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 第二实验(高新、远洋)学校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使西方侵略势力由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适用于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天朝天亩制度》 B.《洪秀全传》
C.《天平天国兴亡史》 D.《太平天国研究论文集》
3.与“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两个关键词都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沈葆桢 B.刘永福 C.左宗棠 D.刘铭传
4.“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反映出义和团的主要斗争目标是( )
A.清政府 B.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资产阶级 D.汉族地主武装
5.下列有关《时务报》和《民报》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 B.致力于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C.是资产阶级的思想阵地 D.为了推翻清政府而创办
6.这是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诞生使反清革命有了领导核心。该政党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7.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说:“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此后爆发了(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护国战争
8.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称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 )
A.帝制复辟 B.军阀混战 C.日本侵华 D.东北易帜
9.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种“姿态”是指“五四运动”具有( )
A.追求民主共和的进步性 B.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迫切性
C发动武装起义的正义性 D.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
10.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旗帜鲜明地确定了自己最终的奋斗目标。该目标是( )
A.推翻帝国主义 B.打倒北洋军阀
C.实现共产主义 D.完成民主革命
11.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中国革命提供的宝贵经验是( )
A.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B.中国革命必须由城市转入农村
C.工人必须掌握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D.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12.周恩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重要经历是( )
A.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B.领导南昌起义
C.领导贺胜桥战役 D.协商解决西安事变
13.古田会议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
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B.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明确“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的原则 D.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14.右表是我校“红色经典·赤子情怀”主题红歌会歌单(部分)。该歌单中所代表的历史事件体现的精神内涵是( )
《十送红军》
《四渡赤水出奇兵》
《到吴起镇》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D.跨越国界、追求和平的国际主义精神
15.伪满时期的警察厅办公楼(现在是长春市公安局),可以作为研究伪满时期历史的(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影像史料
5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17.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胆寒。”这首歌谣描述了( )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18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是( )
A.瑞金 B.遵义 C.延安 D.西柏坡
19.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
C.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D.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20.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地调整土地政策,实行( )
A.打土豪,分田地 B.减租减息
C.耕者有其田 D.地主土地所有制
21.“蒋介石,善欺骗,重庆摆下鸿门宴,三次电邀毛泽东,______。”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横线上应该填写的是( )
A.两党合作共为民 B.假意和谈为内战
C.真心真意谋和平 D.一心一意谋发展
22.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战役是( )
A.青化砭战役 B.沙家店战役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23.右表反映的是( )
时间 礼节 脚形 称谓
辛亥革命前 跪拜作揖 缠足 大人、老爷
辛亥革命后 鞠躬握手 天足 先生、某君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交通工具的革新
D.通讯设施的完善
24.“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
A.创办京师同文馆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废除八股文 D.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25.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始自1840年,止于1949年
B.包括清朝晚期和中华民国两个时期
C.主要线索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逐渐形成到确立的历史
D.期间中国人民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思想的传播】
材料一 1916年,李大钊发表文章:“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新文化运动仍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救国方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资料
材料二 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还建立了第一个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并和陈独秀等人创办了当时深具影响力的刊物之———《每周评论》。
——摘编自张珊珍《党史第一课——中国共产党成立全记录》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李大钊救国思想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李大钊选宣传新思想的方式。(3分)
【思想的实践】
材料三 1895年10月,孙中山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视吾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领导了惠州起义,但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如天渊。”
——摘编自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民众对孙中山领导发动武装起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分)
材料四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许多报纸以监督政府为己任,议论时政得失。各种政党、社团涌现,1912年10月,仅在民政部登记的政治团体就有22个。
——摘编自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
(4)根据材料四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对政治持什么态度 (1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保障民众参政权利的法律名称及其历史地位。(2分)
材料五 1912-1920年,中国新建万元以上工矿企业1048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长;1913-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从约50万增加到260多万。……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的爆发,使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画线部分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2分)
(6)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将空白处补充完整。(2分)
【思想的发展】
材料六 1927-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系列文章,探索出了具有“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7)依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哪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分)
(8)综合上述所有材料,谈谈你对思想与实践互相关系的认识。(2分)
27.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碰撞、融会,就其内容、层面和过程来看,大体上先是物质接触,进而制度借鉴,最后是精神交往。西学的传入以及中国人对西学内涵的了解,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的过程。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50字左右。)(9分)
材料二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用数个“坚持”高度概括了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根本内在机理——坚持统一战线、坚持反思改正,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中国道路,坚持理论创新。
——摘编自周志文、周志钧《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思考及其启示》
(2)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画线部分进行论证。(任选2个角度即可,4分)
(3)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认识。(2分)
吉林省 第二实验(高新、远洋)学校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C B C D D B D C D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D D C A C B C B D C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
26.(1)变化:从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方式:撰写文章、成立研究团体、创办进步刊物。(任答两点,2分)
(3)变化:由反对起义到接受、支持起义(或:由害怕、恐惧到理解、支持)。
原因:民众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
(4)态度: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积极参与政治,表现出强烈的参政意识。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地位:这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5)主观原因: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以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客观原因: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6)影响: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使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发展。
填空:五四运动
(7)第一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会议:中共七大上
(8)思想与实践是相互关联的,正确的思想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实践也可以验证思想的正确与否。思想来自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7.(1)示例:
观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渐进历程。
论述: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2)论题一:道路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论述:近代西方列强侵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领导下转变斗争方向,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中,坚持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信靠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建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提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华民族富了起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提起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平崛起等主张,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强了起来。
结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完成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论题二: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论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认识到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通过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洗刷了百年耻辱。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推翻国民党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通过了《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会议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改革开放时期,统一战线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结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统一战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示例: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认识是,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不断尝试不同的救国方案,但最终都没有成功。然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救亡图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