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jiàn) 朱熹(xǐ) 一帆风顺(fān)
B.埋没(mò) 论语(lùn) 盲目接受(mánɡ)
C.遵照(zūn) 瞭望(liáo) 彷徨恐慌(huánɡ)
D.鉴定(jiàn) 授予(yǔ) 不知所措(cu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探察 检讨 战战兢兢 神采飞扬
B.激变 关键 大相径廷 一帆风顺
C.震憾 观查 平心而论 不知所措
D.清谈 肇事 连琐反应 袖手旁观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C.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而不是找方法。
D.对于这场比赛,主教练虽然说不上是胸有成竹,但是起码可以算得上是心中有数。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世、教子、经商、治国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B.新时代的青年,遇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新时代的青年,也收获了建功立业的人生机遇。
C.慎独不是自欺,而是“诚其意,正其心”,是对“诚于中,行于外”的坚守,也是对自我内心崇尚道德律令的敬畏。
D.每个学生间隔一米以上排好队:在经过测体温、消毒、登记信息之后,体温无异常者方可入校。
6.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7.文学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 是 籍华裔物理学家。在文中“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 》《 》。
8.请你参加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培养劳动的观念】根据下面的古诗词名句,说说古代少年对劳动的态度。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
(2)【活动二:赞美劳动的美好】阅读下面语段,感受劳动的美好。然后用几句自己的语言来赞美劳动。(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劳动与美好爱情的融合;“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劳动在温馨亲情中的表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是劳动在深厚友情中的表达。劳动与人世间的各种美好情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活动三:认识劳动的作用】如今有很多学生认为“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浪费时间了。”请你对此进行辩驳。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是什么 “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11.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2.下面句子加点的词语可否删掉 为什么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13.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节约融入家庭教育
①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尚书·大禹谟》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当今时代,在家庭教育中提倡浪费可耻、节约为荣,不仅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让孩子在其中涵养“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②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方面,家庭教育是重要一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提倡浪费可耻、节约为荣,不仅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让孩子在其中涵养“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道德品质,去除铺张浪费的不良之风,在举手投足间展现深植于心的文明素养。勤俭节约的美德如金子般闪光。
③将勤俭节约融入家风,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代代传承。家庭在粮食、衣物、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消费观,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如果不从儿时抓起、不从小处着眼、任由铺张浪费成为孩子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有可能积重难返。因此,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培育节约的生活习惯,是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每一位家长都应谨记:勤俭节约是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④家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塑造着人们的品格。很多人儿时都背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多人幼时都被父母提醒“碗里饭菜要吃干净”。延续至今,从落实“光盘行动”到拒绝过度包装,再到节水、节电、节气,改变出行方式,只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言传身教,就能把节俭新风写在生活点滴间、刻在家门家风上。
⑤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文明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舌尖上的浪费”更是要不得。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希望每个人都能树立节俭意识,培养节约习惯,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让勤俭节约成为良好家风、社会新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下列关于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运用道理论据,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让勤俭节约成为良好家风、社会新风。
B.第②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勤俭节约的品格比作金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勤俭节约品格的可贵,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C.选文论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只要让节约融入家庭,就能去除铺张浪费的不良之风。
D.勤俭节约成为良好家风,需要从儿时抓起,从小处着眼,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需要我们在生活的点滴间践行。
15.作为当代中学生,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何把“节俭新风写在生活点滴间、刻在家门家风上”。
16.学校开展“光盘行动进校园,勤俭节约好风尚”主题教育活动后,布置同学们参与“家庭光盘行动”打卡活动。但部分家庭觉得这是校园内的主题活动,在校园内进行倡导就可以了。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列举支撑“家庭光盘行动”打卡活动的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而知不足 不足而知学
①《道德经》有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说,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是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有问题了。圣人之所以没有缺点,是因为把缺点当问题来重视。这句话启示我们,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认真检视和改正,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从而在成长和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
②知不足,就要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以白衣渡江战胜关羽而名扬天下,他原本出身行伍、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认识到自身不足,坚持读书学习,提高自己,渐有学识。有一次,学识丰富的鲁肃在与吕蒙讨论国家大事后,对他的学识和才能大加赞赏道:“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能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精神和自觉,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在求知的道路上自我审视,看清方向,勤奋学习,完成突破。
③知不足,就要树立自我更新的理念。知不足者能看到自己的缺失,明白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也更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这既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自我革新的进取精神。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昏镜词》引词中提到“其一皎如,其九雾如”,然而喜昏镜者十居其九。因昏镜能隐藏不足,使人心情舒畅而自欺欺人,难以认清自我。殊不知,非镜昏,实心盲。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个非常好学的人,他曾拜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可以改变自身不足的方法,记日记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下自己每天的不足之处,在他去世前一天的日记中,还可以看到他对自身各种不足的思考。以史为鉴,我们要主动、自觉地审视自己,审慎地看待差距,若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如《韩非子喻老》中所言的“目不见睫”,只是自我陶醉,故步自封,那改变自我、提升自我又从何谈起?
④知不足,就是对自我客观清醒的认知,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否则只会陷入孤芳自赏、妄自尊大的境地。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真正的智者总是从自身寻找问题根源。88岁高龄的齐白石,鉴赏自己年轻时的一幅作品,发现自己画功已大不如前,便每天深夜一笔一笔地练习描红。儿子不解地问:“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他回答:“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前几天我看到年轻时画的一幅画,才猛然警醒——我不能再被外界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
⑤知不足不是目的,而是追求进步的途径,靶向在“行”,要有所为。马克思曾说:“成为伟人的先决条件,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由此可见,知不足实乃成功之基石。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减)
17.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请分析第①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9.请简要梳理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20.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1.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文章论据的一项( )
A.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宋·林逋
B.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卢梭
C.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D.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巴甫洛夫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我流泪的香橡皮
①初二开学那天,和我同村的翠兰成了我同桌。翠兰在她出生不到一个月时,母亲忙于麦收被暴雨淋湿,从此落下了病,常年药不离口;在她考上初中入学的第三天,父亲去集上给她买自行车,回来的路上,刚买的自行车车闸失灵,父亲跌入深壕摔断了大胯和腿骨,一年后还离不开双拐。这样一折腾. 她家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校园里,没有哪个女孩子比她穿戴得更寒酸。学习中她也最节省,买个练习本总先用铅笔正反面写,再用钢笔覆盖一遍,她甚至捡一些瓶塞、管头等橡胶制品代替橡皮来用。
②那天,我买了两块包装精美的香橡皮,准备送给翠兰一块。午休,我乐呵呵地跑进教室,正好只有她一人在。我拿出橡皮,说:“送给你的。”她抬头看了看我,犹犹豫豫地拿起橡皮:“你干嘛买这么贵的橡皮?我才不要呢。”我怕伤了她的自尊心,就说:“我去买橡皮,一看挺好的,就给你捎了一块。”“这样说我就收下,”她下意识地摊平了手,“多少钱一块?”“我就不能送给你一块小小的橡皮吗?”我一听她问价格,心里猛然涌起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提高了嗓门说。她也提高了嗓门说:“我知道我家穷,可我凭什么要你的东西!我用不着别人可怜我……”
③就在这时,几个同学说笑着走进教室,我不便再和她理论,就顺手拿起她的那本书盖在橡皮上面。她神情复杂地凝视我一阵,便趴在桌上不动了。
④下午全体同学到操场上清除杂草,翠兰离开座位前,用书把那块橡皮推到了我的桌上。我装作没看见,与同学一起走出了教室。
⑤就在操场上的杂草清除得差不多时,有同学发现翠兰手上有血,老师就叫她去清理一下伤口,先回班待着。十分钟后,我先同学一步回教室,看到她的手已止血,就没再说什么。这时,翠兰忽然问我:“记得那块橡皮吗?你没收起来,怎么不见了?”我以为她改变了先前的主意,又乐意收下那块橡皮了,才和我这样幽默一下,但看她那严肃认真相,我才意识到橡皮真的不见了。可我一时又找不出原因,就暂且找缘由安慰她说:“或许哪个同学拿去看了……”
⑥放学路上,我一遍遍寻思:这件奇怪的事还没有结束,明天翠兰还会提起。她的心够苦了,不能再让她遭受这不白之冤。思来想去,我急中生智,跑到商店再买一块同样的橡皮,就说我昨天顺手放到兜里了……
⑦第二天上学路上我追上翠兰,没等她发话,我就哈哈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两块一模一样的橡皮,装成自怨自艾的样子: “哎呀,我真糊涂。回家一摸口袋,两块都在里面……”“你胡说!”翠兰停下自行车,一边掏书包一边幽幽地说,“那块橡皮在我包里呢。是我不留神把它夹在书里面的,回家一掏书,就掉在地上……你说实话,是不是跑到商店里又买了一块?”我只好不打自招:“昨天,我也弄不清橡皮是怎么不见的,怕你惦记,就……”“别说了,”翠兰半嗔半怨地笑起来,“其实这事儿全怪我,我太执拗、太不近人情了,才惹出这样的误会。让你受委屈了,请你原谅。”
⑧我嘿嘿地笑了,笑着笑着眼睛就开始发涩、发热……而让我真正不能自禁流下泪来,是在两天之后的物理课上。
⑨那天上物理课,赵老师手里拿着一块橡皮,竟向我走来,边走边说:“前天我为了做浮力实验,拿走了你的橡皮……没耽误你用吧? ”
⑩赵老师回到讲台,目瞪口呆的我,也重重地坐下了。我想,我肯定是流泪了,不然,翠兰怎么一边夺我手里的橡皮一边这样说:“两块橡皮我都要,四块橡皮我都要……别哭了,好吗?”说着说着,她竟也泪流满面。
22.本文以“香橡皮”为线索,展开情节。请完成情节的梳理概括。
23.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24.第⑧段画线句“我嘿嘿地笑”是因为(1) ;“眼睛开始发涩发热”是因为(2) 。而物理课上“我”和翠兰都流泪了,则是因为 (3) 。
25.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告诉我们善意的谎言是情感的润滑剂。
B.赞美了学生时代纯真可贵的美好友情。
C.告诉我们要珍惜他人给予的真诚帮助。
D.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与关爱。
答案
1.D 2.A 3.B 4.B 5.D 6.B 7.丁肇中 美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8.(1)古代少年从长辈那里学习和模仿劳动的技能,并帮助其做力所能及的劳动。(意近即可)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是赞美劳动的通顺语句并且能用上一种修辞即可。
(3)示例:我们应该参加劳动。首先,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其次,学生进行合适的劳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学习和独立能力的培养。(言之有理即可)
9.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10.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探索。
11.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2.不能。“唯一”一词强调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突出了“探索”在“寻求真理”中的作用。
1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14.C
15.读了本文,我知道了在生活中要落实“光盘行动”,拒绝过度包装,节水、节电、节气,改变出行方式。以前,我上学都是爸爸开车送我,现在开始我要自己步行上学,还要劝爸爸妈妈少开车,我们一起努力将节俭新风写在生活点滴间、刻在家门家风上。
16.(1)在家庭中开展光盘行动,不仅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让孩子在其中涵养“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道德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2)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方面,家庭教育是重要一环。
(3)家庭的消费观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勤俭节约是传家宝,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传承。)
(4)在家庭打卡活动中,形成润物细无声的节约家风,可以滋润孩子的心灵,塑造出孩子勤俭节约的品格(美德)。
(5)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道德文明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舌尖上的浪费”更是要不得。家庭参与打卡活动,能够全家人树立节俭意识,培养节约习惯,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有助于让勤俭节约成为良好家风、社会新风。
17.知不足实乃成功之基石。
18、引用《道德经》中的名言,引出本文的论题——知不足,增加文章内涵和文学性,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19、首先提出“知不足,就要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的观点,接着举吕蒙知不足坚持学习,提高自己,渐有学识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强调知不足的重要意义。
20、举例论证,列举晚清重臣曾国藩非常好学,临终还记日记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知不足,就要树立自我更新的理念”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21、B
22.(1)翠兰拒收香橡皮
(2)我和翠兰争相解释橡皮在自己这里
(3)橡皮失踪事件真相大白
23.交代翠兰的身世背景和家庭背景,点明翠兰的家境贫寒的原因,写出了翠兰的勤俭,为下文"我"好心为她买橡皮做铺垫。
24.(1)为翠兰主动向我道歉并接受橡皮而感到高兴
(2)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被翠兰理解,
(3)我与翠兰之间互相为对方着想而感动
2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