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冀少版生物七下3.1.3.3《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设计(表格式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冀少版生物七下3.1.3.3《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设计(表格式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10 16: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设计
课题 营养物质的吸收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冀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第三部分《营养物质的吸收》。本节主要介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包括消化道各段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以及小肠的结构特点。教材通过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营养物质如何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为后续学习消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打下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消化系统功能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1. 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认识消化道各段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功能。
2. 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营养物质吸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思维
1.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探究实践
1. 通过观察小肠的结构,探究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
2. 制作小肠的模型,加深对小肠结构的理解。
态度责任
1.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 1.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小肠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营养物质吸收中的作用。
3.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功能。
教学难点 1. 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营养物质吸收中的作用机制。
2. 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机制。
3.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功能的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肠样本、显微镜、放大镜、橡皮泥或粘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患慢性肠胃病的人总是很瘦,可是有些没有肠胃病的人吃得也不多,却容易发胖,这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关。食物被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又是怎么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营养物质的吸收。 回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的看法 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入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通过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讲授新课 简单介绍食物在胃内的消化过程,为后续吸收内容做铺垫。讲解吸收的概念: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1.介绍吸收方式:直接吸收和消化后吸收。 以表格形式呈现消化道各段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特点。 2.小肠的结构 观看视频:播放小肠结构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肠的形态。 实验观察: 让学生取一段哺乳动物(或鸡)的小肠,顺肠管剪开肠壁,观察肠壁表面是否平滑,并用手触摸感受。 剪一块小肠壁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里,用放大镜观察其表面特征。 在显微镜下观察小肠壁切片,认识小肠绒毛的结构。 3.讲解小肠结构特点: 长度:约5 - 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 面积:小肠的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壁厚:小肠绒毛及其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营养物质很容易通过这层细胞进入循环系统。 引导学生讨论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的适应性关系。 营养物质的利用 通过图示或讲解,说明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利用方式,如分解供能、转化成多糖和脂肪储存等。 . 观察图表,了解消化道各段的功能。
2. 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总结消化道各段的功能。
4. 思考如何通过饮食调节营养物质的吸收。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通过探究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道各段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总结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消化道各段功能的理解。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营养物质吸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总结和思考,加深学生对小肠结构特点的理解
课堂小结 以表格形式回顾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吸收方式
(1) 直接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等。
(2) 消化后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二、消化道各段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功能
1. 口腔:基本没有吸收功能。
2. 胃: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酒精。
3.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4.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三、小肠的结构特点
1. 长2. 大3. 薄
课后作业 用橡皮泥或粘土制作小肠的模型,加深对小肠结构的理解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练习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通过实验观察和练习,学生对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讲解营养物质利用和肝脏功能时,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此外,特色作业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但在下一节课的交流展示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的成功经验和改进方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