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言文。作者欧阳修当时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安徽滁州。本文写于作者到滁州的第二年。《尚书》有言云:“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欧阳修在被贬滁州期间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平和安定的生活。他本人也在闲暇之余寄情山水,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带来的内心抑郁和苦闷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醉翁亭记》即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本文用了21个“也”字,再加上“而”“者”频繁使用,使语言富有抑扬抗坠、铿锵悦耳、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单元提示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
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笔者在这节课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虚词的妙处,感受文中的“乐”,感受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并力求让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借助工具书开展自主学习,疏通一般文言文的文意,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在此基础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图画美,需要一定的美学修养,体悟作者的精神世界,需要一定的感悟能力。在教学中,可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深人发掘作者的志趣抱负、高尚情怀,让学生能积累一定的名言警句,内化为鞭策自己的精神动为。
3.品质提升
《醉翁亭记》一经问世,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当时的名人为之书写刻石,立于亭边,天下传颂。它还被太常博士沈遵谱写成琴曲《醉翁吟》被苏轼、黄庭坚等人改写成词。可以说,欧阳修创造了一种醉翁文化,醉翁亭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令千百年来无数文人曌客心驰神往,或千里造访,或题诗吟咏歌颂这一名胜古迹。这种轰动效应和长远影响,与文章的审美意境和作者的精神品质密不可分。文中所表现出的与民同乐情怀和文人雅趣,具有永恒的思想魅力。文中清新自然的对偶句,逐层叠加的"也”字,谐美的音韵,深远的意境,形成一种婉而有致的散文风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之一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本堂课设计试图从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美好情怀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教育,达到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2.品味语言,体会理解“乐”的含义,培养赏读文言文的能力。
3.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的人生理想,并从中受到精神的感染。
4.通过诵读比较,体会虚词“而”“也“者”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词语,全面深入感受“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分析力。
【教学难点】太守为何而醉
【教学时间)3课时(本设计为第3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虚词“而”“者’“也”的运用,加强了咏叹意味。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文章文质之美,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山水之美,山水之乐,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2.讨论法: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高效展开。
3.点拨引导法:学生的讨论要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下有方向地进行,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过程】
一、利用效应,激趣导入《醉翁亭记》一经问世,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当时的名人为之书写刻石,立于亭边,天下传颂。课件出示:
《醉翁亭记》的巨大影响力
《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磨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来亦多求其本。所欲官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师:《醉翁亭记》一经问世就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还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千古美文,它的玄机又在哪里呢 美文,顾名思义,就是外在的语言文字和内在的思想意蕴都很美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就以“美”这个字为切人点,走进欧阳修的精神世界。
设置任务,品读课文
任务一:感情朗读,品味语言艺术之美现
在我们用美丽的声音和欧阳修产生共鸣。请先观察本文语言方面的特色:
(1)多处使用虚词“而"和“也”
(2)骈散结合,语言简练。
讨论:为什么用这么多“而”和“也"
1.上节课我们积累了出自这篇课文的一些成语,成语简洁明了,为什么欧阳修不用成语呢
我们来比较读一读、体会两种表达的区别。
朝而往,筹而归 朝往幕归
前者呼,后者应 前呼后应
水落而石出者 水落石出
往来而不绝者 络绎不绝
而乐亦无穷也 其乐无穷
教师范读,学生根据听到的感受说出原文和成语哪一个感觉更胜一筹。
读一遍,学生或许不能充分体会原句的妙处。个别学生仿照老师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再说说读后的感受,学生还可以自由朗读谈感受。
预设:
更舒缓,读起来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更有韵律感,更有美感,更能读出快乐的感觉,读起来更有愉快感,总结起来就是原文好在:
A.去掉“而”字,语言显得过于精练,读来非常紧迫、急促。
B.“而"字可以表示前后内容并列、顺承、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引导学生辨析语义关系,在朗读时,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而”字,都要重读,凡连接前后内容且有调整节奏作用的“而”字,则可轻读。
C.“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
2.同法体会文中"也"字的表达效果,体会不同的语气。
A.表示陈述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面深秀者,琅琊也。
(3)浙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山间之朝暮也。
(6)山间之四时也。
(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9)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0)颓然平其间者,太宁醉也。
(11)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B.表示肯定语气,多用于介绍人名,可译为“某某是…(谁)”。
(1)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2)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3)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C.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1)在乎山水之间也。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而乐亦无穷也。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读后小结:
(1)去掉"也"字后,气息短促不畅、有生硬滞涩感。"也”字独具匠心,使文章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体现出一种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
(2)读出"也"字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3)读出"也"字介绍人物时的肯定语气,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4)读出“也"字直抒胸臆时的感叹语气,气息舒缓流畅,可从容吟咏。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诵读文中的骈句,体会其韵律美。通读全文,体会课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4.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本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虚词更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的语言艺术美,为下面的学习任务营造良好的氛围。
任务二:咬文嚼字,寻求风景和谐之美
1.苏轼赞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醉翁亭记》可谓是“文中有画”。跟随作者的脚步游于此地,不禁想架好摄像机,摄取一组美图与人共享。请细读文章,找出文中写景(人)的句子,根据画面的主体景物为画面命名。
教师示范第一句,学生完成后面句子的命名并说明意图。
师:环滁皆山也。(滁州环山图)
据说《醉翁亭记》写成以后,曾挂于门外供人欣赏并提出修改意见,有一位老人说第一句只是说滁州有很多山,却用了10个字太啰嗦了。欧阳修就将第一句压缩到5个字,用语高度概括,却表现了滁州四面环山的地理特点。
明确:
第一段:山水映衬之美
环滁皆山也。(滁州环山图)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琅琊深秀图)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酿泉泻峰图)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临泉上图)
请说说这四幅图画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按照什么顺序写景。
(作者按照游踪路线,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由大到小。前三幅引人人胜,为第四幅图作铺垫,同时也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
第二段:朝暮变化之美 四季变幻之美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朝日散雾图)
云归而岩穴暝(暮云暗谷图)
野芳发而幽香(春花吐香图)
佳木秀而繁阴(夏木茂阴图)
风霜高洁(秋霜高洁图)
水落而石出者(冬水石出图)
(这几幅图片既按时间顺序又有空间顺序,重点选取了朝暮和四季的景物进行描绘,仿佛很多次游览醉翁亭的景物集锦。)
第三段:风俗人情之美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滁人游乐图)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肴野藏,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太守宴客图)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太守醉酒图)
(第三段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太守宴请宾客的绝美画面,富有人情美和风俗美)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有用词的精准,写作顺序的概括,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为课堂服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能为,对学生写好游记类散文很有帮助。
2.教师小结提问。:
师:这样的风景我们的周边有没有
生:我们县城附近的锡山也有亭有泉风景也很美。
师:是的,天下的山水本无二致,只是因为有了人的欣赏,它们才有了神韵和灵气琅琊山因为有了醉翁亭并不一定出名,是因为欧阳修为它写下《醉翁亭记》而名满天下,亭以文名,二者相得益彰。
师:题目是《醉翁亭记》真正写醉翁亭的片段并不多,这是不是跑题呢
明确:“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按照这个意思,“记”相当于现代的散文,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散文的重点功能是抒情,作者描写醉翁亨周边的美丽景物不是孤立的写景,是为后面抒发情感,表达中心服务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除了让学生明了“记”这种文体的特点之外,还非常自然地将对景物描写的欣赏过渡到对文章主旨的探讨。
任务三:合作探究,品味思想人文之美关系。
体会“乐”的实质,探讨“乐"和“醉”的关系。
师:欧阳修来到滁州,过着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快乐生活,“乐”是文章的文眼,他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小结:写山水,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太守“宴酬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显示了“禽鸟之乐”,更是为表现太守“游而乐”。乐山水、乐游宴、乐四时、乐其乐,与民同乐乐无穷,“乐"是贯穿全文的。“乐”是实质,“醉”是表象,写“醉"就是写"乐”。
2.欧阳修真的有这样快乐吗 或者说,这篇文章里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学生讨论作答后教师小结:结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欧阳修从参知政事贬为滁州太守,心情不可能一下子摆脱贬官的阴影他只能游山玩水,借酒消愁来打发内心的孤独郁闷,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个外号“醉翁”。
但是游山玩水、借酒消愁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学习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柳宗元被贬永州,只是从山水中得到了短暂的快乐。那么,欧阳修真正寻求到的快乐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
他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就是与民同乐,这表现了他情感变化的主线是:快乐—孤独--旷达。
3.醉翁和太守能够等同起来吗?
师小结:醉翁和太守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不能完全等同,醉翁是一个私人化的外号,是作者对自己形象的诙谐性的调侃:而大守是一个官职名称,是作者的社会化形象。醉翁之醉只是沉迷于酒醉,而太守之醉还有为政清明之醉,与民同乐之醉,捉笔成文之醉。从醉翁到大守,我们领悟到了作者解脱贬官之困的心路历程。他最终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醉。
4.课堂结束语
师小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两篇文意都流传千古。不同的是,滕子京在政通人和和百废俱兴的时候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栏干痛哭,心境创淡,而欧阳修却在人民丰衣足食的时候,与滁州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这是为人的仁爱,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这是为官的厚道。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了崇高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担当和格局《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表现出一份松弛和可爱,他这份在逆境中的随遇而安和松弛脑拉近了读者和他的距离。如果说对于范仲淹是仰望,那么对于欧阳修,则是又敬又爱:信感亲切。我们这么喜欢《醉翁亭记》,也许就是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将我们的某种心情悄悄地治愈了。
在我们的人生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但是人生还有更多类面的风条,我们不能后记哪治是一个普通人的职责和便合应该乐观自信,从容前行。就像我们这堂开的主题--向美而行,乐享人生。
三、赏练结合,提升素养
作业二选一)
1.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突波了传统游记散文模式,创走了游记练象文新委审类意境。展开想象,结合文章第2自然段内容,把醉翁亭的朝暮、四时之景以散文化的语言详细描写出来。(不少于300字)
2.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话想要对作者说吗 请拿起你的笔,自抒胸健,对话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