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科目 初二物理 教学对象 初二 设计者
教材 八年级物理上册 北师大版 课 时 1课时
一.学情分析
所教学的对象是初二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1. 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只。 2. 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小学“科学”中接触了一些关于声音的一些知识,声音跟生活密切相关,易于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3. 学生的认识特点: 面对新的知识、新的概念,学生有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其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另一个角度讲,本节内容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具体而不抽象,适当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唤起学生自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性欲,并使学生乐意积极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其核心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声音的一些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它是本章中基础和重要的知识,所以在本学科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要的基础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怎样传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关注发声动作本身变为关注发声物体的状态
四、学习环境与资源准备
1.教学媒体设计课件 2.教学用具:音叉,乒乓球,敲击音叉的实验用锤,一烧杯和水,两个小石子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兴趣,故采用了一些简单关于声音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直观的去总结归纳知识。 2.谈话法 利用图片、视屏与演示实验,通过一些列谈话式的问答,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3.讲授法 课堂的时间有限,所有的知识都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也是不切实际的,教师形象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同样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上经历探究。因此,本节课在介绍如何把声音的细微振动放大的音叉乒乓球实验,采用了该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一.情景导入 播放一段对话,把声音关闭,让学生搞不清楚对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接着把声音打开,学生就清楚对话的内容和意思,从这两个巨大的反差中,引出声音的重要性。 让同学感知周围的声音,声音无处不在,丰富多彩,从而引入新课,声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 细听所播放的对话 思考提出的问题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二.声音的产生 提问: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大家都听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让学生在座位上自行操作两个小实验】 提问:观察在这两个情景中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有什么区别?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声音是如何产生?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尤其强调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而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问:我们已经知道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是发声体的振动不能用肉眼观察到,例如敲击桌子时不能用肉眼观察到桌子在振动,那我们能采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发声体的振动呢? 教师演示: 实验:用音叉和乒乓球做实验,敲击音叉,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教师强调指出: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便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三.声音的传播 师:我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而当我们听到声音时,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呢? 师: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声音可以通过那些物体传到耳朵?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 教师总结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些物质称为介质。并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师液体,最慢是气体。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每秒。 师: 我们知道声音的需要介质,那真空中能不能传声呢? 老师引导学生实验现象回答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四.介绍回声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教室或者房间的时候说话比在外面的时候听到的声音大一些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81页的阅读资料,介绍回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上述问题:因为人们要把声音和回声区别开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秒,在房间或教室里原声和回声的间隔小于0.1秒,人不能区别开来,因此原声何回声两种声音混合在一起,听到的声音才会比在外面说的声音大。 活动一:在桌面上放一下纸屑,接下来敲击桌面会发生什么现象。 活动二:说话时,把手放在咽喉部,你能感觉到什么? 学生动手后交流,得出共同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学生观看教师实验演示,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实验: 实验一:一位学生紧贴桌面,另一个同学用手摩擦桌面,能清晰听到声音。 实验二:让学生上台拿两个小石子在水中碰撞看能不能听到碰撞声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多媒体上真空中都闹钟实验视频,并思考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到耳朵的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与布置课后作业 1、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 .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3、“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撞击产生__而发出的。在山 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传入人的耳朵的。 (答案:1.A、2.C、3.振动、空气) 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1.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的气体,真空中不能传声。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逐步总结归纳本节所学习的知识点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七. 板书设计
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物体振动产生, 声源:发声的物体 2.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真空中不能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听到回声的条件:人耳能辨别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秒
八.教学反思
这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这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2.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 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3.课堂中,学生利用身边的乒乓球和音叉进行实验,拉进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不能灵活运用科学探究的环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