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3 11:5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纯悴(cuì) 倜傥(tì) 鄙薄(báo) 见异思迁(qiān)
B.应和(hè) 棱镜(líng) 徘徊(pái) 默不关心(mò)
C.静谧(mì) 坍塌(tān) 抖擞(sǒu) 翻来覆去(fù)
D.钦(qīn)差 着落(zháo) 枯燥(zào) 美不盛收(shèng)
2.(2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
②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自己不富裕,还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A.精益求精 即使 接济
B.吹毛求疵 尽管 周济
C.精益求精 虽然 周济
D.吹毛求疵 虽然 接济
3.(3分)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青春是一串银铃般的笑声,青春是一条崭新的跑道,青春是一本刚打开的书本。每个同学都应该把握时光,努力学习。七年级的课文,为我们的青春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语文课上,我们领略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娇媚的春、静谧的冬令人沉醉;我们接受了崇高的精神洗礼,白求恩纯粹的思想、海伦 凯勒顽强的意志令人折服。寓言故事《蚊子和狮子》启发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自吹自擂,而要谦虚谨慎。
A.“青春”“领略”“打开”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B.“我们”“什么”是代词,“一片”是数量词。
C.“自吹自擂”是贬义词,“谦虚谨慎”是褒义词。
D.“青春是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4.(3分)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散文,他的代表作还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等。
B.《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C.古代语言有谦辞和敬辞的区别,如“见教、拙见、寒舍”属于谦辞,“高龄、惠顾、令郎”属于敬辞。
D.安徒生,英国作家,我们学过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代表作有《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5.(3分)下列对《西游记》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围绕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B.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在鹰愁涧收了白龙马,在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经磨难,取得真经。
C.红孩儿纵风抓走唐僧,悟空去火云洞讨要险被烧死,后观音菩萨收服红孩儿做了善财童子。
D.大闹天宫时,孙悟空不惮于和十万天兵天将对阵;护送唐僧取经时,孙悟空一路斩妖除魔,对师父忠诚不贰。这看似截然不同的两面,恰是他爱憎分明的具体表现。
6.(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海洋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中华白海豚在福建近海出现次数越来越高。
B.中国人民在各种困难面前从来都不曾屈服,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C.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东部,包括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三处泉水构成。
D.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迫于生计去举人家里偷书,被打得浑身遍体鳞伤。
7.(3分)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而作的,作者号召全党同志向白求恩大夫学习。
B.《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主要观点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C.《皇帝的新装》讲述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D.《我的白鸽》结尾目睹四只白鸽一同在家乡的山水田园上空飞翔,“我”感到自身与白鸽融为一体,这是白鸽带给“我”的生命体验。
8.(6分)填空。
(1)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3)淫慢则不能励精,   。(诸葛亮《诫子书》)
(4)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5)《观沧海》中,“   ,   ”两句描绘了海岛上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9.(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家人思念的深情。
B.第二句写想象的秋景,愁苦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C.三、四句笔锋一转,写未来诗人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诗人刹那间情感的变化。
10.(14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从:跟从
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弛:拿起
C.目似瞑,意暇甚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通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洞其中 其:代词,代狼
B.屠惧,投以骨 以:把
C.盖以诱敌 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
D.止增笑耳 耳:罢了
(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分)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3分)
(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户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户与狼的斗争作了铺垫。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户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战胜。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11.(6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自1999年起,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持续开展了二十次。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22年8月启动。本次调查采用网络在线调查和电话调查方式,在165个城市进行样本采集,覆盖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本次调查仍严格遵循“同口径、可比性”原则,继续沿用四套问卷进行全年龄段人口的调查。对未成年人的三个年龄段(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分别采用三套不同的问卷进行访问。有效样本量为1481071个(此外本次调查得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大力支持,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问卷调查获取样本121万个),其中成年人样本占到总样本量的74.6%,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样本占到总样本量的25.4%,城乡样本比例为4:1。
【材料二】
【材料三】
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8%,较2021年的81.6%提升了0.2个百分点。
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较2021年的59.7%增长了0.1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23.5%,较2021年的24.6%下降了1.1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17.7%,较2021年的18.4%下降了0.7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80.1%,较2021年的79.6%增长了0.5个百分点。
【材料四】
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读书杂谈》
(1)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次调查遵循“同口径、可比性”原则,继续沿用三套问卷进行全年龄段人口的调查。
B.本次调查采用网络在线调查和电话调查方式,成人样本占25.4%,未成年人样本占74.6%。
C.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6%。
D.鲁迅强调在应做的功课已完成而有余暇,看看各样的书,也要精读深研。
(2)阅读材料二,以下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纸质图书阅读”依旧是2022年成年国民最倾向的阅读方式。
B.听书方式的比例紧随纸质图书阅读和手机上阅读之后。
C.在手机上阅读成为仅次于纸质图书阅读的方式。
D.阅读的方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纸质图书阅读已经超过非纸质阅读。
12.(9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③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④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
⑤历史不曾预料到,大国将会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发现一个各国的联合体。然而,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⑥自更新世以来,每年3月,从中国海到西伯利亚,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从尼罗河到摩尔曼斯克,从林肯郡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⑦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伊利诺伊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1)请结合加点词语,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3分)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2)阅读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思考并回答冬天如何能“抖掉”?(3分)
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第②段加点词“赌注”强调大雁迁徙的成本高,不能随便更改,强调大雁迁徙的坚定不移。
B.选文第③段加点词语“目空一切”在文中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了大雁高高飞过时的专注神情。
C.大雁在小洲上“低语”“穿行”“问好”“滑翔”,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细微和对大雁的喜爱。
D.阅读选文第②③段,“威斯康星的法规”允许人们猎杀3月归来的大雁,不可以猎杀11月南飞的大雁。
13.(13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留个门窗给燕子
赵中天
①下班时,两只白腹黑裳的燕子,像在做一场尽情尽兴的舞蹈表演;它们倏尔轻盈快捷地抖动翅膀,倏尔斜一斜身躯做出战斗机一样潇洒的俯冲。“燕燕于飞,颉之顽之”,有时几乎悬浮在空中打闹,像放学的孩子缠在一起,嘻哈个不休。玩够后,化作两枚飞矢“嗖、嗖”飞进窗,办公楼内一阵熙熙而乐。
②最早发现办公楼有燕子窝的是老盛,那天他喜气洋洋地告诉我们:“老辈人说,燕子不来无福之地,看来咱们单位风水见长。”
③“不借你家的盐,只借你家的檐;不借你家的粮,只借你家的梁。”民谚里代代相传的燕子,对人自觉保持着一份礼貌和矜持,它们勤劳安分,凭自己的本事筑起窝,一家人和和美美过日子。谁家被燕子挑中,证明居室干净整洁,家人勤快和睦,形同被授予“文明示范户”一样体面。
④然而现在大家都习惯紧闭门窗,农家也极少见燕子窝。
⑤我们三人随老盛蹑手蹑脚迈上楼梯,快乐和兴奋随着台阶一步步升高。只见楼梯转角一人多高的应急灯上,挂着一个泥盆状的燕子窝,大家都睁大眼睛惊奇地摄取这些巧夺天工的智慧构造:窄小的“地基”像画家遒劲的 笔,往上逐渐放大、外延,架在两个灯泡中间。黄豆大的泥粒密布的表面,夹着乱绣般的草丝,给人天然质朴的感觉。
⑥想是年前清洁工擦玻璃时忘了关窗,春风破冻,燕子夫妇乘着春风的柔波涌进转角的港湾,它们转动眼珠细细打量,只见办公大院内树木繁茂,花果飘香,当有吃不完的虫子,欣怍不已的燕子,欢喜地定居了下来。
⑦年长的余姐不无担忧地说:“搞卫生的人要是发现燕子粪,会不会把窗户关了,那燕子就回不了
家。”
⑧闻言,老盛嘿嘿笑道:“那我们就动动脑子让燕子捧牢泥碗。”
⑨“燕子一个季度就能吃掉25万只害虫,平均算下来,春夏季节,每天要吃掉近3000只害虫,我先发一条信息在大群里。”从事农林工作的小周,话毕,年轻的脸颊扬起一抹阳光般明媚的笑。
⑩解决卫生问题,其实也简单,在灯箱上放一块大一点的硬纸板,隔几天换换就是,这事包我身上。老盛继续说。
我以春茶相酬,与两名门卫大叔沟通好,麻烦他们晚上关好楼道上的窗,早上巡查时务必打开,方便燕子出入。
于是,下班时,我们常静静伫立在窗口,望向天空,看两只燕子曼妙舞蹈。这赏心悦目的闲暇,让我们精神放松、眼神经舒缓,然后,带着愉悦的心情回家。
一天午后,狂风裹挟着乌云从西北方向飞奔而来,转眼间天地几乎全黑了下来。几个震耳欲聋的响雷过后,雨水从天空倾泻而下。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风雨交加,仿佛要把天地掀翻了似的。两只返家的燕子在狂风席卷中,像两片薄薄的树叶被抛上抛下,看得心一阵阵收紧,好像它们随时会像两滴墨迹被突然拭去。然而燕子矫捷的羽翅如两把镰刀,毫不气馁地划破雨幕,朝窗口的方向一直飞,流露出负隅顽抗的精神力量。冯骥才先生曾说: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也正是因为不顺从,弱小的生命能迸发出令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一家酒店大堂里曾筑起一个燕子窝。有酒店员工惊讶地发现,那对不请自来的燕子,居然学会开启电子感应玻璃门(在玻璃门前停留一会儿),使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堂经理于是下令:全体员工不得惊扰和关注这对聪明的房客。“结庐在人境”的燕子窝,成了这家酒店独特的风景。
留个门窗给燕子,也是给我们自己留一份美好。
——《扬子晚报》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4分)
我们的见闻 燕子的形象 “我们”的心情
①    活泼自在 ②   
灯上泥盆状的燕子窝 ③    惊奇赞叹
顶风冒雨的返家 顽强拼搏 ④   
(2)赏析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我们三人随老盛蹑手蹑脚迈上楼梯,快乐和兴奋随着台阶一步步升高。
(3)请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3分)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燕子玩够后,化作两枚飞矢“嗖、嗖”飞进窗,办公楼内一阵熙熙而乐。”句中“嗖、嗖”运用拟声词,形象地描绘出燕子飞翔时动作的迅速,富有画面感。
B.第③段引用民谚里对燕子的评价,突出了燕子的礼貌、矜持、安分,表现人们对燕子到来的期待。
C.搞卫生的人想赶走燕子,“我”、老盛、余姐、小周想方设法让燕子定居在办公楼内,目的是下班后能观看燕子舞蹈。
D.第 段补充叙述了在“我们”之外,还有其他人也在用他们自己的方法为燕子提供便利,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帮助燕子也成为自己酒店独特风格。
四、写作,任选一题(50分)
14.(50分)作文。
白求恩的二三事,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精神;朱德对母亲的回忆,让我们领略了她的嘉德懿行。
请将“二三事”补充完整,作为题目,写一篇记人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15.作文。
你有没有憧憬过未来的生活?你觉得,九年级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做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
请以“九年级的我”为题目,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提示:①注意个人在成长变化,家庭、学校、社会也在变化;②通过一件或几件小事,结合语言、动作等描写,增加真实感;③展现你的性格、心态。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答案及简析
  一、积累与运用
  1.答案:C
  简析:A项“纯悴”应写作“纯粹”,“鄙薄”的“薄”应读作“bó”;B项“棱镜”的“棱”应读作“léng”,“默不关心”应写作“漠不关心”;D项“着落”的“着”应读作“zhuó”,“美不盛收”应写作“美不胜收”。
  2.答案:C
  简析:“精益求精”指好了还求更好,是褒义词,符合白求恩对技术的追求;“吹毛求疵”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虽然……还……”表示转折关系,更符合母亲不富裕却照顾亲戚的情境。“周济”着重指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全面、长期的帮助,比“接济”更合适。
  3.答案:A
  简析:“打开”是动词,不是形容词。B、C、D选项分析均正确。
  4.答案:D
  简析: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不是英国作家。A、B、C选项表述均正确。
  5.答案:B
  简析:唐僧是先在鹰愁涧收了白龙马,后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A、C、D选项对《西游记》内容表述正确。
  6.答案:B
  简析:A项“次数”与“高”搭配不当,应把“高”改为“多”;C项句式杂糅,可去掉“构成”;D项“浑身”与“遍体鳞伤”语义重复,可去掉“浑身”。
  7.答案:B
  简析:《诫子书》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是其中一部分。A、C、D选项表述正确。
  8.答案:(1)归雁洛阳边(2)择其善者而从之(3)险躁则不能治性(4)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5)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简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注意“雁”“躁”“丛”等字的正确书写。
  二、古诗文阅读
  9.答案:B
  简析: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实写眼前秋景,不是想象的。A、C、D选项对诗歌理解正确。
  10.(1)答案:B
  简析:“弛担持刀”中“弛”是“卸下,放下”的意思,不是“拿起”。A、C、D选项实词解释正确。
  (2)答案:A
  简析:“洞其中”的“其”指代柴草堆,不是狼。B、C、D选项虚词解释正确。
  (3)答案: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一样。
  简析:①句中“尽”是“完”,“并驱”是“一起追赶”,“如故”是“像原来一样”;②句中“顾”是“看”,“积薪”是“堆积柴草”,“苫蔽”是“覆盖”。
  (4)答案:D
  简析:文章结尾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不是记叙。A、B、C选项对课文理解分析正确。
  三、现代文阅读
  11.(1)答案:C
  简析:A项应是沿用四套问卷;B项成年人样本占74.6%,未成年人样本占25.4%;D项鲁迅强调的是泛览,不是精读深研。C选项理解分析正确。
  (2)答案:D
  简析:从材料二数据看,纸质图书阅读(45.5%)未超过非纸质阅读(听书8.2%+网络在线阅读6.8%+在手机上阅读32.3%+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8.1%=55.4%)。A、B、C选项分析正确。
  12.(1)答案:“野性”强调大雁迁徙活动的自然性,“诗歌”突出大雁迁徙的活泼浪漫、从容优雅,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和赞美。
  简析:结合文章中大雁迁徙的特点和作者情感分析,“野性”体现其不受人类约束,“诗歌”展现其迁徙的美好。
  (2)答案:春天大雁归来,嬉戏玩水,打破寒冬肃杀,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冬日严寒,迎来春天,充满生机,“抖掉”生动地表现了这一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
  简析:从春天到来万物变化和大雁归来的意义角度理解“抖掉”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答案:D
  简析:“威斯康星的法规”不允许人们猎杀3月归来的大雁。A、B、C选项对选文理解正确。
  13.(1)答案:①尽情尽兴的舞蹈表演②欣喜愉悦③勤劳智慧④紧张、敬佩
  简析:根据文章内容,从对燕子的描写和“我们”的反应中概括。如“两只白腹黑裳的燕子,像在做一场尽情尽兴的舞蹈表演”体现燕子活泼自在,“办公楼内一阵熙熙而乐”体现“我们”欣喜愉悦。
  (2)答案:“蹑手蹑脚”生动描绘了大家小心翼翼的动作,体现了对燕子窝的好奇与尊重,表现出“我们”对燕子的喜爱和关切之情。
  简析:从词语的含义和所表现的人物情感角度赏析。“蹑手蹑脚”突出动作特点,反映出对燕子的情感。
  (3)答案:收束全文,照应标题,点明中心,表达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呼吁大家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
  简析: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呼应标题,内容上点明主题,升华情感。
  (4)答案:C
  简析:文中未提及搞卫生的人想赶走燕子,“我们”帮助燕子定居是因为喜爱和认识到燕子的益处,不只是为了看燕子舞蹈。A、B、D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