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灵魂(hún) 赋予(yù) 颐和园(yí)
B.夔门(kuí) 渲染(xuàn) 暮霭(mài)
C.惆怅(zhàng) 气概(gài) 真挚(zhì)
D.意境(jìng) 茂盛(shèng) 搏斗(bó)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各自 祟高 关键 独创
B.画意 灵魂 真挚 辉惶
C.朴素 惨淡 意境 有赖于
D.碧空 观查 搏斗 扬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经过长期的准备,他对如何赢得这场比赛早已胸有成竹。
C.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D.这座画院虽然不及某些艺术殿堂那么金碧辉煌,但也令人神清气爽。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我们的先辈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D.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B.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代”。
C.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的样子。
D.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______的战士,__________的渔夫,______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坚守阵地远离世俗
B.坚守阵地远离世俗搏击风浪
C.坚守阵地搏击风浪远离世俗
D.搏击风浪远离世俗坚守阵地
7.根据课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8.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品名胜古迹的意蕴……
(1)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盛世 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1~4段,回答以下问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9.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第3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
②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③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④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
⑤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⑥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
⑦“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
⑧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选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删改)
材料二:
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材料三:
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能寓意团圆、爱情、凄冷等意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酒杯、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
(选自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有删改)
13.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都可以称为“意象”。
B.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
C.诗人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想要表达的意境。
D.诗中能表现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不用意象也具有艺术性。
14.请根据材料一,解释什么叫“立象以尽意”。余光中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来表达乡愁,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意象呢?请列举两个。
15.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意象和意境的阐述,为小文解答疑惑。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小文:《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很多,作者是怎样借助这些意象来营造意境的呢?请给我讲讲吧。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1)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2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3)“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4)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5)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6)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16.请简要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一个人怎样才能成就“非凡”。
18.文章第四段提出了名家大师都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观点,请再为它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9.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删去?请阐明理由。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知白守黑
①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②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道劲。
③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兴奋地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④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⑤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风舞,写的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⑥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⑦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是王羲之啊?”
⑧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浸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⑨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⑩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如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再从南城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究,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有删改)
20.下列关于①-④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了涂弦夫的身份,是后文他看不惯老头从而起冲突的根本原因。
B.小说开头提及涂弦夫的字纵横奇宕,干脆遒劲,是为了反衬老头书法水平不高。
C.“去守黑斋次数最多”暗示了吴一品此人特殊,为下文他改变涂弦夫埋下伏笔。
D.墨香和茶香具有象征意义,代表涂弦夫和吴一品不同的处世态度和思想境界。
21.梳理⑤一 段内容,完成下表。
地点 情节发展 主人公态度变化
南城门口 较真 愤慨 (3)
涂弦夫向好友抱怨先前遭遇,吴一品微笑启发。
南城门口 再见老头写字,涂弦夫喝彩,老头自得其乐。
22.探究小说语言。
(1)用词贴合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如第①段“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句中加点字“摆”写出了
(2)人物对话特色鲜明,富有表现力。请结合第④- 段举例分析。
23.联系全文,简述作者精心构思书房改名细节的深意。
答案
1.D 2. C 3.C 4.D 5.B 6. C 7.A
8.(1)示例:画家 就要用一幅长卷来描绘它的鸟语花香
(2)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9.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10.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11.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12.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就有了灵魂。
13.A
14.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意象:月亮、大雁、客船、笛声、梧桐、家书等
15.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有机组合起来,“象”看似孤立,但“意”却有联系,让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的情景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勾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情调哀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在情景交融中营造出凄凉悲苦的意境,抒发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16.①用画家画画的事例引出观点——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非凡皆自“愚处”起;③以趣味故事开篇,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7.①做人做事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投机取巧,要耐心付出;②遇到困难和矛盾不会绕着走、躲着跑。
18.示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深入田间,不辞辛劳,攻关克难,终于实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
19.不能删去。该段闻述了“笨劲”与“巧力”的关系,它对中心论点“非凡皆自‘愚处’起”起补充论证作用,让论证更充分、严密,观点更具说服力。
20.C
21.①书房(守黑斋)②初见老头写字,涂弦夫想指点示范,老头抢白拒绝③包容
22.(1)写出了涂弦夫刚出场时特有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充满知识分子优越感。
(2)示例一:人物对话简洁紧凑,意蕴丰富,表现了两人不同的境界。老头用“老仙儿”的称谓调侃涂弦夫,更以“来两笔?”的试探语气想与涂弦夫继续较劲。涂弦夫用“免了,免了”表示拒绝,用“是,是”回应老头的“教育”,这些重复的话语表现出他的退让、谦逊与豁达。
示例二:人物对话简洁紧凑,意蕴丰富,表现了两人不同的境界。老头以“怕丢丑?”的疑问咄咄逼人,并以“你要记得”的说教语气显示自己的高明。涂弦夫坦然以“怕丢丑。”的陈述和“是,是”的诚恳语气回应,表现出他的退让、谦逊与豁达。
23.书房名为“守墨斋”时,仅限于表明涂弦夫的书法家身份及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当书房改名为“守黑斋”时,“墨”字去“土”成“黑”,有脱俗之意,表明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及人生态度。从“守墨”到“守黑”,是小说人物吴一品对主人公涂弦夫的指点和引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改名细节也暗示了小说主旨:对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能有理解、尊重并包容的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