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中综合训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家国情怀,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亘古不息的情愫。它意味着默默无闻地付出、不以为然地选择、锲而不舍地追求、慷kǎi激昂地跋涉……闻一多怒斥特务,气冲斗牛震天地;邓稼先鞠躬尽瘁,许身国威壮河山;志愿军们淳朴谦xùn,坚韧刚强跨雄关;还有向浩浩荡荡的黄河母亲唱出豪迈颂歌的光未然、面对丰饶的土地发出誓言的端木蕻良……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爱国的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请用正楷将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分)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慷kǎi( )激昂 淳朴谦xùn( )
誓言( ) 榜样( )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亘古不息(gèn) B.锲而不舍(qiè)
C.坚韧(rěn) D.丰饶(ráo)
4.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为然 B.气冲斗牛
C.鞠躬尽瘁 D.浩浩荡荡
5.整本书阅读。(6分)
(1)小伟梳理了《骆驼祥子》故事情节的发展,请你帮他把相应的情节填写在横线上。(填序号)(2分)
怒辞杨宅—— —— ——虎妞难产
A.曹家遇险 B.祥子大病
(2)老马祖孙俩在《骆驼祥子》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祥子的命运和小说的主旨进行分析。(4分)
6.根据提示填空。(6分)
诗有景,景寓情。王维与自然对话,在明月相伴的时光里,写下了“① , ”(《竹里馆》),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韩愈漫步于暮春时节,看到花木仿佛知晓春将归去,争奇斗艳,脱口而出“② , ”(《晚春》);《木兰诗》中“③ , ”抒写了边塞夜景和军营生活的苦寒。
二、专题学习(5分)
7.“家国天下”是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班级准备开展以“家国天下”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以爱国为主题的诗句或一则名言。(2分)
(2)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句,使之与前文构成一组排比句。(3分)
愿如萤火,不惧黑暗,用星星点点的光照亮大地;愿如草种,不惧生死,用千千万万的热血救国济民; , , 。
三、阅读理解(43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5分)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B.题目中的“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明季节及具体时间。
C.《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D.本诗合理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9.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的表达效果。(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3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乙】
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擿③,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卷一)
注①顷岁:近年。②孙莘老:孙觉,苏轼好友。③指擿(tī):挑出毛病、错误。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即更刮目相待( )
(3)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4)如此少有至者(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君子之行 D.有闻而传之者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13.甲文中的孙权和乙文中的欧阳修都在劝人多读书,请从劝说技巧的角度说说两者的相同点。(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3分)
缘悭一面①徐知免
彭 伟
我有幸结识徐知免先生是在2015年。那年,他已95岁,我未足40岁,刚刚任职《如皋日报》副刊编辑。《深圳特区报》刊出相关专访,我才知道这位法文翻译家是如皋人。报上刊有照片,他长圆形的脸上,架着一副大眼镜,目光有神。两颊尽是白色美髯,与银色的鬓毛、眉毛浑然一体。嘴角轻轻一抿,露出淡淡一笑,慈眉善目,甚是亲切。
老人亲和又易亲近。因公私兼顾——编辑的约稿工作及个人的藏书喜好,我去函徐老。他回电相约长聊。翌日下午,电话那边,徐老娓娓道来。电话这边,我侧过头,用肩膀、脸颊夹紧话筒,双手贴着键盘,啪啪作响,录下他的叙述。此次交流,前后两个多小时。徐家湾的故乡情结,磨头遭遇日军的境况,闻一多先生的授课,朱自清先生的奖掖,冯至先生的签名……往事悠悠,历历在目。令我难忘的是,他还向我透露了些许独家“旧闻”:抗战期间,他中学毕业后,力拒家人的安排——进入银行“点票子”,偷偷报考中法大学,孑身赴滇。在昆明最窘迫的时刻,徐先生只能当去兰州带来的皮衣皮扎,计划弃学打工。魏建功先生发现他的困苦,力劝他向韩德馨(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学家)等同乡学习,又取出20块钱助他暂渡难关。徐先生追忆恩人时,话音嘶哑,一度哽咽。
也许是受魏先生的影响,徐老尤重乡情。通话意犹未尽,他在惊蛰日又书长札,表示家乡来信让他感到亲切、温馨。信末又言:“写了这么多,可见我是多么高兴认识你。愿我今年能再回如皋时看见你。”此非客套,就在电话聊天结束时,他也约我赴宁,去他府上喝罗宋汤。我未把见面当回事,觉得徐老会像周有光先生那样长寿,来日方长。
随后的数月,我俩已尽去生分,无话不谈。徐老谦逊谨慎,他郑重其事地告知:青年人没有亲历抗战往事,希望我不要为他写传,即便要写,尽量从简。我趁机向他约稿。徐老陆续寄来回忆朱自清、冯至、闻一多的旧文,我一一刊出。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徐老身体稍好,便撰文两篇回忆家乡——《我故乡的三位老师》《避寇·乡居》。我有幸成为第一个读者,真切感触到徐老的乡情。样报寄去南京,徐老认认真真阅读,他还向张子清教授(南通人)推荐《如皋日报》。他俩赞扬报上的地方掌故,颇具特色。我既愧怍又感激。
令我感激的还有徐老的教诲,就像他的译作,语言浅显,不失内涵。我写的字,有些扭捏。于是,我写信惯用打字。徐老“鼓动”我动笔。我硬着头皮写去一通。他幽默地勉励道:王羲之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写字的。你用笔写的信……笔画更舒展一些就更好了,多加强信心。我由此觉悟,乐意书写。还有编文,当发现他给我的散文发表时,略有修订,他未生气,更未诘责,只是让我读读他回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徐先生早年编辑《大国民报》,约来朱先生的佳作,发稿时将“呆”改为“待”,受到朱先生的耳提面命。编辑需要尊重作者,一字一句,应当斟酌。朱先生、徐老的编辑理念,深入我心。
入秋前后,徐老又有来函,述及天气炎热,身无大恙,但是走路不稳,老态龙钟,取消当年回如皋的计划,希望我去南京看他。我盘算着如皋市政协的工作人员正在采访家乡名人,何不请他们同行。可惜他们有规定,优先考虑将军、科学家。我很遗憾。国庆节过后倒传来好消息——徐老寄赠译著《胡萝卜须》,扉页题字:
昨夜“杜鹃”夹雨过南京,淅沥终宵。今天气晴明,因寄一本赠彭伟兄。
挨过酷暑,迎来秋凉,徐老身心俱佳。谁料2015年冬至刚过,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传来噩耗:徐老于梦中仙逝。缘悭一面,我心中满是悔恨,无限愧疚。对于徐老,我念念难忘。数年后,我拍下他的大量手稿,其中还有《个旧日记》及自编散文目录。徐老生前打算出书,终老未果。若有机缘,我希冀编印一本《徐知免文集》,方可不负徐老的“倾盖如故②”。
(选自2023年1月9日《文汇报》,有删改)
注①缘悭一面:指无缘相见。②倾盖如故:有的人见上一面却如同故人一样。
14.本文叙述了“我”与徐知免先生交往的哪些事 请梳理文章,简要概括,把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① →② →③ →④ →⑤徐老赠“我”译著
15.徐知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16.阅读下列句子,按括号中的要求作答。(4分)
(1)他长圆形的脸上,架着一副大眼镜,目光有神。两颊尽是白色美髯,与银色的鬓毛、眉毛浑然一体。嘴角轻轻一抿,露出淡淡一笑,慈眉善目,甚是亲切。(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电话这边,我侧过头,用肩膀、脸颊夹紧话筒,双手贴着键盘,啪啪作响,录下他的叙述。(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1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2分)
草 茉 莉
祁云枝
去秦岭消夏,晚饭时我们进入一户农家。
落座不久,飘来一阵花香。踏香寻花,墙角处,篱笆隔出的一片花坛里,无数花儿正笑逐颜开,原来,是草茉莉。不过一平米见方,居然开出了张扬的阵势。紫、白、黄、红及复色花朵齐放,沸沸扬扬,好不热闹。它们开满花坛还嫌不够,又举着小喇叭伸出篱笆,吹奏得不管不顾。
香气入鼻,遥远而又熟悉,一些人,一些事,香气般拂过心头。
老家的草茉莉来自我的老师——一个花朵般美丽有香气的女子。她教语文。阳光从分割成小方块的窗口窄窄地挤进来,斜落到讲台上。白色连衣裙发出亮眼的光。在阳光落下来的地方,她用普通话教我们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她的身上,有股好闻的香味,分辨不出是花草的香气还是知识的芬芳。
老师来自城市,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村庄的世界。这世界让我着迷。
夏天,校园里多出一块花田,多出了迷人的香气。粉或紫的喇叭形花冠上,点缀着条状或点状斑纹,参差有致,烟霞满枝,也有红黄、紫白、紫黄各半的双色花……夕阳从花叶间漏下,混合着蜂飞蝶舞。老师的话语从香气里浮出:这花叫草茉莉。草茉莉是老师种的。她说,她最喜欢这种花,也很喜欢“草茉莉”这个名字,香气像茉莉花,一个“草”字,是它无拘无束的性格。它们皮实,会自播繁衍。一株,就能蔓延葳蕤出一大片,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机灵鬼祥生嘿嘿地应和着说,这花,闻起来像老师,看起来像我们自己。
生活有了香气,有了色彩,便有了憧憬。熟悉的校园,似乎有了崭新的鸟鸣,我们逗留其间的时间明显拉长。
课间奔赴花前,我看到好多火柴棒一样的花蕾在绿叶间出没,等待被傍晚点燃。下午放学时,花蕾已绽开,弯曲的花丝伸出花外,小喇叭欢腾起来,茉莉花香,从小喇叭里漾出,逶迤在校园里。这时,老师领着我们做花耳环,教我们用草茉莉汁液涂抹嘴唇和指甲盖。女生们个个唇红齿白,面若满月。我们彼此成为对方的镜子,新奇,欢喜,乐此不疲。
后来我才明白,老师是想让我们与草木链接,并渐渐地成为彼此。
玩尽兴了,我们便排好队,绕草茉莉一圈,再走出校园,带着香气回家。那香气,又从我们一路嘹亮的歌声里飞了出去。
当西北风呼啸着刮过渭北旱塬时,难熬的冬天来了,校园已瘦回开花之前。一天,放学路上,麦萍走到我跟前,神秘地伸出了手,她的掌心里,是一盒雪花膏。“老师给我的。”麦萍压低了嗓音,声调却止不住飞起来。每个冬天,麦萍的手指都被冻开长长的口子,横七竖八,擦蛤蜊油也不济事。
那晚,雪花膏也第一次停留在我的肌肤上,香香的。嗯,是老师身上的味道,也是草茉莉的味道。麦萍好幸运,这个冬天,她可以一直香下去。我甚至决定明年冬天再也不戴母亲为我做的棉筒袖了,没有它们遮挡严寒,我的手指也会开裂,如此这般,是不是也可以得到一盒老师的雪花膏呢
遗憾的是,我的愿望落空了。过完年,老师再也没回学校,像一阵被风刮走的香气,飘离了我们的生活。但淡淡的茉莉花香始终环绕、滋养着我们。大学毕业后,我落脚城市,像一颗草茉莉的种子,在季节的更替里,享受着成长的快乐,也散发出淡淡的芳香。
(节选自《中国作家》2024年第3期,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草茉莉花色斑斓、香气扑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给“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B.老师领着“我们”做花耳环,教“我们”用花汁液涂抹嘴唇和指甲盖,和“我们”共度了欢乐的时光。
C.“我”决定明年冬天不再戴母亲为“我”做的棉筒袖,因为它不能满足“我”追求时尚的心理。
D.老师让“我们”与草木链接,渐渐地成为彼此,既能够享受成长的快乐,也散发出淡淡的芳香。
19.揣摩下面的语句,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4分)
(1)它们开满花坛还嫌不够,又举着小喇叭伸出篱笆,吹奏得不管不顾。(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茉莉花香,从小喇叭里漾出,逶迤在校园里。(从化静为动的角度)
20.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花,闻起来像老师,看起来像我们自己”的理解。(3分)
21.校园报刊设有“成长欢歌”和“师恩难忘”专栏,你认为本文更适合哪个专栏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述。(3分)
四、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读《说和做》,我们为闻一多的英勇无畏赞叹;读《骆驼祥子》,我们为祥子的悲剧命运感慨;读《阿长与<山海经>》,我们被质朴、温情的阿长感动……无论在作品中还是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他”总能让我们感受到平凡背后的力量。
请以《读他》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5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略
2.慨 逊 shì bǎnɡ
3.C 解析 “韧”应读“rèn”。
4.A 解析 A项,“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与后面的“选择”搭配不当。
5.(1)A B
(2)示例 老马祖孙俩的不幸遭遇,一方面,使祥子对未来更加没有信心,思想进一步走向消极,为后文祥子的堕落作铺垫;另一方面,反映了旧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
6.①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②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③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7.示例 (1)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愿如帆船 不惧风浪 用破浪前行的勇气横渡沧海
8.A 解析 B项,“诗人的故乡是洛阳”说法错误,题目中的“洛城”表明诗人是客居洛阳。C项,“七言律诗”说法错误,《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首七言绝句。D项,“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有误,“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诗人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和想象。
9.“满”的意思是“充满、充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洛阳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反衬出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10.(1)推托 (2)另外,再 (3)曾经 (4)达到
11.B 解析 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助词,的。D项,代词,代这件事。
12.(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文章的缺点不用等待别人指出来,只要写得多了,自己就能发现问题。
13.①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来看,两人都以现身说法来表明读书的重要性;②两人言辞都十分恳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语重心长。
【乙】参考译文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经趁着空闲向他请教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问题,欧阳修回答:“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并且多动笔练习,自然就会写得精妙。世人修学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每写出一篇,就总想超越别人,像这样的人很少有达到文笔精湛的。文章的缺点不用等待别人指出来,只要写得多了,自己就能发现问题。”这些话也是欧阳修以他自身尝试的经验在告诫他人,所以听起来特别耐人寻味。
14.①“我”与徐老电话长聊 ②徐老来信希望与“我”见面 ③“我”向徐老约来稿件 ④徐老对“我”的教诲
15.①亲和又易亲近:与“我”通电话长聊,娓娓道来,交流了两个多小时。②有浓厚的乡情:来信希望回家乡看看,撰文两篇回忆家乡。③谦逊谨慎:告诉“我”不要为他写传,即便要写,也尽量从简。④爱护、勉励、教导年轻人:鼓励“我”动笔写字,委婉地告诉“我”要尊重作者并赠书给“我”。
16.(1)运用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95岁的徐知免先生精神矍铄、慈眉善目、亲切的形象。
(2)使用一系列动词,如“侧”“夹”“贴”,以及拟声词“啪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徐老通电话时专注又紧张、唯恐漏掉一句话的状态。
17.①对与徐老结识并能成为徐老回忆家乡文章的第一个读者感到幸运。②对徐老充满感激,感激他对自己所编辑报纸的赞扬,对自己“动笔写字”的鼓励及“尊重作者”的编辑观念的教诲。③对与徐老“缘悭一面”的悔恨、愧疚,几次与徐老相约见面都未能如愿。④对徐老深切的怀念,希望能编印一本《徐知免文集》告慰徐老。
18.C 解析 “因为它不能满足‘我’追求时尚的心理”理解有误。结合文章倒数第2段来看,“我”决定不戴棉筒袖,是希望手指开裂,以便能得到老师的雪花膏。
19.(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嫌不够”“举着”“吹奏得不管不顾”,将草茉莉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草茉莉花开繁盛、肆意张扬的姿态,展现出草茉莉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
(2)“漾出”“逶迤”原本是表示液体流动或河流延续不绝的词语,这里将茉莉花香动态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茉莉花香在校园里弥漫、飘散的情景,富有画面感。
20.“这花,闻起来像老师”,意思是老师如草茉莉般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这种香气不仅是外在的,更代表着老师的美好品质和独特魅力。“看起来像我们自己”,是说“我们”像草茉莉一样充满活力、无拘无束地成长,展现出“我们”的天真烂漫和对未来的憧憬。这句话反映出老师对“我们”的积极影响,在老师的呵护下,“我们”如同草茉莉般自由快乐地成长。
21.本文更适合“师恩难忘”专栏。文章回忆了老师在学校种植草茉莉,与“我们”一起玩耍、教“我们”用草茉莉装饰自己,还送给同学雪花膏等往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老师的怀念与感激之情。老师的关爱和教导如同淡淡的茉莉花香,始终环绕、滋养着“我们”。文章重点突出了老师对“我们”成长的重要影响和“我们”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更符合“师恩难忘”的主题。
22.写作提示 “读他”中的“他”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如闻一多、祥子、阿长等,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个人。题目要求写出“他”让我们感受到的平凡背后的力量,所以要突出“他”的不平凡之处。可以通过叙写“他”的事迹,表达对“他”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生活中勇敢前行;也可以展现社会中普通人的闪光点,弘扬正能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