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咏柳》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二首·咏柳》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辨析、字理识字认识“咏、妆”等6个生字,会写“碧、妆、绿”等5个字,积累“妆”所拓展的词语,培养识字兴趣、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通过师生合作、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咏柳》、《赋得古原草送别》,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语言的优美,提高文化品位。 3.通过联系生活、图文结合方法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所描述的春天美景,发展语言及思维能力。
【评价任务】 1.正确认读“咏、妆”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碧、妆、绿”等5个字,正确认读“妆”所拓展的词语。(目标1)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咏柳》、《赋得古原草送别》,背诵古诗。(目标2) 3.联系生活、借助图文,能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诗句所描述的春天美景。(目标3)
【学习内容】 本单元围绕“春天”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体裁各异,有古诗,有散文,还有童话故事。四篇主体课文对春天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摹,借以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热爱。春天的景象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图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并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本课时通过对《咏柳》的学习,对古诗有节奏地朗读,渗透本单元语文要素“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并学习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的方式,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诗句所描述的春天美景。 通过《古诗二首》的学习,拓展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所学方法,进行方法的迁移运用。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短,他们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要引导孩子展开想象,帮助理解。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能够自主独立识字,对于字词及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基本上没有好大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时《咏柳》的学习中,还是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渗透本单元语文要素“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并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的方式,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本课除了需要学习《咏柳》外,还需要拓展学习《语文园地一》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村居》一课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相关方法,在《咏柳》的学习中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试着运用方法,那么在《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学习中,大胆让学生自己尝试,通过所学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导入,导读诗题(指向目标1) 1. 复习古诗:指名背诵《村居》。 2.交流学法: (1)通过有节奏有韵味的读,可以将古诗读的更美,也能更好的理解诗句。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的发挥想象,描述出诗句中生机勃勃的春天。 3.朗读题目《咏柳》 4.试着猜一猜“咏”字的意思。 在老师的讲解下,明白“咏”的意思。 读一读认一认形声字“咏”。 5.能在理解咏的基础上,了解“咏柳”就是赞美“柳树”的意思,并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咏”的古诗,《咏鹅》、《咏梅》。 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村居》,我们一起来有节奏有韵味地背一背吧! 2.我们在上节课学习到了一些方法: (1)我们如何将古诗读的更美,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诗句呢?(通过有节奏有韵味的读,可以将古诗读的更美,也能更好的理解诗句。) (2)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方式来更好的发挥想象,描述出诗句中生机勃勃的春天呢?(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的发挥想象,描述出诗句中生机勃勃的春天。) 3. 春天的杨柳随风舞动,不仅使清代诗人高鼎陶醉,而且让唐代诗人贺知章赞不绝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首古诗《咏柳》。 4.诗题是诗歌的眼睛,请同学们猜一猜题目中“咏”的意思。咏就是赞美、歌颂的意思。相机随文识字“咏”,“咏”是一个形声字,指的是用口吟诵,所以是口字旁。 5.那么本首古诗的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呢?你还知道哪些“咏”的古诗。 学生能够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村居》。 能够根据提示说出上节课所学习的方法。 能正确朗读题目《咏柳》 能明了“咏”的意思。正确认读形声字“咏”。 能正确回答出“咏柳”的含义,并且说出所知道的“咏”的古诗。活动意图说明:回顾上节课所学方法,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结合课题,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咏”理解诗题。环节二:初读古诗,读对节奏(指向目标1、2)1. 根据提示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二人合作,互相听读,在听读中识字正音。同桌互相分享经验,交流容易读错的字有什么办法帮自己记住它。 3.根据自读提示 ,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方法,再读古诗,读对节奏,读出韵味, 尝试用“/”标出停顿。 4.对师范读的停顿和重音进行评价。 (1) 自由练读,同桌互读。 (2)与师合作读。 (3)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赛读。 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1.出示自读提示1,巡视指导。 2. 指名读,相机正音。 3.我们认识了生字宝宝,能够将古诗读流利,那我们如何将古诗读的更美,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诗句呢? 【再次回顾学法】通过有节奏有韵味的读,可以将古诗读的更美,也能更好的理解诗句。 出示自读提示2。 4.教师范读,示范停顿和重音。引导评价: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请生练读,再指名读,相机纠正并师生评议。 (2)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3)划分小组,小组赛读。 (4)引导全班齐读,强调节奏和韵律。 能根据自读提示,认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能根据自读提示,读对节奏,并正确划分节奏。 能够对范读的停顿和重音进行大致的评价,并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将古诗读的有节奏有韵味。活动意图说明:再次上节课的所学的学法,通过师范读、师生合作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等朗读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掌握。环节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指向目标2、3) 1.(1) ①认真观察碧玉的外形特点,尤其着重观察颜色和光泽。 ②借助图片和文字,想一想并说出碧玉和柳叶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③在自己的思考,以及图片、诗句的帮助下,明确诗人是用碧玉来形容柳树鲜嫩的新叶。 1.(2). ①认真观察丝绦的外形特点,尤其着重观察颜色和形状。 ②借助图片和文字,想一想并说出丝绦和柳条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③在自己的思考,以及图片、诗句的帮助下,明确诗句中的“绿丝绦”指的是垂下来的、长满叶子的柳条。 (3)通过对比、组词的方法辨析“妆”,并读一读,读好三拼音节。借助出示的图片,猜想“丝”、“绦”都和什么有关?读好平舌音“丝”。 (4)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的方式,说一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并认真倾听,试着补充。 2.(1)认真思考这么漂亮的柳叶,这么美丽的柳条,是谁裁出来的。并能回答 出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 (2)明了这句胡采用的是自问自答的方式,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 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巧工。 (3)①观察“裁”、“栽”、“载”的异同,他们都是形声字,发现左下部分分别为“衣、木、车”,读好平舌音。 ②认识剪,读好三拼音节。 (4)结合文中插图,想象春风裁剪柳叶的画面。 (5)多形式朗读(师生合作读、小组合作读、男女合作读),在读中再次明细自问自答的方式,感受春天的美好与大自然的巧工。 (6)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的方式,说一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并认真倾听,试着补充。说一说春风还可以裁剪出什么。 过渡:诗人是怎样咏柳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1.学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指导理解“碧玉”。 ①课件出示“碧玉”图片,引导观察碧玉的外形特点,尤其是颜色和光泽。 ②引导思考“碧玉”和柳树的哪部分相似。 ③明确:诗人用碧玉来形容柳树鲜嫩的新叶。 (2)指导理解“丝绦”。 ①课件出示“丝绦”图片,学生直观地看到“丝绦”就是衣裙上的长长的丝带。 ②想想“丝绦”和柳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③明确:“绿丝绦”指的是垂下来的、长满叶子的柳条。 (3)相机随文识字“妆”、“丝”、“绦” ①用对比、组词的方法辨析“妆”,并读一读。 ②借助出示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想“丝”、“绦”都和什么有关?强调“丝”是平舌音。 (4)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用碧玉和丝绦来代指柳叶和柳条了,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中的春天呢? ①【再次回顾学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的发挥想象,描述出诗句中生机勃勃的春天。 ②指名学生说诗意,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听完再补充。教师点拨,如“一树”指满树。 2.学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提问并请生思考:这么漂亮的柳叶,这么美丽的柳条,是谁裁出来的呢?请用古诗中的一句诗来给老师答案呢。 (2)教师读诗句,明确这里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把春风比作剪刀,赋予巧妙的想象,生动地刻画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3)相机随文识字“裁”、“剪”。 ①观察“裁”、“栽”、“载”的异同,他们都是形声字,认识“裁”,指导读好平舌音。 ②认识形声字“剪”,“前”+“刀”,表示“一种特殊的刀具,可以在布上顺着尖头的方向移动”。强调读好三拼音节。 (4)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和诗句,想象春风裁剪柳叶的画面。 (5)一问一答合作读。 ①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②小组合作读:一、三组读前半句,二、四组读后半句。 ③男女合作读:男生(女生)读前半句,女生(男生)读后半句。 (6)我们知道了春风似剪刀,裁剪了柳条,那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中的春天呢? ①【再次回顾学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的发挥想象,描述出诗句中生机勃勃的春天。 ②指名学生说诗意,师生评议并补充。 相机拓展:春风还可以裁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能够认真观察碧玉和柳叶,并能够借助图片和诗句,正确说出碧玉和柳叶的相似之处。明确该句意思。 能够认真观察丝绦和柳条,并能够借助图片和诗句,正确说出诗句中的“绿丝绦”指的是垂下来的、长满叶子的柳条。 能够准确辨析“妆”和“装’,给”妆“组词并读一读,正确读好三拼音节。能借助图片吗,认识“丝”、“绦”,并能准确读好平舌音“丝”。 能够回顾上节课所学方法,能够试着正确说出这句诗中所描写的春天。认真倾听,可以尝试补充。 能够思考并准确回答出诗句。 能够明了本句所采用的自问自答的方式,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 能够通过观察“裁、栽、载”的异同,正确认识形声字裁,并能准确读好平舌音。 正确认识形声字“剪”的构成,并能准确读好三拼音节。 能够准确的朗读古诗,并感受春天的春天的美好与大自然的巧工。 能够回顾上节课所学方法,能够试着正确说出这句诗中所描写的春天。认真倾听,可以尝试补充。能准确说出春风还可以裁剪出什么。活动意图说明:采用男女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结合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理解关键字词,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所描述的春天美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语言及思维能力。环节四:诵读古诗,拓展延伸(指向目标2)1.诵读古诗 (1)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对照诗句,读一读。 (2)根据老师所说的释义,对读古诗 生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根据所出示的句子,读一读,进行补白填空。 (4)听配乐,想画面,尝试背诵古诗。 2.拓展延伸 (1)正确朗读题目,并认识“赋”字,了解“赋得”的意思,说一说题目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写古原上的野草,表达送别之情)。了解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划分节奏。 (3)认真倾听范读,一边听一遍对照自己的节奏划分是否正确,并再次自由朗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多形式合作读,在读中再次感悟停顿及重音。 (5)①能借助插图和诗句,想象草木茂盛的样子。 ②借助生活实际,想象春冬季节的草样子有何不同。 ③图文结合、借助生活经验想象野火是烧不尽草地的,春风吹绿大地,小草又会重新萌发。 (6)再读古诗,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7)师生合作读、男女合作读、小组赛读,读后试着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1.诵读古诗 (1)出示图片及对应诗句。 (2)说释义,与生对读古诗。 师①: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纤细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师②:这些装扮了一树的细细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是早春二月的风,它犹如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丝带随心裁剪。 (3)出示句子,以补白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 (4)出示音乐。 2.拓展延伸 (1)过渡:同学们,我们看了春天的柳树、飞翔的黄莺、被孩童们高高放起的纸鸢。春天是生机勃勃、万物生长的季节,现在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唐代作者白居易笔下春天的小草它又是如何的一番光景呢?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认识“赋”字,讲解“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并猜一猜题目“古原草送别”的意思。 介绍作者白居易。 (2)出示自读要求,划分节奏。 (3)教师范读,请生再次自由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男女合作读(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小组赛读。 (5)借助图文和生活实际,想象画面。 ①提问:“离离原上草”我们可以如何来理解想象呢?(结合课本插图,可以想象草茂盛的样子)。 ②提问:“一岁一枯荣” 我们可以如何来理解想象呢?:(借助生活经验想象春季的草和冬季的草,通过对比,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可以如何来理解想象呢?(可以借助古诗文本理解,也可借助生活经验想象春风吹绿大地,小草萌发的景象) (6)再读古诗感受到了春天的小草怎样的精神? (7)师生合作读、男女合作读、小组赛读,读后试着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能根据图片和句子,正确流利地读诗。 能根据老师说的释义,准确的对出相应诗句。 能根据 出示的题目,正确的补充诗句。 听配乐,想画面,大致背诵古诗。 能准确朗读题目,正确读一读“赋”字,充分了解“赋得”的意思,大致能说出题目所表达的意,了解作者白居易。 能准确朗读,正确划分节奏。 能认真倾听,酌情修改节奏划分,再次有节奏有韵味的自由朗读。 能利用图文结合、借助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再读古诗,能准确的把握小草顽强的精神。通过多形式的朗读,能大致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给学生搭支架,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拓展的内容选择的是语文园地1 的古诗,同样也是描写了春天的小草,在前两首古诗的基础上,适当迁移运用方法。
环节五:生字归类,正确书写(指向目标1)1.【左右结构】观察“妆”、“绿”、“丝”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结构的占格,跟着老师书空笔画。 学生端正写字姿势在书上描红练写,并对照展评的字修改自己的书写。 2.【上下结构】观察“碧”、“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上写结构的占格,跟着老师书空笔画。 学生端正写字姿势在书上描红练写,并对照展评的字修改自己的书写。1. 【左右结构】指导书写“妆”。指导书空“妆”的笔顺,并强调左右结构的书写要领,指导关键笔画的占格、易错笔画(第四画为撇点)。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书写,展评小书法家的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指导。 自行书写同为左右结构的“绿”、“丝”。 2.指导书写“碧”。指导书空“碧”的笔顺,并强调上下结构的书写要领,指导关键笔画的占格、易错笔画(第四画为提)。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书写,展评小书法家的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指导。 自行书写同为上下结构的“剪”。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妆”、“绿”、“丝”、“碧”、“剪”。特别关注易错笔画(妆:撇点;碧:提)活动意图说明:写字前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写完后对照观察再进行评价,在“看”、“写”、“评”的练习中提高书写能力。
【板书设计】 (
有节奏地读
会想象地说
) (
图文结合
) (
联系生活
) (
古诗二首
《咏柳》
) (
写景
)碧玉——柳叶 (
赞扬春天的美好
大自然的巧工
) 丝绦——柳条 想象 自问自答 《赋得古原草送别》——赞扬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一、字词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歌咏(yǒng yǔn) 化妆(zhuāng zhāng) 丝线(sī shī )
丝绦(tāo tiáo ) 裁缝(cái zāi) 剪刀(jiǎn jǎn)
2. 生字组词。
妆( )( )
二、阅读
1.在节奏划分正确的诗句后面的( )里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2.补充下列诗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 。
3.将诗句与所对应的图片及释义连起来。
(
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以后又长得如此繁茂。
)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纤细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