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版本与位置
选用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陋室铭》位于第四单元阅读部分,作为第17课短文两篇中的重要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据关键位置,对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古代文人精神世界意义重大。
(二)课文主旨与意义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的经典作品。文章通过对陋室的细致描绘,包括其环境、交往人物及日常生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托物言志这一表现手法,提升文言文解读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悟古人坚守内心、不慕名利的精神境界,对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学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七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有了初步认识,如“之”“而”等。但《陋室铭》存在部分古今义差异较大的字词,如“馨”“鸿儒”等,且文中用典较多,这使得学生在字词理解和文意把握上仍面临一定困难。
(二)学习能力
该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初步预习。然而,对于文章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作者委婉表达的情感,以及托物言志手法的精妙运用,还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深度阅读和思维能力。
(三)兴趣特点
七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对新奇有趣的内容兴趣浓厚。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融入古代文人轶事、丰富的文化背景故事,将有效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索文章背后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等文言词汇,理解“之”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能够精准翻译课文,尤其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关键语句。深入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明确作者借陋室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具体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培养语感。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陋室的特点、作者的生活情趣,锻炼合作与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将《陋室铭》与同题材或同手法的作品比较分析,把握文言文的表达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追求精神富足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体会古代文人的精神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流畅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把握陋室的特点,深刻领会托物言志手法,精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以陋室自比所传达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方法
(一)诵读法
文言文学习,诵读不可或缺。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悟情感,在诵读中感知内容、理解文意,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二)情境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展示古代陋室图片、古代文人生活场景等,或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生活环境,进而理解其情感与志趣。
(三)小组合作探究法
将学生分组,针对文章重点难点问题,如陋室不陋的原因、托物言志手法的体现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比较教学法
选取如《爱莲说》等同是托物言志的文言文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分析异同,加深对《陋室铭》的理解,提升文言文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因得罪权贵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按规定他应住衙门内的三间三厢大房子,可当地知县故意刁难,让他住到城南的一间小房子里。这房子面对大江,刘禹锡不但不生气,还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知县见状更生气了,又把他调到城北,房子更小。但刘禹锡依旧悠然自得,还继续写文章。最后知县把他安排到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大家猜猜,刘禹锡会怎么做?他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这就是《陋室铭》。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看看刘禹锡在这小小的陋室里有着怎样的情怀。
文化联系:在当下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很多人热衷于探寻古代文人的生活智慧。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像一把钥匙,能让我们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它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大道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开启这扇文化之门。
(二)知识讲解与初读课文
作者及文体介绍: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刘禹锡。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通常篇幅短小,文字简洁,一般都用韵。
字词讲解:学习新课文,字词是关键。“馨”读“xīn”,原指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鸿儒”的“鸿”是大的意思,“儒”指读书人,“鸿儒”就是博学的人;“白丁”指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丝竹”指代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
初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准确,节奏清晰。(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三)精读课文与文意理解
小组翻译:接下来,同学们分组翻译课文,每组负责一部分。结合课下注释和刚才学的字词,有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举手问老师。(学生分组翻译,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句子讲解:哪个小组来分享翻译成果?(小组代表发言)不错,不过有些地方要注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是这的意思,“惟”是只,这句话是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意思是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文意概括:我们一起概括下文章大意。作者开篇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接着描写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之人博学、生活情趣高雅,最后以古代名贤自比,再次强调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深入探究
陋室形象分析:同学们,文中的陋室有哪些特点呢?从文中找找依据。(学生思考回答)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环境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体现交往之人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展现生活情趣高雅。
托物言志手法探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陋室呢?这就是托物言志手法。作者借陋室,实则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志向。就像莲花象征君子一样,陋室就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大家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像陋室一样,外表平凡却有着丰富内涵的事物?(学生讨论回答,如老旧的图书馆、传统手工艺品等)
比较阅读:老师找了一篇同样托物言志的文言文片段,大家对比阅读,看看和《陋室铭》有什么不同。(展示片段,学生比较阅读并回答)《陋室铭》语言更简洁凝练、富有韵律,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来言志;而所给片段可能在描写和抒情上更直白些。
(五)拓展延伸
文化内涵挖掘:在古代文化中,很多事物都有特殊象征意义。除了文中的陋室,像松竹梅兰也常被文人赋予高尚品质。那陋室在古代文人心中还有什么特殊含义呢?(学生思考回答,如代表远离尘世喧嚣、坚守内心宁静等)
生活启示:从《陋室铭》中,我们能得到很多生活启示。比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不能只追求物质享受,更要注重精神富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要像刘禹锡一样,保持乐观心态,坚守自己的追求。
(六)课堂总结
知识总结:今天学习了《陋室铭》,积累了文言词汇,掌握了托物言志手法,理解了文章大意和作者情感。
情感总结:希望同学们学习刘禹锡的精神,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坚守高尚品格,做精神富有的人。
(七)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作业:写一篇300 - 500字的短文,以《我向往的生活空间》为题,借鉴《陋室铭》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七、教学资源
教材、文言文工具书。
用于比较阅读的文言文片段。
八、教学反思
在字词教学时,应多联系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增强记忆效果。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增加针对性练习。
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后续要优化小组讨论规则,明确分工,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拓展延伸环节,可引导学生更多地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思考古代文化的当代价值,让知识更好地与生活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