希望。
(2)材料三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1分)
(3)你所在的班级即将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请从以下参访点中选择你最期待的一处,并结合以上材料说明理由。(2分)
铁人一口井铁
人王进喜纪念馆
大庆博物馆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心灵之窗听鸟鸣】亲近自然,尊重生命。
11.(9分)阅读回答问题。
养一窗鸟鸣
陈立明
①不小心,打湿半袋小米。阳台上支起晾衣架,展开纸板,再铺上一层保鲜膜,黄澄澄的小米摊开晾晒。打开窗子,让风自由出入,掠过小米,带走湿湿的水气。
②晾好小米,我下楼去菜市场买菜。忙了一个多小时回来,刚推开门,就听见阳台一片欢腾,一群小鸟正扑腾着翅膀,叫着,跳着,笃笃地啄着小米。我心里一紧,心想完了,我的金灿灿的小米成了小鸟的下午茶。我边大声吆喝,边冲向阳台。鸟儿们哄的一声,穿窗而出,四下散去。但它们并未飞远,而是站在窗外的树枝上,朝阳台这边远望。
③驱走鸟雀,定睛一看,阳台上稀稀拉拉,一地金黄。这帮顽皮的家伙,嘴不闲着,爪子也不闲着,连吃带刨,小米散落了一地。
④小米是没法要了,扫到垃圾桶里也是浪费,索性敞开窗子,让那些贪嘴的家伙来把“战场”打扫干净。起初,我坐在客厅沙发上,有几只鸟跳到窗台,歪着头警觉地往里瞧,一瞥见我,立马扑腾着翅膀,子弹一般弹射飞走。飞走了又不甘心,过了会儿,又调转回头,再次来试探。我闪进厨房,准备晚饭。没见我的身影,小家伙们就放开了手脚。阳台上欢腾的喜悦,又骤然响起。
⑤小米被偷食后,阳台似乎又恢复了平静。可隔三差五,总有几只鸟雀落在窗玻璃上,用尖尖的喙笃笃地敲几下玻璃,然后又失望地飞走,却又不甘心,再飞回来,再敲……起初,我并未在意,敲得次数多了,我才醒悟,小家伙们大抵是在讨东西吃。冬天,食物难觅,阳台上的小米,或许让它们的味蕾记忆犹新。
⑥小米没了,全被它们吃光。我倒了半碗大米,试试它们是否喜欢。铺好米,打开所有窗子,我去书房看书,或者到卧室的阳台上晒会太阳,不打扰鸟儿们的下午茶时光。
⑦侧耳倾听,没一会儿,阳台上又响起了热闹的欢腾。笃笃笃,叽叽,喳喳,喜悦,开心,满足,在阳台上腾起,一半飞出窗外,一半涌入客厅,跑进房间,像徐缓的流水,盈满整个房间。
⑧每天按时喂鸟,渐成习惯,也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下午,我打开窗,支起晾衣架,铺上纸板,倒半碗米和半碗水,自觉远离鸟的视线。鸟儿们拖家带口,热热闹闹地跳着叫着,吃着唱着。我只远远地听着,让鸟鸣随心随性地流淌,淌进屋,淌进耳朵,淌进心湖……窗内的世界是我的,窗外的世界是鸟儿们的,窗台上短暂的欢愉是我和鸟的,也是鸟和我的。
⑨原本,我是不喜欢养小动物的,可是现在,我养了一窗鸟,没有鸟笼,没有禁锢,只有相互的默契。而儿子却不同意我养了一窗鸟的说法,他一本正经地说,你顶多养了一窗鸟鸣。儿子的话像是天籁诗人的箴言,令我信服。是的,我养了一窗鸟鸣。
(摘编自《新安晚报》2024年3月)
(1)请从“我”的视角,梳理“我”与鸟互动的过程。(2分)
晾晒小米,引来鸟雀→大声吆喝,① →躲进厨房,任其啄食→大米喂养,② →按时喂养,和谐共处
(2)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笃笃笃,叽叽,喳喳,喜悦,开心,满足,在阳台上腾起,一半飞出窗外,一半涌入客厅,跑进房间,像徐缓的流水,盈满整个房间。
(3)鸟是大自然的精灵,对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做到人鸟和谐共生?(3分)
【抚今追昔忆往事】细数时光,品味甜蜜。
12.(12分)阅读回答问题。
山楂是甜的
肖于
①我妈是一个知青,我爸是一个农民。辛苦的农村生活让我妈异常艰辛,但她尽心尽力地养育我和妹妹。那时,东北没什么太好吃的水果,入秋的山楂勉强算水果吧。有一次,家里买了一堆山楂。对于这堆山楂,我恐怕要记上一辈子,拿到手里,连咬了两三个,真硌牙,嘴里、胃里顿时涌出酸水,我一把把它们扔在地上。这堆山楂如一张张长满麻子,满是皱纹的脸。我越看越气,趁着我妈不注意,把这堆山楂全扔了。
②我妈发现后竟没有批评我,而是默默地把这些讨厌的家伙捡了回来。我妈把山楂洗净、去籽,倒入锅中,放糖,小火慢慢熬到鲜红直至黏稠,我才知道,山楂竟可以做成可口的山楂酱。只要放白糖,多放,再难吃的山楂也会变甜。就像我们的日子,酸涩难忍又漫长,可终究能通过努力,让日子变得甜一点。酸酸甜甜的山楂酱放在罐子里,想吃的时候去挖一勺,现在想想,那种甜还能浸到心里。尤其是在冷天,把罐子放在仓房里,山楂酱处于半冻不冻的状态,不会坏了味道,也能随时挖出来吃。
③东北几乎有半年的冬天,冬天里没有农活可做,很多种地的人就猫冬了。猫冬怎么可能有收入?我父母脑子活,也不怕吃苦受累。他们养了几头奶牛,按我妈的话说:“家里又多了一个人上班。”奶牛产牛奶,牛奶可以卖钱,每天都有收入。
④入冬了,我爸在电影院烧锅炉,我妈在水泥厂上班。我妈下了班,要到托儿所接我和妹妹,然后回家挤牛奶,又要带着两桶沉甸甸的牛奶去奶站卖掉。那一年,我和妹妹还很小,害怕得不肯在家。我妈一咬牙,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把十几斤重的牛奶桶挂在自行车后面,两个女儿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天有点冷了,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夜幕来得快,天色很快就沉下来。
⑤我妈带不动我们了,就放下我和妹妹,路过综合商店时,我和妹妹不走了,我们的目光定在了那里——店门口摆着的一串串冰糖葫芦。不一会儿,我和妹妹一人手里一串冰糖葫芦,我们一边吃,一边在深沉的暮色里跟我妈走。我妈骑会儿自行车,再推着自行车走一会儿,我和妹妹跑跑走走,一点儿也不冷。橘黄色的路灯,每隔一段,就劈开夜色挥洒出温暖的光来。母女三人,就这样,在冰糖葫芦甜甜滋味的引领下,按时赶到遥远的奶站。
⑥天冷,我妈是热的,蹬自行车出了一身的热汗。我和妹妹坐在车大梁上,遇上坡时,都下来帮忙推自行车。手和脸蛋是冷的,可我们的身子、心里是热的。
⑦那些年,我父母从来没机会休息,除了种地、上班,他们还干过很多营生,只要赚钱,他们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力气。他们一心要两个女儿过更好的日子,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个愿望要如何实现,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过更好的日子的努力。
⑧城市化改革的大潮中,种田为生的我爸改换了城镇户口。我妈也在企业改革后,开始领退休金,退休金每年都在增长。
⑨现在回到我父母家,假如是冬天,他们一定会提前买了冰糖葫芦,放在冰箱里,等我吃。吃着这冰糖葫芦,我就会想起那堆曾被我扔掉又被我妈捡回来熬成山楂酱的苦山楂,还有暮色中,我和妹妹无限期盼的冰糖葫芦。仔细想想,其实,那些山楂从始至终都是甜的!
(摘编自《世间味道》)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中加点字“定”是定住、移动不了的意思,写出了我们当时对冰糖葫芦的渴望。
B.第⑥段中,我和妹妹“手和脸蛋是冷的,可我们的身子、心里是热的”,仅仅是因为冰糖葫芦的甜蜜让我们忘记了天气的寒冷。
C.文中的父母,一心要两个孩子过更好的日子,虽然不知道这个愿望要如何实现,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
D.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在娓娓道来中抒发深情,感人至深。
(2)第⑤段画线句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来朗读?为什么要这样读?(3分)
(3)谈谈对文章结尾句“那些山楂从始至终都是甜的”这句话的理解。(3分)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3分)
板块四妙笔生花 叙写成长(50分)
13.(50分)作文。
史铁生在母亲离世后,明白了“好好儿活”,这是一种成长;“我”变成金色花,悄悄陪伴在母亲身边,这是一种成长;海伦 凯勒感知到“水”的沁凉,内心充满光明和希望,这是一种成长。成长或许意味着学会了为他人着想,或许意味着学会了承担责任,或许意味着学会了感恩……
请以“这是一种成长”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不少于500字。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谧霄
简析:“静谧”的“谧”意为安静,“云霄”的“霄”指云际、天空,根据语境和拼音可得出答案。
2.(1)答案:kē
简析:“窠”常见读音为“kē”,意为鸟兽昆虫的窝。
(2)答案:宛转
简析:“宛转”突出了曲子的美妙动听,重读此词能更好地表现出“交响乐”的美妙,突出春天声音的丰富与和谐。
3.答案:B
简析:“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用在此处形容两本书不恰当,可改为“各有千秋”等词。A项“任劳任怨”形容战士们默默奉献,正确;C项“喜出望外”体现意外获得心仪之书的喜悦,合理;D项“杞人忧天”形容家长过度担忧,准确。
4.答案:C
简析:C句句式杂糅,“重要原因”和“是……造成的”同时使用,导致表达混乱,应删去“造成的”。A、B、D句无语病。
5.答案:A
简析:“惠存”是敬辞,用于请别人保存自己的东西,不能用于自己保存别人的作品,A错误;B项“拙见”是谦辞,用于称自己的见解,正确;C项“家父”“家母”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无误;D项“寒舍”是谦称自己的家,“光临”是敬辞,使用恰当。
6.答案:示例:孙悟空。他忠诚,有责任感:对师傅唐僧忠心耿耿,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诱惑,始终坚守职责,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多次遭受误解和委屈,但从未真正放弃过师傅和取经的使命。
简析:《西游记》中人物众多,选择孙悟空,结合其保护唐僧取经过程中忠诚的情节,如三打白骨精被误解仍不离不弃,体现其忠诚、有责任感的品质,符合“求友须在良”的要求。
7.答案:①潮平两岸阔;②风正一帆悬;③日月之行;④星汉灿烂;⑤枯藤老树昏鸦;⑥影入平羌江水流;⑦非淡泊无以明志;⑧铁马冰河入梦来
简析:本题考查诗词名句默写,根据题目中的作者、篇名及上下句提示,准确填写。注意“阔”“悬”“藤”“羌”“淡泊”“梦”等字的正确书写。
8.(1)答案:D
简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的是对友人被贬的忧虑与关心,情感基调哀伤,而《阳春白雪》曲风清新流畅、轻松明快,不适合为这首诗配乐,D错误;A项“杨花”“子规”意象烘托凄凉氛围,正确;B项“过”字凸显迁谪之远和道路艰难,合理;C项“遥有此寄”点明作诗赠别,无误。
(2)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作能寄托愁心的载体,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简析:句中“寄”“随”赋予明月人的动作和情感,把明月当作传递情感的使者,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担忧,使情感表达更强烈、更形象。
9.(1)答案:A.生气,恼怒;B.③;C.广博地学习;D.依据,根据
简析:A项结合语境,“人不知而不愠”中“愠”解释为“生气,恼怒”;B项“饭疏食”中“疏”是“粗糙,粗粝”的意思;C项“博学于文”与“博学而笃志”中“博学”意思相同,是“广博地学习”;D项由“据理力争”可推断“据于德”中“据”是“依据,根据”。
(2)答案: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简析:这句话意思是君子在饮食和居住方面不追求过度享受,在做事和说话方面要勤勉谨慎。根据句子表达的不同方面进行断句。
(3)①答案: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简析:“故”指学过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和体会,“为”是“做”的意思,按照字词含义准确翻译。
②答案: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大吗?
简析:“仁”指实现仁的理想,“以为”是“把……作为”,“不亦……乎”是反问句式,表强调。
(4)答案:B
简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的是孔子安贫乐道的形象,不是颜回,B错误;A项对《论语》和孔子的介绍正确;C项符合乙文孔子的观点;D项对甲乙两文曾子修身之道的理解正确。
(5)答案:示例: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简析:从《论语》中选取包含积极意义字词的语句,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提取“笃仁”作为笔名,表达对坚守志向、涵养仁德的追求。
10.(1)答案:B
简析:研学旅行具有教育功能,但不能简单说其教育功能就是让青少年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A项曲阜和大庆整合资源推出特色研学项目,符合材料;C项与材料中开发研学课程的要求相符;D项与材料三内容一致。
(2)答案:列数字
简析:材料三画线句使用“2024年11月”“1000万吨”“23年”“近3.2亿吨”等具体数字,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大庆油田的产量情况。
(3)答案:示例:选择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理由:结合材料二“将意志磨炼、精神养成、知识拓展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机结合”可知,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铁人王进喜的生平事迹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通过参观纪念馆,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王进喜等老一辈石油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成长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纪念馆中的展品和介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庆油田的历史和发展,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家乡自豪感。因此,我最期待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简析:选择一处参访点,结合材料阐述其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可让人感受铁人精神,了解油田历史,增强爱国和家乡自豪感。
11.(1)答案:①惊散鸟雀;②互不侵扰
简析:①处根据“我边大声吆喝,边冲向阳台。鸟儿们哄的一声,穿窗而出,四下散去”可概括为“惊散鸟雀”;②处从“我去书房看书,或者到卧室的阳台上晒会太阳,不打扰鸟儿们的下午茶时光”能看出人鸟互不侵扰。
(2)答案:这句话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鸟鸣带来的喜悦、开心、满足等感受比作“徐缓的流水”,让听觉上的鸟鸣转化为视觉上“流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鸟鸣带来的欢快氛围充满整个房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染力。
简析:把“喜悦,开心,满足”的感觉与“徐缓的流水”相联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地写出鸟鸣带来的欢快氛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愉悦。
(3)答案:不伤害鸟,读懂鸟,体察鸟的需求,给它们提供食物,消除敌意,相互信任。文中“我”从鸟敲玻璃窗的行为中明白它们是来讨食的,便主动给它们喂食;给它们营造自由的生存空间,尊重它们的生活习性,文中“我”不打扰鸟们在阳台的吃下茶,人鸟互不相欠却彼此欢愉。
简析:结合文章“我”与鸟的互动,如理解鸟的需求、提供食物、不打扰等,联系生活中不伤害鸟、尊重鸟的生活环境等方面作答。
12.(1)答案:B
简析:“我”和妹妹“手和脸蛋是冷的,可我们的身子、心里是热的”,不仅是因为冰糖葫芦的甜蜜,还因为母女间相互陪伴、共同克服困难的温暖,B错误;A项“定”字体现对冰糖葫芦的渴望,正确;C项符合文中父母的形象;D项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描述准确。
(2)答案:缓慢的语速。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冰糖葫芦的渴望和期待,以及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感慨。
简析:此句描绘的场景温馨且富有情感,缓慢语速能更好地展现出作者对过去时光的眷恋、对冰糖葫芦的期待,突出情感的深沉。
(3)答案:首先,是指的山楂本来具有甜味儿;其次,指的是山楂背后蕴含的母爱和亲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还有父母不懈的奋斗,为了女儿过上好日子的奉献精神。
简析:从表层的山楂味道,到深层蕴含的亲情、对生活的向往以及父母的奉献精神,层层深入理解句子含义。
(4)答案:母亲是一个勤劳、爱孩子、坚韧的人。她为了家庭的幸福,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力气,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从未放弃过努力。
简析:从母亲养育孩子、冬天劳作、为家庭努力赚钱等方面,可看出她勤劳、爱孩子、坚韧的品质。
13.答案:略
简析:本题为命题作文,围绕“这是一种成长”展开。可从生活中选取体现成长的经历,如学会为他人着想、承担责任、感恩等事例,按照记叙文要求写作,注意突出成长的感悟,不少于500字,避免出现真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