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提出保护眼健康的方法》
教学设计
课题 《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提出保护眼健康的方法》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少新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材中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并探讨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这一活动不仅涵盖了生物学的知识,还结合了物理学的光学原理,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和动手操作。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1. 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 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树立保护眼健康的意识。 科学思维 1. 运用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知识,分析眼球成像的原理。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1. 设计并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进行实验探究。 2. 收集数据,分析班级同学的近视率,提出保护眼健康的方法。 态度责任 1. 培养学生爱护眼睛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2.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可调节眼球成像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 1. 理解眼球成像的物理原理。 2. 探究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设计并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情境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螺栓的直径12厘米的绣花绷外圈,直径11厘米的乒乓球、清水、透明胶带、螺丝帽、物理成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的杆、光源、光屏和光具座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1) 通过展示班级里戴眼镜的学生照片,引出视力问题的普遍性。 (2) 提问学生: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同学需要戴眼镜?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眼健康? (4)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探究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1. 观看照片,思考视力问题的普遍性。 2. 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情境导入和问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
讲授新课 活动一:设计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 材料准备 (1) 发放带有螺栓的直径12厘米的绣花绷外圈、直径11厘米的乒乓球、清水、透明胶带、螺丝帽、物理成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的杆、光源、光屏和光具座等。 (2) 检查材料是否齐全,确保每组都有足够的材料。 (3) 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小心使用尖锐物品。 (4) 演示如何组装模型,确保学生理解每个步骤。 (5) 引导学生思考:模型中的哪些部分可以模拟眼球的不同结构? (6) 提问学生:如何调节模型以模拟眼球的调节过程? (7) 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8) 巡视各组,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模型制作 (1) 指导学生在绣花绷外圈上打一个孔,用螺丝帽将凸透镜的杆固定到绣花绷的孔上。 (2) 向乒乓球内注满清水,将乒乓球注水口固定到绣花绷上。 (3) 选取乒乓球的4个点,用透明胶带固定在绣花绷上,使乒乓球受力均匀,稳定在绣花绷的中间位置,组成晶状体模型。 (4) 依次将光源、晶状体模型、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 (5) 检查模型是否稳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6) 引导学生观察模型的各个部分,思考其对应的眼球结构。 (7) 提问学生:模型中的哪些部分可以模拟眼球的不同结构? (8) 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活动二:利用模型,演示正常眼的成像 实验操作 (1) 打开光源开关,显示字母F。先移动光源,使光源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倒立实像。 (2) 缓慢移动光源远离晶状体模型,观察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得模糊。 (3) 松动绣花绷侧面的螺栓,上下小柄拉动绣花绷,使绣花绷周长变大,模拟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这时,刚才光屏上模糊的像又逐渐变清晰。 (4) 继续缓慢移动光源靠近晶状体模型,观察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又变得模糊。 (5) 扣紧绣花绷侧面的螺栓,上下小柄压缩绣花绷,使绣花绷周长变小,模拟睫状肌的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光屏上的像逐渐又变清晰。 (6)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模拟了人眼由看近物到看远物时晶状体与睫状肌的调节过程。 (7) 提问学生:正常眼的成像过程有哪些特点? (8) 总结正常眼的成像原理,强调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活动三:探究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 实验操作 (1) 探究近视成因及矫正方法: (2) 光源置于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物像的位置,绣花绷扣紧,使晶状体凸度变大,同时光屏后移,光屏上的物像变得模糊。 (3) 手持白纸在光屏前方左右移动,直至看到物像清晰呈现在白纸上,说明清晰的像成在光屏的前方,这模拟了近视眼看不清物体的过程。 (4) 移走白纸,取近视眼镜(凹透镜)放在晶状体模型的前方,观察物像在光屏是否重新变得清晰了,分析近视镜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5) 探究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 (6) 光源置于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物像的位置,绣花绷拉松,使晶状体凸度变小,同时光屏往前移,光屏上的物像变得模糊。 (7) 尝试将不同度数的远视眼镜(凸透镜)放在晶状体模型前,直到模糊的物像在光屏上重新变得清晰。这模拟了远视眼(或老花眼)看清物体的过程。 (8) 引导学生思考: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有何不同? 活动四:调查班级同学的近视率并对成因进行分析 调查实施 (1) 调查本班同学的近视率,计算近视率=近视人数/总人数×100%。 (2) 编制一份调查表,了解本班同学看书、写字的最长时间,持续看电视、使用计算机或手机的时间,读书时的坐姿等。 (3) 比较近视的同学与正常视力的同学在用眼习惯上的不同。 (4) 引导学生思考:近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5) 分析调查结果,提出保护眼健康的方法。 (6)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眼健康? (7) 总结保护眼健康的方法,强调科学用眼的重要性。 (8) 鼓励学生将保护眼健康的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 1. 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2. 按照教师的指导组装模型。 3. 观察模型的各个部分,思考其对应的眼球结构。 4. 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 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2. 观察光屏上的像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总结正常眼的成像过程。 1. 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2. 观察光屏上的像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总结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通过材料准备和模型制作,帮助学生理解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正常眼的成像过程。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跨学科实践活动 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提出保护眼健康的方法》 1. 眼球的结构及成像原理: 2.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保护眼健康的方法: 4. 调查班级同学的近视率:
课后作业 设计一个关于保护眼健康的海报
课后反思 1. 通过情境导入和问题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 通过分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