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0 阿长与《山海经》
课后知能演练
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 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1.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汉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霹 B.劈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是( )
A.shù B.sǒn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①“人设”指人物设定,现在多用来形容公众人物塑造出的积极正面的人物形象。②它一方面便于传播,能让公众快速地了解一个人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和塑造。③现代社会崇尚高效快捷,更需要直截了当、一语中的,“人设”恰恰正好满足这一要求。④对个人来说,保持“人设”不仅意味着要努力符合“人设”定位,还意味着要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⑤如“阳光少年”“励志偶像”,一个准确、鲜明的“人设”既是对外传播、树立形象的需要;也是汇聚正能量的有效方式。
3.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4.第⑤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5.选文表现了“我”对阿长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震惊→ →
6.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句表明“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已经到了尽人皆知的地步。
B.文中还交代了后来搜集的其他几部书,与长妈妈送“我”的《山海经》对比,是为了突出《山海经》刻印的粗拙。
C.作者明知是《山海经》,却模仿当时阿长的读音写成“三哼经”,这样写更能突出阿长对作者的真切关爱和无私帮助。
D.作者在文章末尾补叙了阿长不幸的身世,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愧疚和悲悯之情。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胡老师的木箱
陆天明
①每当听到小雨滴答到院子里那棵海棠树上,客居北京已数十载的我总想在窗前站那么一会儿。这不仅是因为气候较为干旱的北京很少下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雨,也不仅是因为它总让我怀念起青涩岁月,更多是因为它的恬静、谦和、持久的含蓄、不露声色的执着……总让我感到它冥冥中演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②它总能让我想起在乡中心小学任教时,跟我同宿舍的胡老师。胡老师三十出头,中等身材还偏矮偏瘦了一些,厚嘴唇,大脑袋,背略有些罗锅。学校里有一些同事不怎么瞧得起他,经常拿他的一些生活琐事上的“陋习”开玩笑。他从不“反击”,也不会立即转身离去。大概是因为我和他都教低年级,校领导把我俩分到一个宿舍里,方便我俩“切磋教艺”。
③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就在一盏油灯下写着什么。写在各种各样的纸片上,然后锁进一个木箱里,也不许我们碰他这个箱子。时不时能看到他把一卷这样的纸片放进一个土布做的袋子里,带到镇上的邮局。过上一段时间,又能“感觉”到他从邮局把这些纸片又带回来,放进木箱里。应该是被人退了回来。
④一次寒假后,他没能及时返回学校销假。随后便传来消息,他得了肺结核。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但在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却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人们开始淡忘他,学校甚至都准备收拾他的“遗物”了,他却突然出现在我俩的宿舍里。说话都带喘,瘦得没个人样。他嘶哑地告诉我,他活不到年底了,他是来料理自己的后事的。
⑤他从床底下拽出那个木箱,请我帮他搬到后山上去。我在小雨中,替他把木箱扛上了后山。他点燃了箱子里的那些纸片。我以为他是彻底自暴自弃了,开始怜悯他,想劝慰他几句,却看到他眼睛发亮了。在火光的映照下,他脸上呈现出一种少见的欣慰。在我帮扶下,他踉踉跄跄地站起来,说道:“谢谢你,小陆,帮了我最后一把。我希望可以带着这些底稿,到那边去,继续写完它。”“写完它 带到那边去 ”我瞪大了眼睛问。“当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书,还是有一点体会和想法的。我一直想把它们整理出来。现在只能希望真的能够带到那边去完成它了。”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我俩都不再作声。看着小雨把纸片里最后一点火星淹灭,他才说:“现在可以了,可以了……”
⑥后来他再也没回过乡中心小学。
⑦那天给青年时期的我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突然在我眼前推开了一扇窗。这是通向无数极平凡、极普通的人的心灵的窗。我愧疚自己也跟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同事一样,瞧不起过他。虽然那些灰暗的水泥和砖块无法让一座大厦变得金碧辉煌,但正是这一块块灰暗的水泥和“粗陋”的砖块,以它们的坚韧和执着,甚至是“牺牲”,构筑起了金碧辉煌的底架。
⑧我们看到“普通”的伟大了吗
⑨我们真心承认“普通”之不可或缺了吗
⑩我们实实在在地愿意用自己的成功去为无数个“普通”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弥补吗
我问小雨。小雨依然悄悄地淅沥着,不声不响地滴答着……
(选自2017年11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8.阅读并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9.结合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简要分析胡老师的人物形象。
10.第⑤段画线句中的“微笑”和“叹了口气”矛盾吗 谈谈你的理解。
11.你如何理解第⑧段中的“‘普通’的伟大” 请联系全文,结合下面的课文选段,加以阐述。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综合运用
12.学完课文后,小宇对《朝花夕拾》作了专题探究。请你参考示例,帮他完成探究活动。
示例:
【探究专题】 鲁迅笔下的人物
【探究材料】 《藤野先生》
【探究发现】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塑造了许多散发着人性光辉的人物,这些人物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藤野先生》中,作者塑造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的形象,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没有歧视,没有民族偏见,让鲁迅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和鼓励。
提示:可以从鲁迅的童年趣事、鲁迅散文的特点、鲁迅的儿童教育观、鲁迅的理性批判等方面选择其一作为探究专题。
【探究专题】
【探究材料】
【探究发现】
答案:
课后知能演练
1.A
2.B
3.删掉“恰恰”或“正好”。
4.分号应改为逗号。
5.轻视 发生新的敬意(敬佩) 怀念(感激、愧疚)
6.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听到阿长买来书后内心的震惊程度,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当时极度震惊的心理状态。
7.B 解析 交代后来搜集的其他几部书,不是为了与长妈妈送“我”的《山海经》作对比、突出《山海经》刻印的粗拙,而是为了说明《山海经》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8.①胡老师烧木箱里的纸片 ②漠视(淡忘) ③愧疚
9.“只要……就……”写出了胡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热爱,“各种各样”写出了胡老师善于捕捉并随时记录教学中的体会和想法,“锁”和“碰”两个动词写出了胡老师对其成果的珍视。
10.示例 我认为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微笑”是胡老师烧掉底稿,心愿已了时的欣慰和满足;“叹了口气”写出了胡老师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对不能整理好自己教书的体会和想法的无奈与遗憾之情。
11.示例 胡老师其貌不扬,被同事瞧不起甚至取笑,但是他毫不在意,并坚持在纸片上写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想法,病入膏肓仍念念不忘;阿长是“我”儿时的保姆,大字不识的她却为“我”买来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她这种朴实善良的爱,使“我”生发敬意。胡老师与阿长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他们的善良、朴实、恪尽职守等品质却凸显其人格的伟大;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带给别人温暖,也活出了自己的色彩。
12.示例 【探究专题】 鲁迅散文的特点
【探究材料】 《阿长与<山海经>》
【探究发现】 鲁迅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零零碎碎写了阿长的诸多讨厌之处,又写她买来了《山海经》,一条怀念与敬仰的线索将诸多素材串联起来,体现了鲁迅的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