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综合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们走进历史的星空,感悟杰出人物的爱国情怀:邓稼先献身于国防事业,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奠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闻一多钻研古代典籍,qiè而不舍,目不kuī园,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
奠基(A.diàn B.diān) 鞠躬尽瘁(A.suì B.cuì)
2.根据拼音写汉字。
qiè( )而不舍 目不kuī( )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①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建设的 作用,又要发挥文化对科技创新的 作用,还应进一步深化改革。②营造创新生态,需要优化产业布局与监管方式,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促进科技企业、文化企业实现跨界融合;激活创新动力,也要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成果转化提速,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③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快车道,有助于形成更丰富的创新成果。
3.结合语境,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第①句中的横线上。(填序号)
A.引领 B.支撑
4.第②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5.第③句中的“更”是 词。(填词性)
二、专题学习
6.七年级(1)班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需要从“两弹”元勋邓稼先、民主战士闻一多中选择一位讲述他的爱国故事,请仿照示例为这个故事拟一个标题。
示例:袁隆平田间育水稻
标题:
(2)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级要在教室张贴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标语,下列选项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班级组织同学们前往烈士陵园瞻仰祭奠。当你站在烈士纪念碑前,你想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乙】 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 ”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③定 ”因为肃画④五策。
(节选自《三国志》卷五十四)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应付,敷衍。③豫:同“预”,预先。④画:谋划,策划。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及鲁肃过寻阳(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计安可不豫定
9.找出甲文中描写鲁肃言行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10.乙文作为补充材料,应放在甲文中的什么位置 请说明理由。
11.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于敏:沉默是金
①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岁月的江河奔流浩荡。唯一不变的是,总有丹心赤子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总有殷殷志士愿为民族负重前行。
②那个爱皱眉头、喜欢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③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④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飘舞,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
⑤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时期日寇入侵带给他的惨痛记忆。
⑥“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后来这样说。
⑦“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这是于敏当时的想法。
⑧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他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土专家”的“真把式”
⑨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然而,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
⑩重大转折点发生在那一年秋天,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外地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计算。在“百日会战”里,他和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氢弹原理一经突破,所有人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造出氢弹。但是原理还须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30 ℃,道路冻得像搓衣板……而于敏都甘之若饴。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
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于敏很平静,“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
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于敏没有停止追寻的脚步。为了研发第二代核武器,于敏隐身大山,继续加班加点搞科研,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此身长报国,拿命换科研,这是何等的奉献!在那些日子里,于敏常常会想起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试验前的讨论会上,于敏和陈能宽感慨地朗诵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不同于蜀汉丞相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敏的事业是“可为”“有为”的。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曾对身边人说,别计较有名无名,要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功勋卓著,但对别人送来的“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
“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与他一起工作了50多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说。
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
(选自2019年4月12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12.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标题 事件 精神品质
① (从文章中选取于敏的一句话) 由于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他毅然投身于核武器研究事业,奉献终生 ②
“土专家”的“真把式” ③ 不怕困难,潜心研究
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 他拒绝“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号,不将成功归功于自身 默默奉献,鞠躬尽瘁
1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14.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这句话的理解。
15.为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老一辈科学家们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本文的于敏和杨振宁先生笔下的邓稼先在精神品质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四、写作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上学时有老师同学相伴,闲暇时有知己好友相随,回到家更有父母亲人呵护。正是有了他们的陪伴,我们的生活才多姿多彩。
请以“我身边的他(她)”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不少于500字;(3)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
1.A B
2.锲 窥
3.B A 解析 科技对文化建设有支持的作用,科技可以让文化建设发展得更好更快,故第一处应填“支撑”。文化对科技创新有引导和带领的作用,文化为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故第二处应填“引领”。
4.“《最后一公里》”的书名号应改为双引号。
5.副
6.(1)示例 邓稼先荒漠研“两弹”
(2)D 解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是天道刚强劲健,君子处世为人,应该效仿天道,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句话没有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3)示例 伟大的先烈们,是你们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一定会继承你们的遗志,好好学习,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7.(1)推托 (2)经过
8.(1)与志士离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
(2)怎么能不预先定好计谋策略呢
9.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行: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作用:用鲁肃的言行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后的惊人长进。
10.应放在“与蒙论议”后。理由:乙文阐述了论议的内容,表现出吕蒙才略非凡,为下文鲁肃“大惊”作铺垫。
11.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收获知识、增长才干,收获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言之有理即可)
【乙】参考译文 吕蒙问鲁肃说:“您身负重任,与蜀汉的关羽结为邻居,打算用什么计谋,来防备意外的发生 ”鲁肃敷衍地回答说:“具体情况因时而定。”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预先定好计谋策略呢 ”吕蒙于是替鲁肃谋划了五种应对方案。
12.①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②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③他和同事们找到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3.通过环境描写,强调于敏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了于敏献身科研、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14.这句话是说于敏的家国情怀影响了无数人。虽然于敏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传承了下来。
15.两人都有家国情怀,为中国核武器事业隐姓埋名,到戈壁沙漠进行研究;都无私奉献,不畏艰苦,砥砺前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6.写作提示 审题可知,要写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人,如老师同学、知己好友、父母亲人等。“身边”表示我们对这个人了解得清楚明白,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表现人物的性格。同时,写作时还要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或外在特征,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