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冀少版生物七下3.5.3.2《听觉》教学设计(表格式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冀少版生物七下3.5.3.2《听觉》教学设计(表格式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10 16: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听觉》教学设计
课题 听觉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感觉的形成》中的第二节内容。教材通过介绍耳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听觉这一重要感觉的产生机制。同时,教材还涉及了导致耳聋的原因及保护耳朵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听力健康,培养良好的用耳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理解耳的结构与听觉功能的相互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听觉形成过程,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听力健康,养成良好的用耳卫生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区分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耳朵进水后听不清声音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耳朵进水后就听不到声音了呢?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 1:耳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活动: 展示耳的结构模型,介绍耳的基本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详细讲解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如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形成耵聍,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咽鼓管调节气压平衡,耳蜗内有听觉细胞等。 提出问题:“耳郭的作用是什么?”“耵聍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 播放听觉形成过程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声波进入耳的路径。 结合视频讲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强调声波在耳内的传递路径和各结构的作用。 提出问题:“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3:导致耳聋的原因及保护耳朵的方法 教师活动: 讲解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的成因,结合示意图进行说明。 提出问题:“如何保护耳朵?”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总结保护耳朵的方法,如减少噪声、避免戳伤、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减少耳机使用时间、遇到巨大声响时的正确做法等。 观察耳的结构模型,跟随教师的讲解认识各结构。 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记录各结构的功能 跟随教师讲解,理解听觉形成的具体步骤。 积极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 通过直观的模型展示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突破教学重点 通过讲解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导致耳聋的原因及保护耳朵的方法。
板书设计 《听觉》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1. 外耳:耳郭、外耳道 2. 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3.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二、听觉的形成过程 1. 声波路径:外界声波 → 耳郭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听神经 → 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2. 形成听觉: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绘制耳的结构图,标注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了听觉的形成过程,探讨了导致耳聋的原因及保护耳朵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自身听力健康,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保护好我们的耳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