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声现象》第1节)
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材分析
声音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教科书从自然现象、生活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情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分析
1物理观念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发声的物体,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实验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然后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学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资源
纸张,直尺,音叉,乒乓球,烧杯,水,鼓,土电话等,CAI课件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让我们听到的呢? 2.播放鸟鸣声,波涛声,雷声和交响乐的音频,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听老师播放的音频。 通过我们身边常见的声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如何让纸张,直尺发出声音? 引导学生总结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共同特征。 并对这种现象进行定义——振动。 4.并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们尝试总结这些实验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纸张发声时在振动,直尺发声时在振动,从而引导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猜想。 5.设计实验来验证刚刚所作的总结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一:用一个乒乓球去靠近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让学生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二:用手触碰喉咙发出声音,突然停止发声,总结手指感受 6.引导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 7.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声源,并举例说明。 8.巩固练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所有生物都靠声带振动发声 C.振动停止,发音停止 D.敲击课桌发声,是由于课桌振动发声 1.拿出纸张直尺等实验用品,探究如何让它们发出声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可以发现抖动纸张可以使纸张发出声音,将直尺伸出桌面少许进行拨动可以发出声音 纸张在左右往返运动,直尺在上下往返运动 两者发声时均在振动。 通过实验总结出猜想的结果:声音可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进行实验,观察发现: 实验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时会被弹开, 实验二:发出声音时,手指可以明显感觉到声带在振动,当停止发出声音后,手指不再感受到振动 6.通过实验一: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通过实验二: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7.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叫声源。液体,固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选出:B 蜜蜂的翅膀高速振动就可以发出声音。(言之有理,举出反例即可)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猜想 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培养学生总结和思考的能力
(三)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物质来作为媒介 (提示:老师说话是怎样传到同学们耳朵里的?) 2.提出问题:声音是否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呢?请举例说明。 3.提出问题:既然液体和固体可以传播声音,那么气体呢 播放真空罩实验视频,让学生思考: A.在没有抽出玻璃罩的空气前,你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吗?你能听到铃声吗? B.在用抽气机抽气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电铃的振动吗?说明什么问题?但是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少,你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 C.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你还能听到铃声吗? D.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E.通过真空罩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4.带领学生了解声音在空气中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 5.引导学生对声音的传播知识点进行总结 回答:可能是空气;有时候可以听到隔壁老师讲话,也有可能是墙壁。 思考在液体中或固体中是否能传递声音。 回答:花样游泳运动员可以在水下听到乐曲声,水中的鱼会被岸边的说话声音吓跑。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回答:耳朵紧贴课桌敲击桌子可以听到声音,土电话实验。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观察实验并讨论: A.能看到电铃锤的振动,能听到铃声 能看到振动,说明电铃发声,随着抽气的不断进行,铃声越来越小。 C.罩内变成真空,就不能听到铃声了。 D.声音由无变弱再变强 E.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并且真空不能传声 声波 总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是靠介质传播的。 声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四)声速与回声 1.让学生阅读书上表格,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引导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回声的产生条件以及如何回声测距,并布置学生对课后有关回声的习题进行练习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2.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耳蜗→大脑听觉中枢 3.理解回声并对相应习题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观察表格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课堂小结与随堂检测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过的内容。(提示:根据板书顺序进行总结) 2.玻璃鱼缸中养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3.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 A.钢轨 B.纯水 C.木材 D.空气 4.同学们课后将书后习题做好,并将练习册相应章节做完。 自行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以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选:C 因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选:D 因为是气体 4.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源:发生的物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
2.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与回声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