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单元综合测评(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单元综合测评(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7 07:5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民国之初,广东流传过这样的歌谣:“革命世界,新式派头。女子解放,自由选婿。”歌谣内容反映的新风尚,适用于当时的(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内地乡村 ②发达地区 ③受新式教育的国人 ④满洲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社会风尚变化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在发达的大城市变化的比较快,在封闭的乡村和内地则依然非常封闭。对于新式风俗的接受者主要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国人,保守的国人对此依然难以接受,满洲贵族对于新风尚持敌对态度,也不会接受。
2.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从材料看,当时商行里出售的东西,有西方的时尚物品,说明当时人们物质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C项符合题意;只从出售的商品中不能体现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A项不符合题意;这只是一则广告,不能体现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广告中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不能体现衣食住行的西化,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21cnjy.com
3.最初的时候,国人很痛恨穿洋装的洋人,像上海很多戏园子就在门口贴出了“洋装(票费)加倍”的字样。后来穿洋装的增多,包括一些本国留学生,于是戏园子就改成了“洋人加倍”,再后来穿洋装的更多,所以只能取消了限制。这一过程从本质上看,说明了(  )
A.封建落后思想的顽固性和局限性
B.文明的差异性及其碰撞、交融
C.国人对新生事物的完全排斥心理
D.民族文化振兴得益于国人支持
解析:选B。国人对洋装、洋人等现象的认识变化,实质上反映了中西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只能取消了限制”的信息,说明了不同文明之间在碰撞过程中逐步交融。21·cn·jy·com
4.下面三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的主流服饰。造成这种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www-2-1-cnjy-com
A.中国经济的逐渐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选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合。
5.右面图片反映了近代上海福州路拓宽后日益繁荣的景象。马路两边店铺林立,电车、自行车、人力车混杂通行。该图片可以说明(  )【来源:21cnj*y.co*m】
A.上海社会风貌已成完全西化之势
B.传统衣食住行风格依然没有变化
C.近代通讯工具电话、电报普遍使用
D.电力技术推动了近代交通工具变革
解析:选D。A说法绝对,上海社会风貌并没有成完全西化之势。从图片中可看出传统的交通已发生变化,B错误。从图片中得不出C。由“电车”可得出D正确。【版权所有:21教育】
6.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21*cnjy*com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交通工具的进步。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一包花生米……爽快而有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说法最准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7.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
C.通过驿站骑马赴各地了解
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初”“最快捷的方式”,据所学知识可知应选B项。火车速度远不及电报快,20世纪30年代民航飞机在中国出现,骑马速度最慢。
8.“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材料表明当时利于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
A.火车 B.轮船
C.飞机 D.电报
解析:选D。分析材料信息“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可以得出只有电报有此功能。火车、轮船和飞机是交通工具,在遣将调兵方面没有电报迅速,故选D。
9. (2014·高考浙江卷)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图片的信息与题眼“不能”。题干中“某报截图”与图片中“出书”可以作为出版业发展的直接史料,A项正确;由图片中“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的信息,说明B、C两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某一地方的“出版业”“广告业”“婚姻礼俗”等变化,无法说明“世界文明之演进”,故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D项。
10.1905年,中国自行摄制了第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它的出现不能说明(  )
A.中国电影制作事业的序幕被揭开
B.国粹艺术被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C.一种新的传媒形式在中国出现
D.中国的电影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解析:选D。《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D说法错误,A、C正确。《定军山》属于京剧影片,说明B正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1.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日益走进千家万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黑白电视逐渐被彩色电视所取代。下列表述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事业发展的是(  )21教育网
A.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质量明显降低
B.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C.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D.《今日说法》等法制类报道节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析:选A。改革开放以来各电视台在节目中推陈出新,使节目内容更加充实,质量大为提高。
12.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突出反映出“第四媒介”具有(  )
A.传播信息的功能
B.学习、办公的功能
C.娱乐的功能
D.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互联网的购物功能,D项与之联系最密切。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www.21-cn-jy.com
材料一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2分)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4分)
材料二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据材料二分析,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6分)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第(1)问从图片提供的信息不难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图文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便于实际操作就可。第(3)问从动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问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两个方面:①服饰(或服装)。②婚姻礼俗。
(2)方法和途径:通过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分类比较的方式。建议: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分析比较等方式。2·1·c·n·j·y
(3)进步之处: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任答三点即可)2-1-c-n-j-y
(4)积极影响: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的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14.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  21*cnjy*com
材料一 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19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是:街道上人群涌动,两边商铺雕梁画栋,旗幡飘扬,商铺二楼的窗户,使用的是澳门风格的百叶窗,店家都有凉棚、洋伞,商店类似南欧城市的“骑楼”风格。【出处:21教育名师】
——据李天纲著《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材料二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据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材料三 1875年的广州商务报告称:“……中国人已经普遍使用黄磷火柴,并且输入了几百万箱,现在用打火石取火的已经少见了。在使用煤油及其他矿物油以及煤油灯方面的情况也一样。同时欧洲的洋伞,几乎完全代替了中国纸伞。广州大量地仿制欧洲洋伞并运往其他口岸和内地销售。”
——摘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四 1906年广州出版的《赏奇画报》……其征订广告,就是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手拿“赏奇画报出世”的旗子作宣传。粤东烟草公司出品的伟人香烟,其封面也画上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21·世纪*教育网
——摘自蒋建国著《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
请回答:
(1)广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较早的城市,依据上述材料,提取广州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相关信息。(6分)(不得照抄原文)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10分)
(3)结合广州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历程,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特点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采用了大量的新材料,创设了一个新的知识背景,考查近代广州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变迁。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注意对信息的整合与分析,不能照抄原文;第(2)问结合古代和近代与广州相关的历史事实回答;第(3)问注意对前面问题的总结和梳理,要紧扣近代化特点这个主题回答,不要漫无边际。
答案:(1)出现了西式和中西风格融合的建筑;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大量使用和仿制西方日常生活用品;西式服装成为当时的时尚;店铺林立,商业繁荣;重视广告宣传;出现了报刊、杂志等。
(2)原因: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使其具有开放兼容的文化特征;清代闭关锁国后,广州是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是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3)认识:中国的近代化深受西方影响,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近代化与反帝反封建相伴随;水平低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