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2 17:1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综合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辛苦买来的粗拙的《山海经》让鲁迅全身都震sǒnɡ起来,让我们体会到浓浓的关爱;在《台阶》中,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的父亲不懈奋斗,让我们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体会生活中细腻的情感吧,不必顾忌在      之下流下感动的泪水,因为生活有了感动才会更加美好。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粗拙(  )    不懈(  )    震sǒnɡ(  )
2.结合语境,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庭广众
B.光天化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①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②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③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显得有些小,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④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⑤所以在沙漠中,骆驼    不喝水,    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
3.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4.第⑤句中加点的“在”是    词。(填词性)
5.请在第⑤句中的横线处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二、专题学习
6.班级决定开展以“走进《朝花夕拾》”为主题的读书汇报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所在的小组准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蓝本,把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部分内容编排成一个课本剧,请你完善编排流程。
①认真研读《阿长与<山海经>》→②        →③         →④演员认真排练→⑤准备服装、道具和布景,进行彩排
(2)请你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为开头,为即将开展的“走进《朝花夕拾》”读书汇报活动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紧扣活动主题;语句流畅,有文采;不超过100字)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乙】 雍正年间,大将军年公,讳①羹尧,网罗英杰,凡瑰伟奇特之士,与博弈、挞鞠②,擅一长一技者,靡不收置幕下。有一纸匠,叠纸百千幅于案,以小凿自上而下刺诸花样余纸皆遍而独留极下一纸,无纤微凿痕,斯已奇矣。又有一庖人③,裸人肩背作几案④,置生豚一二斤其上,挥双刀,杂沓⑤剁之,旁观者咸惊诧失声。及肉成糜,而背无毫发伤,为更奇。
(选自《梦厂杂著》,有改动)
注①讳:名。②挞鞠(jū):古时用鞭或棍抽打球类的一种游戏。③庖(páo)人:庖丁,厨师。④几案:指砧板。⑤杂沓:杂乱的样子。
7.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字词释义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成语链接法:如释重负 (1)
靡不收置幕下 查阅字典法:①顺风倒下;②美好;③无,没有;④浪费  (2)  (填序号)
而背无毫发伤 课内迁移法: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
8.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以小凿自上而下刺诸花样余纸皆遍而独留极下一纸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10.请参照示例,品读乙文中加点的虚词“矣”,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示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表示平淡的语气。“惟手熟尔”,意思是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表现了卖油翁知道任何技艺只要熟练就能达到高超的境界,没有其他的窍门,故而内心十分淡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离世界最近的路
魏亚东
大裕村山大沟深,去最近的青石镇要沿着羊肠小道翻过两道岭。村里人祖祖辈辈都在贫瘠的土地里刨食,可土地十年九旱,因此村里种植的粮食作物多是耐旱的谷子、洋芋。村上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支教老师,望着渐行渐远的背影,田支书颓坐在村东头儿老树下一口接一口抽着闷烟,感慨道:“咱这穷乡僻壤,年轻娃娃留不住嘛。”
李慧是第四个走进村子的年轻人,她留着披肩长发,身着红色的连衣裙,就像一大团火烧云飘进了大裕村。傍晚,田支书留她在家里吃饭,顺便打探口风。见李慧迟迟没动筷子,田支书小心翼翼地打听:“明天就回吗 ”李慧怕辜负了大伙儿的心意,一时难为情,低下头没吱声。昏黄的白炽灯下,空气像凝固了似的,压抑的氛围让人喘不过气来。李慧借口洗手,想出去透透气,躲开田支书滚烫的眼神。刚推开门,李慧就发现院子里挨挨挤挤,站满了白天欢迎她的家长和孩子。田支书也好像想到了什么,三步并作两步走出屋上前打圆场:“他二叔、二婶,带着娃娃们先回吧,明儿咱一起送送李老师。”人群中打头儿的中年夫妇“嗯”了一声,又向李慧笑着点点头,一步三回头地带着大家离开了。
躺在床上,晚上的情景不断地在李慧的脑海里闪现。梦里,她坐上了镇上回城的汽车,大裕村的田支书和孩子们追着车边跑边送,李慧想和大家告别,但喉咙里喊不出声音,一着急就醒了。第二天一大早,李慧就找到田支书说,她决定先留下来试试。田支书握着她的手,激动得半天都说不出话。
这一留就是三十六个寒暑。李慧把头发扎成辫子,换上素色衣服。在教文化课之余,她喜欢用故事拉近孩子们和大山外的距离。李慧告诉孩子们:“离这里九百多公里的地方就是祖国的心脏,那里有万里长城,有六百年历史的故宫,有天安门广场,还有皮脆肉嫩、满嘴生津的烤鸭……”面对孩子们叽叽喳喳的提问,李慧放慢语速接着说:“大山外不光有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还有西藏的布达拉宫、云南的丽江古城、苏州的江南园林和吉林的长白山天池……这些地方都很遥远,要搭汽车、乘高铁,甚至还要坐飞机。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踏上通向它们的路。”从没见过高铁、飞机的孩子们睁大了向往的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年纪大点儿的孩子要去青石镇上初中,偶尔会有辍学去南方打工的情况发生。李慧每次都会专门跑到学生家里苦口婆心地劝说,遇到拿不出生活费的还会帮忙垫上。李慧不厌其烦地和家长交代:“读书和地里种庄稼一样,人们在春天播下种子,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灌溉,一定会看到丰收的景象。”
这些年,大裕村这个山沟沟已经飞出七十多位大学生,一条新修的盘山公路把大裕村和青石镇紧紧挽在一起。市里的驻村帮扶干部带领村民种起藜麦,搞起深加工,大家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村支书由田多贵换成田小军,李慧两年前从大裕村小学退休,脸上也爬满了岁月的痕迹。不过,她还是坚持每天跑去新校舍。田小军知道李慧还有个心事未了,见面便主动打开话匣子:“李校长,现在济城定期都会有支教老师过来,孩子们的学习您不用太费心了。”听到田小军这么说,李慧每次都点点头。
听说大裕村新来了个支教老师,作为传统,李慧和田小军早早来到村口客车站点去迎接。一袭红色的连衣裙欢快地从车门跳下,李慧眉头微微一怔,好熟悉的感觉。“李老师!是我,我是张红红。”女孩儿主动伸出手打招呼,脸上浮现浅浅的笑意。李慧猛然想起来,这是她教过的学生,听说后来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
晚上在田小军家吃饭的时候,李慧忍不住提出疑问:“大城市那么好,红红你咋想着回村支教了 ”“李老师您忘了,您说的,读书是在课本上耕耘的过程,也是离世界最近的路——我想像您一样,在大裕村小学做个播种希望的人。”这是李慧这么多年听过的最动人的话。山村的星星是那么亮,那晚,晶莹的星光掉进了每个人的眼眸里。
李慧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笑得像一朵美丽的山茶花。
(选自《青年文学家》2022年第22期,有删改)
11.文章围绕“支教”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从李慧的行为和心理的角度梳理本文思路,完成下面的表格。
行为 心理
来到条件艰苦的大裕村接替支教 ①
② 深受感动,决定留下
退休后仍坚持每天跑去新校舍 ③
④ ⑤
12.请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3.文中的李慧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4.文章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四、写作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你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成长。成长的力量或许来自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又或许来自一本书、一段经历……
请以《      的力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不少于5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zhuō xiè 悚
2.A 解析 “大庭广众”指人很多的公开场合。“光天化日”指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横线处强调即使在公开场合,也不要怕流下感动的泪水,故选“大庭广众”。
3.应在“过滤”后面加上“功能”。
4.介
5.即使 也
6.(1)②改编故事内容 ③分配角色
(2)示例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俗话说,读一本书,开一扇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鲁迅先生的脚步,去体会他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吧!我宣布,以“走进《朝花夕拾》”为主题的读书汇报活动正式开始!
7.(1)放下 (2)③ (3)表转折,但是
8.以小凿自上而下/刺诸花样/余纸皆遍/而独留极下一纸
9.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舀取油注入葫芦。
10.“矣”,相当于“了”,表示感叹的语气。纸匠在桌上把千百张纸叠在一起,用小凿刺出各种花样,只有最底下的一张纸没有一点凿痕,这也太神奇了。表现了作者对纸匠高超技艺的惊叹。
【乙】 参考译文 清朝雍正年间,大将军年羹尧,网罗英杰,凡是卓异突出、有奇才的人,以及下棋的、玩球的,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收罗来作自己的幕客。有一个纸匠,能在桌上把千百张纸叠在一起,用一把小凿从上而下,刺出各种花样,所有的纸都凿透了,只留最底下的一张,没有丝毫凿刻的痕迹,这已经够奇异的了。还有一个厨师,用一个人裸露的肩膀脊背当作剁肉的案桌,放上一二斤生猪肉,然后挥动双刀,在人背上乱剁,在旁观看的人都惊讶得禁不住喊出声来。等到肉全部被剁成肉糜,而那人的背上没有丝毫损伤,这就更是奇异了。
11.①犹豫 ②看到村民和孩子的期待 ③牵挂 ④听到张红红回村支教的原因 ⑤欣慰 
12.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李慧的披肩长发和红色连衣裙,展现了她青春靓丽的形象。将李慧比作“一大团火烧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的热情与活力给大裕村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希望。
13.李慧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坚守教育事业的人。她面对大裕村艰苦的条件,虽最初有犹豫,但最终被村民和孩子的期待所感动而留下,一留就是三十六年,这体现了她的爱心和责任感。她在教学之余给孩子们讲述大山外的世界,鼓励孩子们通过读书走出大山,退休后仍牵挂孩子们的教育,表现了她对教育事业的坚守和奉献。
14.文章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指大裕村新修的盘山公路,它拉近了大裕村与外界的距离;深层含义是指接受教育,这是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世界的道路;同时也象征着像李慧这样的支教老师用教育为孩子们铺就的通往未来和希望的道路,表达了对教育改变命运、创造美好未来的赞美。
15.写作提示 本篇作文要求以《    的力量》为题进行写作。文题中所说的“力量”并不是指力气,而是强调某种精神或者经历能够促进我们成长,振奋我们的精神,提高我们的能力。题目中可以填写某个人、某件事、某种情感和品格等。写作时,可以记录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实践中带给你力量的故事,也可以讲述表现他人优秀品质的故事。无论选择写什么内容,都要抓住细节,重点刻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