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邓稼先》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邓稼先》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2 11:40:24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邓稼先
杨振宁
新课导入
当今的中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又到强起来,如一头苏醒的巨龙,凌凌然不敢犯我威严。然而我们应该始终铭记那些人。他们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与邓稼先有着50年友谊的杨振宁先生写下的纪念文章,经由文字走近那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两弹”元勋邓稼先,感受“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的人格魅力。
学习目标
1.了解传记文学;搜集有关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常考词语。
2.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4.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芝加哥大学博士,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2015年,93岁高龄的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国籍,选择重新转为中国国籍。2017年2月,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介绍
邓稼先(1924.6.25-1986.7.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成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
写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同志逝世七周年纪念日,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杨先生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作者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
文学常识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两弹一星”
文学常识

弹元勋
钱三强
赵九章
姚桐斌
钱骥
邓稼先
程开甲
王淦昌
彭桓武
黄纬禄
屠守锷
钱学森
周光召
杨嘉墀
陈能宽
陈芳允
吴自良
任新民
孙家栋
朱光亚
王希季
王大珩
于敏
郭永怀
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
文体常识
传 记 定义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点 记言记行并重,大节细节并重,真实性、文学性。 分类 从叙述人称 自传、他传。
从创作方法 历史性传记、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 一般的传记以叙事为主。有一种传记,一面记叙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价,被称为“评传”。
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
预习检查
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元勋( ) 奠基( ) 选聘( ) 谣言( )
背诵( ) 昼夜( ) 昆仑( ) 挚友( )
可歌可泣( ) 鲜为人知( ) 至死不懈( )
鞠躬尽瘁( ) 当之无愧( ) 家喻户晓( )
锋芒毕露( ) 妇孺皆知( ) 彷徨( )
无垠( ) 燕然( ) 萦带( ) 宰割( )
殷红( ) 夐( ) 铤( ) 曛( )
xūn
diàn
pìn
yáo
sònɡ
zhòu
lún
zhì

xiǎn
xiè
cuì
kuì



pánɡ
yín
yān
yínɡ
zǎi
yān
xiònɡ
tǐnɡ
xūn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湖泊
( )鲜为人知
( ) 殷切
( ) 燕然


( ) 殷红
( ) 燕子
yīn
yān
yān
yàn
( )新鲜

xiǎn
xiān
( )停泊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预习检查
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
(1)带黑的红色。( )
(2)很少有人知道。( )
(3)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
(4)每家每户都知道。( )
(5)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值得歌颂,感人至深。( )
(6)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
(7)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
(8)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
(9)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
(10)指人人都知道。( )
殷红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鞠躬尽瘁
层出不穷
妇孺皆知
解释下列课文中的词语。
预习检查
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
任人宰割
比喻国家、民族或个人完全被别人控制,任凭别人压迫、奴役和残害。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不用感到惭愧。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当之无愧
不能用于一般人的一般事。
表示对他人的尊敬,适用于褒奖语境。
到死才停止。指奋斗终生,献出一切。已,停止。
死而后已
解释下列课文中的词语。
预习检查
任务一:梳音晓义·牢记字词常识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
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女、小孩都知道。指人人都知道。
指引起人们的注意或重视。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引人注目
马革裹尸
刀剑尖端,借指显露出来的锐气和才干。
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整体感知
任务二:整体感知·关注标题梳理课文脉络
文章共有六个大段,六大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1—9)在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40—44)引述电报书信评价赞扬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质,流露对朋友的深情。
(34—39)邓稼先始终战斗在艰苦卓绝的第一线——戈壁沙滩。
(30—33)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和骄傲。
(19—29)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10—18)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整体感知
任务二:整体感知·关注标题梳理课文脉络
本文与以往所学课文不同之处在于每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请阅读课文,勾画出与六个小标题呼应的语句,思考这六个部分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邓稼先?填写下面的表格。
小标题 呼应语句 角度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两弹”元勋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民族感情?友情?
“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整体感知
任务二:整体感知·关注标题梳理课文脉络
小标题 呼应语句 角度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从时代背景角度突出其贡献巨大。
本文与以往所学课文不同之处在于每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请阅读课文,勾画出与六个小标题呼应的语句,思考这六个部分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邓稼先?填写下面的表格。
整体感知
任务二:整体感知·关注标题梳理课文脉络
本文与以往所学课文不同之处在于每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请阅读课文,勾画出与六个小标题呼应的语句,思考这六个部分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邓稼先?填写下面的表格。
小标题 呼应语句 角度
“两弹”元勋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从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角度其鞠躬尽瘁。
整体感知
任务二:整体感知·关注标题梳理课文脉络
本文与以往所学课文不同之处在于每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请阅读课文,勾画出与六个小标题呼应的语句,思考这六个部分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邓稼先?填写下面的表格。
小标题 呼应语句 角度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以对比方式突出其气质品格。
整体感知
任务二:整体感知·关注标题梳理课文脉络
本文与以往所学课文不同之处在于每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请阅读课文,勾画出与六个小标题呼应的语句,思考这六个部分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邓稼先?填写下面的表格。
小标题 呼应语句 角度
民族感情?友情?
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从另一角度突出其贡献巨大。
整体感知
任务二:整体感知·关注标题梳理课文脉络
本文与以往所学课文不同之处在于每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请阅读课文,勾画出与六个小标题呼应的语句,思考这六个部分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邓稼先?填写下面的表格。
小标题 呼应语句 角度
“我不能走”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用特定场景、典型细节突出其意志坚强、信念坚定、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整体感知
任务二:整体感知·关注标题梳理课文脉络
本文与以往所学课文不同之处在于每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请阅读课文,勾画出与六个小标题呼应的语句,思考这六个部分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邓稼先?填写下面的表格。
小标题 呼应语句 角度
永恒的骄傲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总结全文,给予高度评价。
整体感知
任务二:整体感知·关注标题梳理课文脉络
本文用六个小标题连缀文章内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历史背景
生平贡献
人物对比
感情震荡
工作环境
高度评价
1
2
3
4
5
6
1是全文的引子
2、3简介人物经历和贡献,于对比中凸显奉献精神
4是2的拓展,侧面写人物贡献之大
5是2的具体化,重点写人物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等
6是对全文的总结
整体感知
任务二:整体感知·关注标题梳理课文脉络
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能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6个小标题串缀起邓稼先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又突出了文章中心。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两弹元勋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民族感情?友情?
“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合作探究
任务三:初识稼先·于人物生平中了解人物
跳读文章第二部分,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关键词,完成时间轴梳理人物生平。
1914年
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1945年
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
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
1950年
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回国后到中科院工作
1958年
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
1964年
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
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
67年以后
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贡献
三次手术,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85-86年
因大出血而逝世
86年7月
合作探究
任务三:初识稼先·于人物生平中了解人物
请同学们观察时间轴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
(1)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毕业时年仅21岁,可谓年轻有为。
(2)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1550年便获得博士学位。
——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此时他只有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可见勤奋聪敏。
合作探究
任务三:初识稼先·于人物生平中了解人物
请同学们观察时间轴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
(3)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到中科院工作。
——获得学位九天后,邓稼先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立即”,体现了邓稼先的爱国情怀,急于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急切心情。
(4)1958开始领导研究造原子弹,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资料助读:中国是既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在苏联拒绝对我国施援,研究队伍中谁也没有见过原子弹,刚开始研究时甚至使用算盘去验算的情况下,仅用六年的时间,邓稼先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高难度的研制工作。
合作探究
任务三:初识稼先·于人物生平中了解人物
请同学们观察时间轴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
(5)1958开始领导研究造原子弹,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资料助读:
各国发明原子弹到氢弹的间隔时间表
美国七年零四个月(1945年7月—1952年11月)
苏联四年(1949年8月—1953年8月)
英国四年零七个月(1952年10月—1957年5月)
法国八年零六个月(1960年2月—1968年8月)
中国两年零八个月(1964年10月—1967年6月)
——邓稼先的研究团队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美国用了7年、法国用了8年、苏联用了4年才完成的工作,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氢弹研制的最快速度。
合作探究
任务三:初识稼先·于人物生平中了解人物
请同学们观察时间轴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
(6)1985年8月-1986年3月,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资料助读: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他在临终前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从中可以看出,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密切关注着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
合作探究
任务三:初识稼先·于人物生平中了解人物
合作探究
任务三:初识稼先·于人物生平中了解人物
课堂检测
A.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C.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常能进退维谷,游刃有余。
D.在西方基督教国家里,《圣经》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书,也是多数人必读的一部书。
C
【解析】“进退维谷”是指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B.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夏完淳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
C.人总有一死,只要留得一颗赤诚的爱国忠心,永远在史册上闪耀光彩,就死得其所。
D.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生存和凝聚的动力。
2.小红整理了一组有关“家国情怀”的写作素材,其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D
【解析】D项,语序不当。应将“发展”与“凝聚”互换位置。
02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邓稼先作为老一辈科学家的代表取得的卓著成就,他的一生是光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迹无疑是先后领衔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在苏联拒绝对我国施援,研究队伍中谁也没有见过原子弹,刚开始研究时甚至使用算盘去验算的情况下,在与世隔绝的秘密科研院所,在荒无人烟的“死亡之海”罗布泊,作为两弹研制领导者的邓稼先是如何带领队伍开展研究的 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精读文章,继续走近邓稼先。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走近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特点 结合下列语句和括号里的问题,做好批注。
  语句一: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结合上下文,你认为邓稼先在沙漠中埋葬去世的同事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
(1)非常悲痛。因为失去朝夕共处、相互扶持的同事。这些逝去的研究者远离家庭和故土,客死他乡,临死前都没有亲人在旁。
(2)有些许欣慰。逝者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献出生命,死得重于泰山。
(3)倍增前行的决心和勇气。这时的邓稼先心里应该会想:必须加紧研制工作。只有手中有了“杀手锏”,才能撑起中华天空,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走近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特点 结合下列语句和括号里的问题,做好批注。
  语句二: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彼时邓稼先的手有没有颤抖呢 )
(1)有颤抖。文中说“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关键性方案决定着研究的走向,代表着研究能否取得成果,而这一切都与民族尊严、国家尊严息息相关。
(2)没有颤抖。作者认为邓稼先具备“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因此他在关键性方案上会毫不犹豫地签字。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走近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我们把以上两个问句综合起来看,作者想表达的究竟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 可以直接用陈述句表达吗 从中我们能读到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作者想表达的是他已确凿知道。因为他与邓稼先有着长达50年的友谊,对其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了解,加上作者自己也是科学家,他会用科学家的眼光去揣度、衡量另一个科学家,因此他的判断显得格外真切。
不能直接用陈述句表述,因为陈述句的语气较为平直,情感比较平淡。这里用问句能更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切怀念、深度理解与深重敬佩。
从中我们读到邓稼先既有寻常人的重情重义,又有英雄般超凡的胆识谋略;既有科学家的深厚学养,又有将帅的稳健担当。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走近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特点 结合下列语句和括号里的问题,做好批注。
  语句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联系上下文,你觉得邓稼先这一句“我不能走”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
(1)要读得高亢激烈。因为前文说了,井下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地劝他回去,可以看出情况非常紧急危险,现场不会太安静。因此,作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应该高声向大家表态。
(2)要读得沉稳坚定。首先,结合文中对邓稼先的叙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稳健沉着、指挥若定的科学家和帅才,不太可能紧张失措或是举止失当。用沉稳坚定的语气朗读,才能更好表现出邓稼先的身先士卒、顾全大局。其次,如果想表达高亢激烈的情感,句末就应该用感叹号,而这里用的是句号。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走近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开头引用的《吊古战场文》,并想一想有什么作用?
原文 译文
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乌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野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覆没在这里。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罗布泊的恶劣环境,把读者带到荒凉而又神秘的戈壁荒滩,从侧面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工作的艰辛,突出了科学家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及其奉献精神。同时把读者引人中国历史的深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走近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再读一读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想一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合作探究
任务四:走近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课 堂 小 结
语言是心灵的镜子,危重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因此,这句话读得沉稳坚定更为恰当。“我不能走”这一语言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在紧急事件面前,邓稼先具有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在人物生活、工作的特定场景中去感受人物,通过极富表现力的语句,尤其是细节去揣摩其心理,我们才能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
合作探究
任务五: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对人物进行评价,以凸显人物的贡献或精神品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
  语句一: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语句二: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语句三: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语句四: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合作探究
任务五: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 我们通过品读来找到答案。
(1)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不要”: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这个句子中的“最不要”,以前有的教材版本中写成“最不”。联系文章,你觉得哪一种表述更贴切呢
“最不要”更贴切。联系上文,作者将美中两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了对比,作者认为“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虽让人佩服、仰慕,也惹得不少人不喜欢。而邓稼先与之完全相反,是主观选择的低调、谦和。联系下文,“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朴实”等词语,则是对邓稼先这种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最好注脚。
合作探究
任务五: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 我们通过品读来找到答案。
(2)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绝对”: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绝对”的意思是排除了一切可能性。作者用“绝对”来形容人们对邓稼先的信任,是否不够准确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你的判断及依据。
这一表述是准确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人毫无保留地信任的人。联系上文,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和作者的评价,可以深刻认识到邓稼先的谦逊、质朴。再看本句,前后两个分句为因果关系,即人们正是因为知道邓稼先没有私心,所以才会选择对他极度相信。联系下文,作者所简述的两个事例印证了这种绝对相信,其中两个“竟”字充分表现出在“文革”时期,极富人格魅力的邓稼先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进而促成了核武器研究的成功。这个词语也蕴含了作者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敬佩。
合作探究
任务五: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 我们通过品读来找到答案。
(3)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高”: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联系本部分内容说一说,如何理解邓稼先的最高奉献精神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
这个结论的得出,来源于本部分前半段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作者将邓稼先放到国际大舞台上来写,在两位杰出科学家个性、品质的鲜明对比中凸显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同时,将邓稼先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评价。其一,邓稼先身上鲜明地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诸如克己奉公、讷于言而敏于行、处事中正平和等。其二,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敦厚儒雅才养成了邓稼先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性格气质是邓稼先能率领众人做出非同一般的历史贡献的重要原因。
合作探究
任务五: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 我们通过品读来找到答案。
课 堂 小 结
抓住评价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人物,理解文章内涵。
合作探究
任务六:走近稼先·于人物对比中赏识人物
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填写下表寻求答案。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文化背景
性格为人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相当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纯”、朴实
(同)
(同)
(同)
(异)
(异)
(异)
美国
中国
合作探究
任务六:走近稼先·于人物对比中赏识人物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样也便自然而然地得出后文的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合作探究
任务七:致敬稼先·情真意切抒写崇敬之情
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性质的传记。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四部分和第六部分,体会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情感。
资料助读: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与邓稼先,他们是邻居,是同学,是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一个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一个为国家铸造国之重器而隐姓埋名28载的“两弹元勋”。他们之间,50多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合作探究
任务七:致敬稼先·情真意切抒写崇敬之情
作者在第四部分结尾写到“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运用了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问句,回答了一句“我始终想不清楚”。“想不清楚”即兼而有之,措辞含蓄,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研制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合作探究
任务七:致敬稼先·情真意切抒写崇敬之情
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永恒的骄傲”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邓稼先的?
从四个角度来写邓稼先:
一是从朋友的角度——值得赞颂,值得骄傲
二是从历史的角度——高度评价,贡献永恒
三是从人生的角度——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奋斗目标
四是从人生选择的角度——突出邓稼先自己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和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合作探究
任务七:致敬稼先·情真意切抒写崇敬之情
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选择。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他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合作探究
任务七:致敬稼先·情真意切抒写崇敬之情
假如在国庆前夕,国家要表彰一批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你最想授予邓稼先什么称号 你将如何撰写他的颁奖词 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下你的感想,100字左右。
(温馨提示:赞美词的一般格式是“事迹概括+伟大品质+人物评价”,句式尽量整齐,多用排比、对偶。)
示例: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事迹概括)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伟大品质)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人物评价)
合作探究
任务七:致敬稼先·情真意切抒写崇敬之情
假如在国庆前夕,国家要表彰一批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你最想授予邓稼先什么称号 你将如何撰写他的颁奖词 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下你的感想,100字左右。
授予称号:“强国元勋”。
颁奖词:戈壁大漠,蓬断草枯;核爆辐射,危险致命;矢志不渝,全心钻研。两弹成功,震惊世界;巍巍中华,重新屹立!元勋稼先,砥柱中流;克己奉公,奋力担当;纯粹淡泊,中正平和;才德兼备,光耀后世!
合作探究
任务七:致敬稼先·情真意切抒写崇敬之情
学生颁奖词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合作探究
任务七:致敬稼先·情真意切抒写崇敬之情
学生颁奖词
因发明原子弹与氢弹,荣获“两弹一星”;为中华之崛起而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核武器事业,病危之时也依旧心怀国家。在遇到危险时,仅一句“我不能走”,便担下了一切责任。这就是邓稼先,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是中华民族一颗永不黯淡的明星。
拓展延伸
启示:我在邓稼先先生身上学到好多好多,如学习用功到极致,玩命似的勤奋,拼命钻研,不肯松懈;对自己的严格约束,对外人的误解一笑而过;面对难题时的苦苦思索。
邓稼先的品质以星火燎原般的态势感染着中华儿女,成为学习的榜样,追捧的明星。你从邓稼先身上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文章主旨
主旨上:本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且将其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祖国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写法上: 1.对比手法;
2.衬托手法。
板书设计
邓稼先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两弹元勋
鞠躬尽瘁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朴实忠厚
民族感情?友情?
贡献直达
我不能走
无私奉献
永恒的骄傲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示例:“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我不能走”四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邓稼先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文中的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的个性、品质截然不同。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说明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同时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去思考,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回答时,可围绕这些要点,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来谈)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四、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示例:于敏,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然而他的事业却万众瞩目。20世纪60年代,他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开始从事氢弹研究。他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了氢弹研制中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为此他隐姓埋名30年。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