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伤怀,黍离之悲—
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通过诵读和鉴赏,体会黍离之悲。
思维发展:理解对比等各种写作手法。
文化传承:感悟作者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对比等各种写作手法,体会黍离之悲,感悟作者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你的印象中,扬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在杜牧的印象里,扬州是这样的: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从中我们看到了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的扬州。那么,在姜夔眼中又是怎样的扬州呢?我们一起在《扬州慢》中寻找答案。
二、感知初读,诗韵吟咏
朗读这首词,感受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会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指导。
3.学生齐读,鼓励学生读出情感。
4.思考:这首词中哪个词最能表现扬州城的状态 为什么?
参考示例:空,“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都能体现出城“空”。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眼前的萧条景象,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追忆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沉痛之情。
5.出示【写作背景】
淳熙三年的冬至日,21岁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怀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故国残破的悲思油然而生,就写下了这首《扬州慢》来抒怀寄意。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本词是作者21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三、情感诵读,赏析诗句
再次有感情诵读文本,说说这首词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词或者哪一句?为什么?(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本,置身诗境,感受词的意境美,畅所欲言,教师指导补充)
参考示例:
词语
(1)“空城”:破败荒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重到须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句子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用典、对比。这是写进城后的所见所想。唐代诗人杜牧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而今日却变成“荠麦青青”,如此萧条冷落。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四、思辨悟读,比较分析
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在这首词中词人只是设想了一下杜牧的“重到须惊”,现在我们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了唐朝的杜牧,他会对杜牧说什么呢?(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选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参与补充或辩论,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明确:杜牧笔下的扬州——繁盛 富丽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玉人吹箫
姜夔眼前的扬州——衰败 萧条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无人欣赏
追问: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明确:写扬州之繁华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在用典和对比中表达出作者的“黍离之悲”。
这首词的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深深表达了一份悲痛,更揭示了作者对南宋王朝命运的深刻认识:群敌环伺而内耗不止,南宋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中,其命运正如一个冲下山坡的车轮,将无可挽回地冲向大海,走向灭亡。而事实不幸印证了这个担忧,这个悲剧的命运之轮定格在了1279年,崖山海战中,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一同跳下了大海,忠臣良将紧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五、妙笔赏读,抒写感受
你觉得“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给你带来哪些感受?请写出来。(学生自主思考后,抒写自己的感受,精选学生作品,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交流)
参考示例:这三句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却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寒”产生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所闻是清角悲吟,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三者交织在一起,“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同时在景物描写上赋予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六、作业布置
必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选做:从《望海潮》与《扬州慢》两首词中,任选一种写作手法,来谈谈你的理解。
七、课堂总结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